琴弓是什麼?它並不只是小小的提琴附屬品那麼簡單。從物理上看,琴弓就是一個小小的彈簧系統,但從更理性的視角上看,人與弦樂器惟一的聯繫必須由琴弓來建立。然而,近些年,這個小小的琴弓也曾一度面臨原材料方面的危機。
一把琴弓 9種材料
很多人也許還不知道,世界上用來製造琴弓的最上乘的材料——巴西紅木,曾有一段傳奇經歷。大約16世紀之前,它是世界上製造紅色染料的重要原料,只有少數地方有,當葡萄牙探險家來到了巴西大陸,發覺了這種豆科、雲實屬,落葉喬木,羽狀複葉,果實為莢果的「Pau-brasil」,便大舉開採、運回歐洲,製作包括琴弓在內的很多木製品,久而久之大家都忘了這種植物當初的命名,並且將這個國家稱為巴西。
一把琴弓主要是由兩種木材構成,弓杆和弓梢常常由巴西紅木的厚木板加工得到,琴弓靠手尾端的長方形零件被稱作「Frosch」(德語是青蛙的意思,或許它形狀和青蛙比較像),連接馬毛和弓杆,亦能調較馬毛的鬆緊度,它多以黑檀木製作,中心的小圓形一般用牡蠣殼。至於弓杆上被稱作「Griff」的把手部分,包括一個金屬線、絲或鯨鬚製成的圈和皮革或蛇皮製的拇指墊,而琴弓的尖梢一般用象牙,靠手的旋鈕可以是銀一類的金屬。
一把小提琴弓有150至200條馬尾毛,而其它的提琴弓則會有更多的毛。也許是一種暗示,人們相信白色的馬毛能奏出更平滑的音色,而黑毛的音色較粗糙,因此多用於製造低音提琴弓。造價較低廉的琴弓會選用其它類型的毛或尼龍。2013年夏天,新加坡的一家提琴琴弓製作商頗具新意地採用人發代替馬鬃尾作為弓毛的材料,不過就眼下的情況看,18世紀「琴弓之父」、法國設計師弗朗索瓦·圖爾特所奠定的琴弓製造標準,短時間還不會改變。
巴西紅木的奇妙記憶力
弓的定型比樂器本身的定型手段容易一些,工匠先把紅木板切割成木條,每一根木條的橫截面必須是四邊形。為了令弓的木材有一定弧度,它會以數寸為一段,逐段受酒精燈加熱成形,直至它達到標準的形狀。等它冷卻下來時,弧度就形成了,而且一般不會再恢復原始的筆直。制弓行業內將這種現象稱作:「巴西紅木奇妙的記憶力」——因為哪怕一年半載都沒有鬆開彈簧系統,只要你輕輕地加熱一下,琴弓又會很快恢復到第一次變形後的弧度,就是那麼奇妙。慕尼黑的制琴工匠沃爾夫岡·羅姆伯格(Wolfgang Romberg)說:「想要成為制弓師,你必須喜歡與木頭、金屬打交道,特別對物理變化非常敏感,且心思縝密。」
一把琴弓如果太厚的話,拉起來的聲音很可能就硬硬的,有時甚至會刺耳。有些獨奏家們恰恰喜歡這種厚實的弓,因為這樣的話他的琴聲就能很容易地從樂隊的伴奏中凸顯出來了。但更重要的一點是:弓要和琴完美地協調為一體,不能各行其是。比如,那些主要材料是白楊木的大提琴往往聽起來低沉而圓潤,那就需要一把較結實的弓將聲音打磨得光滑自然了。制琴工匠早已捉摸透了:每一種木材在一定的厚度、形狀下都能找到聲音和穩定性的最佳平衡點。
制弓工匠的材料保衛戰
但是,近些年來,琴弓的製作逐漸有了更複雜的政策、環保意義——人類進入新千年之後,管制野生物種國際貿易的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全稱為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開始對巴西紅木的瀕危留意起來,控制砍伐和進出口貿易,違反者課以大罰,這麼做的後果自然是制弓的原料異常短缺。甚至有危言說一旦交易全面禁止,制弓這個行業將不復存在,因而制弓工匠所承受的壓力是極大的。
事實上,巴西所出產的大量紅木材中僅有一小部分用於琴弓的生產——所以制弓並不是危及紅木的元兇,但卻是此事的最大犧牲者,因為這一小部分紅木是制弓行業性命攸關的源泉,其他工業中的紅木多有可替代性。於是,華盛頓公約組織的一系列舉措,令全世界的制弓工匠們發覺苗頭不對,自發建立了一個名為IPCI(國際巴西紅木維護倡議會)的行業組織,為的是讓物種保護者能夠稍微寬容一點手頭的尺度。有人開玩笑說:「如果沒有這個倡議會,那麼我們制弓師也要成為瀕危物種了……」因此,他們手頭的惟一木材來源如今還沒有被掐斷。據筆者網上查閱,今人有用重蟻木或GRP、碳纖維等人造物料取代巴西紅木的趨勢,但還很不成規模。
舉個例子,羅姆伯格每次制弓之前,先要從儲木櫃裡抽出一條巴西紅木木板,木板上用粉筆寫著諸如「56」的編號,因為每條紅木木板(包括製作「Frosch」的黑檀木塊)的情況都登記在冊,一查即可知道能做幾條弓杆,這是制琴工匠與環境保護部門的協議,只有根據協議妥善用完了每一塊紅木木板之後,工匠才有可能去申請購買新的木料。
省著用,造新林
據羅姆伯格說,2014年的情況還過得去,因為還有相當存量的木材在倉庫裡被吹乾(這是木料使用前必須的步驟),何況,他深諳節約每一寸木料的訣竅:「過去的制琴工匠,實在不懂得珍惜,常常會扔掉大把大把的邊角料,放在今天則是奢侈的。」為了算準每一條木料該用在哪把弓的哪個部位,用來修復還是新做,今天的工匠甚至運用上了計算機建模與分析的技術。
據悉,全球所有的正規琴弓製作商都是IPCI組織的成員。考慮到過度開採是導致巴西紅木數量遽減的重要原因,琴弓製作商、木材出口商決定與生物學家合作,探索用更科學有效的方法開展造林運動。現如今,IPCI已經種下了15萬株的巴西紅木苗。作為交換,他們被允許在未來數年中進口一定量的巴西紅木。除了新弓的製作,他們還需要考慮到每年數量頗大的老弓維修問題,這些都需要材料。因此,這看似是一個環保問題,實則大大影響到未來弦樂器的發展,乃至繼續存在。環保和音樂,就這樣在小小的一把琴弓上命運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