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圍第70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柏林亞歷山大廣場》(Berlin Alexanderplatz)終於在德國與觀眾見面了。這部電影是對阿爾弗德·多布林(Alfred Döblin)同名小說的又一次拍攝,其中展示了很多當今社會的熱點話題:乘船逃生、移民、種族主義、身份認同、物質上的成功以及渴望在社會中嶄露頭角等。
圖片源自網絡
此前,這部作品已經被多次搬上大熒幕,每次都被賦予了不同的時代意義。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不同時代和不同人眼中的《柏林亞歷山大廣場》。
這片廣場原本是一個牛市,為紀念1805年10月25日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對柏林的訪問而命名為亞歷山大廣場(Alexanderplatz),19世紀後期,由於修建同名火車站和附近的公共市場開始脫穎而出,成為主要的商業中心。它的全盛期在20世紀20年代,與波茨坦廣場一道構成了柏林夜生活的心臟,同時激發了多布林創作小說《柏林,亞歷山大廣場》的靈感,小說大獲成功後還曾被改編成電影及電視劇。
在歷史上,亞歷山大廣場曾經重建過數次,最近一次是在20世紀60年代,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重建市中心時擴建了這個廣場,周圍是幾座醒目的建築物,包括高度居歐洲第二位的柏林電視塔。兩德統一後,亞歷山大廣場經歷了一個漸進的變化過程,周邊許多建築得到修復,保留了社會主義時期的電車線路,和「國際友誼噴泉」(Brunnen der Völkerfreundschaft)。到了2000年以後,考夫霍夫百貨公司開始重建,柏林最大的地鐵站和一些建築物被重新設計,廣場東南側也新建起一些樓宇,Alexa購物中心以及大約180個陸續開設的商店也給亞歷山大廣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如今這裡不僅是大眾休閒消遣的場所,也是一些集會及民眾自發活動舉辦地。
阿爾弗德·多布林是德國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於1878年生于波蘭什切青,後在柏林長大並定居。多布林在生活中大量接觸的是柏林東部為生存苦苦掙扎的下層民眾,是他們感動了他,推動了他,為他提供了很多創作素材。他創作於1929年的《柏林,亞歷山大廣場》被認為是世界都市小說的代表作,無論在力度上,在社會爆炸力上,還是在知名度和文學史的地位上,都是難以被超越的作品。
該作品的主人公弗蘭茨·畢勃科普夫同妻子發生口角失手將其打死,被判四年徒刑,出獄後決心重新做人。他結識了一個叫賴因霍爾德的人,此人外表溫文爾雅,實際上卻是一個逼良為娼的流氓和一個盜竊集團的頭目,他多次請求弗蘭茨把自己玩膩的女孩子介紹給別人,可都被弗拒絕了,後來這個流氓以金錢為誘餌迫使弗蘭茨做了間接的人販子。弗蘭茨想擺脫這種罪惡活動,結果在一次夜間行動時被賴因霍爾德推下汽車,摔斷了一條胳膊。傷愈後弗蘭茨回到亞歷山大廣場做非法買賣,與妓女米西邂逅,兩人互相幫助,相處甚好。賴因霍爾德獲悉後,把米西騙至樹林,姦污了她後又將其殺害了。可弗蘭茨卻誤被當成了殺人嫌疑犯,再次被捕入獄,但經審理後無罪釋放。出獄後他成了工廠的看門人,決心開始真正的新生活。
圖片源自網絡
弗蘭茨在柏林的遭遇是可怕的,他是資本主義和封建專制主義的犧牲品。然而多布林並不滿足於一般性的社會批判,他更為關注的是犧牲品對自己「艱難」而又「真實」的存在所採取的態度。弗蘭茨對自己非人的生存狀態持一種被動接受的態度,他要「寧靜」和「秩序」,不要革命和改變,他的愚昧無知,他的對命運的篤信,他的麻木不仁,都可以被視為政治意識喪失的表現。德布林在小說的序言裡就開宗明義,發出警告,「他的生活計劃一無是處」,不僅「怯懦」,而且「十足的軟弱」。但是,德布林並不只停留於警告的階段,而是積極行動,對這個沒有頭腦的所謂「好人」來了一次「強制療法」,並最終將他「矯正過來」。他讓弗蘭茨走上一條通向毀滅的道路,讓他承認自己的錯誤。
多布林在《柏林,亞歷山大廣場》裡把愛獻給了那些苦苦與命運搏鬥的窮人,他們對人生的要求不僅僅是每天的麵包。文學評論家們認為,這部小說之所以獲得巨大的成功,是因為許多人在小說人物的命運交織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包括人生的失敗。
1931年,小說問世兩年後,皮爾.尤奇(Piel Jutzi)導演就以此拍攝了一部電影,他把主人公刻畫成了成了一個善良而充滿童心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
1980年,德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電影導演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把《柏林,亞歷山大廣場》拍攝成了14集電視連續劇。他就是從都市文學這個角度出發去理解與再創造的,把弗蘭茨這個富有野性的,但在命運的打擊下變得有點無所適從的人物塑造成了一個永恆的經典人物。
圖片源自網絡
二戰後,人們把這本小說搬上話劇舞臺。當時由柏林高爾基劇院推出的這臺話劇長達4個半小時,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柏林德意志劇院2006年演出
導演布爾汗·奎巴尼(Burhan Qurbani)在詮釋這部經典時巧妙地運用了德國的文化規則,來講述一個陌生人與陌生文化間的碰撞。他嘗試了全新的解讀,但是又充分尊重原著的故事精髓與結構。
奎巴尼的父母在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前逃到德國,他從小就學習德語,大學攻讀電影專業。20歲時搬到柏林,住在哈森海德人民公園附近。 路上他總會看到很多年輕黑人,其中的大多數都做著販毒的勾當。他曾經以這些黑人年輕人為主題拍攝過一部小作品,想探討一下德國人眼中黑人即毒販的這種對等關係,但是沒有得到太多關注,因此他決定把這個已經成熟的想法和多布林的《柏林,亞歷山大廣場》結合起來。
在他的創作下,30歲的主人公弗蘭茨改名為弗朗西斯,是一名來自幾內亞比索的難民,他乘船非法穿越地中海,最後成為唯一的倖存者,來到了柏林。弗朗西斯遇見了德國毒販賴因霍爾德,因而被捲入了柏林黑社會。在奎巴尼的鏡頭下,弗朗西斯既不是狡猾的庇護欺詐者,也不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犧牲者。他其實是一個幼稚的大孩子,他必須在未知的環境中快速學習遊戲規則。令人欣慰的是他在善與惡之間最終選擇了善,選擇做一個好人。
圖片源自網絡
奎巴尼用鏡頭呈現了一個萬花筒式的柏林,在刻畫主人公的過程中他避免平和的情緒和沒有張力的表現手法。這部電影是真實的,是能引起人民對社會現狀的討論的,進而表達出一種反對視而不見、排斥和種族觀念的態度。
文章部分內容採編自網絡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