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甲冑史:秦俑修復專家揭秘秦軍甲冑的神秘面紗

2020-12-22 戰爭事典

秦始皇的地下軍團自1974 年重現天日後,不僅在考古發掘與文物修複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對秦朝歷史研究也做出了巨大貢獻,並且再現了秦帝國軍隊的戎裝武備。不過,秦軍鎧甲的具體材質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是木甲,也有人認為是皮甲,還有人主張是金屬材質的甲片,甚至有人根據石鎧甲坑出土的幾副石甲,認為兵馬俑身上的甲片可能為石制。

我們根據現在看到的秦俑甲冑結合秦代史料進行了分析,但謹慎起見,同時也為了進一步弄清楚秦軍甲冑實況,筆者拜訪了曾對兵馬俑進行修復的文物修復專家王東峰老師,就兵馬俑甲冑問題向他請教。王東峰老師曾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一號坑修復組組長,帶領他的團隊夜以繼日地為那些沉睡多年的秦俑解開封印。他們重新賦予了秦俑生命,秦俑因此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關於兵馬俑甲冑材質問題,王東峰認可主流看法,他說:「首先,我們覺得大部分兵馬俑身上穿石鎧甲和金屬甲的可能性不大。尤其那個石鎧甲,多重啊,穿著很不舒服,何況是作戰。現在大家最主流的推測就是皮甲。」

(上圖)身披皮甲的秦代軍士模型,身甲根據秦始皇陵兵馬俑身上的皮甲仿製。不過,秦軍所持的盾有誤,在秦陵兵馬俑出土的盾中並無這種樣式的圓盾,秦漢時期盾牌以方盾為主(周渝 藏)

作為日常與秦俑打交道,近距離接觸秦俑的文物修復者,王東峰對此有自己的見解。他將一尊跪射俑的圖片放大,指著俑腹部彎曲的鎧甲對筆者說:「你看這個彎曲度,都很貼身,如果是金屬或石質,很難有這樣的柔韌性。」

王東峰還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了關於皮甲的推測:「所有的兵馬俑其實都是彩俑,我曾通過土上殘留的這些色彩把它重新畫出來。畫出來以後,我就發現皮甲的可能性最大,因為它身上的彩色帶子是穿起來的,如果是金屬甲,它肯定是用金屬去穿,用這種絲帶穿不起來。目前來說,材質是皮甲的可能性最大。」

相對普通士兵俑、軍吏俑,將軍俑身上的鎧甲又有不同。總體而言,將軍俑甲片比較細小。王東峰認為,與普通軍士相比,將軍作為指揮官,受到攻擊的可能性較小,不需要那麼大的鎧甲。穿什麼樣的甲,甲片覆蓋率也與兵種有關,例如兵馬俑坑道中還有很多根本不穿甲的軍士,有人認為是秦人好戰,不穿甲直接上戰場;也有人認為那是一種較輕的甲袍,是用於衝鋒作戰。擔負防守任務的,著重裝可能性自然大;如果是進攻,穿得太重反而影響了進攻效果。

王東峰告訴筆者,博物館一些考古人員曾用紙板裁成與秦俑甲片大小的紙片, 再用繩子串接起來,做成一副紙片甲。因為大家日常接觸秦俑,對串接方法、甲片分布、大小及走向都很清楚,按照這個流程串接出來後,甲片的形制基本與秦俑身上穿的沒有差別。可以說,在中國古代甲冑尤其是秦代的甲冑復原方面,秦始皇兵馬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彩俑對秦代色彩工藝研究也有相當高的價值。

外界根據之前統計的資料,一直認為整個秦陵兵馬俑只出土了6 尊將軍俑, 實際上在近十幾年的發掘中,又有3 尊將軍俑陸續出土,一共有9 尊,其中就有1 尊彩色將軍俑。王東峰這樣描述這尊將軍俑:「他身材魁梧,很威嚴,比其他的俑都大。我當時在想,當年王翦將軍的氣勢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這尊將軍俑除了身材高大,氣質威武,還有個重要特徵就是色彩非常好。王東峰從手機上調出這尊將軍俑的照片給筆者展示,並解說:「你看,他身上顏料是紫色的,穿著紫色的袍子。這個紫色顏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漢紫』,這個顏料很了不起,以前很多顏料都是採到礦物後直接研磨使用,但這個紫色顏料它必須經過人工合成。也就是說兩千多年前的秦代人,已經完全把它合成出來了。當時已經進入青銅時代,我推測可能是工匠無意中生產了這個顏色的顏料,覺得很漂亮就用到了兵馬俑身上。這種紫色以前只是漢代墓裡面有,現在兵馬俑身上發現了,相當於把它出現的時間往前推了很多年。」

彩色俑身上的信息量遠大於普通陶俑,與之相對的,對彩俑的清理、保護及修復也比普通陶俑要複雜得多。據王東峰介紹,考慮到彩俑出現的可能性,現在無論是發掘還是對出土陶俑的清理都格外小心和細緻,但凡發現有彩繪的地方,清理工作就要馬上停下。接著,工作人員就會給彩俑噴保護劑,做好保溼措施避免起殼掉落,而後整體打包提回實驗室。在實驗室,溼度、溫度容易控制,在這個環境下,文物工作者們才開始用竹籤、木刷慢慢清理,並在清理過程中逐漸加固。「 一邊清理,一邊加固,就是把泥土剝離下來,把彩繪趕快加固在這個俑身上,一點兒一點兒地做。至於加固的材料,我們也是在不斷更新。」王東峰道。

本文摘自《中國甲冑史圖鑑》

相關焦點

  • 中國甲冑史:復活的大漢鎧甲
    作者:周渝本文摘選自《中國甲冑史圖鑑》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根據現有資料,西漢初年漢軍的甲冑及戎服皆襲承秦制,秦軍中皮製甲佔據著主流地位,西漢初年不太可能馬上變革,故而當時漢軍甲冑的主流也是皮甲。在漢代的文獻中,皮甲通常被稱為「革甲」。(上圖)西漢鐵甲(複製品),保定市滿城區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博物院。此甲共有甲片2859片,重16.85 千克,甲片由純鐵熱鍛製成。
  • 甲冑不屬於殺傷性武器,在古代私藏甲冑為何是重罪?
    然而,中國古代卻一直將私藏甲冑視為重罪,歷朝歷代當中,只要發現私藏甲冑,不論甲冑用於何種目的,一般都會被冠以謀反大罪,貶為庶民、全家流放都是網開一面,由於私藏甲冑被滿門抄斬的不在少數。在中國古代有一個極為誇張的說法,就是」禁甲不禁兵「,蓄養一定規模的家丁和私兵有時候都沒有事情,但是卻不能私藏甲冑。這令許多人無法理解,連具有殺傷性的刀劍都可以隨身攜帶,將甲冑藏在家裡,為何就會被冠以重刑呢?
  • 細數甲冑元年上的中國傳統甲冑
    ,讓我們借活動餘熱來一一盤點在活動中亮相的那些由國內甲冑愛好者所復原的中國傳統甲冑。中國的文化兼具多樣性和延續性,在甲冑復原上,不必拘泥於朝代限制已經成為共識,例如藏甲可以看到唐代實戰甲冑的影子,明清交替時代的文物遺存也是晚明甲冑的重要參考。勇字盔配布面甲
  • 《揭開神秘西夏的面紗》正式出版
    《揭開神秘西夏的面紗》正式出版 20-11-11 09:04
  • 秦俑發現發掘真相史(插圖)
    >科學院的專家飛赴西安。在全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大會之後,由夏鼐等16位考古專家聯名上書華國鋒主席、國務院、全國人大常委會,嚴厲地指出秦俑發掘不科學:速度快得像挖土豆,修復限時間把陶俑變成了「水泥人」,領隊不懂考古規程……。1979年8月21日,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黃直部長召開考古隊會議作了傳達。
  • 古代秦軍真像電影裡那麼猛?這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
    真實的秦軍什麼樣?在世界同期是什麼水平?讓我們結合過去幾篇專文,再對比與秦同期的波斯、馬其頓以及更早的亞述帝國,來一探究竟吧。 秦俑一、二號坑配置 秦俑至今發現數千件人、馬俑,一、二號坑相對挖掘較多,使得我們可以一觀秦軍兵力配置情況。
  • 推薦丨兵馬俑修復之路:厚土之下重現金戈鐵馬
    另一方面,它在現下也擁有網紅級別流量,在社交網站上時常佔據話題熱度,還一度被調侃為「秦始皇的手辦」,同時也為《古今大戰秦俑情》和《木乃伊:龍帝之墓》等影視作品提供了許多靈感。今年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院四十周年,博物院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帝陵遺址公園為依託,以秦始皇帝陵及其眾多陪葬坑為展示主體。
  • 《刺客信條》中文故事導覽 揭開聖殿騎士的神秘面紗
    《刺客信條》中文故事導覽 揭開聖殿騎士的神秘面紗視頻欣賞:在本次的故事導覽視頻中,《刺客信條》系列的敘事導演Darby McDevitt向玩家揭秘精於操控且神秘莫測的聖殿騎士,一個視秩序和權力高於一切的神秘組織。視頻畫面:
  • 你總嫌戴它麻煩,其實它已護我們5000年|石甲|鐵胄|秦軍|青銅器|...
    江西省博物館的專家說,這頂青銅胄讓世人見識了 3000 多年前,江南一帶的澆鑄技藝。它是制範、築模,然後澆鑄而成。儘管是青銅質地,但比較輕薄,胄壁厚 3 毫米,戴在頭上,和現代的頭盔差不多重量。佩戴的時候,青銅胄兩邊各有一小孔,穿繩,系胄固定在頜下。這樣的青銅胄,並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青銅器在商代被認為是國之重器,相當貴重。"
  • 揭秘古代兩大帝國軍 秦帝國與古羅馬誰更強?
    ► 進攻兵器:秦軍銅兵,羅馬鐵兵,與青銅兵器相比,鐵製兵器顯然更為強大。
  • 雜誌精選|| 秦俑 「千人千面 」之謎
    作為一項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1974年3月在西安臨潼出土的秦兵馬俑不僅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驚喜,同時也帶來了眾多的疑問,雖然歷經多年的探索與研究,但神秘的秦俑身上仍留存了許多謎團,很多重要的疑問依舊沉浸在時間的迷霧中。畢竟這些「古代勇士」被製造的年代和我們相距得太遠太遠,遠到模糊了所有的視線,遠到沒有清晰的記憶可循。
  • 150秒揭開中國「特工」的神秘面紗
    150秒揭開中國「特工」的神秘面紗
  • 《中國易經的天文奧秘--揭開河圖洛書的神秘面紗》出版發行儀式
    --揭開河圖洛書的神秘面紗》出版發行儀式,暨漢彝文化同源異流階段性研究成果報告會,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隆重舉行。幾千年來,證明「易經」起源的二張神秘圖案「河圖•洛書」,終於從神話傳說的幔帳後面走了出來,她的天文性、科學性、哲理性、時代性、民族性終於被揭開。
  • 兵馬俑中,發現一張連專家都難以解釋的「臉」,如今禁止出國展覽
    「世界上有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中國是一個神秘的古國,因為她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雖然隨著時間的侵蝕,這些文化有的已經沒入塵土消失不見,有的未曾斷絕流傳至今。但是隨著現代考古事業的發展,一些我們不曾知曉的內容也漸漸浮出水面。中國的秦始皇兵馬俑也是如此,原本我們並不知曉它的存在,但當它出土後,我們才知曉中國有這麼豐富生動的物品存在。
  • 揭開晝夜交替的神秘面紗 地球自轉形成晝夜交替
    &nbsp&nbsp&nbsp&nbsp地球自轉的俯視圖和側視圖&nbsp&nbsp&nbsp&nbsp地球自轉的神秘力量&nbsp&nbsp&nbsp&nbsp形成太陽系的原始星雲原來就帶有角動量,在形成太陽和行星系統之後,它的角動量不會損失,但必然發生重新分布
  • 大媽穿了件破爛的甲冑來鑑寶,稱這是「金絲軟甲」,專家:沒說謊
    在古代,除了文化間和平的交流,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戰爭,說起戰爭這個詞語,就意味著流血犧牲,而在古代打仗每一個士兵不可缺少的就是兵器和盔甲,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甲冑似乎失去了它原本應該有的作用,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大媽帶著一件金絲軟甲去上鑑寶節目的事情。
  • 揭開宇宙神秘電波的面紗,中國「天眼」明察秋毫!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其原創成果在過去一周已經兩度登上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廣袤的宇宙中,經常有一束神秘無線電波襲來。向著科學的高峰努力攀登,如今,中國「天眼」(FAST,全稱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最新的觀測揭示了這一神秘電波爆發的物理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的兩篇論文近日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
  • 中國歷代兵器甲冑:漢甲的巔峰—宋朝盔甲
    在甲冑方面,宋朝在繼承唐的結構基礎之上更進一步,使之在外觀和審美上達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換言之唐宋朝盔甲基本結構相同,在結構劃分上屬同一類盔甲,屬於典型的漢甲,也是最符合我們認知的古代中國盔甲,代表著漢甲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