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凌晨,根據Variety報導,由華納兄弟影業發行、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新片《信條》北美上映檔期在經歷了兩度延期後再度無限期推遲上映。目前華納官方表示短期內暫時沒有確定的北美上映計劃,同時不排除本片或將率先在北美以外的海外地區上映。
此前《信條》北美檔期已經經歷了兩次延期:原先確定的7月17日為7月的第三個周末——算上《信條》原定檔期,這已經是諾蘭連續五部電影在7月第三個周末上映了,而這據稱也是他本人迷信的「幸運日」;後來受疫情影響,被華納兄弟影業調整至7月31日,其後再度被調整至8月12日。
但是目前美國並不樂觀的疫情狀況,使得早前不少已經逐漸開放的地區再次進入封閉狀態,這也完全打亂了北美三大院線原本的復工計劃。
當然關於最新這一輪《信條》的延期,最值得關注的點在於華納兄弟正在改變對待電影全球同步上映的態度。華納兄弟董事長託比·艾默裡奇告訴Variety,「片方不會把《信條》當作傳統的全球同步上映大片來對待,我們即將到來的營銷和發行計劃將反映這一點」。這意味著,隨著世界各地的影院開始重新開張,包括在亞洲等重要市場,華納兄弟可以在海外率先發行《信條》,同時讓該片不在國內上映。
與此同時,越來越明顯的一點則是,華納兄弟對將《信條》直接放在網上進行數字版售賣或者進行流媒體放映並不感興趣。華納兄弟、環球和迪士尼都已經將部分電影從院線發行轉為數字售賣形式的線上發行,要麼通過售賣或者出租數字版獲得收益,或者在流媒體服務上獨家首發以收穫更多訂閱用戶。知名的百老匯音樂劇電影版《漢密爾頓》在Disney+上首映之後,迪士尼CEO鮑勃·查佩克表示,該片為這一新興流媒體服務帶來了 「很多的用戶」。
華納兄弟不願將《信條》直接進行網絡發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自然還是與收益有關。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在票房上的表現一向都是相當強勢,從《信條》的概念上來看,它顯然也是那種可以在常規放映時期輕鬆突破10億美元的暑期檔票房大作。華納兄弟顯然仍然認為《信條》可以為電影公司創造高額的票房收入,另一方面華納的高管們也要讓作為堅定的影院體驗信徒的諾蘭導演感到高興。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的目標一直是確保我們的電影獲得最高的成功機率,同時也準備好在影院合作夥伴能夠安全重新開業的情況下,用新的內容支持他們,」艾默裡奇在聲明中說。「我們很感謝發行方對我們的支持,並繼續堅定不移地致力於世界各地的影院體驗。不幸的是,疫情繼續擴散,導致我們不得不重新評估我們的上映日期。」
當然,華納的做出這一舉動之後,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其他電影公司怎麼做,尤其是迪士尼。《信條》和《花木蘭》已經玩起了「誰先上映誰就輸了」的遊戲。《信條》宣布無限期推遲上映三天後,《花木蘭》也再次宣布撤檔,此前北美定檔8月21日上映,如今待定。同時原本屬於20世紀福斯旗下的《新變種人》應該怎麼辦?這部X戰警的新片在不久後的全球在線漫展上安排了一場大型的討論會,這讓一些人猜測它可能最終會意外出現在迪士尼旗下的某一款流媒體上。
顯而易見的是,隨著美國各州再次試圖控制日益增長的新冠確診案例時,電影院要麼被限制開放,要麼面臨重新開放無人問津的嚴峻形勢。今年尋找新的方式發行大片,是所有電影公司,而不僅僅是華納兄弟,在可預見的未來都要習慣的事情。
但事實上,整個電影市場原本都在指望著諾蘭和《信條》來作為恢復元氣的關鍵。諾蘭本人也確實是這麼想的,再上一次延期是,他就表示自己一直堅持不僅要在電影院放映《信條》,而且要把它作為影院重新回歸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標誌,「同時用這種方式表達對院線發行商的信任」。諾蘭早前也將影院觀影體驗浪漫化為只有公共觀賞才能提供的「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他希望《信條》成為有助於挽救這種體驗的一部電影。
現在的情況卻是,伴隨著北美疫情依然看不到盡頭,作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的美國遲遲無法重新回歸正軌。而即便是作為第二大市場的中國,整體情況也並不如很多人想像的那麼樂觀。7月20日,國內影院正式逐步開放,但同時從購票到看電影,場內場外對於觀眾和電影院方面的要求還有一些,比如全部採用網絡實名預約並以無接觸的方式售票。電影院內需要進行交叉隔座售票,陌生觀眾之間的距離需要隔開 1 米以上,而座椅扶手和 3D 眼鏡等每場就要消毒一次,同時每場電影的上座率不得超過 30%,每天排片減少到正常時期的一半。而進入影院區域的工作人員和觀眾都必須全程佩戴口罩——原則上不售賣零食和飲料,以及原則上禁止飲食。
在以上這些已經可以說是全球最嚴格的影院復映要求之外,更為關鍵的一條規定則是,目前開放後的放映影片原則上時長不能超過兩個小時。這一條規定其實就已經將很多好萊塢大片排除在外,根據目前的影片資料顯示,《信條》的時長肯定超過兩個半小時,這種情況下,即便中國電影市場逐步恢復,但這類真正能夠引爆觀眾觀影熱情的大片大概率依然無緣國內大銀幕。同時排片和上座率的嚴格限制,很大程度上也對片方的票房收益有巨大影響,因此在上述規定沒有放鬆之前,大概也很難看到好萊塢大片會選擇優先在中國市場進行全球首映。
放眼全球,東亞的日韓市場或許最後會成為不少大片進行全球首映的首選地區。儘管韓國和日本目前的疫情也並未做到像國內那般的完全清零,甚至日本近日也出現了不小的反覆。但就電影市場來說,復工一個多月以來整體仍然算是平穩,並未出現因去看電影而造成群體感染的情況出現。同時像《千與千尋》這些經典大片重映便迅速連續霸佔票房榜榜首,也側面印證了觀眾的觀影熱情。
原本《信條》在日本上映的檔期就晚於北美一個多月,最近華納正連續在日本重映了《蝙蝠俠:黑暗騎士》和《敦刻爾克》等諾蘭老片,在片前也都加上了《信條》的超前片段以期為新片預熱,因此如果按部就班進行相應的宣發工作,9月18日《信條》或許真的極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一批上映的地區。
不過就目前來看,全球的電影市場依然處在非常艱難的境地,一方面真正的好萊塢大作很難放棄院線發行,這就讓製片廠需要等待影院基本恢復正常狀態才會願意為上映開綠燈。另一方面,影院的恢復很大程度上又迫切需要新片和話題大作來拉動,儘管經典老片有一定號召力,但這這種號召力更多還是針對電影愛好者,大多數普通觀眾很難在如今這個特殊時期為了一部老片去影院。
《釜山行2: 半島》上周在部分地區上映後出現的票房熱潮也清楚說明了這一點。該片在亞洲多地區上映首周票房超過2000萬美元,毫無疑問成為了今年暑期檔票房榜冠軍。
儘管韓國還是有上座率的限制以及其他保持社交距離的規定,但備受期待的《釜山行2: 半島》上映後的表現仍不失所望。韓國之外,在其他亞洲其他上映地區也紛紛摘得票房第一,首周末共斬獲超過2000萬美金。
在韓國,《釜山行2》首周共上映了2575場次,票房高達920萬美金,93%的市場佔有率更是一眾重映老片無法比擬的優勢。從上周三的首映日開始,《釜山行2》五天內在韓國賣出了180萬張電影票,收穫了1300萬美金票房,其中光周末就賣出了120萬張票。在馬來西亞,該片已經連續多天佔據票房首位,票房總計95.5萬美金。在新加坡,上映五天後已經成為有史以來開畫成績最佳的韓國電影,即使每個場次只能上座50人,但在周六依然打敗了《釜山行1》開畫首周的記錄。
普通觀眾們被壓抑了大半年的觀影熱情的確需要釋放,但同時也需要真正兼具話題性和娛樂性的作品才具有這樣的號召力。諾蘭的《信條》的確具有這樣的潛力,但如今它已經未戰先怯,迪士尼的《花木蘭》能擔起這樣的重任嗎?更加重視中國市場的迪士尼或許也還有更多考量。不論如何,電影市場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部大片,而這時候站出來的那一部作品或許有可能創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