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道德經》,與《河圖》《洛書》《易經》《黃帝內經》同參共解,才會得出準確的認識。五經解道,即以經解經也。
《河圖》闡述了宇宙的前世、現世和後世,運用象術理論,開創了象(陰陽)物(五行)精(神機、氣立)信(八卦)的理論,構建了物質和生命一體運行的模型,奠定了天地人一體的原理。《河圖》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與《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恰恰是繼承的關係。《洛書》的圖形,說明了天地間的五運六氣的運行規律。
《道德經》,與《河圖》《洛書》《易經》《黃帝內經》同參共解,才會得出準確的認識
宮商角徵羽,金木水火土,心肝脾胃腎,貪嗔痴慢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周易》)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的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
(《尚書大傳·五行傳》)天本一而立,一為數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數,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運五行,先水次木,次土及金。
(《易乾坤鑿度》)「河圖」的生成樹為什麼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通過研究認為,這是上古人根據五星出沒的時間而繪製出來的,其意義如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表示水星與日月會聚;「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表示火星與日月會聚;「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表示木星與日月會聚:「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表示金星與日月會聚;「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表示土星與日月會聚。
劉先銀題寫書名《道德經》
研究《道德經》,與《河圖》《洛書》《易經》《黃帝內經》同參共解,才會得出準確的認識
劉先銀題寫書名《弘道積德》
劉先銀經典點說《道德經》是《易經》的序言,《河圖》《洛書》《黃帝內經》同參共解,才會得出準確的認識。海德格爾從《道德經》中的無中體會到天道與人道的存在與存在者。《老子》開篇即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注家的主流,從戰國末期的韓非,到西漢嚴遵、河上公、曹魏王弼、唐代成玄英、陸希聲等人,都主張道不可言說,主要是為了體現美感。唐代李榮,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也有詮釋。唐玄宗把「非常道」解釋為「不是常而無不變之道」,認為老子之道是變化無常的。道德經由於政治原因在唐朝做過一次大的改動,原文是全乃天,但為了迎合王道的需要,改成了王乃天,王亦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實,《道德經》這本書有三個關鍵詞,一個是「道」,一個是「無」,一個是「有」。「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者,是從「無」的角度,指「沒有摸到的」,即:未被後天情慾鑿喪得先天體性,至清至靜,在杳杳冥冥之中能洞觀無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機。「常有」者,是從「有」的角度,指「摸到的」,即:先天的虛無體性已動,變為後天的情慾。心智可以思慮的,耳目可以見聞的,均屬事物粗糙的形體和外殼——徼。整個《道德經》【道】=0,1。計算機的運行模式開啟了道的運行。
【道德經】第一章是總綱。《道德經》81章從不同角度出發比喻的方式說「有」說「無」。如:第35章用大象比喻「道」。盲人摸象,摸著的是「有」是大象,沒有摸到的是「無」也是大象。摸著的「有」+沒有摸著的「無」是完整的「大象」。老子用完整的「大象」來比喻「道」。繼續比喻,四有:《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37章:上天的道,總是在不爭不競中得勝有餘,在無言無語中應答自如,在不期然時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
道之有(可道),是現象,道之無(不可道),是本質。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人同樣是現象「有」與本質「無」組成的整體。身體是人的可見的現象,靈魂是人不可見的本質。想要了解你自己這個人就是要透過你的身體體悟生命的本質特徵的靈魂。現象+本質特徵的靈魂=您自己這個完整的人。研究《道德經》,必須與《河圖》《洛書》《易經》《黃帝內經》同參共解,才會得出準確的認識。五經解道,即以經解經也。《河圖》闡述了宇宙的前世、現世和後世,運用象術理論,開創了象(陰陽)物(五行)精(神機、氣立)信(八卦)的理論,構建了物質和生命一體運行的模型,奠定了天地人一體的原理。《河圖》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與《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恰恰是繼承的關係。《洛書》的圖形,說明了天地間的五運六氣的運行規律。
現在我們跟出版社聯繫後,以團購的方式把這本書帶給大家。現在只需69元,可以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