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個人信息「裸奔」?部分APP過分收集用戶信息

2021-01-13 荔枝網新聞

  看小說的APP要讀取用戶簡訊、貸款類APP要訪問攝像頭並拍照、上網類APP要讀取用戶通訊錄……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大量APP在不知不覺中收集了一些與自身業務無關的信息,個人信息在網絡空間中「裸奔」的現象屢禁不絕。

  8億用戶的APP被曝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

  一款號稱可「一鍵連接WiFi」的APP WiFi萬能鑰匙已成為不少人的手機必備。公開數據顯示,其月活躍用戶已經達到8億。然而,這款被視為「蹭網利器」的APP,近期卻被曝光存在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的行為。

  廣東省公安廳近日公布,2019年一季度,廣東警方共監測發現1670餘款APP存在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行為。其中WiFi萬能鑰匙、錢聚易等10款APP問題突出,特別是WiFi萬能鑰匙問題最多,共超範圍收集了7類信息。據通報,WiFi萬能鑰匙(4.3.56版本)存在讀取用戶簡訊或彩信、聯繫人,收集用戶設備上已知帳號,使用用戶設備攝像頭或麥克風等問題。

  APP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現象並不少見。根據愛加密大數據中心提供的數據,截至2019年3月底,該中心已收錄安卓應用270多萬個,iOS應用190多萬個,30%以上的APP存在不同程度的越權、超範圍收集等行為。

  「這麼做多是為了收集用戶的經濟狀況、消費偏好、活動區域等信息,對用戶進行精細的人物畫像,以支持產品研發更新,或精準推送廣告。」廣東省公安廳網警總隊案件科副科長黃建邦說。

  暨南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翁健表示,「獲取用戶設備上已知帳號列表」易洩露用戶隱私。攻擊者有可能利用掌握的帳號,實行撞庫等網絡攻擊,即從安全性較弱的帳號中獲取的用戶名密碼,來推測強安全措施的帳號和密碼。

  此外,調用權限發送簡訊也是手機木馬的主要傳播方式之一。翁健介紹,應用程式可通過該種方式將帶有病毒的連結放入簡訊中,並依次發送給用戶相關聯繫人,一旦有人點擊該連結,則會感染病毒。

       過度索權套路多 「迷魂陣」裡走不出

  一款主打便捷連網的APP為啥要索取這些「八竿子打不著」的信息權限?

  記者在安卓手機應用市場上下載該APP後發現,頁面彈出的窗口詢問「WiFi萬能鑰匙需要以下權限,是否允許?」包括用戶位置、電話、信息、通訊錄、相機等權限,但只有點擊「允許」才可下載。

  該產品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WiFi萬能鑰匙除了提供WiFi連接以外,產品中也提供資訊、社交等其他服務,廣東警方提到的額外獲取的權限,是所有社交軟體都會需要獲取的正常權限。

  記者發現,安卓版本的WiFi萬能鑰匙產品內,確有所謂的社交功能「附近的人」,然而記者點擊後發現,使用「附近的人」功能需要另外下載「連信」APP。不僅如此,該APP的下載安裝並未經過應用市場。截至記者發稿時,「連信」APP在安卓應用市場內仍無法通過關鍵字搜索出來。

  業內人士表示,此舉意味著WiFi萬能鑰匙的相關產品「連信」APP未經過安卓應用市場的審核,即使用戶可以自主選擇提供或不提供相應權限,但用戶下載使用仍存在一定的風險。

  此外,WiFi萬能鑰匙調用的權限實際上是為另一款APP使用,這是為其他APP規避監管「打掩護」,既侵犯了用戶的知情權,同時也把用戶拉進了「迷魂陣」——難以辨別哪一類信息權限是與產品服務直接相關的。

  那麼是否關掉所有的權限即可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呢?事實上並不容易。

  翁健表示,有的權限看似與APP運行無關,其實後臺的服務需要這些權限。然而,有的開發者故意將APP的超範圍權限與正常權限的模塊「打包」,導致在阻隔了APP的超範圍權限後,正常程序無法運行。

 

相關焦點

  • 誰讓你的個人信息在「裸奔」?——部分APP「過分」收集用戶信息調查
    新華社廣州5月23日電 題:誰讓你的個人信息在「裸奔」?——部分APP「過分」收集用戶信息調查新華社記者胡林果、毛鑫看小說的APP要讀取用戶簡訊、貸款類APP要訪問攝像頭並拍照、上網類APP要讀取用戶通訊錄……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大量APP在不知不覺中收集了一些與自身業務無關的信息,個人信息在網絡空間中「裸奔」的現象屢禁不絕。
  • 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又有63款APP被通報!
    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又有63款APP被通報!> 關注網信石家莊關於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
  • 掌閱、扇貝單詞被限期整改,40款App存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
    「捆綁」,要求用戶一次性授權同意收集個人信息,不同意則拒絕提供任何業務功能,佔比約9.6%;五是未經用戶同意收集個人信息,或在提醒用戶閱讀隱私政策前就開始收集、上傳個人信息,佔比約8.1%。《網絡安全法》第四十一條要求,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網絡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並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與用戶的約定,處理其保存的個人信息。
  • 即刻APP下架一年後恢復上線 曾因違規收集用戶信息被通報
    【TechWeb】6月10日消息,即刻官方微博今日發文稱,即刻app恢復上線,並增加了一些新功能。全新上線的是即刻7.0版本,相較上一個版本,主要新增功能包括:心情日記、足跡地圖、頭像彈一彈。據悉,在下架之前,即刻 App 曾因違規收集用戶信息被廣東網警通報。7月5日,廣東網警通報了2019年第二季度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App清理整治的工作情況,監測發現,1048款App存在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行為。其中,包括即刻App在內的多款應用存在超範圍讀取用戶通話記錄、簡訊或精確位置等安全問題。
  • 社交電商蜜源APP承認違規收集個人信息 曾被質疑涉嫌傳銷
    就在蜜源被質疑涉嫌傳銷的同時,蜜源又爆出侵犯用戶隱私。12月21日,工信部網站發布關於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通報(2020年第七批),蜜源因為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赫然出現在名單之中。事實到底如何?時代數據對此展開了調查。
  • 按「最小必要」原則 規範APP個人信息收集
    而且還對必要個人信息做出了界定。同時要求,只要用戶同意收集必要個人信息,APP不得拒絕用戶安裝使用。「不同意採集個人信息就無法安裝APP」的「霸王條款」肆意收集超出其提供服務範圍的個人信息,明顯違反了上述法律規定,應予以規範及懲戒;從保護個人權益的角度看,「不同意採集個人信息就無法安裝APP」的「霸王條款」,容易洩露用戶個人的上網瀏覽信息、購買商品信息、個人身份信息等,侵犯了用戶的隱私權和信息受保護的權利。
  • 「最小必要」原則具體化APP收集個人信息規範化
    近日,工信部組織中國信通院、電信終端產業協會(TAF)制定了《APP用戶權益保護測評規範》10項標準;對於廣大用戶特別關心的「最小必要」等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原則,制定了《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範》8項系列標準,涉及圖片、通信錄、設備信息、人臉、位置、錄像、軟體列表等信息收集使用規範
  • 工信部責令1336款APP整改 嚴查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行為
    「部分應用分發平臺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魯春叢介紹,工信部對市場上包括百度、華為、小米、OPPO等在內的八大主流分發平臺上架的APP進行了抽測,發現存在主體責任缺失、信息明示不到位、誘導用戶下載等問題。「有些企業多個產品線反覆出現問題,反映出公司內部沒有形成用戶個人信息保護的紅線意識,沒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還有些企業因整改會影響收入,不願配合整改。
  • 東莞銀行、廣州銀行等App違規收集用戶信息 被責令整改
    原標題:東莞銀行、廣州銀行等App違規收集用戶信息,被責令整改   近日,廣東省通信管理局對外表示,近期,209款App被廣東省通信管理局責令整改或關停,其中201
  • APP用戶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徐想 攝)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大規模廣泛應用,用戶信息問題現在已經逐步引起社會更大關心。工業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視用戶信息保護工作。今年以來,持續開展行動應用程式(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深化用戶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第一,縱深推進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
  • 「上海迪士尼樂園」App 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如何認定?
    10月27日,工信部發布關於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通報(2020年第五批)。工信部表示,工信部近期組織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手機應用軟體進行檢查,督促存在問題的企業進行整改。截至目前,尚有131款APP未完成整改,這些APP應在11月2日前完成整改落實工作。
  • 奢侈品電商寺庫APP登工信部通報 違規收集個人信息
    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2日訊 近日,工信部網站發布關於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通報(2020年第七批)。依據《網絡安全法》《電信條例》《電信和網際網路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等法律法規,按照《關於開展縱深推進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工信部信管〔2020〕164號)工作部署,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期組織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手機應用軟體進行檢查,督促存在問題的企業進行整改。截至目前,尚有63款APP未完成整改,上述APP應在12月28日前完成整改落實工作。
  • 廣東:騰訊動漫、富途牛牛等38款APP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
    @平安南粵微博12月27日消息,近期,廣東省公安機關持續開展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App清理整治專項行動,共監測發現「萬聯e萬通」「微信電話本」「中國移動」「百度地圖(iOS)」等38款App存在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違規行為。
  • APP收集了哪些信息?蘋果用戶更新後將對此一清二楚
    手機上的APP收集個人隱私信息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情,最令人無法忍受的當屬安卓APP,它們一般來說都有不授予權限就無法使用的限制,蘋果用戶不但無需擔心這種問題,而已對於隱私保護,近日還迎來升級。隱私慣例摘要通俗而言,更新之後的App產品頁面,將向用戶呈現自己可能會收集數據類型,共分為三類:用來追蹤用戶的數據、與用戶關聯的數據,以及不會與用戶關聯的數據。這就可以讓用戶清楚地知道,自己將要下載使用的APP將會對哪些數據進行收集,從而判斷是否要繼續使用。
  • 個人信息是怎麼洩露的?
    誰在洩露我們的信息?360安全研究員俞奎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個人信息往往是通過主動或被動的方式洩露出去的。其中,主動洩露的渠道可能是在網際網路上分享出行的火車票、身份證照片等;在釣魚網站、惡意應用中填寫個人身份信息、銀行帳戶信息等;連接釣魚WIFI導致信息被竊取等。
  • 新浪微博在列,這35款APP存在個人信息收集使用問題
    11月13日,平安旗下壹錢包,被指出的問題涉及用戶撤銷位置權限授權,明確表示不同意收集該權限對應的個人信息後,仍通過其他途徑定位用戶精確位置;手機開機後,未經用戶同意,App自啟動並向第三方伺服器發送數據。11月14日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治理工作組發布通告,顯示微博APP存在兩個「個人信息收集使用」方面的問題,微博正在進行內部整改。
  • 工信部通報小愛音箱、映客直播等101款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
    違規使用個人信息強制用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20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違規使用個人信息34違規使用個人信息強制用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367.1.5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違規使用個人信息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違規使用個人信息App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
  • 立法| App收集個人信息監管再加碼 擬對38類常見類型App規定「必要...
    近期,App收集個人信息在監管層面再加碼,除《徵求意見稿》外,工業和信息化部就個人信息保護標準問題等制定出臺了《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範》《App用戶權益保護測評規範》等。《公告》針對實踐中常見的App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等突出問題,要求App運營者要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不收集與所提供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收集個人信息時要以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的方式展示個人信息收集使用規則,並經個人信息主體自主選擇同意;不以默認、捆綁、停止安裝使用等手段變相強迫用戶授權,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和與用戶的約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
  • 廣東警方:微信電話本、百度地圖等38款APP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
    廣東警方:微信電話本、百度地圖等38款APP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 站長之家(ChinaZ.com)12月27日 消息:今日,廣東省公安廳公布了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App
  • 過度收集、「內鬼」洩露、個人註銷難……個人信息如何保護?
    處理:個人信息收集不能「跨出」合理界限 2020年7月,工信部公布2020年第二批侵害用戶權益行為App名單,在被點名的15個App中,有13個涉及公民個人信息過度收集。這只是公民個人信息被過度收集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