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頭盔了嗎?
你戴頭盔了嗎?
最近
頭盔成了時下最熱門的單品
其實頭盔早就有了
已經在中國流傳至少 5000 年
……
史前
江蘇先人把缽盆蓋頭上
頭盔,自古有之。
最早的"頭盔",你不一定能想到。
江蘇邳州的梁王城遺址,地下文化層堆積豐厚,從大汶口文化,一直到宋元時期,歷史延續約 5000 年。
考古學家們在 5000 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層中發現:眾多墓葬坑中,不管有沒有隨葬品,墓主都少不了一頂"頭盔"。它們有的戴在頭上,有的蓋在臉上 …… 造型簡單,用的是陶缽或陶盆。
不止梁王城遺址,蘇州的草鞋山遺址、淮安的青蓮崗遺址、常州的圩墩遺址,都發現了用陶缽、陶盆蓋在頭上的現象。
先人們為什麼要把陶缽、盆蓋頭上?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一種葬俗,表現了先人對頭腦的重視。在先人們心目中,人的頭腦是天 ,把缽、盆蓋在頭上,保護頭骨,既是對天的崇拜,也有"魂歸於天"的用意。
商朝
青銅胄是王者專屬
青銅頭盔,見於商朝。
1989 年,江西新幹大洋洲發掘了一座商代大墓。墓內,隨葬品豐富,考古學家們清理出青銅器 475 件,玉器 754 件,陶器 139 件 ……
獸面紋青銅胄(zhòu)便是這裡出土的。它圓帽、中空、口平。帽子的上雕刻著獸面紋,鑄造精緻的很。
胄,就是頭盔,用來保護頭頸部位。
江西省博物館的專家說,這頂青銅胄讓世人見識了 3000 多年前,江南一帶的澆鑄技藝。它是制範、築模,然後澆鑄而成。儘管是青銅質地,但比較輕薄,胄壁厚 3 毫米,戴在頭上,和現代的頭盔差不多重量。佩戴的時候,青銅胄兩邊各有一小孔,穿繩,系胄固定在頜下。
這樣的青銅胄,並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青銅器在商代被認為是國之重器,相當貴重。"專家們推測,商代的新幹,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方國,文化科技水平和中原相當。方國的國王,便是這青銅胄的主人。
春秋戰國
同款"臉基尼"想不想擁有
春秋戰國時期頻繁的徵伐,刺激了軍事技術的發展。
春秋時期,青銅盔變得圓潤貼合頭型,兩邊護頰加長,以絲絛穿過頭頂紐而後在下頜打結固定。到了戰國時期,鐵胄和皮胄開始出現。
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 44 號墓西北角出土的這件鐵胄,由 89 塊鐵札葉片組成,用絲繩或皮條編綴,札葉有圓角長方形、方形、梯形和不規則形,表凸裡凹,略有弧度。自頂至底共 7 層札葉,合成一球形,正前方留空以露臉。
穿戴者的整個頭部(除面門)全部置於它的保護之中。乍一看,這不是"臉基尼"嗎?只留鼻子、眼睛和嘴巴呼吸,感覺夏天還挺防曬的。
它的出土,證明了中國在戰國時期鐵製甲冑已經達到生產化和實戰化,在此後數百年裡,這種札甲冑一直頑強存在於中國軍隊中。
不要以為金屬頭盔最多,其實皮革製作的頭盔才是普遍流行。為什麼?因為它實用啊!
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皮胄是組合式皮胄的典型代表,共分胄脊、盔體片、護額片、項頓片四大部分,由絲線連綴成一個整體,盔型美觀,貼合頭部,成本不高,可以說是頭盔界的性價比之王。
秦
"秦軍無胄"?咱們裝備強著呢
公元前 221 年,秦軍滅六國,一統天下。在陝西驪山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出土了 4 萬件兵器,軍事力量震懾八方。但讓人費解的是,兵馬俑都是不戴頭盔的,難道他們的頭不需要保護?
曾有學者認為,秦陵兵馬俑不戴胄,或許就是為了彰顯秦軍勇敢。沒有二級頭怕啥,但我們頭鐵啊!
不過,1998 年,在秦始皇陵墓 K9801 陪葬坑中,發現大量以石片疊壓連綴而成的石甲、石胄,"秦軍無胄"的猜測才不攻自破。
秦始皇陵 K9801 陪葬坑出土石胄(共用石片 74 片)
這些石甲和石胄使用的石灰巖石片,質地均勻,顏色青灰,石片形式多樣,有長方形、圓形、梯形、半圓弧形等,每片石片上都鑽有圓形小孔,最多的一片有 10 個孔,甲片之間用扁細銅絲通過小孔連綴,銅絲以薄銅片切割而成。
經實驗計算,一個熟練的工人,一天才能磨幾片,充分反映了當時製作技術的精細複雜。
從復原的石胄來看,不僅僅是保護頭部了,石胄側面還自帶一個小披肩,這樣頭、脖子和肩膀都有了保護,安全感倍增。
那這些石胄不戴在士兵頭上,那它是做啥用的?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石甲不是實用物,而是為陪葬製作的明器,是供秦始皇貼身衛隊使用,在幽冥的世間身穿石甲、胄的衛士,可以起到避惡鎮邪的作用。
漢
4.7 公斤,實實在在的鐵頭
到了西漢時,冶鐵技術更進一步,鐵頭盔有了新的發展。
1995 年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鐵胄,由 120 片各式鐵甲片用麻繩聯結編綴而成,胄體上半部分以長條錐形鐵片彎曲成弧構成一個半球體,下半部分以下緣打磨成弧形的長方形的鐵片編織成護頰,頭頂部位由一塊杯狀鐵碗封口。雖然說不上很美觀,但感覺戴上就很厲害的亞子。
唯一讓人有點不能接受的是,這個鐵頭盔,重達 4.7 公斤!真的是實實在在的一個鐵頭。
徐州博物館"官方使用指南"上寫:佩戴這類胄既可以保護頭顱和脖頸,也便於頭部和頸部的活動。但實在不能想像,戴上這種頭盔,還能怎麼浪 ……
在同墓出土的獅子山兵馬俑坑中,跽坐甲冑俑(風帽俑)所戴的胄,和這件鐵胄十分類似,同時證明了鐵胄在當時軍事上的使用。
徐州博物館文保科技中心主任趙曉偉介紹,這頂出土於主墓室,是楚王本人戴的。當時共出土了 4 頂甲衣、2 頂頭胄,頭胄在戰場上的防禦功能毋庸置疑,同時還能樹立威嚴。"楚王在打獵、檢閱士兵、出徵等不同場合,穿不同的頭胄、甲衣。"
南朝
頭盔走簡潔範兒,還有了"帽簷"
伴隨時代的變遷,頭盔的體系也在變化。
春秋至秦漢的頭盔,不論是皮甲的,還是鐵質的,都是一片一片,用繩穿綴而成;而到了南朝,頭盔樣子發生了變化,不再一片片的穿綴,而是整體澆鑄,由繁變簡。
在南京,考古專家們曾經出土了兩頂南朝時期的鐵盔。其中,一頂在顏料坊出土的鐵盔,雖然已經過了 1400 多年,但沒有被鏽蝕掉,鐵盔很完整。鐵盔沒有任何紋飾,前端帶有帽簷狀突出物,看起很簡潔,甚至可以說其貌不揚。
它們也是 1400 多年前,南朝社會動蕩的見證。
元明
草帽?鬥笠?棒球帽?頭盔越來越潮
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款。
元朝時,頭盔出現了多種款式:有沿襲中原王朝的兜鍪樣式的"中式"盔;有形似飛碟,盔頂有形制略小纓槍的笠形盔;還有前額帶眉庇,頂上設纓槍,改造創新版的"體胄" ……
在邳州梁王城遺址的元代文化層中,就出土了一笠形鐵盔。它大帽簷,像鬥笠,像草帽,又像飛碟。遺憾的是,由於腐蝕的緣故,盔頂已經沒了。
明代是中國甲冑的巔峰期。這期間,頭盔的樣式更城多元化。南京市博物館內有保存了鐵質盔甲,它出土於南京將軍山沐昂墓。出土時,嚴重鏽蝕,散成 345 塊鐵片。後經技術攻關,終於完成了鐵甲片的病害清除與修補復原,這也是國內成功復原的第一套形制完整的明代盔甲。
經過復原,這套鐵甲主要由兜鏊、護耳、護頸、肩甲、身甲等多個部分組成。其中,"兜鏊(móu)",就是人們常說的頭盔。看起來和現在的棒球帽相似,還有點潮。
數千年來,不管怎麼穿,怎麼戴,亙古不變的是人們很強的防護意識。
文 | 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記者 胡玉梅 宋經緯
圖 | 特別感謝 南京市博物總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徐州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河北博物院
(編輯 魏如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