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巖茶、白茶、紅茶、普洱茶圈,近些年,賣茶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2020-12-23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最近李麻花一直在一驚一乍。

「哎,這個人居然去做茶了!」

「呀,又有一個人宣布開始做茶。」

手機遞到我面前,一看,一個原來當導遊的朋友,從前整天在朋友圈發景點風光照片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發起了茶。

一溜九張圖,全是茶葉。

幹茶的,葉底的,湯水的,衝泡的,應有盡有。

還配上一些促銷的字眼,什麼「2013老白茶只有一箱,來晚就沒貨」之類的。

一副老掌柜的架勢。

另外一個朋友,則是某某車行的銷售,做業務多年,手頭有一些人脈,這兩年也乾脆退出汽車行業,轉而投向我們茶行業的懷抱。

屢屢看他發著自己去茶山的圖片。

帶著一個比他還小七八歲的妹子,悠遊於名山大川之間。

做茶就有這一點好處,雖然身體疲憊,但茶山通常是山明水秀之地,身處風景優美的世外桃源,偷得幾日的悠閒放鬆,精神上是極度快活的。

哪怕販回來的茶葉最終賣不出去,至少人獲得了精神與心靈上的雙重釋放。

《2》

這當然已經不是新聞了。

在我寫茶這五六年間,我的朋友圈裡至少有30個以上的人,或早或晚,宣布自己開始做茶。

這還只是我寫茶之前所擁有的社交圈子。

在我寫茶之後的新社交圈子裡,三不五時,就另有他人宣布,自己準備做茶。

就跟某某人學成下山,招兵買馬,遍發江湖英雄帖,通知世交好友們,自己準備開宗立派一個道理。

這些「英雄們」,有些從前是事業單位的,工作有閒,想兼職從事第二職業。

有些從前是某某高管,手上有人脈,不變現也是浪費,乾脆開店賣茶,又消耗了閒置資源,又盤活了手上資金,簡直雙贏。

另外一些,有身為官府大員的親戚,親眼見到這位闊親家裡門庭若市,一年下來收到的禮品茶滿坑滿谷,還都貴得要死,遂萌生了開店的想法,讓親戚收的禮品茶,指定在自己店裡消費,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還有一些.....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他們都決定了生命的軌跡就此改道,改向茶行業。

雖然,每個半道進來做茶的人,都各有各的理由。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對茶行業的熱忱、他們對茶行業未來的看好,都是真心實意的。

故而,村姑陳每次看到這樣的「新生活開啟宣言」、躊躇滿志的「創業宣言」,就會生出「茶圈越來越繁榮」之感。

像是四月間在郊外看到的麥田。

千枝萬穗,茁壯成長。

《3》

然而,上述這些人,都不算是年輕了。

這一批,平均年齡都在30歲以上。

而真正吸引我目光的,是那些方興未艾的祖國花朵——那幫20歲出頭的,真正的茶行業的八九點鐘的太陽們。

他們當中有男有女,有大學畢業的,也有五年專畢業的。有十六七歲的,也有二十一二歲的。有福建的,也有外省的。

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喜歡茶的,是那種真正的喜歡。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不喜歡讀書,嗯,也是那種真正的不喜歡。

(畫外音)李麻花:我當年也不喜歡讀書,我的理想是當一個自由行走世界的吉普賽女郎,是老李偏讓我學畫畫.....

不喜歡讀書的人,成年之後也不喜歡循規蹈矩地去找工作,那麼,創業就成為了一條必然的道路。

而在創業的項目選擇上,開個茶葉店,好像是胡建年輕人最順利的捷徑之一。

畢竟,生在全國知名的產茶大省,誰家沒有幾個做茶的親戚朋友。

就算暫時沒有,七彎八拐也能聯繫得上。

SO,有了資金(父母的支持),有了項目(茶葉貨源),有了客戶(親戚朋友的介紹),創業一個茶葉項目,於胡建年輕人來說,那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

沒幾個月,就可以找到店面,裝修完成,順利開業。

於外省的年輕人而言,雖然茶葉貨源並不像胡建人那樣容易獲得,但在這個互聯時代,這一代依託互聯成長起來的00後們,並不缺少通過網際網路尋找貨源的智慧和能力。

打開幾個公號,就搞定了。

實在不行,去茶山逛幾天,找幾家茶農,也不是什麼難事。

再說,茶旅並不苦,一邊找茶,一邊旅行,於年輕人而言,更是歡快之至。

《4》

大量的年輕人開始做茶,從另外一個側面,是可以反映出茶行業的一些變化來的。

尤其是外省的年輕人開始進入茶圈,頻頻在線下開店,這更是茶葉市場擴容的一個強有力的信號燈。

胡建人開店做茶,這是必然。

畢竟茶文化在這裡紮根千年,從唐朝起,皇家的御茶園就設立在胡建。

從那時代開始,茶葉這片小小的樹葉,它的芬芳與甘淳,就深深地滲透進了胡建人的血液裡。

而外省,在胡建以北的地區,從前人們喝綠茶,喝茉莉花茶居多,在金駿崛起時改喝了紅茶,後來巖茶橫空出世又有一部分人投入了巖茶門下。

然而,由於沒有功夫茶道的盛行,外省愛茶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都習慣性用玻璃杯泡茶,用搪瓷杯泡茶,用保溫杯泡茶,少數人用紫砂壺泡茶。

玻璃杯、搪瓷杯、保溫杯,它們的共同特徵是,沒有群眾性,只適合一個人一杯獨飲。

這就決定了外省茶友們喝茶,一向是以自己在家裡喝一喝為宜。

很少想到要去個茶館,請人泡茶喝。或者約上幾個好友去找間茶莊,每人一泡茶,鬥個痛快。

而茶友們的這些喝茶習慣,又決定了外省的街頭巷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可以有咖啡屋,可以有小酒館,卻鮮少有專門喝茶品茶賣茶的茶莊。

《5》

我去了成都的茶館,那是打牌的地方,一個人一杯茶,按人頭算錢,可以免費使用包間打麻將。

這賺的是包間的錢。

我去了杭州的茶館,那是喝茶聊天的地方,一個人一杯綠茶,幾碟瓜子花生水果,按人頭收費。

這賺的是茶水的錢。

我還去了北京上海的茶館,那是談事的地方,裝修得美輪美奐,按小時收費。至於茶,不過是解渴的附屬品。

而現在,有一部分外省的年輕人開始做茶了,他們做的不是茶飲料,而是傳統茶。

他們按照胡建人賣茶的格局,裝修了小小的包間,也裝修了一個明亮的,可以供很多人圍坐泡茶的大廳。

是的,胡建茶館與外省最大的區別就是,胡建茶館大廳很大,並且並不僅僅具有產品展示的功能,它最大的價值是,可以容納八到十個人圍坐在一起喝茶。

至於包間,那是三四個人談事喝茶的地方,小小一間便可。

這樣的茶館建起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品茶,喝茶,聊茶,賣茶。

胡建型的茶館,不賣空間,不賣茶水,只賣茶,和文化。

當這些茶館,在外省年輕掌柜的手裡遍地開花的時候,代表著胡建型的飲茶文化,正在迅速地外延出去,影響著幾千公裡之外的,一眾愛茶之人。

《6》

從此,這些茶掌柜身邊的親朋好友們,便知道了,原來茶館是可以喝茶的地方。

原來去茶館,可以不打牌,不聊天,只單純地,和茶掌柜聊一聊茶,學一學茶,喝一喝茶。

再買一些茶和茶具回來,自己在家裡收拾出一張桌子,一個角落,一間茶室出來,平時自己在家裡獨酌獨飲、放鬆心情。

漸漸地,這種茶文化,這種喝茶習慣,會傳遞給越來越多的愛茶之人。

茶圈會愈發繁榮,愛喝茶的人會越來越多,茶葉的品質,也會越來越好。

這就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做茶,越來越多的外省年輕人開始做茶的意義所在。

它是深遠的。

它會讓未來的茶行業,像廣袤的西西伯利亞平原一樣深遠悠長。

那才是茶圈,真正的春天。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近些年,賣茶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胡建人開店做茶,這是必然。畢竟茶文化在這裡紮根千年,從唐朝起,皇家的御茶園就設立在胡建。從那時代開始,茶葉這片小小的樹葉,它的芬芳與甘淳,就深深地滲透進了胡建人的血液裡。而外省,在胡建以北的地區,從前人們喝綠茶,喝茉莉花茶居多,在金駿崛起時改喝了紅茶,後來巖茶橫空出世又有一部分人投入了巖茶門下。
  • 白茶、巖茶、紅茶、普洱茶,你所認為的好茶,都有哪些共同特徵?
    一切美好事物都是相通的,包括茶。在六大茶類中,每種茶都個性鮮明,風格迥異。但仔細想來,品質卓絕的茶皆有共通之處。白茶,紅茶,巖茶,作為一款優質茶,有哪些共同特徵?不論是白茶,紅茶或是巖茶,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香型。在白茶中,最常出現的是毫香,花香,草藥香和粽葉香。巖茶,由於特殊的焙火工藝,容易出現焦糖香,桂皮香,花香,果香等等。再到紅茶,正山小種擁有著層次豐富的花果香,桂圓乾香。還有一類很特殊的,經過煙燻工藝的正山煙小種。
  • 冬季寒冷,適合喝什麼茶?白茶、紅茶、綠茶、巖茶,還是普洱茶?
    提到冬天喝茶,老白茶、紅茶、巖茶等性味溫和的茶葉,是大眾飲茶常規選項。不過話說回來,冬日氣溫低,是不是不適合喝新白茶、綠茶呢?千言萬語說到底,我的茶葉我做主。舒心飲茶,合口味才是關鍵!同時,伴隨白茶的後期陳化,內部的絡合物含量越來越多。老白茶的茶湯,醇厚飽滿,漿感明顯,滴滴淳滑。猶如一杯瓊漿,小口抿入,輕盈的化開在舌面。留下來的,是回甘生津,清涼舒適,滿口甘香,舒爽無比。
  • 綠茶、白茶、巖茶、紅茶、普洱,為什麼有的茶几千元,有的幾十元
    比如最近上市的綠茶,價格就能讓你驚掉下巴,便宜點的,30元一斤(這茶,我嚴重懷疑能不能喝,價格也太便宜了點。),貴的,3000元一斤。整整100倍的差別,足以讓買茶的人,都懷疑自己的雙眼。還有那普洱茶,更是把價格玩出了花兒來。你很難想像吧,像是茶王樹上採下來的茶青,還只是茶青,一公斤能買到13萬。
  • 白茶、巖茶、紅茶、綠茶、普洱茶,怎麼泡好喝?請掌握正確投茶量
    泡茶事先不稱重,隨手抓茶泡茶,壓根就是很不專業的做法。準確的泡好茶,完整的感受一泡好茶的最佳風採。那不論綠茶、黃茶、紅茶、白茶、黑茶、青茶等等,掌握好合適的投茶量,特別關鍵。在平常多積累泡茶就經驗,慢慢的調整。魯迅先生寫,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把握準確的投茶量,要循序漸進,泡的茶多了才能慢慢調整!《3》日常生活中,泡茶過程的投茶量確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白茶、巖茶、紅茶、綠茶、普洱茶,可以根據茶湯湯色判斷品質嗎?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幾年,喝茶的人越來越多。 按照最新白茶國標來看,白茶中每類茶的湯色都有著不一樣的標準。 比如,特級白毫銀針的湯色是以淺杏黃且清澈透亮,特級白牡丹湯色則寫著黃且清澈。 2017年11月1號發布的,2018年5月1號實施的紅茶第1部分:紅碎茶中,我們可以看到,國標中對紅茶湯色要求不同。
  • 巖茶濃如中藥,白茶淡如開水,紅茶又香又甜膩?這是碰上劣質茶了
    比如,向一位新人提問,「你認為白茶好喝嗎?」最常見的回答是,「太淡了,沒茶味。」再比如,一位喝茶10年的老茶客如是回答:「我更喜歡喝巖茶,味道濃,紅茶也不錯,很甜。」仿佛,已經將這三類茶的特點定了性。巖茶,對應的是濃烈,濃鬱。白茶,對應的是寡淡,無味。紅茶,對應的是香甜,甜膩。但事實真是如此嗎?茶友說的有幾分正確,幾分錯誤?巖茶,白茶,紅茶的特點,當然不能妄下定論。
  • 買價格上萬的綠茶、紅茶、巖茶、白茶,還是有碎茶,感覺虧大了
    《2》形成碎茶的原因一:幹度所致不論綠茶、紅茶、白茶、巖茶、普洱茶,任何茶葉的加工,都對成品茶含水量有著嚴格要求。幹度達標的茶,風味才能穩定,利於保存。不然,一旦茶葉內部藏有過多水分,沒有及時烘乾達標。存放不了多久,茶葉內部多餘水汽由內而外發散出來,無可避免會受潮變味。
  • 日常喝白茶,巖茶,紅茶,普洱茶時,如何才能判斷茶湯的醇厚感?
    那投茶量放多一點,用滾沸的水泡茶,茶葉浸泡時間久一點等,便能得出一杯「濃湯」。反之,如果想喝滋味清淡一點的茶湯。那麼投茶量放少一些,原本要放5克一泡,現在改成4克,或3.5克一泡。用溫水泡茶,茶葉內部的滋味浸出速度會變慢一些。而在泡茶時間上,儘可能的避免長時間悶泡。
  • 喝綠茶、白茶、紅茶、巖茶、普洱茶時,洗茶能洗去什麼?別浪費了
    1.泡茶時,茶味的釋放本身就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水溫高,茶香茶味釋放充足。浸泡時間長,茶味浸出多,滋味易濃。伴隨著多回合的衝泡,茶味浸出規律,猶如「拋物線」。從起步,到茶味釋放巔峰,再回歸到尾水的恬淡。整個泡茶過程,有始有終。蓋碗泡茶,沸水衝泡,快速出湯,徹底瀝乾。經多次衝泡後,不論是巖茶紅茶,還是壓得緊緊的餅茶沱茶,一泡好茶到了最終,自然會再次舒展開來。
  • 白茶買產區,紅茶買芽頭,巖茶買肉桂,那怎麼買茶,才不會出錯?
    前段時間,在一個偶然間,看到了一句話,關於買茶的。 有人說,買茶的話,白茶得買產區,綠茶得買芽頭,巖茶得買肉桂。 事實真是如此嗎? 今天就針對這個問題,來聊一聊。
  • 衝泡白茶、巖茶、紅茶時如何投茶,記住這個細節
    然後,茶友回復道,我買是巖茶,不是白茶啊。…………明白了,巖茶的投茶量按照白茶的標準,那滋味不淡才奇怪吧。糾結了半天,發現問題出在根源。比如,白茶和巖茶的投茶量就不同。白茶投茶5克,搭配上110毫升左右的沸水,如此滋味更加符合大多數茶友的口味。而巖茶,則是8克一泡,搭配上110毫升左右的沸水,滋味剛剛好。
  • 紅茶紅湯,白茶白湯,依靠茶的名稱判斷湯色,難怪你一直喝不懂茶
    前些天,朋友送了幾泡,頂好的紅茶,準備泡了它。燒水,燙壺溫杯,投茶,注水,出湯,喝茶……確是好茶,喝到肚中,舒服得很。正好好享受時,一位朋友來問了個問題:「紅茶是紅湯,為什麼白茶不是白湯」?打開一看,幹茶的茶梗多,條索不均勻,在衝泡後,湯色暗紅,鮮爽度極弱,這樣的情況和真正的金駿眉,有著天差地別的區別。在茶圈內,金駿眉一直都是紅茶中頂好的代表,價格自然不低,從成千上萬不等。那麼,那些網上,價格低廉的茶葉的品質可想而知了。
  • 焦糊味巖茶、巧克力味白茶、10年陳紅茶,一場關於茶的「創新」
    「朋友寄了一箱10年陳的紅茶給我,老茶,很少見。」……種種言論之中,無不透露著一種深深的優越感。識茶多是好事,願意嘗試各種茶類,也令很多人都佩服。但喝茶喝出了「人上人」的錯覺,是一種病。到頭來,標新立異的結局,成為爛茶收割機。《4》三、10年陳的紅茶「唯老茶是從」,是茶圈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大多數人都知道,綠茶要「趁鮮喝」,因此存綠茶的人並不多。
  • 沸水是「照妖鏡」,綠茶、紅茶、白茶、巖茶品質好不好,一泡便知
    用沸水泡茶,品質堪憂的老白茶,負面表現壓根無處可藏。往白了說,沸水泡茶可以「揚長揭短」。既發揚好茶的優勢,又揭開劣質茶的真面目。泡好一杯白茶,自然離不開沸水衝泡!《3》紅茶用沸水泡,茶湯味道會發酸嗎?提到紅茶的衝泡水溫,很多茶客會下意識聯想到85℃ 。
  • 語出驚人,六大茶類都能存為老茶?有誰在意綠茶、巖茶、紅茶的感受
    盲目存老茶,最後只能是留來留去成了愁,親手將好茶浪費。 六大茶類中,綠茶、紅茶、巖茶不建議久存,及時喝為好。 綠茶「趁鮮喝」,是茶圈中公認的道理。 由於綠茶的工藝特性,核心工藝是殺青,屬於不發酵茶。
  • 不論綠茶、紅茶、白茶,越嫩的茶越不耐泡?老茶客,早闢謠了
    越嫩的茶,越是不耐泡。全是芽尖的頂級高端綠茶,往往就泡一、兩回。而普洱茶,尤其是古樹普洱,放眼望去,全是粗茶老葉。用料上,普洱茶是芽葉連枝式的採摘,一般要採到一芽三四葉。葉片大,茶梗明顯。然後,普洱茶的耐泡度相對會更高一些。聽到這番話,下意識就讓人覺得不對勁。如果說,茶葉越嫩越不耐泡。那麼,你讓西湖龍井、金駿眉、白毫銀針等,情何以堪?這三類茶,分別作為綠茶,紅茶,白茶的高端茶代表。
  • 村姑陳的回覆,回答兩位普洱茶友關於白茶的疑問,理不辯不明
    而白茶的唯樹種論和工藝論,第一個影響到的便是那些用別的茶樹加工製作白茶的人,損害的便是他們的利益。而這一群體,以用雲南大葉種製作白茶的人,為多。SO,這才知道,是小部分普洱茶客和普洱茶商們,在作怪。村姑陳覺得,還是要回復一下的。
  • 2020兩岸鬥茶茶王爭霸賽普洱、白茶茶王出爐
    繼臺灣青心烏龍、鐵觀音、巖茶、白芽奇蘭、紅茶茶王、金獎揭曉之後今天,2020兩岸鬥茶茶王爭霸賽最後兩個品種:普洱茶及白茶組的總決賽也在廈門北站國際茶港城完賽至此,本次兩岸鬥茶八大品種茶的比拼告一段落明日將在廈門磐基酒店舉行頒獎典禮「新選手」政和白茶風格凸顯今年白茶組迎來了「新選手」——政和白茶,不僅豐富了兩岸鬥茶白茶組的風格,實力更是不可小覷。
  • 不,這樣會讓紅茶、巖茶和白茶好喝百倍
    多少茶,多少水,用什麼水都與茶葉的滋味,息息相關。好茶的滋味,總是那樣迷人。喝上一口,便覺得滋味在口中綻放開來,是味蕾的享受。前段時間,去一位朋友家喝茶。坐在茶桌前聊天,看著朋友從一旁的抽屜裡,拿出一個長相奇特的克秤。開始稱茶後,發覺不對勁,為什麼這隻克秤稱出來的3克白牡丹,看起來特別多,已經將蓋碗裝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