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學泡茶,很多茶客最先模仿到的動作,是洗茶。
泡茶時,不論面前是哪一種茶,金駿眉,老叢水仙,九曲紅梅, 白毫銀針, 西湖龍井……
總之是,逢茶必洗。
仿佛每泡茶,必須來這麼一場熱水沐浴洗禮,方能顯出真滋味。
衝出頭道茶後,順手「譁」的一下,將茶湯倒進茶盂或澆在溼泡茶盤,茶寵上。
都說一個動作堅持22天後, 就能成為習慣。
而縱觀整個茶圈,已有不少人將「逢茶必洗」 養成習慣,貫徹多年。
用不太嚴謹的公式換算,身邊有朋友打趣過。
一年到底,在茶桌上被倒掉的頭道茶加起來,估計能填滿整個西湖。
究竟,洗茶是衛生還是浪費?泡茶前洗一洗茶,能洗去什麼?
特意往前翻了翻茶友們的留言。才發現在「洗茶」話題這一背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個中曲折,實在難掰清。
《2》
第一類,洗去灰塵雜質
以部分劣質低端茶葉為例。
這些茶,它們的原料品質不佳,產區生態差勁。
甚至有可能,是茶農在房前屋後種下的一片茶,管理並不精。
有的直接靠近大馬路邊,終年到頭, 汽車尾氣和揚塵不斷。
如此糟糕環境下生長出來的茶樹原料,當然不可能,出淤泥而不染。
的確會存在,有灰塵雜質殘留的可能。
不過,對於此,洗茶能解決根源問題嗎?
並不能。
原料差勁,加工不規範的低端茶葉,光靠洗茶一遍,做不到100%洗去灰塵雜質的效果。
試想,一件掛在陽臺外大半個月的衣服, 表面沾滿浮塵。
按「洗茶」的方式,快速衝洗一遍, 洗不乾淨。
肯定得來回搓洗,反覆用清水衝洗,才能達到洗乾淨的效果。
然而,茶葉並不是髒衣服,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反覆洗茶多遍後,對本身內質不豐富的劣質茶葉來說,早就將內裡的茶味耗盡大半,沒什么喝茶價值。
換言之,單靠洗茶來洗去「雜質」,不現實,不靠譜。
與其逢茶必洗, 獲取心理安慰。
或者,每回在洗茶是衛生還是浪費之間,糾結徘徊。
根源的解決方法,是選好茶。
選品質放心,來源可信,產區、工藝、儲存皆可靠的優質茶,才是一勞永逸解決「茶葉髒,要洗茶」老大難的方法。
第二類,洗去大量白毫
泡茶前,快速衝出一道茶湯, 將這頭道茶視為「洗茶水」倒掉不喝。
那很有可能會錯過很多精彩。
比如說,倒掉了一泡高山白茶的精華——白毫。
高山茶區,海拔適中,生態好,氣溫比平地低。
受雲霧和低溫的影響下,白茶樹的嫰梢芽葉,會生成更多更密的茶毫禦寒。
茶毫看似纖細,但在白茶江湖裡有著極高的地位。
因為它能帶來不少好處。
1.茶毫的基部能分泌獨特芳香物質,是毫香的來源;
2.白茶芽葉上附著的濃密白毫,內部含有豐富的茶氨酸,是重要的養分來源;
3.白毫越多的白茶,鮮爽清甜風味更突出……
衝泡白茶時,隨著逐次的衝泡,白毫們紛紛落入到湯水內,匯成鮮、醇、甘、爽的好風味。
但結合白茶風味的釋放規律看, 頭道茶湯作為幹茶與沸水相遇的產物,各風味物質釋放充裕。
尤其是,高山白毫銀針的頭道茶湯,端起公道杯。
湯水內的白毫浮動,像滿天的燦爛星河。
將這樣一杯白毫豐富,堪稱為「精華」的頭道茶湯倒掉,確實是浪費!
第三類,洗去絕大部分的茶味
洗茶能洗去什麼?
稍一沉思,會發現一個棘手的問題。
對個別茶葉而言,「逢茶必洗」的做法,洗掉的近乎是全部的茶味。
比如說,調飲茶領域內頗受歡迎的速溶茶包。
包含有綠茶,也有紅茶,還有茉莉花茶,調味茶等。
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茶葉條形很碎,不完整,滋味浸出極快。
同時,衝泡方便,便捷,省心。
隨時隨地,放一包茶在玻璃杯、馬克杯內,添入熱水。
稍等片刻,便能飲用上熱茶。
對不少人來說,這些衝泡方便,價格親民的速溶茶包,是辦公茶,口糧茶的好選擇。
這類「滋味浸出快」、「不耐泡」的速溶茶包,沒有洗茶的必要。
因為它們本身不耐泡,大多數時候只足夠泡1-2回,茶味就徹底變淡沒味。
基於此,再用「逢茶必洗」的做法,完全等於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要真是心有芥蒂,不洗茶不放心。
那麼遇上這類情況,不如選擇喝白開水,更省心。
第四類,洗去老茶的倉味
茶圈裡有部分老茶,經過多年久存後出現雜味,倉味。
比如,前幾天還看到一位廣東的茶友,用視頻分享老茶「退倉」的做法。
那位茶友在五年前,存了一箱普洱。
近期拆出來喝,發現茶湯裡帶有倉味 ,尤其是開湯後特別明顯。
為了去掉這些惱人的倉味,他直接選擇洗茶兩遍,再去喝茶。
果然,後幾衝泡出來的茶湯,倉味變淡,順口許多。
看來這洗茶,確實有洗去倉味、雜味、怪味的作用。
不過,這種「洗茶兩遍去倉味」的做法,有參考意義嗎 ?
客觀看,完全沒有。
因為老普洱也好,老白茶也罷,茶葉一旦存出了倉味, 說明它早早就存壞、串味、變質了。(存得好的老茶不會有倉味)
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喝茶前,聞到了茶湯內的倉味,其實是個危險信號。
它在提醒你,這樣聞起來有怪味的茶,千萬別再繼續喝了。
而此時,選擇用洗茶兩遍的做法,此地無銀三百兩,完全是洗去了鑑定茶葉品質的「罪證」!
為了喝一杯放心茶,何須如此折騰?
第五類,起「溫潤泡」目的,喚醒茶味
洗茶帶來的影響,除了前面提到的這些外。
還有人認為,泡茶前洗茶一遍,目的是溫潤泡。
相當於茶葉衝泡的熱身運動,快速浸潤幹茶,從而更好激發茶味。
反正,第一泡沒有達到最佳的飲用口感,不好喝,倒掉也無妨。
停停停。
按這樣的邏輯,將洗茶當成「溫潤泡」,有很多地方解釋不通。
1.泡茶時,茶味的釋放本身就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水溫高,茶香茶味釋放充足。
浸泡時間長,茶味浸出多,滋味易濃。
伴隨著多回合的衝泡,茶味浸出規律,猶如「拋物線」。
從起步,到茶味釋放巔峰,再回歸到尾水的恬淡。
整個泡茶過程,有始有終。
蓋碗泡茶,沸水衝泡,快速出湯,徹底瀝乾。
經多次衝泡後,不論是巖茶紅茶,還是壓得緊緊的餅茶沱茶,一泡好茶到了最終,自然會再次舒展開來。
不存在說,非要洗茶一遍,才能更好釋放茶味的說法。
2.第一道茶湯不好喝,倒掉也不可惜。
按這樣的想法,暴露出不少認知短板。
不論綠茶紅茶白茶巖茶,很多茶葉的第一衝茶湯,滋味浸出是最豐富的。
品質出色的好茶,不存在第一衝不好喝的說法。
相反是,茶味爽口,清甜,甘潤,層次豐富。
泡茶,喝茶,學茶,不能以偏概全,以點概面。
脫離錯誤的茶葉認知,多去嘗試好茶, 自然會有全新的精彩發現。
《3》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千言萬語說到底,喝好茶不用洗。
喝高山白毫銀針,桐木金駿眉,牛欄坑肉桂等。
堅定選擇,好茶不用洗,是因為有信心與底氣在!
另外,茶友們在「逢茶必洗茶」之前,建議先做理智判斷。
洗茶後會失去什麼?又能得到什麼?
將得與失考慮清楚,再去糾結洗茶與否,尚且未遲。
如果你不怕浪費好茶,錯過精彩風味, 覺得不洗茶不放心。
為求得心安,洗一回茶,確實無妨。
畢竟,我的地盤我做主,我的茶葉我做主。
一款茶該怎麼泡,怎么喝,洗茶與否,全憑個人自由。
但要是說,在泡茶之前,拿捏不清洗茶的得與失。
只覺得,別人泡茶都在洗,自己也跟著「逢茶必洗」。
盲目跟風,最容易在喝茶過程走彎路。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學會泡茶的真諦,可不是一味模仿。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