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嫌戴它麻煩,其實它已護我們5000年|石甲|鐵胄|秦軍|青銅器|...

2020-12-24 騰訊網

你買頭盔了嗎?

你戴頭盔了嗎?

最近

頭盔成了時下最熱門的單品

其實頭盔早就有了

已經在中國流傳至少 5000 年

……

史前

江蘇先人把缽盆蓋頭上

頭盔,自古有之。

最早的"頭盔",你不一定能想到。

江蘇邳州的梁王城遺址,地下文化層堆積豐厚,從大汶口文化,一直到宋元時期,歷史延續約 5000 年。

考古學家們在 5000 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層中發現:眾多墓葬坑中,不管有沒有隨葬品,墓主都少不了一頂"頭盔"。它們有的戴在頭上,有的蓋在臉上 …… 造型簡單,用的是陶缽或陶盆。

不止梁王城遺址,蘇州的草鞋山遺址、淮安的青蓮崗遺址、常州的圩墩遺址,都發現了用陶缽、陶盆蓋在頭上的現象。

先人們為什麼要把陶缽、盆蓋頭上?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一種葬俗,表現了先人對頭腦的重視。在先人們心目中,人的頭腦是天 ,把缽、盆蓋在頭上,保護頭骨,既是對天的崇拜,也有"魂歸於天"的用意。

商朝

青銅胄是王者專屬

青銅頭盔,見於商朝。

1989 年,江西新幹大洋洲發掘了一座商代大墓。墓內,隨葬品豐富,考古學家們清理出青銅器 475 件,玉器 754 件,陶器 139 件 ……

獸面紋青銅胄(zhòu)便是這裡出土的。它圓帽、中空、口平。帽子的上雕刻著獸面紋,鑄造精緻的很。

胄,就是頭盔,用來保護頭頸部位。

江西省博物館的專家說,這頂青銅胄讓世人見識了 3000 多年前,江南一帶的澆鑄技藝。它是制範、築模,然後澆鑄而成。儘管是青銅質地,但比較輕薄,胄壁厚 3 毫米,戴在頭上,和現代的頭盔差不多重量。佩戴的時候,青銅胄兩邊各有一小孔,穿繩,系胄固定在頜下。

這樣的青銅胄,並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青銅器在商代被認為是國之重器,相當貴重。"專家們推測,商代的新幹,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方國,文化科技水平和中原相當。方國的國王,便是這青銅胄的主人。

春秋戰國

同款"臉基尼"想不想擁有

春秋戰國時期頻繁的徵伐,刺激了軍事技術的發展。

春秋時期,青銅盔變得圓潤貼合頭型,兩邊護頰加長,以絲絛穿過頭頂紐而後在下頜打結固定。到了戰國時期,鐵胄和皮胄開始出現。

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 44 號墓西北角出土的這件鐵胄,由 89 塊鐵札葉片組成,用絲繩或皮條編綴,札葉有圓角長方形、方形、梯形和不規則形,表凸裡凹,略有弧度。自頂至底共 7 層札葉,合成一球形,正前方留空以露臉。

穿戴者的整個頭部(除面門)全部置於它的保護之中。乍一看,這不是"臉基尼"嗎?只留鼻子、眼睛和嘴巴呼吸,感覺夏天還挺防曬的。

它的出土,證明了中國在戰國時期鐵製甲冑已經達到生產化和實戰化,在此後數百年裡,這種札甲冑一直頑強存在於中國軍隊中。

不要以為金屬頭盔最多,其實皮革製作的頭盔才是普遍流行。為什麼?因為它實用啊!

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皮胄是組合式皮胄的典型代表,共分胄脊、盔體片、護額片、項頓片四大部分,由絲線連綴成一個整體,盔型美觀,貼合頭部,成本不高,可以說是頭盔界的性價比之王。

"秦軍無胄"?咱們裝備強著呢

公元前 221 年,秦軍滅六國,一統天下。在陝西驪山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出土了 4 萬件兵器,軍事力量震懾八方。但讓人費解的是,兵馬俑都是不戴頭盔的,難道他們的頭不需要保護?

曾有學者認為,秦陵兵馬俑不戴胄,或許就是為了彰顯秦軍勇敢。沒有二級頭怕啥,但我們頭鐵啊!

不過,1998 年,在秦始皇陵墓 K9801 陪葬坑中,發現大量以石片疊壓連綴而成的石甲、石胄,"秦軍無胄"的猜測才不攻自破。

秦始皇陵 K9801 陪葬坑出土石胄(共用石片 74 片)

這些石甲和石胄使用的石灰巖石片,質地均勻,顏色青灰,石片形式多樣,有長方形、圓形、梯形、半圓弧形等,每片石片上都鑽有圓形小孔,最多的一片有 10 個孔,甲片之間用扁細銅絲通過小孔連綴,銅絲以薄銅片切割而成。

經實驗計算,一個熟練的工人,一天才能磨幾片,充分反映了當時製作技術的精細複雜。

從復原的石胄來看,不僅僅是保護頭部了,石胄側面還自帶一個小披肩,這樣頭、脖子和肩膀都有了保護,安全感倍增。

那這些石胄不戴在士兵頭上,那它是做啥用的?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石甲不是實用物,而是為陪葬製作的明器,是供秦始皇貼身衛隊使用,在幽冥的世間身穿石甲、胄的衛士,可以起到避惡鎮邪的作用。

4.7 公斤,實實在在的鐵頭

到了西漢時,冶鐵技術更進一步,鐵頭盔有了新的發展。

1995 年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鐵胄,由 120 片各式鐵甲片用麻繩聯結編綴而成,胄體上半部分以長條錐形鐵片彎曲成弧構成一個半球體,下半部分以下緣打磨成弧形的長方形的鐵片編織成護頰,頭頂部位由一塊杯狀鐵碗封口。雖然說不上很美觀,但感覺戴上就很厲害的亞子。

唯一讓人有點不能接受的是,這個鐵頭盔,重達 4.7 公斤!真的是實實在在的一個鐵頭。

徐州博物館"官方使用指南"上寫:佩戴這類胄既可以保護頭顱和脖頸,也便於頭部和頸部的活動。但實在不能想像,戴上這種頭盔,還能怎麼浪 ……

在同墓出土的獅子山兵馬俑坑中,跽坐甲冑俑(風帽俑)所戴的胄,和這件鐵胄十分類似,同時證明了鐵胄在當時軍事上的使用。

徐州博物館文保科技中心主任趙曉偉介紹,這頂出土於主墓室,是楚王本人戴的。當時共出土了 4 頂甲衣、2 頂頭胄,頭胄在戰場上的防禦功能毋庸置疑,同時還能樹立威嚴。"楚王在打獵、檢閱士兵、出徵等不同場合,穿不同的頭胄、甲衣。"

南朝

頭盔走簡潔範兒,還有了"帽簷"

伴隨時代的變遷,頭盔的體系也在變化。

春秋至秦漢的頭盔,不論是皮甲的,還是鐵質的,都是一片一片,用繩穿綴而成;而到了南朝,頭盔樣子發生了變化,不再一片片的穿綴,而是整體澆鑄,由繁變簡。

在南京,考古專家們曾經出土了兩頂南朝時期的鐵盔。其中,一頂在顏料坊出土的鐵盔,雖然已經過了 1400 多年,但沒有被鏽蝕掉,鐵盔很完整。鐵盔沒有任何紋飾,前端帶有帽簷狀突出物,看起很簡潔,甚至可以說其貌不揚。

它們也是 1400 多年前,南朝社會動蕩的見證。

元明

草帽?鬥笠?棒球帽?頭盔越來越潮

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款。

元朝時,頭盔出現了多種款式:有沿襲中原王朝的兜鍪樣式的"中式"盔;有形似飛碟,盔頂有形制略小纓槍的笠形盔;還有前額帶眉庇,頂上設纓槍,改造創新版的"體胄" ……

在邳州梁王城遺址的元代文化層中,就出土了一笠形鐵盔。它大帽簷,像鬥笠,像草帽,又像飛碟。遺憾的是,由於腐蝕的緣故,盔頂已經沒了。

明代是中國甲冑的巔峰期。這期間,頭盔的樣式更城多元化。南京市博物館內有保存了鐵質盔甲,它出土於南京將軍山沐昂墓。出土時,嚴重鏽蝕,散成 345 塊鐵片。後經技術攻關,終於完成了鐵甲片的病害清除與修補復原,這也是國內成功復原的第一套形制完整的明代盔甲。

經過復原,這套鐵甲主要由兜鏊、護耳、護頸、肩甲、身甲等多個部分組成。其中,"兜鏊(móu)",就是人們常說的頭盔。看起來和現在的棒球帽相似,還有點潮。

數千年來,不管怎麼穿,怎麼戴,亙古不變的是人們很強的防護意識。

文 | 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記者 胡玉梅 宋經緯

圖 | 特別感謝 南京市博物總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徐州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河北博物院

(編輯 魏如飛)

相關焦點

  • 中國甲冑史:秦俑修復專家揭秘秦軍甲冑的神秘面紗
    不過,秦軍鎧甲的具體材質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是木甲,也有人認為是皮甲,還有人主張是金屬材質的甲片,甚至有人根據石鎧甲坑出土的幾副石甲,認為兵馬俑身上的甲片可能為石制。我們根據現在看到的秦俑甲冑結合秦代史料進行了分析,但謹慎起見,同時也為了進一步弄清楚秦軍甲冑實況,筆者拜訪了曾對兵馬俑進行修復的文物修復專家王東峰老師,就兵馬俑甲冑問題向他請教。
  • 您以為它只能降脂,其實它還有其他作用,是護腎的「好手」!
    不過,小編今天可不是來給腎友們介紹它的降脂作用的,其實,除了降脂外,他汀類藥物還有著降尿蛋白、護腎的功效,沒聽說過吧?咱們這就來說說。先來介紹一下他汀類藥物他汀類藥物是目前臨床上認為調脂效果最好的一類藥物,它不僅能強效地降低總膽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而且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甘油三酯(TG),還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作用較為全面。
  • 古代秦軍真像電影裡那麼猛?這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
    當然,我們知道那個時代騎射已經被介紹進入中國,趙武靈王率先學習了騎射並培育了中國的騎射兵。然而秦時代相比趙武靈王不過幾十年,在沒有教導的情況下,秦軍不具備這一兵種也不奇怪。  倒是在早於亞歷山大、小居魯士和秦朝數百年的亞述帝國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不少秦軍的樣子。亞述帝國採用三馬或四馬拉的戰車,車上載有四人,弓箭、格鬥兵器、盾牌無所不有,和幾百年後的秦戰車幾乎完全一個樣式。騎兵方面,亞述本身具有大量騎射騎兵,也有證據表明衝擊騎兵已經出現,但很可能並不普及。
  • 它很適合一些做飯嫌麻煩的朋友,是一道經典的懶人菜!
    牛肉不是超難煮的嘛,師傅說,還好吧,呵呵,沒有你想的那麼難。做好之後,我嘗了一下,味道超級棒呀!尤其是燉出來的湯,太鮮美了!我和孩子最喜歡帶湯的食物了,這道菜,適合我家娃!我得拿下它!西紅柿燉牛肉的懶人做法:真是快手又好吃,兩分鐘就學會哦!
  • 毛不易華晨宇吃飯也嫌麻煩:當你犯懶,你在想些什麼
    華晨宇怕麻煩寧可一個半月不出門,只吃方便麵,喝礦泉水對付。除了明星,普通人日常也很怕麻煩:浴室裡出水不暢的蓮蓬頭,修理麻煩,湊合著用;網購了一件衣服不合身,換貨麻煩,湊合穿;擺一盆綠植在屋裡挺不錯,算了,還要記著給它澆水,太麻煩。
  • 中華田園犬:狗不嫌家貧,農村土狗就是對你始終如一的那個它……
    中華田園犬:狗不嫌家貧,農村土狗就是對你始終如一的那個它…在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說的意思就是,天底下孩子沒有嫌棄母親長得醜的,狗狗不會因為家裡貧窮挨餓而離開原來的家,可見,狗狗是很忠誠的動物!
  • 青銅器是綠色的?面縛銜玉是怎麼回事?熱播劇中的趣知識
    青銅器是綠色的嗎?面縛銜璧是怎麼回事?什麼場合下會喝合巹酒?熱播劇裡展現了許多有趣的歷史知識,你看懂了嗎? 古代青銅器是金色的「《大秦賦》劇中很多器物道具準備得用心。」北師大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對外經貿大學文學院教師趙運濤告訴記者,劇中展現的一些物品都與當時的歷史年代「連結」了。
  • 別被影視劇給誤導了,古代戰場上真實的鎧甲,你懂多少?
    其實我們現在出土的秦朝甲冑,大多是石甲,我們根據石甲的外形,復原了秦朝的鐵甲。吳宇森版本《赤壁》,雖然很多人認為服裝太醜,其實這部戲真實還原了三國時期的甲冑。在《赤壁》中普通士兵不會穿甲冑,騎兵會穿著類似肚兜一樣的護心鐵甲,而不像《三國》當中,一身重甲。重甲騎兵在歐洲非常流行,得益於馬匹的承載能力,而三國時期所騎的蒙古馬,普遍個頭不大,承載能力有限,但是耐力很好,適合長途徵戰。
  • 射手座為什麼總嫌你煩?
    粘了嫌我煩,不粘了說我不愛它!到底要我怎樣,有木有?射手座,火象星座,嚮往自由,熱情率真。都說了嚮往自由,總是粘著它,有束縛感,當然嫌你煩了。但嚮往自由,那麼也是一個正常的人,也會有需要關心。而且它們對於細節非常的注重,要是細節不夠好,說你是敷衍,要是做得太好,又說你是在掩蓋自己的心虛。總之,就是「黑洞」,需要無盡的投入關心。但射手座就不一樣了,如果和射手座談戀愛,你就能體會到,一點點的關心,就能餵飽射手座。
  • 戴上沛納海你是誰
    他在1860年的義大利佛羅倫斯創立了沛納海這個品牌。喬凡尼的長相就像沛納海腕錶那樣,讓人過目難忘。從有限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喬凡尼身著筆挺的西服,眼神明亮而深邃,仿佛若有所思。長而密的鬍鬚,向嘴角兩側不斷蔓延,形成一個大大的「八」字。
  • 沒有「胡服騎射」,慣用青銅武器:秦軍戰力究竟怎麼樣?
    史料雖然對秦軍戰術的記載只有隻言片語,但通過兵馬俑俑坑的軍士兵種排列,還有後繼者漢軍對相關戰術的沿襲,我們也可以從中窺探一二。 從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中的一號坑秦俑不同軍士的布置來看,多持長鈹的重裝步兵俑最多,前鋒和兩翼的一段則是手持弓弩以及少量持戟的輕裝步兵俑,而陣型本部的輕裝步兵同前鋒相接,在各個連接處則與重裝步兵間隔一段距離排列。
  • 項羽擊敗秦軍真的靠「破釜沉舟」?
    首先說秦軍,通常都說秦軍四十萬大軍,其實真正的參戰數字,卻是嚴重縮水。秦軍主帥章邯則率部駐紮巨鹿南部。這樣的規劃,等於是秦軍部署了兩道戰線,本意是要下盤很大的棋,把所有反秦義軍一口吃掉。但事實上,也減低了項羽發動突襲的難度。之所以這樣規劃,通常都被認為是秦軍胃口大惹的禍,但其實還有兩個原因,一是被包圍在巨鹿的趙國政權,抵抗十分慘烈,好比硬骨頭,秦軍一時啃不下,於是拿來當餌。
  • 《盜墓筆記》與青銅器不得不說的二三事
    套入公式:西瓜+電視=暑假在剛結束的暑假裡,你的心頭好是哪部劇對於很多人來說,《盜墓筆記》的影視化使得小說人物賦予了實體,但對於我來說,它的影視化讓我們看到了小說中無法聯想出來的怪誕詭異的場景。身為「稻米」,我跟隨「鐵三角」的足跡看了墓中怪談;身為青銅博物館的講解員,我所好奇的是《盜墓筆記:秦嶺神樹》中的青銅樹背後的故事。
  • 我們冤枉蝙蝠了,它其實並不毒,有毒的是人,它僅僅只是個容器
    蝙蝠並不毒,它只是個」會飛的病毒庫「,毒的是寄宿在蝙蝠體內的病毒。其實蝙蝠體內的病毒對於人類來說也不毒,因為蝙蝠體內大部分病毒並無法直接入侵人類體內的細胞。
  • 斬一首爵一級:秦軍升官發財很容易?背後其實另有規定
    其實,這是個美麗的誤解。一方面,在大家都是以命相搏,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殘酷戰場上,一個人想要殺敵並取下敵人的首級,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絕不像我們現今的某些電視劇那樣,可以像砍瓜切菜一樣殺敵。意即:在戰爭中,秦軍五個人組成一個戰鬥小隊(一伍),一伍之中如果有一個人在戰場上被敵人殺死,其餘四個人就要獲罪;如有二、三個人戰死,其他人的罪名更重。大家都知道,在真刀真槍拼殺的戰場上,絕對不可能只有敵人倒下,自己身邊的戰友也隨時有可能倒下、被殺。也就是說,在戰場上,不僅敵人會死,自己人也會死,這是在所難免的。
  • 九頭蟲:我們知道它是一種妖怪,其實不是,它叫九龍蟲,也叫洋蟲,還是一種好藥!
    孫悟空為何求情﹖他是怕在以後的取經路上,養九頭蟲的那位上仙會給他們麻煩!研究表明: 「九龍蟲」體內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棕櫚酸、亞油酸、油酸,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在臨床上的應用廣泛,特別在護膚美容、高脂血症和惡性腫瘤方面已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但尚未見相關藥理作用報導。現代已有很多人開始養殖「九龍蟲」了,它的最適宜生長溫度是20-35度,如果是在冬天寒冷的天氣裡,可以把它放到泡沫箱裡養,留出氣孔。最好有加熱設備,如燈泡、暖氣、空調等。
  • 南昌男子嫌搬運麻煩,屋內燒床墊把自己燻成「李逵」
    2020年即將過去,不知是不是年底衝業績,最近的奇葩新聞開始了奮勇直追。話說江西南昌一個男子上新聞了,嫌搬運麻煩,屋內燒床墊把自己燻成「李逵」本來該男子最近要換床墊,因嫌把床墊搬下樓太麻煩,男子突然想到在屋內「就地解決」,便在屋內點起床墊,誰知床墊在屋內冒出滾滾黑煙,鄰居見狀立即報警。警方到達後,幾乎是哭笑不得,只見男子的臉被煙燻黑了,看起來像李逵那張黑臉。
  • 它被譽為「中國高加索犬」,身材堪比藏獒,也是看家護院好幫手
    有的狗狗只是寵物狗,有的卻是看家護院的好幫手,還有的可以說是工作上的小助理。它被譽為「中國高加索犬」,身材堪比藏獒,也是看家護院好幫手!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喜歡形態很大的狗狗,一說到體型大的狗狗,一定會想到是藏獒,因為形體大的狗狗可以帶給人一種安全感,最為人所知的藏傲應該算是青藏高原的藏獒,藏獒在我國可是歷史悠久了的,藏獒身形健壯,加上厚實的毛髮,總給人一種很兇悍的感覺。
  • 有沒有一副墨鏡,戴上它你就贏了?
    什麼?你五一哪兒也不去,就在家過節?好了不開玩笑,今天其實是來說說墨鏡的。當然了,戴上它就成為合影中最搶鏡的那一個,成為人群中最亮的那顆星,這也算是另一種實用吧哈哈。一起來看看吧:(例牌申明:本文所有推薦和黎貝卡沒有任何利益關係)
  • 臺北故宮以動畫短片《匠心神技》展現青銅器文物的多重面貌
    此次推出的《匠心神技》動畫短片和網站,即是透過動畫短片的趣味引導,藉由網站激發知識的探索,讓觀眾可以用不同的角度,超越傳統展示和導覽的形式,再度賞青銅器之美。故宮副院長黃永泰表示:「我們希望用更能吸引年輕人的方式來呈現文物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特色在於把這些距離我們有點遙遠的青銅器,結合現今流行的科幻元素,來說明青銅器紋飾的風格發展與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