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的禱告詞,大段大段的粗口髒話,仿佛是儀式般的殺人方式,都在向觀眾展示這絕對不是一部普通的動作片,1999年《處刑人》雖然不是出自好萊塢名導之手,但是卻在多年的今天以後依然被影迷奉為經典之作。雖然驚險刺激的打鬥片段會使人看得熱血沸騰,而更多吸引觀眾的,則是電影當中一些獨到而精彩的部分。
故事的主題核心是為了制裁罪犯而兄弟聯手替天行道,這一主題無疑給主角們一個光明正大的裝逼理由。我們不僅要殺,更要殺得漂亮,殺得藝術。而這一個特點也讓其具有獨特性而區別於同類主題的影片。
儀式化。舉著槍朝著對方的腦袋,然後不緊不慢的念一段禱文再開槍,最後還在死人眼睛上放硬幣。整一個過程就像送至親回歸上帝的懷抱一樣,充滿著誠意與真摯。但對於這個片段,觀眾腦海中最先蹦出來的想必還是1994年的《低俗小說》,而這一個橋段想必也是一種對經典的致敬。
這部電影其實有很多地方體現著昆汀的早期的電影風格,殺人之前念禱文並不是只是為了裝逼,在電影當中他是一種宣誓,特別是在結尾那一長串的詞,在上帝的眼裡,制裁邪惡,並不只是用善的方式,而同樣的惡也可以達到懲戒的作用,特別是在這種背景下當法律已經無法懲罰罪犯,那麼就讓惡來淨化這一切。電影當中由此至終都貫穿著善與惡的界限的掙扎,使得故事主題得到很大的升華,在保證角色刻畫豐滿的情況下,還充滿了對善惡的反思,使得整部電影更加耐人尋味。
主角耍逼格殺人還情有可原,但是這部電影最精彩的還是在配角威廉·達夫身上。且不說拉風的長髮,就憑破案的時候還自帶索尼Walkman聽歌劇,放在16年後的今天也毫不過時好嗎?以至於今天依然可見各大boss和精英強行用歌劇裝逼的橋段,同時也讓觀眾覺得真的是羞恥play。
而且不僅僅是聽歌破案,對於這個精英警察的設定還是一個Gay,時而一些小動作也讓觀眾感受到熒幕前撲面而來的各種演(Sao)技(Qi),雖說是配角但是精彩程度也絲毫不亞於兄弟主角,反而因為有這個角色的存在也平衡了主角耍帥的部分,使得影片更加大放光彩。
這是一部不需要女主角的電影,在保持高逼格的替天行道之下,用「暴力美學」和宗教色彩濃厚的私刑給人帶來的感官刺激和宣洩快感,使得普通觀眾在平日壓抑的情緒的得到宣洩,再加上結局並沒有很明確的方式來表明導演對於這種懲惡揚善的方式的看法,而是通過採訪的方式來把問題留給觀眾。這世上總有光明照不到的暗,那麼社會是否需要這樣的處刑人來為我們替天行道呢?
P.S.原來這張神圖的出處也就在這裡。。。相見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