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董卿是通過電視屏幕觀看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那時候,除夕夜八點準時守候在電視機前看春晚,成為了過年的必選項目之一。當主持人們款款而來,向全國的觀眾朋友們問好的時候,內心無比興奮,滿滿的儀式感讓我至今難忘。
同時,更讓我難忘的是連續十三年主持央視春晚的前一姐--董卿。從央視的春晚舞臺,到後來的《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董卿給廣大觀眾朋友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那樣的端莊、優雅、知性,舉手投足間盡顯無窮魅力。
那麼,董卿是如何蛻變成為如此有才情的女子呢?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1973年,董卿出生在上海閘北區。董卿的父母都是上海人,而且都是畢業於復旦大學的高級知識分子。父母從小對董卿的要求很嚴格,希望她能夠好好學習,考上大學,找份好點的工作,安安穩穩地過日子。
從小時候起,父親從嚴要求,不允許董卿照鏡子,不允許董卿的母親給董卿做新衣服,要求董卿必須背古詩背古文,不能夠學習才藝之類的東西,覺得不會有什麼出息。或許董卿紮實的文化功底正是源自父親的「高壓政策」。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回憶起兒時的這段經歷,董卿情不自已,眼淚奪眶而出。都說慈母多敗兒,對於董卿而言,可謂是嚴父出才女。確實,董卿應該感恩父親當年對自己的嚴厲教育,讓董卿學會了堅持,不輕言放棄。
喬瑞玲在《董卿:做一個有才情的女子》裡,這樣評價董卿:
「董卿從一名默默無聞的電視主持人,到成為央視主持當家花旦,其間經歷了幾次大的人生選擇,在艱難的選擇中,也有過低谷的時候,但是她一直在堅持。善於學習的董卿,一直在追求自己的完美事業。從普通院校的大學生,到後來到上戲深造,到華東師大深造,又到上戲讀碩,然後在事業最成功的時候,她又做出了人生重大的選擇,就是到海外深造。她曾告誡女人,不要只在廚房中尋找價值,追求事業的女人才是最美的。」
正是心中的那份堅持與執著,讓董卿順利走過了人生路上的一道道坎坷路,從默默無聞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到光鮮亮麗的央視一姐,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愛戴與擁護。
古人云:「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
從小時候起,董卿便知道自己不屬於大眾眼中傾國傾城的美人。有自知之明的董卿,從小發奮學習文化知識。
張愛玲曾經說過:「女人如花,如花的女人應保持如花的容顏,如花的才情,如花的品質。因為當歲月流逝,容顏老去,伴隨一生的只剩下內在的素養和氣質。」
隨著歲月的流逝,如花似玉的容顏終會老去,而唯有一個人的才情永存。因而,自認為不漂亮的董卿便開始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內在品質,讓自己變成一個有才情的女子。
然而,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夠隨隨便便成功,都需要我們付出辛勤的勞動和努力的汗水。在充滿快節奏的當下,人們甚至於沒有時間去安靜下來看一本書。董卿卻懂得越浮躁的社會,越要沉澱自己,越要耐得住寂寞。
央視才子撒貝寧曾經說過:「有時候你看董卿的背影,會覺得她挺孤獨的。」董卿習慣了做什麼事情都是自己一個人。她總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下班,一個人過節,一個人面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但是,無論多忙多累多苦,董卿每天都會騰出一個小時給自己閱讀。每天晚上睡覺前那一個小時,董卿把所有的電子產品放到一邊,讓自己一個人靜下來,好好地翻開書本,細細品讀,靜心感受這份心與文字之間碰撞的聲音。
正是這份經年累月的堅持與閱讀,讓董卿的才華得以沉澱,將自己所讀過的書籍,最終都化作自己內在涵養的一部分,在錄製節目中,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引經據典,信手拈來。董卿的一顰一笑是那樣的迷人,富有無限魅力。
在《董卿:做一個有才情的女子》這本書裡,作者還說道:
「女孩子讀點詩詞,時間長了氣質就會改變。長期在詩詞薰陶下的女人,會變得更喜歡思考,從而由此及彼對自己進行「完美」,久而久之,她的氣息和言談舉止都會改變,從內而外地散發出帶有書卷氣的美。」
董卿就是這樣有氣質有才華的女子。長期在書籍的滋養下,自身便會散發出迷人的氣質,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日常生活中,讓我們每個女生都能夠像董卿一樣,靜下心來看看書,讀讀詩,日積月累,學會做一個有才情的女子!
歡迎關注,分享更多好書、更多人生感悟!我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曾從事9年翻譯相關工作。如今,作為一名新媒體人,左手帶娃,右手寫文。快來和我一起愛看書,愛寫作,每天進步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