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色字體☝ 關注潘家文 謝謝您的支持!
同是描寫赤壁,《赤壁賦》裡寫到「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赤壁懷古》裡就成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怎麼回事?究竟哪樣才是赤壁真正的景象?
象由心生,景緣情起。不明白這個道理,會去猜想,是不是時間問題,秋天的水量跟夏天沒法比;會去推測,恐怕觀察點不一樣吧,一在岸邊,一在河中。都有可能,但是都不必追究。因為在這裡,首先要遵循的,不是「真實」原則,而是審美的原則。也就是說,蘇軾寫《赤壁賦》與《赤壁懷古》,見到的江水無論是何模樣,都可以在這裡寫的是「水波不興」,在那裡變成了「驚濤拍岸」。
換言之,你跟蘇軾一塊遊覽赤壁,未必所見景象就一樣。你會有你自己的關注點,有你自己的感觸,生發,也就有了自己的赤壁景象。洶湧澎湃還是寧靜平和,波光粼粼抑或浩渺無邊,總是表達的需要。藝術的真實,高於生活的真實。
藝術源於生活,但不意味著等於生活。好多人讀《荷塘月色》,以為清華園裡的荷塘,就是美麗得這般如夢如幻:清幽僻靜的煤屑路,亭亭的葉子,碧天裡的星星般的蓮花,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滿心歡喜地來參觀,大失所望,就懷疑,就責備朱自清撒謊。這鍋,朱自清背得冤。
喜歡這樣較真的人,不少。《赤壁賦》課本注釋道:「赤壁之戰的地點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在湖北武昌的赤磯山,或湖北赤壁。蘇軾所遊的是黃州的赤壁磯,並非赤壁大戰處。」真是畫蛇添足,煞風景!
這麼注釋你是幾個意思呢?你想告訴我們蘇軾傻冒,去了個錯誤的地方表錯了情?你想批評蘇軾做事不嚴謹,沒考證清楚哪裡才是赤壁?去武昌赤磯山湖北赤壁的遊客多了,寫出什麼傳誦千古的名句嗎?你以為你現在去的就是真正的赤壁?隨著新的考古發現,一百年後會不會也有考據癖專家說,你們都錯了,其實赤壁在江西?
考古自然是一門很講科學的學問,但用它來講文學藝術,不是正道。索隱派分析《紅樓夢》,再嚴密,再旁徵博引,都嫌裹足掣肘,牽強附會。我現在講課文,生活時代創作背景什麼的,全都不講,也是走了另一個極端。
反對用太「科學」的眼光來看文學,就會用很「文學」的眼光來看世界,用審美的原則來評判人物,就會迂腐,不合時宜。報刊提到即將上任的那位總統,原先是「口無遮攔」,「醜聞纏身」,現在是「最不可預測的總統」,最「率真」,「最有可能改變現狀」云云,當真是莫名其妙,很有點「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味道,不知所謂何人。
我們希望天人合一,自然景物能與我們想表達的思想感情相應,但若難以天人相應呢?我們希望一個偉大人物又真誠又良善又美麗,但若不能兼得呢?「真」與「善」太難辨別,還需要時間,等考古學家和思想家去證明,我還是用「美」的眼光來打量這個世界吧。無數的先哲先賢,都躲在這裡「水波不興」,該容得下一個小小的語文老師,也躲在這裡「清風徐來」吧?
說到這位新總統,我與周圍的朋友存在嚴重分歧,我們大致分成旗幟鮮明的兩個陣營:一方認為他長得像河馬,而另一方,則堅決認為他更像狒狒。至於他究竟是準備在古巴還是印度邊境砌牆,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