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胡服騎射」,慣用青銅武器:秦軍戰力究竟怎麼樣?

2021-02-15 國家人文歷史

近期,電視劇《大秦賦》正在熱播,片中關於秦國的歷史、建築、服飾乃至於戰場上與六國的戰術對決,成為觀眾熱烈討論的話題。那麼,歷史上「吞二周而亡諸侯」,一時間睥睨四方的秦軍,是怎樣在戰陣上壓倒六國,實現這一宏圖偉業的?


戰國時期,步兵無疑是列國逐鹿中原戰場上的主要力量,秦軍也是如此,步兵作為其主要作戰兵種,無論裝備還是戰法,秦軍步兵都體現出超越其他六國軍隊的戰鬥素養,在其他兵種的配合下,秦軍也逐漸有了縱橫天下之勢。

 

首先看秦軍軍制——

依秦步兵軍制:「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輔助的騎兵是:「四騎一組,三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騎為一隊。」戰車兵則為:「八乘一偏,兩偏一組,四組一百零八旗為一隊。」

史料雖然對秦軍戰術的記載只有隻言片語,但通過兵馬俑俑坑的軍士兵種排列,還有後繼者漢軍對相關戰術的沿襲,我們也可以從中窺探一二。

 

從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中的一號坑秦俑不同軍士的布置來看,多持長鈹的重裝步兵俑最多,前鋒和兩翼的一段則是手持弓弩以及少量持戟的輕裝步兵俑,而陣型本部的輕裝步兵同前鋒相接,在各個連接處則與重裝步兵間隔一段距離排列。輕裝步兵主要集中在前列、兩翼,重裝步兵列後,最後便是戰車。在整個陣型中,秦軍的布置與「強弩在前,錟(鈹)戈在後(《史記·蘇秦列傳》)」的記述相差無幾。

 

秦軍的重步兵武器鈹,外形極似短劍,鈹之鋒和短劍相似,平脊兩刃,橫截面呈六角形,鋒長約30-35釐米,後端裝有扁或矩形連接口,用以裝柄,鈹柄長約3-3.5米,積竹柄或木柄,柄首加上柄身,總長接近四米,是一種鋒利的長武器。

 

而輕步兵多裝備的則是弩,弩從戰國到宋元一直都有著重要地位,中國古代的單兵弩,其射力都遠大於弓,以宋代為例,弩比弓射力約高出一倍,如果在軍陣的保護中,弩的射力優勢將發揮的更加明顯。

 

《大秦賦》截圖,戰陣場景復原了「強弩在前,錟(鈹)戈在後」的情景,但歷史上戰國時期尚未出現如此大型弩機

 

此外,秦軍的陣型排列也很符合《尉繚子·兵令上》中提到的:「陣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的戰術理念。也就是說,在布陣時,前鋒分散可以靈活面對不同的戰局調整作戰的策略,而後方緊密則保持陣型的穩固。

 

需要注意的是,兵馬俑坑中秦軍的排列屬於陳兵排列,類似於軍隊接受檢閱時候的布陣排列,如果在作戰時,前鋒的弓弩兵和少量長武器士兵會分散襲擾敵人,從而實施秦軍的核心進攻手段。

 

秦軍作戰時,在前鋒軍強弩、戟及護盾掩護下,秦軍後方陣列的手持長鈹的重步兵開始衝鋒。同時,隨著重步兵與敵陣的距離不斷拉近,兩翼的輕步兵應該也要跟隨重步兵的隊列向前推進,持盾對蜂擁而來的箭矢進行抵擋,同時配合弩機對射,這樣一來,敵人的弩射便很難進入本陣,以保持陣型的穩步推進,這樣的戰陣,既兼顧了陣型變動時的靈活性,又保證了陣型的完整,再以秦軍強大的紀律性為支撐,秦軍在六國的戰爭中自然所向披靡。

 

除了步兵極精以外,秦軍的騎兵和車兵同樣不容小覷。

 

《大秦賦》開篇中,有一個秦軍步兵對陣趙軍騎兵的場景。片中一開始,秦國質趙國的公子異人和呂不韋還有一個隨從,在逃出邯鄲後,遭遇了趙軍騎兵的追殺截擊,前來接應的秦軍步卒陣列嚴整,迎擊趙軍騎兵的進攻。

 

 《大秦賦》截圖,追擊公子異人、呂不韋的趙軍騎兵

 

趙軍騎兵結陣時環繞秦步兵軍陣騎射,在秦兵陣線出現動搖後,趙軍騎兵才散開突擊進行短兵交戰,這種騎射戰法,大體遵循了先秦時期騎兵在戰場上的真正用途。在高馬鞍改良以及馬鐙問世以前,騎兵並不單獨作為一個戰鬥序列,而是作為步兵的輔助兵種存在,負責偵查、追擊少量敵人,並非是後世利用馬奔跑起來的速度破陣的衝擊騎兵。

 

先秦時期的兵書《六韜》也比較詳細地記述了騎兵部隊的編制、騎士的選拔和騎戰戰法,其最高戰術單位不過二百騎,主要任務是邀敵、追擊、奇襲和騷撓敵人等,衝擊陣線並未列入其中。

 

久居遊牧農耕交界地區的趙軍尚且無法對沒有馬鞍的騎兵駕馭自如,主流的戰術仍然是弓騎兵為側重點的騎射戰術,但這也不意味著騎兵衝陣戰術在當時未被使用。在臨淄出土的齊國瓦當中,第一個拓本中就出現了單人單騎半瓦當,畫的就是騎馬持矛的武士。秦軍自然也是如此,在兵馬俑二號坑中,也是以弩騎兵為主,不過除了弓弩,秦軍騎兵也會裝配戈、矛等長兵器,作為輔助作用。

 

關於秦軍騎兵衝陣戰法運用這一點,《史記》中對於楚漢戰爭時期漢軍中舊秦人騎兵的記述也有所體現,漢軍的騎兵戰術正是因襲了秦軍:

 

「漢王乃擇軍中可為騎將者,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習騎兵,今為校尉,可為騎將。漢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軍不信臣,臣願得大王左右善騎者傅之。」灌嬰雖少,然數力戰,乃拜灌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郎中騎兵擊楚騎於滎陽東,大破之。」

 

李必、駱甲是故秦騎兵出身,從他們作戰的戰法和對騎兵的使用上不難看出,秦軍除了對騎手的騎射、弓馬技能做出要求外,還會練習衝擊騎兵的戰術,在戰鬥的某些時候,騎兵也可以集群發動衝擊作戰。多功能騎兵用法,在沒有馬鐙的先秦時代,秦軍已經將當時騎兵的效能發揮到極致。

 

後世擁有馬鐙的騎兵,作為衝擊作用可以進行反覆衝擊敵軍陣線,進而撕裂敵軍陣型,而戰國、秦、西漢騎兵如果要做衝擊之用,除了對尚未解放雙手的騎手騎術要求很高以外,大部分騎兵只能做一次性衝擊,之後或因為衝擊力墜馬或因為長矛只能被迫下馬作戰。

 

雖說如此,秦亡之後,秦軍衝擊騎兵戰術仍被兩漢時期的騎兵學習使用,在特定的戰場環境下屢立奇功。

 

直到三國時期,隨著馬鞍的改良和馬鐙的問世,重甲長兵器的衝擊騎兵成為單獨的序列,並成為騎兵兵種的主流逐漸發展,在南北朝時期趨於巔峰。

  

電視劇《大秦賦》截圖,劇中趕來的秦軍車兵,趙軍追兵發現難以取勝後撤退

 

在劇中這一場景,秦趙兩軍對陣的場景中既有步兵列陣,又有騎兵「放風箏」(騎射)和衝擊的多個戰法,但就在秦軍步卒陣線即將被趙軍騎兵殲滅時,隨著秦軍車兵的趕到,趙軍騎兵也撤離了戰場。

 

趙軍騎兵如此害怕秦軍的車兵並非無緣無故。戰國時代的駟馬戰車,人馬俱甲,相當巨大,戰車上一般有兩到三名士兵,車兵既可以遠程射擊、短兵交戰,同時也可以駕馭戰車衝陣,這樣一來,戰車就成了一個綜合性的攻擊平臺。

 

戰車逐漸多功能化也是騎兵不斷發展後的產物,戰車原本的偵察、迂迴等任務,紛紛被輕騎兵取代,最後僅剩的只有對敵軍陣線衝鋒這一危險任務。且因為戰車造價極為昂貴,為了發揮戰車的最大效用以及延長戰車的壽命,戰車所擁有的防護可以說是當時的頂尖配置。

 

戰國時期的車兵和騎兵,也並非是此消彼漲的關係,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兩大兵種互相配合作戰,《大秦賦》中前來救援異人、呂不韋的秦軍也是車、騎並進。車騎協同作戰的優勢在於,當軍隊衝鋒時,戰車憑藉強大的衝擊力破壞敵軍的陣線,而騎兵則作為戰車的輔助,負責掩護戰車衝鋒,並收割被衝散敵軍陣線上的殘敵,配合戰車擴大戰果。

 

戰國戰車復原油畫圖

 

這麼一來,當秦軍車、騎、步兵聚集時,進可以通過騎兵掩護周旋,衝擊趙軍陣線,步兵可以隨之跟進;退也可以列陣嚴密防禦,讓趙軍的放風箏戰術失靈。而即便當時的趙軍騎兵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在馬鐙還未問世之前,想要直接衝擊秦軍兵種完整的陣線,即便能勉強衝散,有去無回的趙軍騎兵也難以收割戰果。

 


談及秦軍的裝備,由於在兵馬俑的發掘中,出土了四萬多件青銅箭鏃和幾十件青銅格鬥兵器,我們容易先入為主的認為——秦軍的制式武器是以青銅器為主。銅製兵器有質地較脆、容易折斷、重量較大等特點,比起鐵製兵器而言有著比較明顯的缺陷。但秦國可並非是用簡單的歸結為用「落後」的青銅器戰勝六國「先進」的鐵質兵器。

 

事實上,一名秦軍弩兵裝備一百支箭簇,四萬多支箭簇也不過是四百餘人的裝備,而在全國各省的考古發掘中,並不乏秦軍鐵器和銅鐵複合兵器的出土,秦軍對鐵器的使用並不落後於六國。

 

甚至在春秋時期,發掘的秦墓中數次出土鐵劍,問世時間甚至早於其他諸國:以甘肅靈臺縣景家莊春秋早期秦墓的銅柄鐵劍為例,在後續的考古研究中發現,這是一個春秋早期的秦人墓葬群,是迄今為止最早出土的鐵製品之一。而在甘肅秦安上袁家秦代墓考古發掘中,也有鐵卜字戟一件、鐵劍一件、鐵長刀一件、鐵匕首一件、鐵鉞兩件、鐵鏃十件出土,這樣的出土案例在已發掘的秦墓中還有很多,並非孤例。

 

在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國兼併蜀國,並設置蜀郡於成都。秦張儀、司馬錯築太城(府南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築少城(府西城),且因蜀地盛產鐵礦,秦國在蜀地設置了鹽鐵官。而在秦昭王十五年後,秦將白起攜伊闕之戰大勝韓、魏之威,攻下了下了韓國著名的兵器生產地和煉鐵中心——宛(今河南南陽)。

 

宛城一地對於韓國舉足輕重,而這裡冶鐵也頗有名氣,秦漢沿襲了在宛城冶鐵的傳統,直到今日,南陽仍有漢冶鐵遺址遊園存在。在秦國接連吞併蜀、韓冶鐵地之後,本身就裝備鐵器的秦軍,大規模列裝鐵器裝備並非難事,比六國軍備要落後就更加無從談起。

 

進攻的武器強勢,論及防護秦軍也絲毫不差,《裡耶秦簡》中記載,僅僅是秦代的一支地方作戰部隊,人數502人,卻擁有了370件甲和67件頭盔,地方軍保持這樣的披甲率,即便是在後世也是十分之高。而秦軍雖然裝備的是皮甲,但皮甲在經過多道硬質化處理以後,除了保持原有的輕便靈活,防護力也絲毫不差。

 

 秦軍復原畫

 

在戰術、兵器或領先或持平六國的前提下,秦國的軍事制度和軍隊紀律性奠定了秦滅六國的根基。

 

受益於鼎鼎有名的軍功爵制,秦軍的軍隊指揮和隊列也頗具特色,靈活性和嚴整性兼而有之:

 

一、由於軍功爵制度,秦軍基層士官多是由士兵簡拔,比例極高且組織嚴密。影視劇中的與敵兵單挑情景在陣列未亂之時基本不可能發生,從普通士兵開始,伍長、什長、屯長、百將同樣得服從上級的指揮,以陣列戰術配合前進。

 

二、方陣隊前後分置近戰武器(矛、鈹)、遠戰武器(弓、弩)成二陣列分布,一近一遠,作戰時後排的作戰部隊依然需要用長兵器攻擊,前排弓弩手除了基本的射擊以外,還包括了掩護後排重裝步兵的戰術展開。這樣一來,作戰同時滿足短兵相接和遠程射擊時的需要,陣法變動也很靈活。

 

三、秦軍方陣內強調輪替,方陣外又強調方陣交替,與明初沐英的軍陣演變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是陣列作戰還是建制打散後的小規模交戰秦軍都能迅速應對。

 

以上種種特點,在秦軍多年的徵戰中尤為明顯,秦軍的作戰方式既能適應各種地形作戰,也同樣能在進攻戰、防守反擊戰各種戰鬥場景中得心應手,多方面有利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秦軍在戰國時期也就成為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兵馬俑中秦軍步兵形象

 


秦經過歷代國君的勵精圖治,加上秦軍之中名將輩出、兵卒悍勇,面對衰落的六國,秦國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到秦始皇時,秦國終於「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結束了自周王室東遷以後數百年的紛亂。

 

但盛極必衰,吞併六國故地之後,秦始皇並沒有適合時宜的休養生息,軍國一體下的秦朝繼續著對民力的壓榨和濫用,強盛一時的秦也在秦始皇死後覆滅在關東蜂擁群起的反叛之中。

 

雖然秦國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但曾經尚武的秦人和善戰的秦軍並未就此沉淪,秦軍的軍隊體制、戰術思想被漢軍所學習,昔日的秦軍也逐漸融入進新生的漢政權中,在劉邦東出與項羽對抗之後,許多秦人組成的漢軍為漢立下赫赫戰功,成為鑄就兩漢四百年輝煌的先行者。

參考資料:

朱紹侯:《軍功爵制考論》

何清谷:《戰國鐵兵器管窺》,《史學月刊》1985年第4期

晉常璩撰,任乃強校註:《華陽國志校補圖注》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秦始皇時代的軍事武器到底先進到了什麼程度?
    秦朝的軍事武器製作流水化現代社會,對於軍事武器的製作已經形成了流水化,很多人為此而沾沾自喜,但其實早在秦朝的中國就已經達到了這一目標。那個時候的秦朝剛剛經歷了商鞅變化,國家力量穩步上升。後面的秦軍的確收復了河西的土地,這裡面除去商鞅變法之後使得秦軍有戰心與戰力之外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秦軍的武器已經開始超越六國了。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十分落後,山東六國基本上都不把秦國當作諸侯看待,認為他落後是蠻夷的行列,當時的秦軍基本上也是沒有盔甲防身,很多時候打仗都是幾個人使用一把劍,還有秦地農民拿著鋤頭上戰場的,到了商鞅變法以後對於秦軍武器進行改良。
  • 古代秦軍真像電影裡那麼猛?這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
    戈、矛、戟都只有個位數的出土,看來在軍陣中比例也不會大,而鈹出土有16件,是出土最多的長兵器,大概是秦軍最為主要的格鬥兵器。當然,很多長兵器因為隨著時間損壞已經無法識別究竟是什麼了,只是殘存了80件鈹或戟頭後連接木桿的銅錞以及幾十根單獨的杆了。 當然一號坑中最多的武器,還是弩和矢。光各種各樣的弩遺蹟就有130多處,出土的弩矢更達萬枚以上。
  • 趙武靈王:忍辱負重,胡服騎射(上)
    面對新仇舊恨,十四歲的趙武靈王最後怎麼處理的五國會葬危機老侯翻遍史籍也沒有找到,網上關於武靈王危機處理的文章都是杜撰,相互抄襲的,根本沒有任何憑據,請讀者不要相信。
  • 六國之中最先被滅,戰力不如宋國,韓國為什麼被公認為戰國七雄?
    秦國原本打算先滅趙國,可長平之戰後趙國仍以戰力贏得邯鄲保衛戰的勝利,並且在此後的幾次交鋒中,秦國在與李牧的對決中得不到一點便宜。攻趙受阻,統一大業片刻不能擱置,秦國於是把矛頭轉向了韓國。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在秦滅韓之戰中,秦軍無數壕溝車一排排鋪進河水相連,一個時辰在洧水又架起了三道寬闊結實的浮橋。各種攻城的大型器械隆隆開過,迅速展開在韓國都城新鄭城下,半日之間便將新鄭四門包圍起來。在成功包圍韓國都城之後,秦國將領內史騰親自出馬向箭樓守軍喊話:「城頭將軍立報韓王:半個時辰之內,韓王若降,可保新鄭全城姓名!韓王不降,秦軍立馬攻城,屆時玉石俱焚,韓王咎由自取!」
  • 輔秦正燕邦交逢源,胡服騎射自強不息,北方諸侯之伯——趙武靈王
    早在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就力排眾議在當時的趙國軍隊中間推廣了「胡服騎射」,後來人也將「胡服騎射」稱為是令趙國走向強大的根本原因,或是說這樣的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過趙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可是事情真的是這樣的麼?「胡服騎射」到底又好在哪裡呢?
  • 胡服騎射憑啥讓趙國一下子戰力爆表?
    其中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韓國申不害改革、齊國鄒忌改革、燕國樂毅改革、秦國商鞅變法。 其中,商鞅變法最為徹底,重新建立秦國的經濟、軍事根基,使民樂於生產,勇於外戰,怯於私鬥。
  • 國產動漫《西行紀》的戰力排行是怎麼樣的?
    國產動漫《西行紀》的戰力排行是怎麼樣的?《西行記》剛出來時,就很火,尤其是漫畫。現在出了動畫,但是很多漫畫黨一直覺得,動畫毀了漫畫。我沒有看漫畫,我是看了動漫的。要說《西行記》戰力排行唐三藏戰力排行第一,第三應該是孫悟空,第三應該是唐三藏的徒弟白狼,在《西行記》裡面悟空出現的很少但是按劇本設定孫悟空戰力高於白狼。如果細分,可以分成4個層次,極限一帶四。猴子鑽石,豬黃金,沙僧白銀,白龍青銅,師傅世界冠軍級。
  • 終極一班戰力排行榜
    雖然他平時很討厭暴力,但是頭是他的禁區,在別人打他時,如果一旦拍他的頭,他的左拳會爆發超級高的戰鬥力,他平時不輕易用右拳,而右拳的能量卻是左拳的十倍,不過在使用了右拳進攻之後的三個小時之內,他沒有任何戰力指數。穿中山裝的男人,你千萬不要惹!
  • 看武器就知道,輕鬆滅掉一個國家
    秦王逃跑,繞著柱子跑,他手裡的劍三次都沒有拔出。是不是秦始皇沒用?秦始皇是傻瓜嗎? 當人們在本文中嘲笑秦始皇時,考古學家發現,當煉鐵規模不斷擴大時,強大的秦國使用的青銅武器多於鐵武器。有了這麼多青銅兵器,我們不禁堅信秦國的強大。
  • 《爐石傳說》青銅龍探險者效果怎麼樣 青銅龍探險者效果介紹
    導 讀 爐石傳說聖騎士青銅龍探險者怎麼樣 青銅龍探險者卡牌搭配攻略,青銅龍探險者怎麼搭配卡組,具體應該要怎麼做
  • 《聖鬥士星矢》自神話時代哈迪斯為什麼沒有賜予冥鬥士一件武器?
    〖2〗哈迪斯為什麼如此忌憚只是青銅聖鬥士的星矢?雅典娜手下最強戰力為黃金聖鬥士,其次是白銀聖鬥士,最後是青銅聖鬥士,天馬星座便是青銅聖鬥士中其中之一,如果按照聖衣等級劃分來看,天馬座星矢很可能連冥王的邊都摸不到,但神話時代,天馬星座曾經犯下弒神罪行,擊傷過冥王哈迪斯。
  • 兵馬俑裡的青銅長劍其實只是模型?
    ▲《復活的軍團》紀錄片截圖很多人對其精美工藝由衷讚嘆的同時,也在腦中幻想起秦軍將士手持這青銅長劍披荊斬棘,最終橫掃六合、一統華夏的壯麗篇章,仿佛自身回到了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典型青銅劍根據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中對秦劍的檢測,其表面含錫量為31%,內部含錫量為21.4%。
  • 解密青銅戰甲 《軒轅劍6》全新勢力登場
    《軒轅劍6》戰甲師相關資料:性別:男年齡:二十三身高:一九五公分武器:戰甲身份:古蜀文明「戰甲上古時代,古蜀國文明(隸屬青銅文明)自古流傳著「戰甲」一脈。他們的誕生起源於古蜀國長期與外敵的戰爭,並因此與古蜀國的另一大恐怖武器「黑火」並肩成為保衛古蜀國的終極武器。然而「黑火」失控,摧毀了對手的同時,古蜀國也幾乎滅亡,但戰甲一脈因為部分宗派常年隱匿與深山而逃過一劫。
  • 項羽擊敗秦軍真的靠「破釜沉舟」?
    ►作為中國古代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巨鹿之戰充滿種種看似匪夷所思的奇蹟,摔鍋砸碗燒船,幾萬楚人打掉秦軍幾十萬,如此不可思議,其實應了一句老話: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再經典的戰術要成功,心智手腕必須有,但硬實力才是根本。
  • 秦瓊、尉遲恭徵戰沙場慣用武器是什麼,鐧和鞭嗎?非也,且聽道來
    筆者悔昔寫了許多關於隋唐英雄人物的文章,每每在講到秦瓊、尉遲恭徵戰沙場慣用武器為長兵器時,文章底下總有一大堆不明就裡讀者給予指出,說秦瓊使用的是鐧、不是長槍,尉遲恭用的是單鞭不是槊, 其實不是筆者錯了,而是那些讀者錯了。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小說、評書、戲曲當中,秦瓊、尉遲恭二人在沙場徵戰中所慣用的武器都是長武器,秦瓊為槍,尉遲恭為槊,而不是文學、戲曲作品中所說的短武器鐧和鞭。
  • 秦軍穿越回清朝能打敗西方列強嗎?
    秦軍軍容極盛 除了大量裝備強弓硬弩,刀劍箭頭等武器的製造也堪稱精密,許多武器的公差都是以毫米計算。 秦人還是天生的戰鬥狂,秦兵渴望戰鬥如同餓狼見肉,聽到要打仗就算是光膀子赤足踏著炭火迎著利刃也拼死向前,在這種戰鬥意志加持下,秦軍的戰鬥力堪稱恐怖之極。 如果時空變幻,秦軍穿越到清朝戰場,面對列強,後續有何種神展開呢?能否力挽狂瀾,消滅敵人? 先說結論:秦軍對英軍或者法軍沒有勝算。
  • 伊闕之戰中,白起為何能大敗兩倍於秦軍的韓、魏聯軍?
    在伊闕之戰中,韓軍認為自己兵力較弱,因此希望魏軍擔任先鋒,主動進攻,而魏軍則認為韓軍弩強兵銳,因此希望韓國擔任先鋒,主動進攻秦軍。其實大家就是都想保存實力,誰也不願意做出頭鳥,損兵折將。而白起正是利用了聯軍的這個特點,採取各個擊破的方式擊敗了聯軍。
  • 戰國七雄之趙國的歷史,第二個被秦滅亡,「胡服騎射」終為泡影
    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3年),趙國開始「胡服騎射」,國力開始強盛起來,後來趙滅中山,擊林胡、樓煩,開闢了雲中、雁門、代三郡,「趙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數年。」老將廉頗以守為攻,與秦軍對峙三年,秦不能勝,趙王聽信謠言,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奢的兒子趙括代替廉頗出兵攻秦,結果陷入秦軍的包圍之中,此戰趙軍共被坑殺四十五萬餘人,趙國從此一落千丈,再不能與強秦單獨相抗衡了。公元前257年,秦國圍困趙國都城邯鄲,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聯合楚國春申君和趙平原君共同打敗了秦國,解救了趙國。
  • 麥當的戰力究竟有多高?星遊記中的這些細節可以解釋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星遊記中麥當的戰力問題。都知道麥當是星遊記中的主角,主角光環肯定少不了,但是麥當究竟有多強呢?下面就來分析一下麥當的戰力。先來看看麥當有哪些攻擊手段,拳頭作為武器的有中華肉包拳;肉包連發,可以連續發動中華肉包拳;肉包加速度,反向發動中華肉包拳,可以在空中使用短暫加速飛行;高壓鍋肉包拳,在月球上曾使用過這招並且一拳打爆了月樹,使用的條件也是比較苛刻的,需要麥當將空氣接收器取出並塞進嘴中;肉包衝天炮,這個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必殺技,麥當最帥的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