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泡白茶、巖茶、普洱茶時,是素燒蓋碗好,還是白瓷蓋碗好?

2020-12-27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身旁的閨蜜告訴我,如果能素顏去見一個人,那人肯定是讓人安心的。

否則,難免會尋一些色彩來遮掩自己。

近一段時間,居家不出門。

種花,泡茶,寫字。

待在最安心的家裡,素顏,素餐,素心。洗去了全身的刻意。

當一切都回歸自然本色後,極其舒適。

入夜後,小陽臺裡吹著涼風。

天邊掛一輪皎潔的月亮,清涼的光輝,讓世界寧靜安詳。

吹著晚風,想起了白天時,某朋友提的問題:

關於茶葉的衝泡,素燒蓋碗好,還是白瓷蓋碗好?

當時的給她的回答,幾乎是毫不猶豫。

泡好茶,當然是白瓷蓋碗好!

《2》

泡茶的工具裡,蓋碗無疑是最百搭適宜的。

提及蓋碗的材質選擇,不論是素燒,還是白瓷,它們都擁有純白、純粹、素白的美好品質。

從雅致的觀賞程度看,它們均無可挑剔。

不過從泡茶的實用性上,它們間的區別宛若隔了一座銀河。

在進入今天的正題前,先大致的介紹一下,什麼是素燒蓋碗?

素燒,是陶瓷器製作裡的概念。

是指未施釉的生坯經一定溫度熱處理,使坯體具有一定機械強度的過程。

在陶瓷製品裡,素燒本身就是一道傳統工藝,先不施釉。

將胚燒好後再施釉燒一遍,或者數遍,才能得出最終光潔細膩的陶瓷成品。

進入現代以來,由於技術的進步,可以通過特定的技術將瓷土內的雜質,去除乾淨。

於是,有部分陶瓷器的工匠,開始嘗試省略第二道釉燒的步驟,出來的成果即是素燒瓷。

由於對瓷土原料的要求比較嚴格,所以比起常見的白瓷(上釉的),素燒瓷要更難得珍貴些。

另外,品質好的,擁有極佳質感的素燒瓷,更是珍品。

不過這提起泡茶蓋碗的材質挑選,還是傳統經過上釉的白瓷蓋碗,實用性更高。

《3》

第一,白瓷蓋碗的質地要更加光潔。

傳統的,經過上釉燒制的蓋碗,材質要更光滑。

輕輕的撫上去,如同剝了殼的水煮雞蛋,質感細膩極了。

瓷,本身就經過超高溫燒制,內部的結構比較緊密。

再經過釉燒後,材質本身更是細膩、光潔、無懈可擊。

用於泡茶時,經過上釉的白瓷蓋碗,能夠更好的呈現好茶的香氣和滋味。

好比奼紫嫣紅、繁花似錦時分,那默默在一旁充當背景襯託的綠葉。

泡好茶,用白瓷蓋碗,絕對無可挑剔。

而沒有經過釉燒的素燒蓋碗,質地略糙。

打一個比喻,素燒瓷有點類似沒有打磨拋光過的玉石。

視覺質感雖好,但用手一摸上去,觸感還是有區別。

沒有經過上釉,質地不光潔的素燒蓋碗,直接用於泡茶,最大的缺陷是容易殘留茶漬。

特別是發酵程度較高的足火肉桂、正山小種,或者是黑茶一類。

由於這類茶的茶湯內,水溶性茶色素物質含量豐富,湯色較深。

一旦沾在沒有燒釉的素燒的蓋碗上,很難徹底洗乾淨。

於是,好比是一件素白的衣服,沾染上了汙漬,很不美觀。

而如果是經過上釉的白瓷蓋碗,那麼它在泡茶時,不論是白茶、綠茶、黃茶、還是武夷巖茶、黑茶、紅茶,它都能輕鬆的徹底洗乾淨。

放在清水下衝洗,用納米擦輕輕搽拭,便能夠恢復光潔如初的狀態。

《4》

第二,白瓷蓋碗的性價比更高。

上文有提及,質感好的素燒蓋碗,因為瓷土的成本更高,身價不低。

故而,從性價比方面,傳統的、經過上釉的白瓷蓋碗,價格優勢更明顯。

隨意到各地的茶城、或者是大型商超,都能夠挑選好趁手的白瓷蓋碗。

另外, 在新手入門練習泡茶階段,建議入門幾個性價比高的普通白瓷蓋碗,用作練手。

因為,陶瓷屬於易碎品。

在練手的過程中,難免容易遇上不小心失手,摔破蓋碗的情況。

這時,如果是普通的白瓷蓋碗,那麼在使用的過程中,哪怕是摔破了,也不會心疼。

取出新的蓋碗,繼續練手。

將摔壞的,缺了一個角的破損蓋碗,往裡插上一兩枝綠蘿,又能為茶桌充當裝點。

當年李麻花在練習蓋碗泡茶時,可就是這樣,在摔破了無數個蓋碗後,才練成了「一手注水,一手出湯」的蓋碗泡茶快出水神功。

再來,從用途方面,素燒瓷不建議用於泡茶。

沒有經過上釉的素燒瓷器,如果用作泡茶,那麼在日日把玩後,表面容易留汙穢。

而這素燒的蓋碗,又不像銅器、紫砂器等,還有「包漿」的說法。

讓這純粹的白,沾染上茶漬,實在是太不應該。

所以,素燒類的瓷器,建議用作觀賞。

比起素燒蓋碗,素燒類的雕塑工藝品,觀賞價值更高。

純白素簡,如象牙般質地潔白的素燒瓷,像池中的清蓮,可遠觀不可褻玩。

《5》

第三,素燒蓋碗有一定的透氣性,影響茶香。

素燒瓷由於沒有經過上釉,從質地的緊密上,不比傳統的上釉白瓷。

往往,村姑陳在選擇插花的梅瓶,或者是養多肉植物的花盆時,會優先考慮粗陶、或者是素燒的。

因為它們的透氣性好,更有利於花卉植物的根系呼吸。

每到臘月底的時候,插一束臘梅,放進素燒的白瓷瓶裡。

清水供梅,清香浮動,很是清新。

而提到蓋碗的材質,具備透氣性的素燒瓷,並不適合。

因為對好茶而言,蓋碗的「透氣」,容易影響茶香的完整發揮。

故而,從蓋碗的材質選擇上,素燒瓷不適宜。

與此同時,風格粗獷古樸,由陶土燒制而成的,燒成溫度沒有瓷器高,氣孔率較大的粗陶,通用不適合泡茶。

另外,由特殊泥料燒制而成的紫砂,具備雙氣孔結構,材質緊密性不高。

再加上紫砂同樣不施釉,所以容易吸收和幹擾茶香,不適合衝泡茶香馥鬱的好茶。

相比下,質地光潔細膩的白瓷蓋碗,更能有利保障茶葉香氣和風味的展現!

《6》

如何挑好適合泡茶的白瓷蓋碗?

市面上,單是白瓷蓋碗一種,選擇就已經是琳琅滿目。

那麼,如果是剛步入茶圈的新人,該如何從中挑選適合泡茶的,不容易燙手的蓋碗呢?

第一步建議,先看花色。

泡茶蓋碗的花色,建議選素簡一些的為宜。

基本上,蓋碗內壁的顏色,以白為主。

這樣能夠更好的觀察葉底情況,或者是茶湯顏色。

而蓋碗外層的花色,可以根據個人的審美偏好選擇。

既可選全素白的,也可以挑簡單勾勒幾筆手繪青花的,或是直接滿花樣色的蓋碗,任君所選。

第二步建議,看容量。

一般而言,蓋碗的選擇不建議挑選太大。

特別是對女性茶友而言,容量過大的蓋碗,注水泡茶後,會略顯重手。

在倒出茶湯的過程中易拿不穩,從而將大蓋碗摔破,造成滾燙的茶水四濺,容易燙傷人。

通常,從泡茶的實用性而言,標準容量100-110ml的蓋碗,實用性更高。

容量標準的蓋碗,使用起來更趁手。

用於投茶時,投茶數量更容易換算。

標準的100-110ml蓋碗,泡白茶投茶5克,武夷巖茶8克,紅茶5克,生普8克,茶水比例更佳。

第三步建議,看器型。

通常,泡茶時不易燙手的蓋碗,都是有共性的。

碗沿要相對寬一些,蓋鈕要相對高一些。

對於泡茶的蓋碗來說,碗沿的作用是:防燙,以及出水順暢。

蓋碗泡茶時,往內加入滾水後,水的熱量就隨著碗壁往上,最終聚集在碗邊沿的頂部,等待散熱量的散發。

碗沿,是熱量聚集的位置,也是出湯時大拇指和食指會握住的位置。

所以碗沿越寬,越能隔開熱量,不燙手。

而一個沒有碗沿,或者碗沿極窄、不明顯的蓋碗,在裸著手指去端住碗邊沿出湯時,堪比直接伸手去燒烤爐裡抓炭,極度燙手。

蓋鈕,即杯蓋上的凸起的點。

使用蓋碗倒出茶湯時,大拇指和食指會握住碗沿,而食指需要摁在蓋鈕上固定。

唯有這樣,三個點才能支撐一個穩定的力,方便快速徹底的倒出茶湯。

《7》

自然界中,有色的花大多無香,譬如海棠。

而有香的花,多數是素色。

梔子、茉莉、百合、含笑、白玉蘭、夜來香……

可見,越是樸素的東西,內在越是豐盈。

刪繁就簡,化繁為簡,是生活的智慧。

簡約,簡潔,擁有永恆不變的美。

喝茶,清飲更清心。

泡茶的蓋碗,簡單經典的白瓷,無可挑剔!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同樣是白瓷,泡白茶,白瓷壺和白瓷蓋碗的衝泡效果是一樣的嗎?
    做事情乾脆利索,不拖泥帶水,又快又好,十分關鍵。  白茶的衝泡,亦是如此,倒出茶湯的速度,不僅要快,更要好。  無論是白瓷壺還是白瓷蓋碗,倒出茶湯時,都要確保徹底瀝乾,內部不留多餘茶水。  茶湯若是沒有徹底瀝乾的情況下,殘留下來的少部分茶湯,在長時間與茶葉的接觸下,大量的咖啡鹼和茶多酚釋放出來,濃釅苦澀不堪。
  • 泡白茶的茶具,該選哪個比較好?蓋碗、紫砂壺、還是玻璃杯呢?
    日常喝茶時,村姑陳很少用到瓷壺,因為平時已經用習慣了蓋碗。雖然說,常見的白瓷壺和白瓷蓋碗,它們的材質相同。使用白瓷材質做成的茶具,普遍具有耐高溫,釉面光潔,不吸附任何茶香的優點。但壺和蓋碗之間,器型差太遠了。
  • 玻璃杯、蓋碗、白瓷壺、紫砂壺,白茶的常用衝泡工具,你怎麼選?
    茶葉的身姿,在杯中緩緩舒展時,更加俏麗。芽頭粗壯的白毫銀針,作為白茶佼佼者,使用蓋碗逐次衝泡更能展現它的價值!《3》蓋碗泡茶,所有的茶葉都適宜。泥料好、釉燒均勻的白瓷,傳遞出來的質感,像極好的漢白玉。摸上去,手感細膩、光潔。材質內部毛孔率極低的白瓷,用於泡茶時,能夠完整的展現茶湯的風採。不吸附和影響任何的茶香,能讓好茶的風採得到100%的原汁原味表現。
  • 白茶、巖茶、紅茶、綠茶、普洱茶,怎麼泡好喝?請掌握正確投茶量
    茶青原料好,製作工藝完善的前提下,不存在怕被燙壞的說法。泡茶方式:環壁注水,快速出湯。沿著蓋碗的內壁,由外及內注水,像の字那樣環壁注水可以讓幹茶更好的均勻浸潤。衝泡好茶時,當一開始泡茶時,要快注水,快出湯。
  • 蓋碗、玻璃杯、煮茶,投茶量都一成不變?這樣喝白茶會讓舌頭遭罪
    但前不久就有茶友問:每次泡白茶投茶都是5克嗎?當然不是。隨著泡茶器具的不同,投茶量也要相應改變,否則茶湯滋味要麼過於苦澀喝茶要麼味道太淡。《2》首先,白瓷蓋碗衝泡白茶。魯迅先生說過:「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蓋碗與白茶是最合拍的搭檔,可以領略到一款好茶風味的不同層次感。要想泡出一杯鮮香甘活的茶湯,5克的幹茶搭配100—110毫升的水是最合適的茶水比例。
  • 衝泡白茶、巖茶、紅茶時如何投茶,記住這個細節
    經過一番詢問,發現衝泡手法都沒有問題。最後,便將目光放在茶葉的品質上。於是,便問道,請問,你這白茶是什麼時候買的,是不是沒存好。然後,茶友回復道,我買是巖茶,不是白茶啊。在平時泡茶時,無論是綠茶、白茶、黃茶還是紅茶,5克幹茶搭配上110毫升左右的沸水,如此茶水比例滋味最佳,更加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所以說,想要將茶水比例控制好,得先了解各類茶葉的投茶量為多少。《3》其二,需要根據蓋碗的大小來控制。
  • 闢謠:比起茶壺,你更需要一個白瓷蓋碗
    入冬之後,用紫砂壺泡老白茶,也成為了茶圈中的一種流行趨勢。總聽別人說起「以壺泡茶,以茶泡壺」,但自己心中,總有一個揮之不去的烏雲。白茶,真的適合用紫砂壺衝泡嗎?有人說,「紫砂壺泡茶滋味醇厚,蓋碗反而清湯寡水,沒滋沒味。」
  • 成都新手學茶藝衝泡流程
    對於新手來說,泡茶沒有基本的思路,衝泡出來的茶湯口感就不是很好。泡茶或者是喝茶都是有講究的,要泡出一杯好喝的茶,茶具,用水,衝泡技巧等都要把握好。那麼,新手學泡茶要注意哪些方面?新手學泡茶主要注意三個問題:第一步:選器,要想泡好茶,首先要選對茶具。茶具有材質上的不同,一般分為瓷、陶、紫砂、玻璃;茶具還有形態上的不同,分為小壺、大壺、蓋碗、杯。
  • 沸水是「照妖鏡」,綠茶、紅茶、白茶、巖茶品質好不好,一泡便知
    今天剛看到一個視頻,畫面中的女子,慢條斯理從壺座上,取下一隻燒水壺。將水注入蓋碗,移入近鏡頭。近景處,這股注入蓋碗內的水,竟沒有冒出水汽!正常情況下,三九天氣,冬日氣寒。滾燙的沸水在倒出來時,會冒出大量熱氣。氤氳而上的水汽,瞬間就蒸上來,煙霧瀰漫,猶如仙境。像是常年瀰漫在太姥山間的霧,雲蒸霞蔚。
  • 衝泡巖茶時為什麼要搖一搖?是神秘儀式,還是故弄玄虛?
    近期咱們在選茶時,大多會拍一組視頻給看官們分享。有茶友看到泡茶視頻後,好奇的留言:「為什麼將茶葉放進蓋碗後,要搖一搖?」額,這是在「輕搖聞香」。不過這「搖一搖」到底該用怎樣的姿勢?應該搖幾下?搖了後,又有什麼好處?將這些衝泡巖茶的細枝末節,逐一詳盡。能助你在未來,成為一名泡茶高手。
  • 冰島普洱茶怎麼衝泡?以7年陳藍版冰島為例
    作為龑王牌的創始人,我還是高估了我個人的能力……在此,向諸位茶友表示歉意。在我的認知領域中,我想,選擇品鑑咱們龑王牌出品的茶葉,應該都是一些對普洱茶有所了解的茶友,比如對普洱茶知識體系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對普洱茶的產地,以及什麼是普洱茶,普洱茶如何衝泡、保存等內容,應該是有所了解,有所鑑定。
  • 是白茶新手還是老司機,看喝茶時的這五大細節!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村姑陳《1》在喝茶過程中,總會有一個進階的過程,不論你是喝巖茶、白茶、黑茶、綠茶、紅茶還是黃茶,都會有一個進階歷程。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 喝白茶、巖茶、紅茶、綠茶時,如何為你的好茶,挑選適合的茶具?
    粗陶的壺,透氣性好,保溫性好。煎湯、熬藥、煮茶、煲湯……面面俱到。而提到復古風的煮茶,選一個造型雅致的柴燒側把砂挑。洗淨,注水,燒水,煮茶。煮出來的茶湯,風味會特別順口、細膩。不吸附任何茶香與滋味的瓷器,可以完整呈現好茶的魅力。再加上,瓷質茶具的表面不容易殘留茶漬茶垢,很方便清洗。從性比價的層面看,瓷質茶具絕對是優選。將瓷器茶具再往下細分,可以分為白瓷、青瓷、青瓷等。
  • 為什麼衝泡武夷巖茶一開始不能悶泡,老茶人的經驗很實用
    不少茶友就是因為沒有注意茶品特徵,而進入了衝泡的誤區。2、就拿武夷巖茶來說吧。平時喝巖茶時,就有不少人習慣性地從頭到尾都要悶一下,才出茶湯,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讓茶葉的內含物質充分地釋放出來。水,當然是沸水了,採用懸壺高衝方式,讓激蕩的水流,沿著蓋碗碗壁傾注而入。注水動作最怕拖泥帶水,最好一氣呵成,而後蓋上杯蓋,稍作停留2-3秒,即可快速出湯。出湯的速度也要快,如果使用蓋碗衝泡不熟練,怕燙手,那平時就要反覆地進行練習。
  • 泡茶時用克秤,是老古板?不,這樣會讓紅茶、巖茶和白茶好喝百倍
    眾所周知,白茶因為條形比較蓬鬆,泡袋裝的茶數量很少,為了確保茶葉不破碎,泡袋裝的茶,不太實際。所以,平時常見的白茶,多數是散裝著或者餅茶。在喝白茶時,沒有克秤的幫忙,喝不到好茶的滋味。或許有些老茶友對於自己的手感很是自信,認為隨手一抓,茶葉的數量就會差不多,其實,真不一定。
  • 衝泡、聞香、品茶,關鍵在這三個步驟
    若是囫圇吞棗,評價語只有「好香、真香、好喝」等單薄詞彙。那麼,很容易當場露怯。以春白茶裡的白毫銀針為例。究竟我們在喝茶時,該如何才能喝準一款好茶的風味呢?春白茶裡的白毫銀針,該如何正確的衝泡呢?1、茶具的選擇,用白瓷蓋碗。白瓷質地的蓋碗經過釉燒後,質感細膩光潔。用於泡茶時,能夠完整的展現一款好茶的香氣與滋味。
  • 在挑選茶具蓋碗時,如何正確區分景德鎮瓷和德化瓷?請認準這三點
    還是五月的時候,身旁有位朋友出差去了景德鎮。順路就從當地帶回了特產,一套瓷器的茶具。包含了蓋碗、公道杯、品茗杯,全是白瓷的。千裡迢迢的,將這怕碎、怕磕的白瓷茶具帶回家後,卻發現了一件糟心事。平時拿出這套茶具出來泡茶時,很多客人都說這像德化的瓷。然後,那位朋友就很鬱悶了。他搞不明白,這景德鎮的白瓷和德化白瓷之間,有什麼不同?其實,提這段插曲,並非是說德化瓷不好。
  • 日常喝白茶,巖茶,紅茶,普洱茶時,如何才能判斷茶湯的醇厚感?
    用蓋碗和茶壺等茶具泡茶時,儘可能快一些的倒出湯水,避免因泡茶時間太長而導致茶湯滋味被泡得太濃。茶湯濃與淡的尺度,可以靠人為的泡茶調整。而茶圈裡常提及的「濃非厚,淡非薄」,則是強調湯水的厚薄與濃淡之間,壓根不是一回事。《3》什麼是茶湯的厚薄?厚薄,可以理解成湯水的飽滿度,反映茶湯的內含物質豐富與否。
  • 為什麼好白茶,四五泡後就不好喝了?
    美人說,她都是蓋碗衝泡的,頭三泡快出水,後幾泡依次增加兩三秒,她的感覺是,第五泡開始澀味、青味有點出來,香氣也少了很多。這更是聽得我一頭霧水。最後美人問我:你家有老一點的白茶嗎?像是10年左右的?言下之意,她不滿意的是我家新白茶的口感,她還想嘗試我家的老白茶——嗯,看來茶瘋子S師傅的技術還是得到認可的!
  • 夏天喝綠茶、白茶,冬天喝紅茶、烏龍茶,這樣的喝茶說法靠譜嗎?
    《4》夏天喝老白茶,還要煮著喝嗎?其實不大建議。更好的做法,建議用蓋碗衝泡。老白茶,性味溫和,四季皆宜。秋冬和早春的時候,煮老白茶喝的次數會更多。因為天氣比較冷,煮上一壺老白茶,暖身又暖心。但到了夏天,老白茶更建議用白瓷蓋碗衝泡。蓋碗泡茶,可以最客觀公正的呈現一款茶的香氣與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