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 11月28日,在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表示,數位化消費、數位化生產、數位化安全等領域都有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在「十四五」期間,促進數字經濟發展,要有適應數字時代的政策。
江小涓提出,我國數字經濟迅速發展,2011年以來,數字經濟比重在9年時間內提高了16個百分點,按照這樣的速度,到「十四五」後期或者是「十五五」初期,數字經濟所佔比重就會超過50%。
未來數字經濟的發力點要從數字消費轉向數字生產。數字經濟在消費端繼續擴張遇到較大的困難,2018年1月之後,我國網際網路總時長就不再上漲了,到去年下半年疫情發生後微漲一點,但是後來又在回落。線上總時長是數字經濟發展很重要的約束條件,我國人均上網時長6小時,已經是很高的數字了,下一步希望在單位線上時間內能夠讓消費者有更多獲得感,讓生產者有更多的增加值,有了新的技術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在新一代技術支撐下,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先進機器人、3D製造等,數字消費、數字生產、數字網鏈、數位化資源配置都會顯著提升,到「十四五」末期,數字經濟整體形態就會初步形成,持續演進並產生深遠的影響。
江小涓表示,數位化消費會創造重量級的新消費。在5G高通量、低時延技術的支撐下,原來的網上傳遞信息將會變成網上傳遞動作、物體、行為,變成一種新的連結方式。以遠程醫療為例,現在的遠程醫療實際上是一個遠程會診制度,醫生將病人情況在網上展示給更專業的醫生,隨著高通量技術、特別是無時延技術的出現,才真正實現網際網路醫療,可以遠程手術,手術需要設備極端的精準,不能有任何的時間延遲,這在技術上完全可行,但還需要一定時間完善、提升安全性。數位技術提供了一些新的產品,其實就是提供了一些新的消費場景,例如無人駕駛汽車實際是提供了一個新型的移動終端,能夠開發出來的工作、學習、消費、娛樂、社交的場景有很多。「十四五」期間,新的重量級的數字消費場景一定會出現。
與此同時,數位化生產會全面提高效率和質量。目前產業網際網路還是散點的,總體上還在一個探索的階段。數位化生產設備管理得到廣泛使用,在線監測、在線維修、在線停機和啟動,很大地提高了工業的效率。還有多元需求的智能製造平臺,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進行生產,在國內也有應用。還有一類數位化生產是遠程的設備管理和服務,在國內生產銷往國外後,遠程的維修匹配通過在線完成。現在5G技術的應用、網際網路廣泛的應用,為技術普遍的推開帶來了極其廣闊的前景。
數位化網鏈會提高產業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在此次疫情中,很多產業鏈斷裂,我們需要保證自有鏈的自主性,數位化網鏈就是把單鏈變成了網鏈,可以極大提高生產鏈的安全性。產業網際網路最重要的是鏈上有多種企業、多種生產要素,為各方提供交互機會,一條鏈斷了,網鏈會進行智能匹配,將企業與供應商、生產要素連接起來。在特殊時期,這種平臺可以迅速形成新的生產力。
關於政策如何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江小涓表示,與傳統產業不太一樣,數字經濟的重點在於場景的獨特性。下一步要發展的數位技術的應用場景幾乎都是公共領域,比如教育體系、醫療體系,是否允許傳統國民教育體系、醫療體系之外有外部供應商進入,是政府需要權衡的問題,準入和監管是並重的。另外要建設基礎設施,要支持網絡互聯,也都是需要政策層面的發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顧志娟 編輯 徐超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