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地下軍團自1974 年重現天日後,不僅在考古發掘與文物修複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對秦朝歷史研究也做出了巨大貢獻,並且再現了秦帝國軍隊的戎裝武備。不過,秦軍鎧甲的具體材質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是木甲,也有人認為是皮甲,還有人主張是金屬材質的甲片,甚至有人根據石鎧甲坑出土的幾副石甲,認為兵馬俑身上的甲片可能為石制。
我們根據現在看到的秦俑甲冑結合秦代史料進行了分析,但謹慎起見,同時也為了進一步弄清楚秦軍甲冑實況,筆者拜訪了曾對兵馬俑進行修復的文物修復專家王東峰老師,就兵馬俑甲冑問題向他請教。王東峰老師曾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一號坑修復組組長,帶領他的團隊夜以繼日地為那些沉睡多年的秦俑解開封印。他們重新賦予了秦俑生命,秦俑因此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關於兵馬俑甲冑材質問題,王東峰認可主流看法,他說:「首先,我們覺得大部分兵馬俑身上穿石鎧甲和金屬甲的可能性不大。尤其那個石鎧甲,多重啊,穿著很不舒服,何況是作戰。現在大家最主流的推測就是皮甲。」
(上圖)身披皮甲的秦代軍士模型,身甲根據秦始皇陵兵馬俑身上的皮甲仿製。不過,秦軍所持的盾有誤,在秦陵兵馬俑出土的盾中並無這種樣式的圓盾,秦漢時期盾牌以方盾為主(周渝 藏)
作為日常與秦俑打交道,近距離接觸秦俑的文物修復者,王東峰對此有自己的見解。他將一尊跪射俑的圖片放大,指著俑腹部彎曲的鎧甲對筆者說:「你看這個彎曲度,都很貼身,如果是金屬或石質,很難有這樣的柔韌性。」
王東峰還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了關於皮甲的推測:「所有的兵馬俑其實都是彩俑,我曾通過土上殘留的這些色彩把它重新畫出來。畫出來以後,我就發現皮甲的可能性最大,因為它身上的彩色帶子是穿起來的,如果是金屬甲,它肯定是用金屬去穿,用這種絲帶穿不起來。目前來說,材質是皮甲的可能性最大。」
相對普通士兵俑、軍吏俑,將軍俑身上的鎧甲又有不同。總體而言,將軍俑甲片比較細小。王東峰認為,與普通軍士相比,將軍作為指揮官,受到攻擊的可能性較小,不需要那麼大的鎧甲。穿什麼樣的甲,甲片覆蓋率也與兵種有關,例如兵馬俑坑道中還有很多根本不穿甲的軍士,有人認為是秦人好戰,不穿甲直接上戰場;也有人認為那是一種較輕的甲袍,是用於衝鋒作戰。擔負防守任務的,著重裝可能性自然大;如果是進攻,穿得太重反而影響了進攻效果。
王東峰告訴筆者,博物館一些考古人員曾用紙板裁成與秦俑甲片大小的紙片, 再用繩子串接起來,做成一副紙片甲。因為大家日常接觸秦俑,對串接方法、甲片分布、大小及走向都很清楚,按照這個流程串接出來後,甲片的形制基本與秦俑身上穿的沒有差別。可以說,在中國古代甲冑尤其是秦代的甲冑復原方面,秦始皇兵馬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彩俑對秦代色彩工藝研究也有相當高的價值。
外界根據之前統計的資料,一直認為整個秦陵兵馬俑只出土了6 尊將軍俑, 實際上在近十幾年的發掘中,又有3 尊將軍俑陸續出土,一共有9 尊,其中就有1 尊彩色將軍俑。王東峰這樣描述這尊將軍俑:「他身材魁梧,很威嚴,比其他的俑都大。我當時在想,當年王翦將軍的氣勢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這尊將軍俑除了身材高大,氣質威武,還有個重要特徵就是色彩非常好。王東峰從手機上調出這尊將軍俑的照片給筆者展示,並解說:「你看,他身上顏料是紫色的,穿著紫色的袍子。這個紫色顏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漢紫』,這個顏料很了不起,以前很多顏料都是採到礦物後直接研磨使用,但這個紫色顏料它必須經過人工合成。也就是說兩千多年前的秦代人,已經完全把它合成出來了。當時已經進入青銅時代,我推測可能是工匠無意中生產了這個顏色的顏料,覺得很漂亮就用到了兵馬俑身上。這種紫色以前只是漢代墓裡面有,現在兵馬俑身上發現了,相當於把它出現的時間往前推了很多年。」
彩色俑身上的信息量遠大於普通陶俑,與之相對的,對彩俑的清理、保護及修復也比普通陶俑要複雜得多。據王東峰介紹,考慮到彩俑出現的可能性,現在無論是發掘還是對出土陶俑的清理都格外小心和細緻,但凡發現有彩繪的地方,清理工作就要馬上停下。接著,工作人員就會給彩俑噴保護劑,做好保溼措施避免起殼掉落,而後整體打包提回實驗室。在實驗室,溼度、溫度容易控制,在這個環境下,文物工作者們才開始用竹籤、木刷慢慢清理,並在清理過程中逐漸加固。「 一邊清理,一邊加固,就是把泥土剝離下來,把彩繪趕快加固在這個俑身上,一點兒一點兒地做。至於加固的材料,我們也是在不斷更新。」王東峰道。
本文摘自《中國甲冑史圖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