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臺灣廣藝基金會邀請,我到臺灣參加了華山藝術節,藝術節期間,考察了三個臺灣的文創園區。
臺灣的文創園區,有相當的一部分是利用舊的城市建設遺址改造而成的。這也是世界範圍內的一種文化園區建設趨勢。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後工業社會陷井」一度成為各個國家的惡夢,自從找到了用廢工業遺址改造成文化園區的方式後,這樣的文化園區在全世界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後工業文化遺產」。在今年的華山藝術節開幕式上,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致詞時說:「一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會建設一些在當時非常有影響的產業。時過境遷,一些產業可能會過時,一些產業可能不再適合在城市中心發展。於是,這樣的產業可能消失,或者搬出城市中心區。可是,為這些產業建設的建築群卻保留了下來。一個城市在新的建設中,是拆了這些歷史遺存,還是把它當城市歷史文化符號保存下來,並給它新的含義?這是一個城市要不要歷史,要不要文化的最重要的區別。我們現在選擇保留歷史、保留文化。因為一個城市需要有歷史,需要有文化。」
應該承認,龍應臺的這番話是有道理的。
我在臺灣主要看了三個文創園區——華山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景美人權文創園區。
華山文創園區名氣比較大,被稱為臺灣文創產業的「旗艦」。那裡最早是1914年日本人創建的酒廠,以生產清酒為主,1945年後,由國民政府接管。1987年,酒廠從臺北市中心遷出。這裡結束了做為酒廠的歷史,留下的只是一片舊廠房。1997年,臺灣一個表演藝術團體進駐已經閒置十年的酒廠廠房排練,被當時的酒廠管理方控告藝術團體侵佔國有資產,要求法律制裁。臺灣眾多演藝人士聽說後,紛紛力挺這家表演團體,引起演藝界一場大規模的抗議活動。這樣的一次活動,反而促進了臺灣對後工業遺產的重視。臺灣當局審時度勢,將這裡交給政府文化部門管理,華山進入了文創園區時代。現在,這裡的產權歸文化部,文化部招標一家文化公司代為管理。臺灣每年都要在這裡搞「華山藝術節」,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藝術家都曾經來到臺灣參加華山藝術節活動,大陸也有許多劇團都去臺灣參加過這個藝術節。其實,世界各國的利用城市舊建築改造的藝術園區,過程都差不多。大陸北京的七九八藝術園區,也是這樣開始的。北京朝陽區也有個酒廠藝術園區,裡邊的二鍋頭標誌至今醒目地屹立在廠區,非常的藝術氣質和歷史內涵。
松山文創園區也在市中心,原來是一個煙廠,最早始建於1905年,是臺灣第一家煙廠。後來為日本人接管,成為日本在本島外最大的煙廠。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煙廠,一直生產水平很高,員工最多時達2000人,1987年曾經創造收年入210億臺幣的水平,是臺灣重要的支柱產業。可是,隨著城市建設的調整,臺灣政府毅然決定關掉這裡的煙廠。1998年停止生產。2001年政府確認這裡為歷史文物古蹟。產權收歸臺北市文化局。2010年定為松山文創園區。
園區內老煙廠的歷史痕跡隨處要見,最有意思的是當年工廠內部工人自己創作的女工塑像,水平不高,但很質樸。
廠內最大的車間,現在是一個中型劇場。我們去考察時,裡邊正在排練一部現代科技和藝術結合的舞臺劇。
最有特點的是景美人權文創園區,這裡原來是臺灣著名的監獄——「警總軍法處看守所」,也叫」景美看守所「 裡邊的主要建築名為「仁愛樓」,臺灣一些主要的政治犯都曾經在這裡被關押過,在看完所的介紹中提到人物就有柏楊、李敖、呂秀蓮、施明德等人。
隨著城市建設,和臺灣的政治制度的變化。這一處以關押政治犯為主的監獄已經失去了它的歷史功能。現在這裡原樣保留當初的建設格局,但已經成為文創園區,當年最大的禮堂——中正堂,現在改造成一個中型的劇場。所說當年老蔣經常來這裡,向政治犯進行政治訓話。現在坐在這裡看臺灣的現代舞表演,我覺得非常有意思。
臺灣這些用老建築改造的文創園區,是臺灣文創產業的主要活動地點。臺灣一些有名的表演團體都集中在文創園區裡,之所以這樣,一個重要原因是,臺灣政府明文規定,這些老廠區改造的文創原區歸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門管理。
華山文創園區由臺灣文化部直接管理。文化部在華山文創園區設有辦事處。儘管現在交給一個管理集團,但是因為產權明確,文化部對文創園區的管理有絕對的管控權,所以,這裡是臺灣比較有影響的以文創產業為主的園區。園區有大量的藝術工作室,有大小不一的表演場地。每年華山藝術節。這裡會匯集世界各國的表演團體和知名人士來這裡進行藝術交流。今年的華山藝術節邀請的藝術家就來自三十多個國家。華山藝術節被稱為臺灣最大的藝術節。這樣的藝術節是一個老工廠改造成的文創園區舉辦的,由文化部直接主辦。文化部長參加開幕式並致詞,充分顯示了文創園區在臺灣的地位。
松山文創園區原來是一個煙廠,現在由臺北市文化局直接管理。園區裡保留了原來煙廠的主要建築和景區。巨大的廠房被各種表演團體和藝術工作室租用。因為是政府文化部門管理,不以營利為目地,只收取免徵性的租金,對有扶持前途的藝術工作室,文化局用另外一種補助的形式,把藝術團體的租金又回來了。所以,進駐這些園區的藝術家都在努力工作,藝術氣氛很濃。
景美人權文創園區是我看到的最有特點的文創園區。這裡保留著作為監獄裡的主要狀態。
牆上標語都按原樣保存。審訓室,牢房,都保留著原來的陳設。而且,這裡的說明沒有什麼遮掩,當初關過誰,就寫著關過誰。讓來這裡的人可以回憶起當年的情景。
原來的犯人開會的大禮堂,現在改作劇場。我在這裡看了一場由臺灣著名的「無垢」舞蹈團演出的舞劇《觀》。
這種我認為可以稱為「古典現代舞」的舞蹈,在臺灣非常走紅。我這次在臺灣看到的幾場舞蹈演出,都是這個思路,只是舞蹈語彙和風格各具秀色,但真的都非常好看。
我和這幾個園區的臺灣朋友有過短暫的談話,了解到一些情況,覺得臺灣對文創園區的做法,還是很值得大陸借鑑的。
說實在的,中國大陸的這種文化產業園區比臺灣多得多了。可是在藝術創意上,遠遠沒有臺灣的文創園區有成果。這主要是因為在管理上存在重大缺陷,就是權責兩層皮。據我所知,這些老工業遺址,產權基本都屬於原來的工業系統,由老的工廠管理部門成立一個物業公司,然後開始經營這些老廠房。說白了就是租房子,以賺錢為目地。凡是以賺錢為目地的事,一定是誰給錢多就租給誰。藝術家給錢,就租給藝術家,開飯館的給錢就多就租給開飯館的。賣雜貨的給錢多就租給賣雜貨的。所以,中國的這些名為藝術園區的地方,大多是大雜院。可是,中國的國情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文化場所的內容管理,由政府文化部門負責。於是就出現了這種現象,老廠房的業主只管租房子賺錢,租給誰,收多少錢他們說了算。租了房的人在裡邊幹什麼他們就不管了,出了問題政府文化管理部門負責。說白了,就是企業賺錢,政府頂雷。中國的所謂的文化園區,總是出事兒,不是文化安全,就是政治安全,整治多少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原因就在於:有管理責任的政府文化部門沒有實際管理權力。有實際管理權力的物業又不負管理責任。有權的沒責,有責的沒權。如何管得好?
我們應該好好研究臺灣對文創的定位和管理方式。責權統一,問題就好辦了。
作者: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李龍吟
- 推薦閱讀 -
點擊下面連結,查看往期美文
全球創意城市網絡——促進多樣性地方文化的全球傳播
楊麗萍最新力作《蓮花心》——美到心醉
日本合掌村:一個百年村莊的開發與保護
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城市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
臺灣清境農場給休閒農業的啟示
用傳統文化創造力催生藝術衍生品新業態
-說明-
1、內容推送時間為每周一二三四五早上8點前,
早點看就不怕文章看不到啦!
2、真有萬一,請後臺回復關鍵詞「刪除」,
試試手氣唄!
-商務聯繫-
郵箱wenxinart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