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下所言,僅僅表示我個人對蛐蛐的理解。而我個人的理解,絕沒要強加給任何人的意思。說出來,只說明我也是蛐蛐愛好者,個人觀點,完全歡迎諸位朋友們一起探討、研究,我們共同進步。寫點東西,純粹是為了打發時間,說說蟲,閒聊罷了。部分朋友,別老是「上綱上線,胡扣帽子」。老是去揣測別人,自己活著多累啊,不是嗎?
「蟲二」、「秋收」我相當熟悉,也有我未曾謀面的「南通炫」、「蟋蟀情」等等(名字就不在一一說了)這些高素質玩家們,就蟲所發表的一些觀點和見解,我常留意,同時也帶給我許多啟迪。論壇就是這樣,百家爭鳴、各抒己見。假如有一天,變成了只有一種調調存在,那麼也不會常久下去了。
同樣,就蟲而進行的爭論、探討,我將一如既往的熱情參與;如若談人、論是非者,請換地而論。
接著,就讓我們開始正文。
目前蟲界,竊以為流行三種相蟲法。其分別為:1色蓋論 2皮殼論 3種性論。
僅就我們本網而舉例(此處將說到我比較熟悉的朋友之名,倘若言語有失,這裡先向諸位陪不是了):
蟲二海鋒,可謂看「色蓋」的佼佼者。當然,看皮、定種,海鋒也甚為了得!
秋收老趙,就我熟知的朋友裡,他看蛐蛐的皮殼,可以說登峰造極,無出其右。同樣,他本人看色蓋、論蟲種也是一絕。
而比較新興的蟲種論呢,當推紅黃了,我們前段時間都留意到了其「種馬」一說。據我所知,紅黃當下非但在蟲種論上,有比較獨特的見解,而且對蛐蛐的色蓋和皮殼厚度,也正在「奮起直追」中。
論蟲,談到上述三位朋友,是為什麼呢?
我個人以為--蟲道,無論從上述三點,哪條路入手,其均可達到一個相當的高度!正所謂:條條大道通羅馬。蛐蛐,到了一定水準後,其許多著眼點,是相通的。假使,雙管齊下,甚至三點相溶的話,無疑是今後我們共同追求的一個方向。
現代科學發展到今天,事實告訴我們:任何守舊的、照譜論蟲的,都將被淘汰。蛐蛐出產的地域不同、飼養蛐蛐的地域不同、所用飼料不同、飼養環境不同。。。這麼多的不同,幾本舊譜,已經完全跟不上節奏了。
通過實際情況,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海鋒、老趙或是紅黃,這些高手或是新秀,他們所走的,都是同一條道路!
接著,我也說說,我自己同樣在探索這條道路中的,一些小小心得。
為什麼不將「神相」放在三者其中呢?這是因為:神相,是蛐蛐入手、落盆、飼養、入冊等等情況下,其蟲所表現出的特有神態。凡是一個真正蟋蟀愛好者,他不可能不去花大量時間觀察蛐蛐。
老法養蛐蛐,刻意關照我們「要靜養」!沒錯,靜養。靜養,不等於不去觀察蛐蛐。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下,打開盆蓋,默默觀察蛐蛐的一舉一動,我個人以為,這是事半功倍的過程。難就難在,你是否真不去動蛐蛐!許多朋友在看蟲的時候,忍不住用草去撩撥,這就不是靜養了。
那麼我們需要重點觀察什麼呢?
第一:步態。將蟲絕對有別於常蟲走路。
第二:蛋情。優質蟋蟀過蛋前後,和常蟲甚有區別。
第三:蛐蛐各部位發育,是否和其蟲整體合拍(此點我們下文詳述)。
看蛐蛐神相的著眼點有許多,這裡不再一一展開。但需要著重強調的是--因個人精力有限,建議正常飼養蛐蛐的數量在40-60只之間。挑選時把關嚴些,這樣減少飼養壓力。切記:是人玩蛐蛐,而絕非到最後變成蛐蛐玩人!一旦超過了上述數字,其落雌、提雌、洗盆、加水。。。等等日常工作將相當煩瑣,一整套操作下來,人人都累,最後腰酸得再也不想去仔細觀察蛐蛐了。
有朋友提出異議「難道我悶罐飼養不對嗎?」我稍作解釋:悶罐飼養,並非不可。我們說的前提是,「走點捷徑、快速提高對蛐蛐的認知」。如若有朋友選蟲,以及飼養已經到了相當高的境界,那麼完全可以平時減少觀察量--因為其出將的概率,在初選時,已經大為提高了。而整個蛐蛐變化過程,這些朋友也瞭然於胸,不必再探索了。
綜上所述,蛐蛐的神相,多表現於收蟲後、入盆時,故沒將其列於初選之例。
那麼,初選時,我本人一般是哪些操作步驟呢?
第一:蛐蛐蟲形。
此話怎講?蛐蛐有鬥蟲形狀和非鬥蟲形狀之分。初級鬥蟲,首要便是體態勻稱!沒有勻稱為前提的,局部特點突出,絕大部分是「假的」。
無論是在小甏裡看蛐蛐,還是在竹管裡倒蛐蛐。一開蓋、一落網,佳蟲均有幾種特定姿勢!我個人稱之為「一對頭」。
接著,看看其蟲是不是「鬥蟲的頭型」。蛐蛐的頭,有許多形狀。而歷年,鬥大花的蛐蛐,就僅僅局限在那幾個頭型上!其餘呢,鬥點小金,娛樂娛樂。而眾多蛐蛐裡,大部分的蛐蛐頭,都不是「鬥蟲頭型」,因而失去飼養價值。
就「蛐蛐要長鬥蟲頭」一說,我實在不想再辯論。有心思的朋友們,可以將自己歷來的蛐蛐回憶一下,再找找我們網絡上的將蟲照片,或有心得,也不用感謝我。會看蛐蛐頭,這才剛剛跨出入門、提高出將率的第一步罷了。
接昨日續--
整蟲形以及蛐蛐頭看罷(這是一落眼便知),隨後就是色蓋的工整度。
色蓋的工整,也就是我們北方朋友常提到的「一張皮」。深色面蛐蛐,色蓋相對比較容易辨認。操作起來只要把握住頭殼、項色、翅面三位一體,便差不多符合初步要求。而淡色面蛐蛐,重點則在於--整蟲色系達到多少的統一度。此話怎講?淡色蛐蛐,往往表現為:花項、白腦蓋、初期翅色並步十分濃鬱。此時,切不可著眼於蛐蛐的局部,而當虛光視之。這裡,提供一參考建議--看蛐蛐肉。凡淡色紫絨肉者,其蟲出將率,在淡色面蛐蛐裡,是首屈一指的!
其後就是看蟲種(也留待梢後再述)
初選的三倒五秒內,我們必須將蛐蛐的蟲形(頭型)、色蓋、以及蟲種看明白七、八分。這樣,我們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把著眼點放在更重要、關鍵的一些部位。
就蛐蛐蟲種的概率而言,青蛐蛐,有青門蛐蛐特有的,特別能發揮其打鬥能力的頭型。黃、紫、白諸門亦然。青有青項、黃有黃項;白有白腿、紫有紫肉。這關係到什麼?種性遺傳。
相對較純的遺傳基因,所繁衍的後代,多表現穩定、堅韌;雜交的遺傳基因,所繁衍的後代,取其優者,表現為「霸口、暴口」,而絕大多數必然報廢。
蛐蛐的蟲種,有早熟、晚熟之分。大部分青、黃雜交的蛐蛐,都出不了將(少數特定品種除外)。也就是我們協會裡老馬一直掛在嘴邊的:「到寧陽收蛐蛐,早秋少拿不青不黃,土豆色的蟲」。
--究其原因,很簡單。蛐蛐既遺傳了黃門早熟、性急的特點,也傳承了青門蛐蛐穩重、文靜的特性。其蟲性格表現便不穩定。加之身理器官發育,完全達不到「一個統一的進程」。翅面乾結度到了,牙色幹度未跟上;頭面開光了,蟲還未適度收身;待到蛐蛐收身似乎到齡了,其整翅顏色全花了,滑色或卸色了。
以上,是蟲的種性,在我們現代「蛐蛐打鬥理念」中的重要性。
那麼,根據此理念,我們還能引申出其餘的,對我們早秋選蛐蛐有特別幫助的地方沒?回答是:有的。非但在早秋有幫助,而且關係到整個蟲季。
一個蟋蟀愛好者,通過對蟲長久的飼養和觀察後,我們不難發現,蛐蛐在它每個生理年齡,所表現出的翅面脈絡結構緊密度、各部位色素沉積度是不同的。為了便於表達,我個人擬人化些,將蛐蛐的年齡類推於人的年齡。
稚嫩的,剛蛻殼的蟲,其所有部位生理年齡,當是稚嫩的。即便是將胚,有別於常蟲,那也一定是在一個允許的範圍內。這裡,有個「度」的把握。失度了,不是蛐蛐嫩皮,便是蛐蛐未老先衰!這兒上圖麻煩,不象我們道場群可傳送大量圖片。今後再有閒時,咱們可一一舉例說明。
其總徑是--蛐蛐各部位的、所有部件的生理年齡,一定要和其蟲整體相統一。比如,腿斑看似15歲,那麼蟲整體大約也是朦朧一片,翅光未顯的;當跳腿蠟光開足,那麼翅面整體白光便是灑滿之時。越同步,出將率越高;矛盾點越多,養癱的可能性越大。
了解了這些基礎知識,並在實踐中加以運用,相信對朋友們今後會有所幫助。
還需要補充的是--看蟲,不單單要注重細小環節,蛐蛐的「大格局」註定了其蟲一生的命運。色整而形不夠者,小鬥;皮艱而色不夠者,早鬥。形色俱佳者,為將;牙大乃王道!牙大,切記牙根厚度。一票所發的北京胡玉翔先生的幾條蛐蛐牙根形狀,可謂典範。
蟲的理解和蛐蛐知識的積累,是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既非這裡短短的小篇幅所能說透,也不是心急的朋友求點「暗門」就能達標。沒有一定功底,單求暗門,到時候拿的蛐蛐都似是而非,不是進步,反而退步。
讓我們一起「慢慢磨、慢慢耗吧」。路慢慢,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