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炎易本命年」 選擇關注公眾號
婚姻,財運,事業,學業,起名,測事,人生運勢盡在掌握
2019年12月14日下午,《中國易經的天文奧秘--揭開河圖洛書的神秘面紗》出版發行儀式,暨漢彝文化同源異流階段性研究成果報告會,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隆重舉行。
幾千年來,證明「易經」起源的二張神秘圖案「河圖•洛書」,終於從神話傳說的幔帳後面走了出來,她的天文性、科學性、哲理性、時代性、民族性終於被揭開。
浙江大學《易經文化創新應用》聯合課題組,經過七年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彝族地區的實證考察,終於在前一個科研成果《老子主義——揭開道德經中的宇宙奧秘》出版發行的基礎上,再次揭開群經之首《易經》的千年謎團----「河圖•洛書」的神秘面紗。
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文獻《周易》,她的理論依據出自「河圖、洛書」,而「河圖、洛書」它真實的科學內涵是:以銀河係為大背景,以太陽系周邊「28星宿」為定位系統,以北極、地球觀察者、和腳下土地為樞紐(以地球為中心)的可見宇宙中,表述了太陽系、地月系、太陽和地月系運動規律,得出地球上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不同時間的氣候規律性變化的「無字天書」。
「洛書」(彝族稱為「魯素」)龍的螺旋,隱真的是以天北極、觀察者的人、和腳下地球同步運動的視覺效果平面圖(球坐標旋轉變化圖),講述的是:地球赤道、月亮白道、太陽黃道三位一體的綜合軌道運動,產生一年時空季節能量溫差變化和螺旋輪迴的平面表示圖,是九宮八卦的原始雛形圖,也是十月太陽曆的基礎。
「河圖」(彝族稱為「聯姻」)陰陽相交,隱真的是地球自轉的赤道和繞太陽公轉的黃道二位合一的軌道運動系統,以冬季太陽在地球上中國的背面北方、銀河的銀核位置上(太陽泡在銀河最寬、最深的「天水」的位置裡)為一年的終點和新年的起點,春季太陽在地球的西方、地球在太陽的東方,夏季太陽在地球的前方、地球在太陽的後方,秋季太陽在地球的東方、地球在太陽的西方,四季產生時空季節變化的對應定位圖,表現的是十二月太陽曆的基礎。
由此,「河圖•洛書」作為遠古時代的隱真天象的文化,是我們的祖先掌握了以太陽為核心的能量周期性變化,產生春夏秋冬、暑往寒來的規律,是遠古時代我們祖先的曆法系統(雛形),為遠古時代的農耕生產、奠定了科學種地的基礎;同時也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以「天人合一」為指導的宇宙思想的哲學源頭。
這是中華民族八千年悠久歷史的證明,這是燦爛文化的結晶這,是文化自信的必然這,是對祖先智慧的肯定,這是對子孫後代的傳承,這是對中華民族偉大的貢獻。
發布會還就聯合課題組在彝族同胞、和彝學專家、伏羲文化研究學者的共同參與下,圍繞中華文明八千年的起源,伏羲文化與彝族文化的同源異流關係,形成一下十點共識:
一、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從漢彝兩個民族的文獻史料記載和研究證明,伏羲「刻書契、畫八卦」肇啟了中華文明,伏羲文化總結提煉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各民族祖先不同程度地繼承和發揚了伏羲文化,從而形成了當今多元一體、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二、古彝文釋讀西安半坡、山東丁公村、河南舞陽、偃師、甘肅大地灣、賈湖遺址、湖南彭頭山、青海樂都柳灣、陝西臨潼、浙江良諸、江西清江吳城、普古等地的刻畫陶文,直接破解了被學術界稱為「天書」的難解之謎,證實了彝文與出土刻劃陶文屬於同一文字體系。古彝文專家基本能夠識讀、破譯,說明這不是簡單的原始刻畫符號,而是中國民族最古老的文字,是中華文明8000年最有力的佐證。
三、伏羲文化能為世界發展的中國方案提供理論支撐。伏羲文化和與之一脈相承的彝族文化倡導「天、地、人同體共生」的世界觀,這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理論基礎,契合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並能為這一方案提供深層次的理論支撐。
四、彝族是伏羲部族的分支,彝族文化是伏羲文化保存比較完整的一支。彝族易學能夠合理解釋「河圖洛書」的天文背景,能依據「河圖洛書」推算十月太陽曆法和十二月曆法,能把陰陽五行、天幹地支、36天罡、72地煞等文化之謎像鎖鏈一樣串連在一起。
五、揭開中國易經「河圖•洛書」的天文奧秘,如果能熟練掌握和應用這套「天人合一」的宇宙全息系統,就能破除迷信全面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總結歷史經驗指導當今社會實踐,就能把握自己的命運;就能為社會和諧發展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
六、揭開中國易經「河圖•洛書」的天文奧秘,在天文背景下揭示「宇宙生
命的同體性」原理;而中國祖先提出的「天人合一」,其本質是遠古時代的「量子糾纏」。
七、揭開中國易經「河圖•洛書」的天文奧秘,對研究太陽系行星運動產生的綜合能量場,對地震、乾旱、洪澇氣象特徵的預報,有非常科學的指導意義。
八、揭開中國易經「河圖•洛書」的天文奧秘,對建立完整的人類生命醫學基礎理論,彌補西方醫學基礎理論的幾大缺陷,(如西方醫學缺少對人與自然的整體研究,缺少對人與自然環境同步運動和演化的研究,缺少對人與自然時空能量季節性規律變化的研究等。)對研究中醫「子午流注」、「五運六氣」的天體能量周期性有規律的變化,準確預報流行性疾病的爆發,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和社會價值。
九、揭開中國易經「河圖•洛書」的天文奧秘,對調整中國的天文曆法體系,真正做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具有強大的理論基礎和實用價值。
十、揭開中國易經「河圖•洛書」的天文奧秘,對研究天文背景與戰爭多發、軍事將領生克制化法則的實踐應用,有歷史研究價值和時代的參考價值。
《中國易經的天文奧秘--揭開河圖洛書的神秘面紗》的出版發行,暨漢彝文化同源異流階段性研究成果報告充分說明:
彝族文化是伏羲文化中保持最完整的一支,是中華文明源頭文化保持最完整的一支,同時建立在自然規律基礎上的預測是科學的。而「中國易經」,是我們幾千年前的祖先,經一代又一代傳承和總結,從宇宙運動和演化的自然規律出發,以「天人合一、人向天合」為依據,把天體運動的能量背景,用卦和爻的形式呈現與人,用數位化的方法進行定位、定量、定向、定性運算和預測,集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自然哲學、生命哲學、社會哲學於一體的宏觀宇宙全息系統。
出席這次活動的有:
祿智明--貴州省人大原副主任,貴州彝學研究會顧問;
陳運奇--中國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
丁 靜--浙江大學《易經文化創新應用》聯合課題組項目主任;
謝陸鳴--浙江大學《易經文化創新應用》聯合課題組導師;
郭常平--浙江大學繼續學院原常務副院長;
潘裡新--浙江大學校友總會顧問;
黃冬梅--浙江大學校友企業家分會秘書長;
何定安--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研究院畢摩文化研究所所長;
安志宏--甘肅省天水市人大副主任;
黃克學--貴州民族報原調研員,高級記者,貴州省彝學會代會長兼秘書長;
安金黎--貴州省人大正廳級副主任;
黃 平--貴州省衛健委原巡視員;
黎 斌--國際考古歷史學專家;
王秀旺--貴州省民族古籍辦副主任,彝文古籍研究專家;
高 昂--貴州六盤水彝學研究會會長;
康朝敏--貴州大方縣人大原副主任,大方縣彝學研究會會長;
陳福來--貴州大方縣委宣傳部文產辦主任,彝族古文字研究專家;
張 林--貴州省六枝彝學研究會會長;
以及
《中國易經的天文奧秘》編撰委員會全體成員
浙江大學「易經文化創新應用」聯合課題組全體成員
支持和幫助課題組研究、出版、發行的愛心企業家朋友們
會議在隆重又熱烈的氣氛中順利結束。
長按二維碼
關注「炎易本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