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對生活的寫實,也是藝術處理再加工。那些你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在現實中實實在在的發生過。那些離你很遠的事情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正有人承受著。《韓公主》講的就是這樣。
《韓公主》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很難想像那樣的事情就真真切切的發生過。還好大多數人都被這個世界溫柔對待。
電影裡讓我最難過的是,公主說的那句話:「我明明沒有錯,為什麼要逃?」我想公主的這句質問是在表達自己的委屈和對不公的抗爭。是在質問自己,也是在質問那些不顧是非的人們。相比較之下,作為弱勢的一方,公主問出這句話,應該是用盡了力氣。
本來公主的命運可以被改變,在新的學校裡,公主認識了新的盆友,加入了合唱團,生活上也有了老師媽媽這個願意照顧她和她一起生活的人。一切都是新的開始,都在向新的方向發展。
但是,這些美好的開始都被那些,不分是非的家長毀掉了,那些家長跑到公主的教室裡,逼著公主在認錯書上簽字。一個家長還說:「今天是我兒子的生日,他都沒有吃到我做的海帶湯。」這是一句多麼諷刺的臺詞,那些毀掉公主一生的人就沒有想過公主有沒有喝海帶湯嗎?對於公主的人生,她的新生也沒有海帶湯。
公主沒有力氣反抗,她只能逃走,在那些家長的窮追不捨下,她逃到了合唱團練習室,也許那裡是她暫時的避風港。那天她也暫時逃了過去。
這毀掉公主新生的緣由,都要從公主被爸爸騙著籤了認錯書開始,因為是爸爸,所以沒有任何考慮就籤了字,本該保護公主的爸爸,給了錢的就籤字,沒給錢的就等著判罪,然後那些錢逃跑,留下一個爛攤子給公主。真正擊垮公主的也許不是世人的不公,而是親人的背叛。
公主本身是非常渴望親情的。她幫老師媽媽幹活,在老師媽媽受欺負後照顧她,都是希望老師媽媽接受她。她也確實做到了,如果沒有後來的事情,公主也許就真的可以重新開始了。
在公主的回憶中,有一幕,東允的爸爸回到家裡,撞到公主和盆友正在被暴力對待,他沒有阻止,而只是帶走了同是弱者的兒子,東允既是這場暴力的參與者,也是受害者。儘管如此,是東允導致了兩個女孩的悲劇,這點不可否認。也許是東允和爸爸走了之後報了警,也許公主和盆友的命運會不一樣。
相較於東允爸爸保護兒子,這也只是懦弱。公主的父母表現的就是逃避了,爸爸的背叛是傷害,媽媽的冷漠就是冷暴力。女兒去看媽媽,媽媽的第一句話是「你怎麼來了」,最後一句話是「不要再來找我」。沒有問女兒過得怎麼樣,首先想到的是不要影響自己的生活。
公主而後到媽媽和她的男人開的便利店裡把店裡弄的亂七八糟,是不是也暗示了公主後面的生活也回亂七八糟。公主因為生活被打亂,向弱者出手,那些人也是。
在整個事件裡,有關部門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影片沒有明確,只是隱晦的表達了出來。在公主從媽媽那裡回來,在老師媽媽的店門前看到老師媽媽被欺負,想要打電話報警,但是抬頭就看到警車開走,公主放下了電話。這就是有關部門的態度的,不作為,默許。
這裡公主沒有衝上去幫老師媽媽,而是在那些實施暴力的人離開後,去安慰教師媽媽。是她在被暴力過後,不自覺的逃避和懼怕暴力,害怕自己也被暴力對待。她去安慰老師媽媽,是她知道這個時候老師媽媽需要,也是她自己需要。
公主被暴力對待的開始,也是她試圖阻止別人欺負東允之後。也許公主潛意識裡認為,如果她不去插手,是不是就不會引起那些人的注意?這也是公主覺得她最容易解決這件事的辦法,但是已經不可能了,所以,她開始逃避類似的場景。
關於有關部門,在公主的回憶中還有,在東允被欺負的時候,公主打電話報警,但是那些人的老大搶走電話,說:「我是誰誰誰的兒子。」事情就不了了之,含糊過去,身份竟能代替事實。
在影片的最開始,公主和老師一起吃飯,老師囑咐公主要低調,不要讓任何人知道她的事,不要隨便籤字。也許老師懂這個社會的規則,他想幫工作,所以他用這樣的方式保護公主。
在影片的最後,公主跳河了,就是她盆友自殺跳的那條河。影片沒有交待公主的生死。
也許她活著了,因為她說過,她想能夠遊過25米,萬一不想死了呢?25米對於公主來說,就是她可以逃避傷害的距離吧。但是,那個距離遠遠超過25米。
也許她死了,因為鏡頭下,河裡的公主沒有動,她的身體漂浮著,可能是因為掙扎過,她給爸爸打電話,給老師打電話,給同學打電話,都沒有結果,她放棄了。她選擇逃避這個世界,來逃避她受到的傷害。因為活著,所以要承受那麼多。
影片是在同學呼喊著韓公主的名字結束的,那個呼喊的場景是公主的唱歌視頻錄選後,大家的慶祝的呼喊。公主的內心還是嚮往和渴望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