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主劇」中的新女性敘事

2020-09-05 北方公園NP



作者:雅婷
編輯:王小笨


上周《國土安全》第八季第12集播出,這部陪伴了觀眾近十年的經典反恐劇在幾經波折後正式落幕。


《國土安全》誕生在後911時代,探討了大國政治、美國的反恐策略、忠誠與背叛這些宏大的命題,但說到底它對電視劇歷史最大的貢獻也許就是女主角凱莉·麥吉森(Carrie Mathison)。主創們在相關紀念採訪中說,「凱莉是其他演員願意出演的原因,正是因為她,我們才能說這部劇集好像留下了什麼。」


《國土安全》的製片人Linka Glatter 把凱莉稱之為「能改變遊戲規則的女性」。她解釋說,「以凱莉放棄孩子撫養權的情節為例,她的複雜之處在於,她可以深愛她的女兒,但這不意味著她必須要成為一個好母親,因為她意識到只有這樣她才可以成就其他令人驚訝的事情。我們的電影和電視劇中已經有太多這樣的男性角色了,這個世界已經變了,女性角色應該是更複雜的。」


對《國土安全》的劇迷來說,不論大結局是否令人滿意,但站在全劇結尾,回望那些曾被凱莉帶領著,在一個又一個危機中奔波的時刻,從始至終她都是那個讓人牽掛的存在。


這種牽掛是情感距離上的,以至於讓我想要嘗試穿過劇集中那些所謂對現實的「神預言」,以及有關凱莉叛國與忠誠的隱喻的討論,從女性凝視女性的角度來回答,她為什麼這麼迷人。


(凱莉在《國土安全》中的常規出場方式)


雖然把凱莉放在如今《殺死伊芙》和《美國夫人》同期更新的當下,她對女性議題的關注度似乎顯得並不直接和出挑,即便在《國土安全》播出的這9年間,她始終都是在變化著的。


從《國土安全》的劇情設置來看,這部劇集中有兩個凱莉,我們可以從第三季的結尾開始將她分成布洛迪(Brody)時期的凱莉和「後布洛迪」時期的凱莉。雖然對不少觀眾來說,布洛迪離開後《國土安全》的故事就已經告一段落了。


但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凱莉的世界才算是真正被展開,她的故事非但沒有因為某個人的離開而陷入停滯,反而不斷出現新的關係和挑戰,那之後她得以自由地穿越在各個風暴中心,那樣的世界寬闊而詭譎,她卻總能從危機裡安全脫身,突破規則。



事實上早在2012年《國土安全》播出到第二季時,曾在五角大樓擔任策略顧問的Kathleen J. Mcinnis 就在《大西洋月刊》上發文,針對劇集中的性別問題批評過凱莉這個角色。


她在文中把自己稱為「極少數不喜歡《國土安全》的人之一」,即便它是「歐巴馬最喜歡的劇集之一」,她也還是很討厭凱莉這個角色身上的「非理性特徵」,作為患有雙向情感障礙的女性,凱莉總是過分依賴敏銳的感覺來處理問題,卻讓自己的隊友陷入到重重危機中,甚至還有把機密資料帶回家掛在牆上這樣的「低級錯誤」。


凱莉和布洛迪的虐戀則讓她更加感到不適,因為這最初原本是凱莉接近布洛迪的途徑之一,「用和他睡覺的方式尋找情報」。雖然 Mcinnis 承認凱莉的確已經是當時熒幕上較為「強大」的女性角色了,但非要靠把她塑造成一個「不專業的瘋子」來凸顯她的強大,還把這當成是「堅強女性的標準」,「那這個標準就太低了」。


(《國土安全》劇照)


在這裡多說一句,日本社會學學者上野千鶴子在《厭女》一書中分析患有「厭女症」的男性作家的作品內容時,她的觀點和 Mcinnis 有相似之處。上野千鶴子所定義的「厭女」即是蔑視女性,「將女人他者化,即把女性作為一個不可理解之物,從『我們』之中放逐出去」。


這裡的「我們」指的是男性集團,上野千鶴子認為「男人是通過與男性集團的同化而成為男人的」。而在男性集團的眼中,男性是「性」的主體,男性的性的主體化認同,是以將女人作為性的客體而成立的。具有「厭女症」的男性會恐懼自己像個女性,這樣的男性會把女性當作是證明自己男性氣質的道具,以此來定義女性。


因此熒幕上很多被「厭女症患者」所定義、塑造或創作出來的女性形象,其最大特點就是「非男性」。在這一過程中,不少女性形象是失真的、標籤化的、工具化的。而必須要指出的是,「厭女」是深植於性別二元制這種性別秩序的核心位置的,在這個秩序之下,幾乎沒有人可以逃離,甚至不少女性也具有「厭女」的想法。


結合這一視角,再去考慮《國土安全》的編劇和導演在前三季中全男性角色的設置,Mcinnis 的觀點或許就會顯得更好理解一點,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男性佔主導的視角:凱莉以「他者」的形象登場,她所患有的雙向情感障礙會讓她的行動顯得很不可靠,她不被相信的理由正是多疑、沒有安全感、歇斯底裡和非理性這些被認為傾向於女性的特質。


至於她和布洛迪的虐戀,主要因為布洛迪作為男性,他難以抵擋這樣的「誘惑」,而凱莉作為「引誘」他的角色,最後也深陷布洛迪和愛情的魅力之中,哪怕這樣的選擇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


好在 Mcinnis 也承認凱莉這個角色的「強大」,畢竟在八年前,和《國土安全》同期播出並以女性為主角的熱門劇集還有《復仇》和《尼基塔》,相較《復仇》「女版基督山伯爵」的設定和《尼基塔》赤裸特工加長版的噱頭,凱莉確實已經是更有紮實精神力量的一位了。


(凱莉和布洛迪)


而站在2020年這個時間點,女性的話語權在各個層面都有了顯著的提高,MeToo 運動更是也以前所未有之勢洗刷了各個流行文化領域。單單聚焦電視劇集,在看過了《都市女孩》、《女子監獄》、《使女的故事》和《大小謊言》之後,我們發現以女性為主角的影視作品不只是類型更加豐富了,由女性創作者創作的女性題材數量也開始成為主流。


這看上去像是一個提問的好時機,《國土安全》正式完結了,凱莉的形象都發生了什麼改變?如今的女性敘事和八年前相比出現了什麼變化?如果說當時影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由男性主導的,那當下的女性形象出現了什麼變化?一個更加真實合理又具有生命力的女性形象應該是什麼樣子?


很遺憾的是,這些問題似乎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容易給出答案,就像上野千鶴子在《厭女》一書中套用馬克思名言所作的解釋,「由於我出生在一個厭女症根植太深的世界,我無法想像一個沒有厭女症的世界」。


我們已經看過了太多由男性主導、從男性視角出發想像創作出的女性形象,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討論並且應該反覆討論女性敘事的原因,在女性敘事呈現爆發態勢的當下,總有一些恆久的特質和價值會被留下。



早在為《殺死伊芙》選角的時候,製片人 Sally Woodward Gentle 就曾聲明,她不想讓《殺死伊芙》這樣以女殺手和女警探為主角的影視劇,再炮製一個男性幻想中的女性形象,作為全劇的靈魂人物之一,薇拉內爾(Villanelle)不能像《尼基塔》和《龍紋身的女孩》那樣,「我們想要一個一眼看來就能真正消失在人群中的女孩」。


考慮到《殺死伊芙》的英文原名為Killing Eve,Eve 不只是原劇集中另一位主演的名字,《聖經》故事裡那個作為亞當肋骨而出現的女性夏娃,英文名也是 Eve,可以說從劇集亮相之初,主創想要擺脫男性幻想的想法就已是昭然若揭的。


(伊芙和薇拉內爾)


在這樣的視角下,薇拉內爾和伊芙更像是男性幻想女性的兩個極點,一個是作為瘋女人被放逐到閣樓中去的「他者」,另一個是受到過父權意識形態規訓的簡·愛式女性。


但這樣簡單形容伊芙似乎又有些不客觀,畢竟她也是在新時代裡擁有自我個性和事業的「新」女性,可即便如此權力對她的規訓也是無處不在的。在薇拉內爾不相信甚至否定權力正義性的基礎上,薇拉內爾和伊芙之間的相互追逐和角力才得以全面展開,殺戮的含義也就愈發清晰,以至於在第二季的結局薇拉內爾甚至具有了某種解放者的光彩。


值得一提的是,薇拉內爾是以一個徹底的「他者」形象出現的,主要表現為行為難以捉摸、缺乏共情能力,且很少受到情感牽制等特點,但也正是這樣的「他者」形象,才促成她在無視規則、踐踏強權和「去偽存真」方面的魅力。


約翰·伯格在《觀看之道》這本書中曾經提出過,女性必須不斷地注視自己,幾乎無時不與自己的個人形象連在一起,女性把內在於她的「觀察者(surveyor)」與「被觀察者(surveyed)」,看作構成其女性身份的兩個既有聯繫又是截然不同的因素。


(薇拉內爾針對出軌者的殺戮)


基於此,《殺死伊芙》對於這種傳統進行了徹底的顛覆,從而創造出了不少對現有「厭女」思維、「觀察者」思維具有破壞性的場景,其中不少都是通過薇拉內爾的殺戮而體現出來的:對於想要將女性打扮成洋娃娃控制在家裡的男性的殺戮,將出軌男性倒吊在商品櫥窗裡的展示性殺戮,甚至是針對伊芙老公潛在出軌對象的殺戮。


就這些場景的隱喻含義來說,它們都有針對現實存在「刻板印象」的破壞,尤其是那個在櫥窗中以展示的方式將出軌者殺戮的情節,它無疑是一次針對男性群體的「紅字」,甚至可以說是對貫穿流行文化歷史的「男性凝視」的一種徹頭徹尾的否定和倒轉,畢竟廣告中的男性凝視已經是一個被充分探討過的話題。


薇拉內爾這樣的「他者」能夠充分刺激和帶動與她相似的群體,被固有的權力和性別秩序機制束縛久了以後,一定也會有人像伊芙一樣,懷揣著毀掉現有規則和穩定的想法,蠢蠢欲動。



《殺死伊芙》通過薇拉內爾這樣的「他者」形象,已經解釋清楚了一個事情,即被男性放逐的「他者」會做出什麼,以及為什麼這樣的「他者」會被放逐。而在這樣的解釋中,我們似乎也終於得以從女性的「他者」視角看到了「厭女」的男性,控制欲、專制者和偽善或許也是由這樣敘事生出的,針對男性群體的一種新的刻板印象。


這種針對「他者」形象的敘事和改寫在最近非常火爆的《美國夫人》中同樣有所體現,只不過從另一個方向出發似乎更好理解。如果以「厭女」的視角來觀察《美國夫人》,凱特·布蘭切特所扮演的反女權主義者菲利斯·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就是女性「厭女」的最好例證。


劇情進行到現在,菲利斯始終試圖在男性集團的「我們」中找到一個自己的位置。她在公眾面前的形象和她在日常生活中的形象,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反對墮胎合法和同性婚戀自由的她,實際生活裡卻要忍受無處不在的歧視,瑣碎的單方面家務和育兒責任,甚至是婚內強姦。


菲利斯育有六個小孩並以家庭主婦身份為傲,卻不能接受自己的大兒子是一名同性戀,相比於孩子真實的幸福,她更為看重的是一個容易被現有權力控制的所謂正常的概念。


(《美國夫人》劇照)


正是由此展開,《美國夫人》也呈現出了女性敘事在當下的一個普遍特徵:婚姻和愛情並不能成為女性故事的終點,女性敘事的背景和空間早就已經超出這二者。


某種程度上來說,女性不幸的原因之一也在於,女性以為婚姻和愛情如她們想像中那樣必需,或者說有人將這樣的想像強加於女性,又在想像破裂後編織出如等待、改變和付出這樣的敘事來麻痺真實的痛苦。


而之所以要把對待大兒子這個情節看作是理解菲利斯的關鍵註腳,就在於她其實並沒有「我們」或是「他者」的概念,她或許只是慕強,只不過在那個歷史階段裡,男性集團的「我們」是一個強者話語的代表,正如劇中那句臺詞所說,「每個人都關注的那個人總是能贏。」


菲利斯本身就拒絕接受性別問題可能會阻礙她的前進,《大西洋月刊》的作者 Sophie Gilbert 在評論《美國夫人》的時候,類比了哈維·韋恩斯坦的辯護律師 Doona Rotunno 的例子,她在參加《紐約時報》旗下的播客「The Daily」時說過,她絕不允許自己身處一個可能被羞辱的境地。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被視為近年來女性劇集典範之一的《使女的故事》,原著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在創造 Serena Joy 時部分性格的靈感來源正是菲利斯,《大西洋月刊》文章的標題也是,「我們正生活在菲利斯·施拉夫利的美國」。


(《美國夫人》劇照)


但即便如此強大,菲利斯最終依然要「回歸」到家庭生活,她作為一個好太太,看上去也有個「好丈夫」,她的丈夫不出軌也努力給她自由,前提就是她不能因此耽誤自己太太的職責,如果兩人的「事業」發展有所衝突的話,那也最好以丈夫為主。


同樣的伊芙也有一個好老公,某種程度上來說她的老公有點類似於菲利斯那樣的好太太,但伊芙仍舊會主動尋找挑戰和突破,這甚至和家庭是否美滿穩定無關。這兩個例子其實都在說明,關於婚姻和家庭的想像本來就是多種多樣的,很難出現某一固定的模式來解決絕大多數女性內心深處的煩惱。


這個時候再回頭審視《國土安全》裡凱莉放棄女兒撫養權的情節,我們固然可以把它解釋成凱莉為了事業全力以赴所要付出的代價,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凱莉要直面的其實也是自己做母親時的艱難和非天然性。


凱莉在第八季裡被反覆提到的一個弱點就是,她曾因為自己無法照顧好女兒,一度產生想要將女兒溺死的想法。凱莉因為這個想法而感到非常自責,但也正因為這個細節才足以說明,母親這個角色或者這層身份所要求的犧牲感,對凱莉來說過於擠壓了她在其他方面追求成為一名強者的努力。


《國土安全》完結了,《殺死伊芙》和《美國夫人》都正在熱播。過去幾年女性視角的劇集是電視螢屏上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在艾美獎這樣的權威獎項上也大放異彩,但隨著 Metoo 運動和女性主義的不斷深入,我們相信還會有更多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敘事在路上。那些關於女性形象的想像只會更加廣闊,且能不斷地與時代同步,最終在流行文化的歷史中留下了有生命力的真實。

相關焦點

  • 「大女主劇」中的新女性敘事
    具有「厭女症」的男性會恐懼自己像個女性,這樣的男性會把女性當作是證明自己男性氣質的道具,以此來定義女性。因此熒幕上很多被「厭女症患者」所定義、塑造或創作出來的女性形象,其最大特點就是「非男性」。在這一過程中,不少女性形象是失真的、標籤化的、工具化的。
  • 大女主劇:女性獨立or女利主義?專訪北師大白惠元老師​
    近幾年來,「大女主劇」的概念風靡一時。從《甄嬛傳》《如懿傳》《延禧攻略》構成的「清宮宇宙」,到《歡樂頌》《都挺好》《安家》描繪的資本浪潮中翻滾的都市女性,再到《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臺式另類國民爆款,其中的女性形象,究竟代表著女性意識的甦醒與崛起、還是女利主義的借屍還魂?
  • 大女主劇也要講武德
    集均0.457%的收視率、豆瓣4.7的評分,都說明了《燕雲臺》未能過觀眾關,以及在女性題材空前崛起的當下,大女主劇的光環速度日漸消散。,大女主劇的類型迭代以及內容升級已有近十年的歷史。仔細考量下不難發現,近兩年高配大女主劇接連失利的原因,也是趨同的。首先,從題材上看,大成本的劇作都更傾向於選擇帶有東方傳奇色彩的傳記體古裝劇,《燕雲臺》中的女主大遼蕭太后、《獨孤皇后》中的女主獨孤伽羅等,均是史書中的傳奇人物。
  • 同根不同命,大女主劇的得與失
    在國產劇的發展進程中,由於女性意識覺醒導致審美口味變化、「她經濟」崛起催生多元化商業模式、影視產業鏈格局變革影響內容布局等多重因素,大女主劇的題材類型發生了階段性明顯的變化,傳遞的價值觀也相應調整。
  • 為何雙女主劇相比大女主和女性群像反而成為了小眾題材?
    早些年,大女主戲是熱門題材,伴隨著耽改興起、腐女群體崛起,雙男主幾乎取代了女性向的劇集。當然,市場上仍然不乏女性向的劇目,畢竟「得女性觀眾者得天下」仍然是行業定律,然而女性觀眾的口味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男主戲更容易符合大部分女性觀眾的審美訴求。
  • 《獨孤皇后》|「大女主劇」慘澹收場
    自從2011年《甄嬛傳》大熱後,電視劇就儼然多了一個「大女主劇」類型,這類電視劇通常以女一號的人生為敘事主線展開劇情,講述其經曆命運沉浮和生活磨礪、不斷走向人生高峰的成功故事,連片名基本都是「××傳奇」「××傳」,信手拈來就有
  • 從2020年大女主劇扎堆現象,探析演藝圈女演員堅守與突破的博弈
    而在此之前,85後「中花」中的另外兩位中流砥柱,趙麗穎和唐嫣,也分別拿下了兩部古裝女主劇,《有翡》和《燕雲臺》。當然,這也並不是兩位女演員第一次出演大女主劇。劉濤時隔多年,再次回歸古裝劇拍攝《大宋宮詞》。這也是2020年古裝劇市場上,另外兩部令人矚目的女主劇。至此,演藝圈75後到90後女演員中的多位實力演技派、頂級流量和當紅小花,在2020年待播劇中都有大女主劇在手作為代表作。不可否認,自2012年《甄嬛傳》獲得口碑、收視雙贏後,電視螢屏上便掀起了一股大女主劇的熱潮。
  • 從《亂世佳人》,看真正的大女主劇對女性成長的積極意義
    大女主劇近年來比較熱門。就拿演員孫儷來說,她飾演過的大女主劇就有《甄嬛傳》、《羋月傳》、《那年花開月正圓》、《安家》等。不過,這些劇中的女主角,都免不了要走入被嫉妒、被陷害、和姐妹勾心鬥角等諸如此類的套路。她們在人格上並非完全獨立,成功也並非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說是女主,其實多少帶著一些瑪麗蘇、傻白甜的影子。其實,早在1939年,就有一部真正的大女主電影上映。
  • 物極必反,《上陽賦》這種大女主劇該歇歇了
    我們的老年版大女主劇,是不是到了該歇一歇的時候了?是的,柳林點開章子怡的《上陽賦》,第一集沒看完就放棄了。為什麼呢,因為太辣眼睛了,實在是受不了。上圖中的章子怡,劇情中說她是十四五歲的公主,你相信嗎,反正柳林是不信,反倒覺得電視劇中的章子怡像一個五十多歲的皇太后。
  • 除了小三渣男,我們的大女主劇還能做些什麼
    想要國內出一部像樣的「大女主劇」太難了女性的價值始終逃不過套路化的劇本,自己有權利也有力量去獲取想要的東西而不只圍繞著他人團團轉這些所謂的大女主劇除了「小三插足」的戲碼觀眾之所以喜歡看「大女主」劇是因為隨著女性市場的崛起,女性作為主角和女性的拍攝視角極具代入感女主往往會讓女主陷入困境之中
  • 「大女主」假面下的女性
    由此可見,這類劇只是戴上了「大女主」的面具,其實是男權劇的便裝,其核心依舊是一整套封閉的男權邏輯,充滿了對女性的邪惡想像。這些「大女主」與其說是女性寄託情感的偶像,不如說是男性凝視幻想的對象。 很多編劇在塑造角色時忽視了女性真正的精神獨立,甚至在很多時候成為傳統性別制度的潛在幫兇。
  • 《三十而已》火了,大女主劇盛行,留給男主的時間不多啦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接連爆火,特別是後者,憑藉一張太太圈的劇照,都能上熱搜,看來,「大女主」劇的時代要到來了。再看看幾部可憐的男主劇,《局中人》豆瓣評分5.3,口碑尚可的《三叉戟》還是靠幾位老「男神」撐門面。實力派潘粵明的《龍陵迷窟》,紅得還是配角;演技和顏值雙在線的朱一龍,倒是讓「盜墓」迷們眼前眼前一亮,可最令人期待的,還是劇中的怪物和機關。
  • 貼著大女主劇的標籤反瑪麗蘇
    打頭陣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以曹魏的全新視角切入,展現了三國時代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該劇第一部以優酷平臺播放量66億、豆瓣評分8.1的成績收官。改編自馮唐小說的《春風十裡不如你》自開播以來就長期佔據網絡熱搜榜,角色情感走向引網友熱議。《顫抖吧,阿部》以腦洞大開的劇情和詼諧輕鬆的調性脫穎而出。改編自漫畫的《鎮魂街》在破次元壁的嘗試中被很多人認可,點擊量已破15億。
  • 2018所有的大男主劇、大女主劇,都在這裡了!
    2018最值得期待的「大女主劇」今年,《楚喬傳》、《那年花開月正圓》等劇收視火爆,不少人發現,只要套用「大女主」劇的公式,想要不成為爆款都難!這是因為,國產劇的觀眾中,女性觀眾的比例和人數遠高於男性觀眾。
  • 她們「住」在熱搜,雙女主劇要爆發了?
    此外,由兩朵「85花」劉詩詩攜手倪妮擔綱,《流金歲月》也在一片期待聲中亮相。雙女主劇相繼登場,率先打響了2021女性題材大戲的第一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風聲》水花較弱之外,其餘兩部雙女主劇,皆頗受關注。
  • 2020年都快過完了,偽大女主劇能不能放過觀眾?
    2020年都快要過完了,掃了一眼各大平臺的項目才發現,「大女主劇」,還是那——麼——多!!」,造勢很厲害,但觀眾看了,內心毫無波瀾,連吐槽都倦了:像這種「偽大女主」我們早就已經看膩了!觀眾對這種「偽大女主劇
  • 倪妮劉詩詩「住」在熱搜,雙女主劇要爆發了?
    此外,由兩朵「85花」劉詩詩攜手倪妮擔綱,《流金歲月》也在一片期待聲中亮相。雙女主劇相繼登場,率先打響了2021女性題材大戲的第一槍。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風聲》水花較弱之外,其餘兩部雙女主劇,皆頗受關注。
  • 帝凰業開播,楊冪劉詩詩新劇開機疑抄襲,大女主劇又迎第二春?
    大女主劇又迎第二春嗎? 《帝凰業》由章子怡、周一圍、左小青、楊佑寧、趙雅芝等主演。在章子怡擔任評委,周一圍最終勝出的第一季《我就是演員》節目中,這部由國際巨星章子怡投資主演的第一部電視劇就已經開始了第一輪造勢,而且邀請周一圍加入,可謂看點十足。
  • 關曉彤大女主劇《二十不惑》,另版《青春鬥》?
    關曉彤大女主劇《二十不惑》,另版《青春鬥》?最近大女主題材開始流行,《不完美的她》《危險的她》都是以女性為視角關注社會話題。關曉彤主演的《二十不惑》也是一部大女主劇。畢業後四人都面對著愛情、事業和家庭的危機,而在危機中四個女孩的心也在慢慢貼近。
  • 孫儷的玉觀音給了甄嬛,女主劇何去何從?
    在《後宮·甄嬛傳》之後,大女主劇開始盛行,無論是原創劇本還是網絡小說改編,一部部都出現在了電視螢屏上。這一系列大女主劇仿佛開啟了新的春天,參演的藝人大都是非常具有號召力的演員,但令人遺憾的是,在藝術表達上,似乎依舊沒有哪一部能夠超過《後宮·甄嬛傳》,包括孫儷當下正在熱播的《那年花開月正圓》。不妨來比較一下《後宮·甄嬛傳》和《那年花開月正圓》的開頭第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