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白茶、巖茶、紅茶、綠茶時,如何為你的好茶,挑選適合的茶具?

2020-12-26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東晉的時候有一個士大夫叫王濛,很喜歡喝茶。

只要有客人到他那,就會主動泡茶給大家喝。

然後圈子有喝茶同好的人,每每到他那去,會半開玩笑的說一句。

「每欲候濛,必雲今日有水厄。」

水厄,就是有水災的意思。

遇上一款優質的好茶,可是會特別耐泡。

可能連燒開兩、三壺水,茶味仍然沒有泡淡,喝盡。

所以在座的客人需要不停的喝茶,像是今天有水災了。

可見,喝茶本身就是件輕鬆好玩的事情。

舒服的喝茶過程,茶,水,器都很重要。

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有多久,茶具的演變歷程就有多久。

傳統的茶,可以分為六類,綠紅白黃青黑。

泡茶的器,按照材質的不同,同樣能分出六大類!

《2》

第一類,陶土茶具

陶,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發明,距今過去了無數年。

從起源看,陶土器具從最原始的粗糙土陶,逐步發展成較堅固的硬陶。進而發展為在表面敷上釉色的釉陶。

陶土茶具的使用,最早是用於煮茶。

粗陶的壺,透氣性好,保溫性好。

煎湯、熬藥、煮茶、煲湯……面面俱到。

而提到復古風的煮茶,選一個造型雅致的柴燒側把砂挑。

洗淨,注水,燒水,煮茶。

煮出來的茶湯,風味會特別順口、細膩。

而陶器茶具當中,現代茶圈內最為有名的在於紫砂。

紫砂,材質比較特殊。

準確的說,它是介於陶與瓷之間的炻器。

它的燒結程度,高於粗陶,低於瓷器。

泥料較好的紫砂壺,胎質細膩,傳熱不快,不容易燙手。

紫砂,由於具有特殊的雙氣孔結構,材質內分布著不少毛孔。

在泡茶/喝茶時,容易吸收茶香,不能完整展現一款茶的本真風採。

最後,在挑選陶土類茶具時要多留意一點。

為了不影響完整的茶湯風味,要避開部分燒制略粗糙的陶壺、陶杯。

要不然在喝茶時,胎質裡的「土氣」會滲透出來,影響茶香。

《3》

第二類,瓷器茶具

瓷,質地緊密,是茶具的主流。

瓷器本身經過了超高溫度的燒結,外表經過上釉後,細膩光潔。

使用瓷質的茶具泡茶、喝茶,通常有幾點共同的好處。

瓷器表面光潔,像剛剝了殼的雞蛋,毛孔極細膩可忽略不計。

不吸附任何茶香與滋味的瓷器,可以完整呈現好茶的魅力。

再加上,瓷質茶具的表面不容易殘留茶漬茶垢,很方便清洗。

從性比價的層面看,瓷質茶具絕對是優選。

將瓷器茶具再往下細分,可以分為白瓷、青瓷、青瓷等。

白瓷,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

素潔簡約的白瓷,是現代茶桌上最主流常見的器具。

白瓷蓋碗、壺、公道杯、品茗杯,組成了茶桌上的經典必備。

青瓷茶具,從晉朝開端,以宋代的浙江龍泉哥窯為鼎盛期。

青瓷茶器,包括了茶壺、茶碗、茶盞、茶杯、茶盤等。

此前在上海的時候,添置過幾個青瓷茶盤,顏色是雨過天青色,很有宋朝風。

而此外,過年的時候備了窄口型的青瓷瓶專門插花,為茶席增添應景的布置。

黑瓷茶具,宋代比較流行。

仙遊人蔡襄,除了監製了小龍團茶外,還著有《茶錄》。

裡面提到了黑瓷茶具。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熱難冷,最為要用。」

宋代人喝的點茶,講究湯麵要有白色的茶沫 ,通過擊拂茶湯,打出「雪沫乳花」。

茶湯色白,所以要用黑瓷的茶盞襯託。

而現代人喝茶,以蓋碗衝泡常見。

從襯託湯色,觀察葉底的實際情況需要,顯而黑瓷與青瓷的茶具,不如白瓷。

白瓷材質的蓋碗,在各大茶葉品評比賽裡多見。

因為白瓷蓋碗就像一面鏡子,最是客觀。

茶是什麼樣,泡出來就是怎麼樣,最能喝到茶本來的味道!

《4》

第三類,玻璃茶具

玻璃,在古代是比較珍貴的材料,不大常見。

而等到現代,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玻璃器皿才有了較大的開展。

玻璃質地通透,光澤耀眼,造型可塑性高,形態萬千。

所以在現代生活裡,玻璃器皿用處普遍。

而提到玻璃類的茶具,最常見的有玻璃壺、品茗杯、公道杯、杯子。

玻璃壺,分直接冷泡,或直接耐高溫的。

夏天快到了,隨著氣溫的升高,可以在家中備一個冷泡的玻璃壺作清涼調飲。

放一顆青檸,幾片食用薄荷,注入純淨水,就是一杯夏日特飲。

而耐高溫的玻璃壺,通常為高硼矽玻璃材質,適合煮茶。

透明的玻璃壺煮茶,方便觀察湯色變化,不容易留茶漬,不吸附茶香。

從現代喝茶的實用性看,玻璃茶壺煮茶確實實用,值得推薦。

玻璃材質的茶杯,玲瓏剔透,很是別致。

不過玻璃的導熱性快,在端起茶杯喝茶時,往往會感到溫度偏高。

美麗與實用性之間,難以兼顧。

玻璃材質的公道杯,現代茶桌上常見。

錘紋的公道杯,注入茶湯後,在光照下能折射出好看的影子。

而純透明的公道杯,則可以方便觀察湯水的清透程度和顏色。

至於提到最普通,最常見的玻璃杯,則幾乎是人手必備。

玻璃杯泡綠茶,投茶注水,可以方便觀察杯內的茶葉舒展情況。

浮浮沉沉之間,一杯清香的茶湯即成。

細數生活裡的玻璃器皿,點點滴滴,已成平日最常相伴的器物!

《5》

第四類,金屬茶具

金屬的特性,大多質地堅硬,延展性高,方便塑形。

金屬茶具,材質以銀、銅、鐵、錫、不鏽鋼等常見。

而在用途上,主要分茶壺、茶罐兩大類。

金屬材質的茶壺,不建議直接煮茶。

用金屬質的鐵壺、銅壺等煮茶,茶葉內浸出的多酚類化合物,容易與金屬分子發生反應。

從而,生成新的不利物質。

導致整壺茶煮出來後,色香味都會受影響。

並且還會加速鐵壺、銅壺的鏽蝕。

一般而言,金屬材質的壺,適合用於煮水泡茶。

現代生活裡,不鏽鋼材質的燒水壺,方便快捷,最是家常。

至於銀壺、鐵壺、銅壺等,在保養得當的前提下用於燒水,各有不同的好處。

茶葉的儲存罐,以金屬常見。

玻璃罐不避光,陶瓷紫砂罐不耐磕碰,罐口密封性不強。

相對而言,以錫罐、馬口鐵罐為主的貯茶器,優勢更明顯。

防潮、防氧化、防光、防異味,實用效果不錯。

使用鐵罐裝茶葉時,內部要套上食品袋(袋口紮緊或封緊)。

鐵罐裝的茶葉,由於數量有限,適宜日常取茶飲用,不具長期存茶價值。

《6》

第五類,竹木茶具。

竹與木,取材天然,有古樸雅致的情調。

竹木材質的茶具,一般不建議直接泡茶或喝茶。

木碗、竹杯等,往往以工藝品多見,實用性不高。

而在茶葉的禮品包裝上,木罐、木箱、竹罐等,較為常見。

如果僅作外層包裝,那麼這類復古風的竹木類茶葉禮品裝,精緻美觀。

除了不大環保外,別的方面無可厚非。

而如果是基於長期存茶的需要。例如收藏普洱、白茶、黑茶等。

那麼木箱等材質,不大適合。

這類取材天然的竹木茶罐、箱子等,密封性不高,本身還自帶氣味。

而市面上的普通木箱,更是用了不少木屑拼接而成,有膠水氣味的殘留。

竹木的邊角表面毛躁,需經過打磨和上漆,味道會有保留。

總而之,它們的氣味會干擾茶葉的清香,影響茶葉的保存效果。

一款再好再香的茶,用木箱儲存較長時間後,跑氣與串味的風險極大!

《7》

第六類,漆器茶具。

漆器,在現代生活裡較為冷門。

漆器茶具始於清代,首產於福建福州一帶。

現在到三坊七巷那,還能看到相關的文化介紹。

漆器茶具,包括茶壺、茶杯等,精緻美觀。

漆器的製作,工藝複雜。

包括「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銀」等種類。

從工藝欣賞的角度看,無可挑剔。

但從實際的泡茶喝茶看,更建議選白瓷茶具。

此外,在歷史上我國還出現過玉石、水晶、瑪瑙等特殊材質製造而成的茶具。

在博物館的文物展示上,能夠看到相關展品。

但總體而言,這類特殊材質的做成的茶杯、盞、壺等,並非是茶具界的主流。

除了工藝價值、審美價值、文物價值、陳設價值外。

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實在是太遠了!

《8》

器物的美,可以達到永恆。

一抔泥土,燒製成簡單的粗陶。

或許,就是最早的茶具雛形。

通過歷史,可以看到時代的光彩,留存在古老的器物上。

那些消失已經的時光,凝聚在了一盞一杯中。

古人提,物以載道。

器物的雅致,可以裝點生活。

茶,分六大類。

器,亦有六大種。

陶土的,瓷器的,金屬的,玻璃的,琳琅滿目。

茶桌上,選擇適合的器與物,最能展現日常之美!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冬季寒冷,適合喝什麼茶?白茶、紅茶、綠茶、巖茶,還是普洱茶?
    提到冬天喝茶,老白茶、紅茶、巖茶等性味溫和的茶葉,是大眾飲茶常規選項。不過話說回來,冬日氣溫低,是不是不適合喝新白茶、綠茶呢?千言萬語說到底,我的茶葉我做主。舒心飲茶,合口味才是關鍵!乾燥的冬季,喝一喝新白茶。既能滋潤,補水,潤喉,提神,又能有效的緩解暖氣帶來的上火與燥意。喝好茶,一身舒坦!《5》冬紅夏綠,據說綠茶只適合夏天喝?
  • 白茶、巖茶、紅茶、綠茶、普洱茶,怎麼泡好喝?請掌握正確投茶量
    通常,投茶量精準是專業評茶的首要前提。泡茶事先不稱重,隨手抓茶泡茶,壓根就是很不專業的做法。準確的泡好茶,完整的感受一泡好茶的最佳風採。那不論綠茶、黃茶、紅茶、白茶、黑茶、青茶等等,掌握好合適的投茶量,特別關鍵。
  • 夏天喝綠茶、白茶,冬天喝紅茶、烏龍茶,這樣的喝茶說法靠譜嗎?
    有人說夏天應該多喝綠茶、新白茶嘗鮮,冬天以喝紅茶、老白茶、烏龍茶為主。到底這樣的說法,有道理嗎?《2》夏天燥熱,氣溫很高。蟬鳴不歇的夏天,適合把時間消磨在茶裡。夏天多喝綠茶、以及新上市的春白茶是不錯的喝茶建議。但這並非意味著,夏天只能喝這兩類茶。以綠茶為例,前面說到綠茶經過了殺青。並且,殺青屬於綠茶加工的重要工序。
  • 衝泡白茶、巖茶、紅茶時如何投茶,記住這個細節
    按照茶友的描述,投茶5克,注水量在110毫升左右,茶水比例控制得當,腦海中第一反應,便覺得或許是水溫有問題。經過一番詢問,發現衝泡手法都沒有問題。最後,便將目光放在茶葉的品質上。於是,便問道,請問,你這白茶是什麼時候買的,是不是沒存好。
  • 綠茶、白茶、巖茶、紅茶、普洱,為什麼有的茶几千元,有的幾十元
    比如最近上市的綠茶,價格就能讓你驚掉下巴,便宜點的,30元一斤(這茶,我嚴重懷疑能不能喝,價格也太便宜了點。),貴的,3000元一斤。整整100倍的差別,足以讓買茶的人,都懷疑自己的雙眼。還有那普洱茶,更是把價格玩出了花兒來。你很難想像吧,像是茶王樹上採下來的茶青,還只是茶青,一公斤能買到13萬。
  • 語出驚人,六大茶類都能存為老茶?有誰在意綠茶、巖茶、紅茶的感受
    盲目存老茶,最後只能是留來留去成了愁,親手將好茶浪費。 六大茶類中,綠茶、紅茶、巖茶不建議久存,及時喝為好。 綠茶「趁鮮喝」,是茶圈中公認的道理。 由於綠茶的工藝特性,核心工藝是殺青,屬於不發酵茶。
  • 喝綠茶、白茶、紅茶、巖茶、普洱茶時,洗茶能洗去什麼?別浪費了
    1.茶毫的基部能分泌獨特芳香物質,是毫香的來源;2.白茶芽葉上附著的濃密白毫,內部含有豐富的茶氨酸,是重要的養分來源;3.白毫越多的白茶,鮮爽清甜風味更突出……衝泡白茶時,隨著逐次的衝泡,白毫們紛紛落入到湯水內,匯成鮮、醇、甘、爽的好風味。
  • 沸水是「照妖鏡」,綠茶、紅茶、白茶、巖茶品質好不好,一泡便知
    要是用冷泡,或是七、八十度的溫水泡,劣質茶的差勁一面,尚且能「遮遮羞」 。用沸水泡茶,品質堪憂的老白茶,負面表現壓根無處可藏。往白了說,沸水泡茶可以「揚長揭短」。既發揚好茶的優勢,又揭開劣質茶的真面目。泡好一杯白茶,自然離不開沸水衝泡!《3》紅茶用沸水泡,茶湯味道會發酸嗎?
  • 買價格上萬的綠茶、紅茶、巖茶、白茶,還是有碎茶,感覺虧大了
    《2》形成碎茶的原因一:幹度所致不論綠茶、紅茶、白茶、巖茶、普洱茶,任何茶葉的加工,都對成品茶含水量有著嚴格要求。幹度達標的茶,風味才能穩定,利於保存。不然,一旦茶葉內部藏有過多水分,沒有及時烘乾達標。存放不了多久,茶葉內部多餘水汽由內而外發散出來,無可避免會受潮變味。
  • 紅茶、綠茶、白茶、黑茶,適合自己的才是好茶
    紅茶、綠茶、白茶、黑茶,適合自己的才是好茶 茶文化已經是中國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其中就蘊含著許多文化知識,喝茶喝的不僅僅是茶,喝的是一種文化底蘊、人文精神、生活儀式感。 有人把人生比喻成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澀是它的歷程,清香是它的饋贈。
  • 白茶、巖茶、紅茶、普洱茶,你所認為的好茶,都有哪些共同特徵?
    一切美好事物都是相通的,包括茶。在六大茶類中,每種茶都個性鮮明,風格迥異。但仔細想來,品質卓絕的茶皆有共通之處。白茶,紅茶,巖茶,作為一款優質茶,有哪些共同特徵?不論白茶,巖茶,紅茶,好茶一應以茶湯清透,無雜質為佳。白茶的茶湯,色澤清淺,清澈透亮,如同一泓清溪,冰清玉潔。得益於優越的生長環境,在人煙稀少處,成天與清風雨露相伴。汙染少,且露水洗去了表面的雜質和灰塵,讓茶青變得愈發潔淨。在加工的過程中,工藝精湛,環境整潔。
  • 白茶、巖茶、紅茶、綠茶、普洱茶,可以根據茶湯湯色判斷品質嗎?
    ………… 六大茶類中,白茶、紅茶、烏龍茶,綠茶等等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華。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告訴列位看官,單獨依靠視覺觀察一款茶的湯色來判斷茶葉的品質,不能非常準確地作出判斷。 因為茶葉的品類太多,每一款都有著不同之處,白茶,紅茶,巖茶或者綠茶都不盡相同。
  • 紅茶紅湯,白茶白湯,依靠茶的名稱判斷湯色,難怪你一直喝不懂茶
    前些天,朋友送了幾泡,頂好的紅茶,準備泡了它。燒水,燙壺溫杯,投茶,注水,出湯,喝茶……確是好茶,喝到肚中,舒服得很。正好好享受時,一位朋友來問了個問題:「紅茶是紅湯,為什麼白茶不是白湯」?但是我們在平時喝茶時,在喝白茶時,並沒有泡出過那樣湯色。故而,單單憑藉白茶這個名稱,就認為白茶是白色的湯色,是不對的說法。當然,還有人有著另外的一種想法,白色指的是純淨水的顏色,也就是透明的。之前,和朋友一起喝茶。
  • 白茶買產區,紅茶買芽頭,巖茶買肉桂,那怎麼買茶,才不會出錯?
    關於如何買到品質出眾的好茶,也陸陸續續地和各位分享了好多年。 前段時間,在一個偶然間,看到了一句話,關於買茶的。 有人說,買茶的話,白茶得買產區,綠茶得買芽頭,巖茶得買肉桂。 事實真是如此嗎? 今天就針對這個問題,來聊一聊。
  • 喝茶也要看體質,綠茶、紅茶、黃茶……你最適合喝哪一種?
    (1)綠茶:營養最豐富的的清火「特飲」綠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茶類,也是每年銷量之王。代表茶葉有: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六安瓜片、信陽毛尖等等。綠茶在製作過程中未經發酵,茶葉中許多的茶多酚、維生素得到了較好的保留。用溫水衝泡後,香氣四溢,沁人心脾。
  • 泡紅茶綠茶烏龍茶,用什麼茶具最好?看看你用對了嗎?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有父有母陰陽調和才能孕育出一杯好茶。上次寫了泡茶的水,這次來寫泡茶的器,就是茶具。飲茶必有器,茶器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用其泡紅茶、巖茶、黑茶、老白茶等,能夠更好地激發茶葉的內含物質。紫砂壺能讓茶色、香、味具佳,還使茶越發醇鬱芳沁。但需要注意的是,因為紫砂壺的吸附性特點,一把紫砂壺不要混合泡茶。如泡紅茶的就不要用來泡烏龍茶,否則容易混,茶香就不那麼純。
  • 巖茶濃如中藥,白茶淡如開水,紅茶又香又甜膩?這是碰上劣質茶了
    比如,向一位新人提問,「你認為白茶好喝嗎?」最常見的回答是,「太淡了,沒茶味。」再比如,一位喝茶10年的老茶客如是回答:「我更喜歡喝巖茶,味道濃,紅茶也不錯,很甜。」仿佛,已經將這三類茶的特點定了性。巖茶,對應的是濃烈,濃鬱。白茶,對應的是寡淡,無味。紅茶,對應的是香甜,甜膩。但事實真是如此嗎?茶友說的有幾分正確,幾分錯誤?巖茶,白茶,紅茶的特點,當然不能妄下定論。
  • 日常喝白茶,巖茶,紅茶,普洱茶時,如何才能判斷茶湯的醇厚感?
    泡茶時,湯水滋味濃了淡了,都可以通過人為的方式加以調整。比如,要想讓泡出來的茶湯滋味濃一些。那投茶量放多一點,用滾沸的水泡茶,茶葉浸泡時間久一點等,便能得出一杯「濃湯」。反之,如果想喝滋味清淡一點的茶湯。那麼投茶量放少一些,原本要放5克一泡,現在改成4克,或3.5克一泡。
  • 焦糊味巖茶、巧克力味白茶、10年陳紅茶,一場關於茶的「創新」
    到頭來,標新立異的結局,成為爛茶收割機。《4》三、10年陳的紅茶「唯老茶是從」,是茶圈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大多數人都知道,綠茶要「趁鮮喝」,因此存綠茶的人並不多。但存巖茶,紅茶,白茶,熟普,卻大有人在。白茶,熟普在符合標準和存放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長期儲存,存為老茶。可「10年陳的紅茶」,究竟是什麼來頭?許多人喝老茶,存老茶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為了品茶。
  • 有的茶越喝越上火,是喝茶方式不對,還是白茶、巖茶、紅茶沒選對
    《3》既然說喝茶降火,為什麼有的茶喝過後,反而「火上澆油」?最直觀的理解,在於個別茶葉內部的「火氣」太重。喝茶時,沒有留意好一款茶的適飲期,在新茶火氣正旺的時候將茶湯喝下去。身邊好幾位喝了多年茶的朋友,從鐵觀音,到正山小種,以及大紅袍、普洱,甚至綠茶等,都有聽他們提到「上火」的說法。總結看,排除掉茶葉品質的影響,喝茶上火最主要和一款茶的「生涯階段」有關。往簡單的說就是新茶剛加工結束不久時,火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