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眼中的臺灣:生活比大陸艱難 到處都是鐵皮屋

2021-02-18 天下傳媒

50萬人都在↑關注"天下傳媒"點擊訂閱!

天下傳媒

表面上臺灣人均所得比大陸人高,而實際上扣掉物價因素臺灣人真正的生活水平並不比大陸高。


不少網友常提到臺灣的鐵皮屋,頗有嘲笑臺灣城建落後之意。


臺灣經濟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現實起飛的,存在很多舊建築在所難免。


在臺灣,鐵皮屋是很普遍的。臺灣也算是比較講法治的社會,為何偏偏對屬於「違建」的鐵皮屋網開一面,任其規模不斷擴大。

現在,想強力拆除鐵皮屋是很難辦得到的,執法部門只能睜隻眼閉隻眼。從這點來看,臺灣仍然是一個講人情的社會。

有一位香港導遊,曾在廣州和上海工作三年,又常去臺灣帶團,可以說對三地還是很了解的,來看看他眼中的臺灣究竟是怎樣的吧。


表面上看,臺灣比大陸富裕,人均收入是大陸的的兩倍,而從我在臺灣生活的兩年半的所見所聞,發現臺灣人的生活要比大陸人要艱難得多、苦得多。


1. 臺灣人多地少,人均居住空間小。臺灣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幾個地區之一。


大量綢密的人口擁擠在一個不大的島上。且這島的三分之一還是不適益人類居住的山區。所以大量的臺灣人只能縮在很小的區域內。

結果就是臺灣人均居住面積僅18.3平米,我在臺灣住的房子都是小小的。從這點看臺灣就不能和面積廣闊的大陸比。

臺灣基礎設施老舊破敗。我去過臺灣各地,可以說從城市市容來看臺比大陸落後有二十年。

剛出機場你就會看到很破舊的樣子,別說不能和大陸京上廣比?就是和大陸二線的城市也比不了。感覺象是到了大陸一個三線地區。

街上的樓也是破破舊舊,看上去肯定已有幾十年的歷史。聽說還有很多百年老屋。

這難道就是臺人自吹「發達」的臺灣?我看也就是大陸的三級地區而已。

鐵皮屋下的臺灣,是特別的,是不完美的,任誰都知道鐵皮屋是暫時性的。

它的存在衍生出臺灣特有的鐵皮屋經濟、鐵皮屋文化與鐵皮屋環境。

鐵皮屋,它已經不只是臺灣生活的一部分,居家廚房加蓋、頂樓防水,小生意搭棚,大小工廠廠房,無一不是,觸目所及處處都有。

鐵皮屋是很多人安生立命的場所,少了鐵皮屋就少了遮風擋雨,就得流浪街頭,鐵皮屋下的生活有著無奈有著堅忍,有著苦一陣子就會更好的期待。


期待有一天鐵皮屋變透天厝,鐵皮屋變豪宅,一輩子努力著,就等那一天。


很多中小企業靠鐵皮屋起家,靠鐵皮屋下的機器撐起企業的發展,發展出臺灣的經濟奇蹟。

而最好的改善方法就是在屋頂或是牆壁外加一層防護,其他補強補漏的方法治標不治本,幾年內又會開始漏水。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走出鐵皮屋的世界,當有一天鐵皮屋消失在我們周遭,那是臺灣人已經跨過用勞苦賺取薄利的年代。


臺灣喜歡在屋頂加蓋鐵皮屋的原因是臺灣地震頻繁,地震會造成房屋有龜裂的現象。

雖不影響房子結構安全,但是颱風或雨季一來,雨水就會從裂縫中流到屋子裡面,造成屋子內滴水。

而鐵皮屋卻能維持10幾、20幾年的防護效果,且在屋頂加蓋鐵皮屋又能增加使用空間,因此在臺灣大為流行。


3。臺灣資源貧瘠不能自給。曾看到臺經濟部的一份報告,說09年臺灣糧食自給率不到48%,也就是說臺灣所需一半的穀物需進口。

肉類中,豬肉自給率為68%,而牛肉則百分百需進口。只有蔬菜自給率較高。

臺灣不產石油,完全靠進口,煤自給率也不到29%,缺口都從大陸或澳洲進口。至於稀土,鐵,銅等礦產均需進口。


所以在臺灣瓦斯價(大陸叫煤氣)貴得驚人!我聽房東抱怨說竟達680臺幣一罐?

據說還要漲?汽油價更是已漲飛了!房東說真是託老爸美國的福啊。


4。臺灣物價奇高,民眾生活艱難。


總能看到臺灣人在大陸網絡上自吹臺比大陸多麼富有?人均比大陸高多少等等?而在我看來臺灣人並不比大陸生活好到哪去。

因為你人均只比大陸高不到二倍而物價卻是大陸的三倍啊!

我看臺灣人平均月薪在3萬臺幣左右,但如果扣掉所得稅和健保費,房租(臺灣有46%的人沒自已的住房需租房的)等費用,普通臺灣人能剩下1.6萬臺幣的生活費。


而在臺灣,一個便當(大陸叫盒飯)80臺幣。理個髮要200臺幣,一碗在大陸只要7--10元的面,在臺要130臺幣。一碗米酒要36元人民幣。所以表面上臺灣人均所得比大陸人高,而實際上扣掉物價因素臺灣人真正的生活水平並不比大陸高。

(特別聲明:來源中國臺灣網 編輯:王凌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刪除,微信公眾號:txcm1001)

相關焦點

  • 香港人眼中的臺灣:富人住鐵皮屋窮人睡大街_央廣網
    有一位香港導遊,曾在廣州和上海工作三年,又常去臺灣帶團,可以說對三地還是很了解的,來看看他眼中的臺灣究竟是怎樣的吧。  表面上看,臺灣比大陸富裕,人均收入是大陸的的兩倍,而從我在臺灣生活的兩年半的所見所聞,發現臺灣人的生活要比大陸人要艱難得多、苦得多。
  • 帶你看不一樣的臺灣:臺灣民居裡的「鐵皮屋」
    無論是臺灣同胞還是到過臺灣的大陸同胞,一定都對臺灣城市中密密麻麻的鐵皮屋印象深刻,它們與大陸珠三角地區城市裡的自建房樓頂加蓋層非常類似。你知道鐵皮屋的來歷麼?上世紀80年代,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臺灣的經濟高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是房產行業的爆炸式增長,許多懷揣發財夢想的人投入到了島內房地產行業之中。但由於投資者大多資金有限,並沒有能力投入建設大型房地產項目,於是眾多矮樓小樓就被大量建在了臺北這樣的大城市裡。
  • 一個在中國生活19年的日本人眼裡的大陸,香港和臺灣
    和許多初次到訪他的博客的讀者一樣,我暗自驚詫,這麼流暢而不著痕跡的中文,真是日本人寫的嗎? 後來我才知道,老鳥寫中文博客已經堅持了至少10年。老鳥18歲到中國留學,學習中文,紮實的文字功底就是在那個時候打下的。畢業後,其他的留學生都紛紛回國,但老鳥選擇留在中國工作和生活。他由北到南,先後住過大連,哈爾濱,廣州,北京,西安,深圳等地。從2011年起,老鳥跨過羅湖,移居香港。
  • 大陸人眼中的臺灣
    多半會說:「想,誰不想啊」,問他們想去哪些地方,基本上都會說:「日月潭、阿里山、臺北101、西門町、臺灣大學、九份……」,並且多半還能對這些地方講解一二,很有讓人感覺他們已經到訪過似的。雖沒還去過臺灣,但臺灣彷佛就在我們身邊,對臺灣的風物人情、一草一木,都能侃侃而談,似乎每個人都略知一二。這該是怎樣的一種情緣?又是什麼樣的一種意境呢?換做的其他地方,又有誰能描述得這麼流暢呢?
  • 一個普通臺灣人眼中的大陸
    這幾年來身邊的朋友、工作的同事等等接觸的幾乎都是大陸人,除了加入各地臺灣群有機會認識臺灣人之外,幾乎沒有認識太多新的臺灣朋友。而2016年底我決定回臺灣,大家見到我的第一句話都是問:『你回臺灣幹嘛?有事可以做嘛?』我自己來來往往大陸大概10年左右,去年底搬回臺灣,而搬回臺灣前的五年則是一直在陸資公司上班(公司在深圳是中國前100強企業)。
  • 臺綜藝節目展示臺灣人眼中「貧窮」的大陸
    在中國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臺灣人眼中的大陸究竟是什麼樣子?在臺灣綜藝節目中,主持人也經常會問臺灣居民一些關於大陸的常識問題,但這些臺灣人的回答會令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有網友特意搜集了諸多臺灣綜藝節目的片段,向讀者展示臺灣人心目中的大陸究竟為何物。1、大陸女孩看到月薪1000元的工作,笑得嘴巴都歪了。
  • 來到大陸後嚇壞了 他感嘆:臺灣只剩無知跟一張嘴
    「去了一趟大陸,才發現臺灣是多麼落後......。」據臺灣媒體報導,近日有島內網友在社交網站上撰文,提到去了一趟大陸,親身體會了當地的生活,才發現和臺灣教科書、媒體上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樣,從方便的電子支付,再到井然有序的都市規劃,甚至是人民的素質都贏過臺灣了。
  • 臺媒稱臺灣人很像大陸人:都愛虛榮 都愛炒房
    參考消息網7月19日報導 臺灣東森新聞網站7月17日援引臺灣《旺報》題為《臺灣哪裡不像大陸》的文章,作者為王鋒。文中提到臺灣人常指責大陸人沒水平、不懂禮節,但事實上雙方沒有多大的差別,臺灣人愛炒作房地產、騎車在路上動不動就亂按喇叭、愛慕虛榮比較薪水,「可能我們都擺脫不了這種自私的血統」。
  • 臺灣人誤讀的大陸
    以前是臺灣人覺得大陸人都吃不起茶葉蛋,廁所都很髒,現在是陷入兩個極端,一種是覺得大陸哪哪都比臺灣強,諸如大陸年輕人很拼拉,行動支付很方便拉。另一種是覺得大陸哪哪都不如臺灣,諸如大陸大媽嗓門很大拉,大陸到處都是戰狼拉。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種印象是被臺灣媒體塑造的,尤其一些喜歡做效果的政論和娛樂節目,但其實私底下我的很多臺灣朋友也會這麼覺得。
  • 一個大陸青年眼中的臺灣
    他們和大陸年輕人之間既有相似之處,也有迥然不同的地方;比如我看到了臺灣人自己繪製的臺灣各縣市地圖,了解到臺灣人如何看待臺灣。對於這個自己生活的島嶼,他們往往毫不吝嗇讚美之詞,但有時候卻又仿佛在吐槽著一切;比如我嘗試挑戰單車環島,親自實現了這個許多臺灣人畢生的願望。
  • 一個臺灣人眼中的臺灣一百年
    大陸只被日本人佔了幾年,感覺是完全不同的,香港和澳門是租界,而殖民地是永遠劃出去的,這一點是不一樣的。國民黨政府在臺灣實施三十幾年的戒嚴,戒嚴體制下沒辦法實施正常的民主選舉、普遍選舉等等,民間集會、結社都不行。大陸朋友的民國印象很大一部分是那個時期文人給大家的印象。胡適、陳寅恪也好,都是自由派的,跟國民政府很難劃等號。
  • 一個臺灣人眼中的臺灣百年滄桑
    大陸只被日本人佔了幾年,感覺是完全不同的,香港和澳門是租界,而殖民地是永遠劃出去的,這一點是不一樣的。國民黨政府在臺灣實施三十幾年的戒嚴,戒嚴體制下沒辦法實施正常的民主選舉、普遍選舉等等,民間集會、結社都不行。大陸朋友的民國印象很大一部分是那個時期文人給大家的印象。胡適、陳寅恪也好,都是自由派的,跟國民政府很難劃等號。
  • 大陸與臺灣生活水平對比
    當然千辛萬苦去臺灣有我的目的,我是帶著疑問去的,要解開我多年心中的不解之謎。為什麼臺灣這麼「窮」?為什麼臺灣人都騎摩託車不買車?為什麼臺灣人都帶口罩?為什麼臺灣人都討厭大陸客?香港和臺灣到底區別在什麼地方?
  • 臺灣人眼中的大陸竟然是這樣?是我們終於暴露了嗎?
    《57金錢爆》是東森財經新聞臺由楊世光主持的財經類談話節目,這一期的嘉賓是一個臺灣教授,他剛好有機會跟大陸一些偏上流社會的人一起去旅行,回來發表了對大陸人的看法。用在北京生活多年的臺北女孩,《臺北女孩看大陸》的作者郭雪筠的話來說:像自己這樣有大陸生活經驗的「陸歸派」,回臺灣往往會面臨一些尷尬,就是不敢說真心話,「臺灣的藍綠包袱太重,很容易就被貼上『親中』或『賣臺』標籤。」相較之下,她反而感覺大陸人對臺灣人的「批評」能給予空間。
  • 我眼中的香港
    和去臺灣一樣,我從來沒想過要來香港。很多人喜歡香港,或許因為港風美女,或許因為購物天堂也或許是膾炙人口的粵語歌曲和經典TVB,可是在我眼中,香港就只是香港,一個名稱,一個遙遠的城市而已。 那我聽說的香港又是什麼樣呢?繁華的大都市?隨處可見的美妝店鋪和商場?哦對,還有迪士尼,就這麼多了!
  • 香港首富「壟斷」香港,拿千億回報外國,臺灣首富到死都心繫大陸
    雖然李嘉誠已經把企業全權交給兒子,但是他在香港的影響力依然存在,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李嘉誠只是一個房地產商人,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他的房地產項目其實只是冰山一角。李氏家族的公司涉及的領域非常多,像電信、酒店、能源等領域,他們都有投資,不誇張地說,整個香港都被李氏家族的產業「壟斷」了。
  • 為什麼大陸年輕人對香港臺灣失去了興趣?
    前幾天,一位曾做過很多臺灣交流主題的大陸博主(Kevin in Shanghai),在油管上傳了一則「為什麼大陸年輕人失去了對臺灣的興趣」的視頻。他說,當他和朋友寒暄的時候,提到自己會做一些大陸臺灣文化對比的視頻內容,朋友們都不是很感興趣,甚至覺得,這有什麼好說的。
  • 大陸用語融入臺灣人生活,連臺灣小學生都在用!
    臺媒分析稱,收看大陸綜藝節目和影視劇的臺灣人越來越多,許多大陸人的生活用語跟著傳過去,因發音琅琅上口,形容事物親切又到位,所以逐漸在臺灣流行起來,像「給力」「土豪」「網紅」等詞語已經完全融入臺灣人生活。
  • 兩岸「FB表情包大戰」,臺灣人眼中的大陸到底是什麼樣的?
    以下是各個時期臺灣青年眼中的大陸:「我很早就會寫簡體字,你知道為什麼嗎?都是看簡體書……那時候叫『匪書』學的。剛開始看似懂非懂,看久就能懂。我寫漢字每次被老師罰寫名字一百遍就頭疼,我名字這『義』字筆畫太多,很羨慕一個同學叫『王丁』,每次王丁罰寫完一百遍時我才寫了三十個。
  • 香港、臺灣、大陸對比來了,哪個更牛?
    三地翻譯:大陸:家人共享設置。全家人,心手相連。香港:家人共享設定。一家人,腕上相連。臺灣:家人共享設定。全家人,心手相連。三地翻譯:大陸:大家喜歡的功能,大集合。香港:人人想要的功能,集齊。臺灣:人人想要的功能,它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