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你第一次走進秦始皇陵博物院的情景嗎?
厚土之下,金戈鐵馬,浩蕩軍團,紛至沓來。肅穆恢弘中,你注意到了這些陶俑竟然「千人千面」,神情各異,姿態萬千,鮮活到令你認為那秦國的戰歌已在耳邊響起,「赳赳老秦」正在移步出徵。兵馬俑面世至今,已有四十餘年。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兵馬俑坑被稱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一方面,兵馬俑具有「大國重器」的地位,為世人所驚嘆,是世界奇蹟和文物遺產,擁有非凡的歷史地位。另一方面,它在現下也擁有網紅級別流量,在社交網站上時常佔據話題熱度,還一度被調侃為「秦始皇的手辦」,同時也為《古今大戰秦俑情》和《木乃伊:龍帝之墓》等影視作品提供了許多靈感。今年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院四十周年,博物院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帝陵遺址公園為依託,以秦始皇帝陵及其眾多陪葬坑為展示主體。秦始皇帝陵布局縝密、規模宏富,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目前在秦始皇帝陵陵區已發現各類陪葬坑、陪葬墓等600餘處。1961年,秦始皇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帝陵(含秦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四十年來,秦陵博物院已接待中外觀眾近7000萬人次,其中包括近200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兵馬俑先後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個城市展出,在大英博物館等世界知名展館輪番呈現,海外觀眾超過2000萬人次,成為增進國際間政治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2010年中國西安秦兵馬俑考古項目榮獲「阿斯圖裡亞斯王子獎」社會科學獎。這是中國考古項目、考古專家第一次獲得這一國際獎項,世界因此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千年文化、社會結構和藝術光彩,也讓全球千百萬人深入了解人類文明史的重要一部分,同時也開拓了一條通往多元化知識領域之路。數以千萬計的遊客在今時今日親眼目睹八千尊秦代陶俑的生動表情,甚至那纖毫畢現的鬍鬚和髮絲,精雕細琢的古代戰車,神武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栩栩如生似在長嘶的戰馬以及復現了秦朝工藝水準的兵器,感嘆古代匠人智慧的同時,還應注意到將這些碎片遺蹟重新完整,恢復其往日神採的「國寶醫生」們——文物修復專家。在參觀兵馬俑坑的時候,相信你也經常能捕捉到這樣的畫面:在俑坑的角落裡,幾個修復師傅支起板凳和檯燈,拿著刷子仔細清理殘破俑的碎片,並逐一分類,腳邊鋪滿數字標籤——這只是修復工程中的冰山一角。自兵馬俑首次現身,秦陵博物院就踏上了近半個世紀的發現和守護、發展和創新的歷程。早期,由於缺乏相應的文物保護設施和專業人員,陶俑在環境、真菌等各種因素作用下日漸遭受侵蝕,國寶修復和保護情況不容樂觀。隨著秦陵文物進一步的出土開發,俑坑面積不斷擴大,社會各界合力推進領先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一批又一批受到專業培養的「國寶醫生」們懷揣熱情與責任心投入到守護文物的隊列中。隨著秦陵文物進一步的出土開發,俑坑面積不斷擴大。在環境等各種因素作用下,已發掘的兵馬俑坑內發生過不同程度的黴害——文物在比較潮溼、溫度較高的情況下容易產生黴菌。而黴菌的生長和代謝物與土遺址表面、陶俑、彩繪發生化學反應會造成更嚴重的危害,因此文物防黴作為一項新的研究內容得到各方的重視。
秦陵博物院建院至今,一代代考古人憑藉著對歷史的責任感,探索著被隱藏在黃土之下這片遺蹟中的秘密。兵馬俑的發掘保護是一個長期的工作,考古和科學技術在不斷提升,越來越多先進的文物發掘和保護手段被應用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在兵馬俑保護工作中,不同領域的「國寶醫生」將自己在疾病治療中的專長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讓兵馬俑逐漸褪去神秘的面紗,重新恢復昔日顏色,講述秦王朝塵封已久的故事。從支離破碎、不能辨別面目的殘缺碎片,到眉目分明、線條流暢,甚至身上的盔甲紋路也恢復如初;從顏色消褪、為時間所斑駁的外表,到重新展現往日的瑰麗;從晦暗到鮮明,從沉默到生動,國寶在厚土之下等待了千年,如今終於在「國寶醫生」的手中,日漸重獲活力。那些厚重的歷史故事和燦爛文明,將被一一道來。秦陵博物院面世四十年,兵馬俑的精彩故事仍待發掘。那些支離破碎的舊日片段和塵封千年的昔日風採,將在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和修復專家手中得以再現。沉默千年,承載輝煌人文歷史的國寶無需再作等待。當你置身其中時,你會親身感受到時空的流轉:金戈鐵馬,正在眼前,呼嘯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