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灣仔神婆

2021-02-17 人居文化

她在鵝頸橋底擺了三十年攤兒

早已記不清打過多少小人了

但她一次也沒有為自己打過

即使生活得萬分困苦

她說,打小人是會折福的

那麼為什麼又幫別人打呢

不怕折福嗎

她說,總要吃飯啊。



HONGKONG

她總是天蒙蒙亮就出攤兒了。那時,街道上的人和車都還不多,一些商鋪的霓虹招牌還亮著。借著消費主義閃爍的螢光,她推著鐵皮小車,穿行在這座城市擁擠的建築間。小車上裝著雜七雜八的物件:神仙像、香燭、紙符、筊杯……一路磕磕碰碰,不斷地發出哐哩哐啷的惱人聲響。

擺攤兒的地點固定在軒尼詩道和堅拿道交界處的天橋底下。地道的香港人把這裡叫「鵝頸橋底」。原來,堅拿道的前身是寶靈頓運河,「堅拿」正是Canal(運河)這個英文單詞的粵語音譯。寶靈頓運河又窄又長,彎彎曲曲的呈鵝頸狀,因此被俗稱為「鵝頸澗」。在20世紀香港大規模的填海工程中,鵝頸澗消失了,而「鵝頸」這個形象的名稱卻被保留了下來。

舊日的寶靈頓運河(鵝頸澗),圖片來源於網絡

今日的鵝頸橋底,筆者攝

七點不到,她已經把攤子擺好了。鐵皮小車打開,就是一個簡易的神龕。仔細瞅瞅,裡面供奉的各路神仙還真不少:有如來、觀音,也有關帝、財神,竟然還有孫悟空!神龕前,擺放著一樽香爐、一盤供果、三盞清茶,旁邊插著一支花——花是塑料的,積了灰,顏色也有些敗了。在距離神龕一兩步遠的地方,幾個小凳子隨意地排開,這是給客人預備的;她自己則坐在神龕側面,一個小小的靠背椅上。

天亮透了,一切都變得清晰了。她看到鵝頸橋底又像往日一樣,漸漸熱鬧起來了。旁邊的幾個攤子也擺好了——擺攤的和她一樣,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婦人。她和旁邊的攤主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話,等待生意上門。

等生意的神婆,筆者攝

鵝頸橋底有兩樣東西出名:一個是宵夜的炒辣蟹,而另一個就是這些擺攤的老婦人。 一年到頭,除了春節短暫休息幾日,她們幾乎每天都會風雨無阻地出現在鵝頸橋底。她們自稱是能夠驅邪除惡保平安的「神婆」;而她們的主要業務,就是幫人「打小人」。

打小人是流行於珠三角地區的一種民間巫術。所謂「小人」,指的就是那些愛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的人。舊時人們相信,如果有小人近身,就會厄運纏身、諸事不利;而通過打小人,便可以驅走身邊的小人,從而轉行好運、萬事順意。

打小人,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個上午都過去了,生意卻還沒有開張 。「要是驚蟄就好了……」,她這麼想著。

二十四節氣裡的驚蟄,是打小人的正日子。相傳,冬眠的害蟲在這一天會被春雷驚醒,開始四處活動覓食,莊稼人畜都將受其害。漸漸地,由「害蟲」的含義引申到了「小人」。民間相信,在驚蟄這一天打小人,一年都可以免受小人的禍害。每到驚蟄,鵝頸橋底都是人山人海,一些攤子甚至會通宵營業。到了白天尖峰時段,更是要排幾十米的長龍。打小人發出的「啪啪」聲震耳欲聾,甚至能傳到遠處的登龍街。

驚蟄的鵝頸橋底,圖片來源於蘋果日報

午飯過後,終於有客人來了。這是一位從臺灣遠道而來的遊客,因為聽說灣仔這裡可以打小人,就想來試試。

要從這麼多同行中脫穎而出,吸引到客人,當然要善於推銷自己。每個攤子都掛著一張大大的廣告牌,紅底黃字,格外醒目——「香港政府發牌」、「曾接受媒體訪問」、「打小人三十年」——簡直讓人挑花了眼!一些攤主還會遞上名片,上前攀談,非常主動地招攬客人。

她想,她也應該更主動些才是。她今年85歲了,丈夫死的早,只有一個患小兒麻痺的兒子和她一起生活。她在跑馬地以五千元的價格租了一個小小的單位,靠打小人維生,生活十分艱難。想到這些,她很努力地朝臺灣遊客擠出了一個笑臉。也許是年紀大顯得經驗老吧,她竟然幸運地被臺灣遊客選中了。

廣告牌,筆者攝

神婆的名片,來源於網絡

簡單準備了一下,她便開始開壇「作法」了。首先,她點燃香燭,叫臺灣遊客在神像前誠心地供奉了一番。接著,她拿出準備好的百解靈符和小人紙,讓客人把自己和小人的信息分別寫在上面。她將寫好名字的小人紙放在石頭上,用鞋底使勁地抽打;一邊打還一邊大聲咒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無得透;打你個小人腳,打到你無鞋挽屐!」

小人紙,來自香港旅遊發展局

打小人,來自香港旅遊發展局

直到小人紙被打得爛成一團,她才用代表白虎的老虎紙將其包起來,小心翼翼地燒掉了,這象徵著小人被白虎吃掉了。她將一些穀物向四周撒開,這象徵著把黴運散掉。接著,她用貴人紙輕輕地拍打客人手心,這象徵著恭請貴人來到身邊。法事進行到這裡基本就結束了,她吩咐臺灣遊客燒元寶給神靈,以謝其恩。

祭白虎,來自香港旅遊發展局

打小人的最後一步是擲筊,這一步是為了驗證法事是否成功。筊杯是種半圓形的木器,一面平一面突;平面代表陽,突面代表陰。客人同時擲出兩個筊杯,倘若得到一陰一陽,那就代表小人已經被成功驅走了,陰陽調和了,未來將會順順利利的了。她把一對筊杯遞到臺灣遊客的手上,臺灣遊客鄭重地擲了出去,正好一陰一陽,於是滿意地付錢走了……

神婆,筆者攝

這一套操作她不知道進行過多少遍了。她在鵝頸橋底擺了三十年攤兒,早已記不清打過多少小人了。但她一次也沒有為自己打過,即使生活得萬分困苦。她說,打小人是會折福的。那麼為什麼又幫別人打呢,不怕折福嗎?她說,總要吃飯啊。

天色漸漸暗下去,路燈亮起來了,霓虹燈也亮起來了。她將雜七雜八的東西裝回小車,準備收攤兒。今天做了四單生意,共收入200元。她把錢往口袋深處塞了塞,推起小車,很快就消失在軒尼詩道洶湧的人潮中了。

☉作者:杜壹壹

   攝影:杜壹壹

  生於北方,現居香港

  畢業於北師大中文系

  曾任環球時報記者


  稿件徵集  

      所有稿件一旦入選,均有稿費,

  以連載方式,長期合作

  什麼是城市心跳?

人居文化子欄目,

關注人與城市的故事,

那些流淌在血液的情結

   稿件要求   

有關城市人文、建築景觀

有關你身邊感動的故事

有關你與城市的獨特記憶

   聯繫方式   

wechat:15959315909

Email:183988013@qq.com

   我來到你的城市,走過你來時的路   


期待你的加入!


香港 | 東京 | 法國 | 北京 | 珠海 |臺北

未完待續.

   精彩回顧   

杭州 | 錢塘女人

策劃:黃靜美

主編: 江   力



相關焦點

  • 灣仔「年輪」(看香港)
    圖為香港民眾跑步時路過灣仔海岸的藝術裝置。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攝圖為灣仔附近的海域。新華社記者 李 鋼攝灣仔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區域之一。「牛刀小試」香港嶺南大學教授劉智鵬介紹,1840年以前,香港居民多以務農為主,人口主要集中在新界,整個港島的人口不超過8000人。位於港島北面的小漁港灣仔,人口則不足2000人。開埠後,大量外國商戶活躍在灣仔、中區一帶,灣仔成為外國人、上流社會的社交活躍地。
  • 香港灣仔曾經的大哥
    早些年在香港做僱傭兵,他不喜歡我叫他馬仔。因為他說自己一個人能打十多個,我想起啦東北往事裡張嶽的爺爺--鎮東洋!言歸正傳今天說的是:陳耀興(1961—1993.11.21),香港人,涉嫌為香港三合會新義安骨幹成員,八、九十年代掌管三合會在香港灣仔一帶的事務。他與李育添及黃俊原為結拜兄弟。1993年11月,到澳門參加格蘭披治賽車,21日凌晨在酒店外被槍手伏擊身亡!
  • 香港生活:灣仔,新舊香港的交融
    香港生活,Simon Chung想和大家分享最近在灣仔利東道的春節活動上拍的一些照片。
  • 香港灣仔傳奇—君悅
    這是一間慢慢細節的酒店,在柏悅漫無邊際等待進入香港之前,君悅始出至今一直擔綱Hyatt在香港的門面。酒店在香港灣仔國際會展中心上蓋,交通便捷,走人行廊橋可以抵達鋼鐵[ 灣仔站 ],而這次入住發現,香港的人行空中連廊十分便捷,不管天氣是狂風暴雨,不帶傘也可以通過連廊和地鐵聯通香港各地甚至一路到廣州的火車東站或者深圳的羅湖和落馬洲。這個設計曾經被選用到了廣州CBD珠江新城,但由於各大地產商不願意分享自己的客流,所以現在去珠江新城會見到很多「單手斷廊」。
  • 一個灣仔,就是整個香港
    ,唯獨灣仔的獨特氣質最吸引我,儘管它不是我最著迷的一個區。被視為香港人生活中心的灣仔,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旅行遊人,這裡始終最適合停下腳步看一看。相信你們也有自己的灣仔遊玩路線,我也整理了一份我常去的店鋪出來,迫不及待地和大家分享。
  • 【酷玩香港】灣仔日月星街
    初逛這一帶,總覺著日、月、星街光是名字就充滿了文藝及浪漫,而周遭各式各樣的「型格」店鋪,又為這個小區平添了幾分小資氣息。陳米記處在潮店林立的日街,店鋪的外牆簡單清新,乍一看並不像是復古家具店,然而當你推開門,則發現自己已置身在另一個時空之中。陳米記的店主十分迷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香港,店內的復古家具無不附帶著六零年代的氣息:質感溫潤的木質桌椅及櫥櫃、老式收音機及座鐘、令人著迷的黑膠唱片……每樣擺件似乎都在訴說著不同的故事。
  • 香港|帶你探尋灣仔的歷史建築
    灣仔(Wan chai)位於香港島北岸中央位置,是一個新舊並存的獨特社區,揉合舊傳統與新發展的精粹,亦是香港歷史最悠久和最富傳統文化特色的地區之一。看了一些香港的遊記,一般很少會寫到灣仔,但是,包包覺得灣仔也有不少值得一去探究香港歷史與文化的區域,而且還特別適合攝影愛好者前往拍照,有興趣的朋友請接著看下文。
  • 你所不知道的香港 灣仔藍屋
    **長按下面的二維碼並按識別即可快速關注穎遊瑩購/ 加入個人微信/ 按左上店名也可** 版主在香港灣仔區工作,自大學一年級以來便喜歡上這個溫暖,有故事的舊區。灣仔藍屋藍屋是灣仔的地標,亦是保育發展的重點項目之一。藍屋具嶺南建築特色,是目前香港少數還有露臺建築的唐樓。
  • 香港|灣仔那些好吃的(第一期)
    終於開始寫灣仔合集,在後臺看到很多人查找「灣仔」美食的關鍵字,灣仔其實我也吃了蠻多家餐廳,所以就決定寫一篇合集。
  • 在香港如何打小人 ▌原來他們最恨同事、上司、二奶……
    「打你個小人頭,等你有氣無得抖……」隨著神婆念念有詞,手起鞋落「打小人」。灣仔鵝頸橋打小人是香港傳統風俗,剛過去的周末,更是打小人的最佳日子。每年農曆節氣「驚蟄」到灣仔鵝頸橋打小人,是部份港人傳統,打小人的隊伍大排長龍,多名警員到場維持秩序。有檔主表示客量是平日的10倍,市民普遍是打四方小人,望身體健康及遠離小人。
  • 老照片:香港生活1980年,灣仔道的大排檔
    灣仔道(Wan Chai Road),是位於香港島灣仔區的一條街道,西面終點為皇后大道東,東面終點為天樂裡。
  • 第二枚炸彈,香港灣仔會展中心再次戒嚴!
    一個星期之內,香港灣仔會展中心工地連續發現兩枚戰時遺留炸彈,現實版的拆彈專家一再上演。香港警方1月27日表示,香港灣仔會展中心一工地地底發現戰時遺留的空投炸彈,炸彈約1000磅。目前香港灣仔附近已有1300人被疏散。
  • 油尖旺、灣仔、中環,漫步香港指南~
    這次我們花了點小心思,精心設計了一個視角獨特的漫步香港路線。建議大家把步子放慢一丟丟,選了油尖旺、灣仔、中環,這三個在地圖構成了一個小三角的地點,不管各位小夥伴去香港是想吃吃吃、買買買,還是逛逛逛,都能包您滿意。
  • 香港之灣仔美食大放送
    路線1:羅湖口岸-羅湖站-紅磡-尖東站(尖沙咀)-金鐘-灣仔路線2:羅湖口岸-港鐵羅湖站-紅磡-尖東站(尖沙咀)-天星碼頭乘往灣仔的小渡輪-灣仔站線路3:西九龍站-導航走到天星碼頭-乘坐前往灣仔的小渡輪從灣仔地鐵站A3出口沿著莊士敦道走到大王東街,這裡有座百年騎樓——和昌大押,是香港最古的當鋪之一
  • 香港必玩推薦1:香港灣仔日月星街漫遊
    在The Coffee Academics自製手衝咖啡後,我們來到的灣仔,也是這次旅行中,我很喜歡的日月星街~本次香港有意思參訪超感人行程:DAY 1:MOTT 32卅二公館午餐—>PMQ歡迎來我家找我玩,哈~日月星街真的很值得一逛香港灣仔進教圍3號
  • 香港米其林美食之旅(2)—灣仔米其林美食
    周日不營業,店員不會普通話地址:灣仔莊士敦道57號人均:60地址:灣仔軒尼詩道33號皇悅酒店LG2人均:700何洪記創立於1946年,60多年來,店內食品保留著最傳統的烹調手法,屢獲殊榮,更奪得包括香港旅發局第一屆「香港美食之最大賞」金獎。
  • 「灣仔碼頭」創始人、香港「水餃皇后」臧健和去世
    灣仔碼頭水餃的故事,見證了香港一代創業傳奇。據港媒報導,臧健和1945年出生在山東,22歲時嫁給了泰國華僑,並生了兩個女兒,丈夫後來回國;之後她帶著女兒到泰國找到丈夫,發現對方居然另有老婆孩子。1977年,當時32歲的臧健和輾轉停留在香港,因不熟悉廣東話,曾為生活所迫跑去當酒樓洗碗工和電車清潔員,甚至一天工作20小時,之後因受傷丟了飯碗。
  • 灣仔*馬家輝:灣仔有太多故事讓我回味
    」經常有西方遊客站在灣仔地鐵站前,拿著一本旅行指南,問路過的當地人,哪裡是《蘇絲黃的世界》。很多香港年輕人已不太清楚「蘇絲黃」是誰,她的「世界」又在哪兒。然而,這本小說和同名電影卻是西方人對東方世界最初的想像。穿旗袍的美豔女子,昏黃的燈光牌,舊得滴滿了汙漬的街市,共同構建出了一幅西方視野中典型的東方城市畫面。這是香港嗎?是灣仔嗎?
  • 香港『新義安』之「灣仔雙虎」甘仔、遮仔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新義安」的勢力發展達到頂峰,正式和非正式幫會成員8萬餘人,「五虎十傑」曾分別坐鎮尖東、油麻地、灣仔、旺角、屯門、大環山等地,
  • 灣仔碼頭創辦人逝世,她是從青島輾轉至香港的「臧姑娘」
    香港品牌「灣仔碼頭」水餃創辦人臧健和於2月8日逝世,終年73歲。早在2010年,臧健和接受《東方日報》採訪時稱,受心臟病痛困擾,這幾年已經鮮少在外界面前露面。臧健和這一生,是坎坷而傳奇的一生。在香港另開闢一番新天地在回國香港中轉的路上,臧健和突然意識到,泰國沒有她的家,青島的家,她也沒臉回去了。於是,她決定留在香港,一邊打工一邊供養兩個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