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 將故事寫成我們 ——
主播|夕夕
編輯|Lyndon
歌曲|哈利·波特ost
我們可能未曾謀面 ,但也許我們早已相識 ,不同的城市 ,我們聽著同樣的音樂 ,我是夕夕 ,這裡是夕夕的聊天記錄!
他們穿起巫師長袍,拿起魔杖,戴上學院徽章,迎接霍格沃茲開學。對他們來說,魔法世界從不曾遠離。哈利波特20周年重映,票房再創裡程碑。第一部《哈利·波特》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因為近期在中國內地重映,全球票房累計最新報已突破10億美元,成為第二部全球破10億美元的HP電影。8部《哈利·波特》全球票房累計已是接近80億美元,其中單片最高的是《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的14.02億美元。
20年後,「哈利波特一代」的年少記憶終於回來了。這一次,重新在屏幕前的我們懂得:成長就是要經歷不可避免的失去。覺得哈利波特系列最打動我的就是 -:希望我們都能保持對這個世界的憧憬,美好,和即使遇到了惡意也不對自己失望,仍然堅定勇敢自信的一種英雄主義!
你還記得影片裡那一面厄裡斯魔鏡(THE MIRROR OF ERISED),在它的面前看到的只是我們內心深處最強烈的渴望。所以哈利為這面鏡子著迷了,他常常違規來到鏡子前面,享受與父母共渡的美好時光。因為只有在這裡,他才能見到朝思暮想的父母,才能體會被父母關愛的幸福——儘管那種愛只是表現在鏡中的父母對鏡中的他的撫愛和微笑。剛開始時,哈利會不時的回過頭來,看看父母是否真站在身後,而後來便只是席地坐在鏡子跟前,呆呆的看著。他明明知道鏡中的那個哈利並不是自己,但是他卻無法不為之沉醉。而教授告誡哈利:「這面鏡子既不告訴我們真相,又不增長我們的知識。人們在它的面前變得很脆弱,沉迷於他們所見到的,甚至變瘋了,但不知他們所看見的是真還是假。」
據說只有世上最快樂的人,才能在鏡中看到真實的自己。然而每個人都有欲望。我們嚮往快樂,但卻會為了各種事情而不快樂。在真實世界中難以實現的欲望就希望在虛擬世界中得以滿足,在自己身上沒有達成的目標就寄托在子女身上,利用常規手段難以企及的財富就投注於彩票上。因為這樣,有的人會網絡成癮,有的人會恨鐵不成鋼,有的人會嗜賭如命。然而,不論是通過虛擬世界,還是子女,或是妄想實現欲望的那個人,都不是真實的。要讓自己真正幸福,我們可以依賴的只能是鏡子外的那個自己。
影片是由美國華納公司拍攝,但為了忠實原著,所有演員全部起用英國的著名演員,而攝製組成員竟有800位之多,群眾演員達到上千人。而影片中著名的霍格沃茲魔法學校是英 國建於1093年的牛津大學的杜漢大教堂。神秘的古零閣銀行是澳大利亞駐英國的官方機構。牛津神學院成了影片裡霍格沃茲的醫院。而英國倫敦動物園也為影片的開場戲提供了全部場所。
美國華納公司也特別邀請了世界上名聲最大,曾獲5次奧斯卡獎、18次葛萊美獎的著名作曲家約翰·威廉士。這位《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單》、《星球大戰》系列的作曲者,這次創作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全部音樂,那神奇而詭異的音樂與影片中的魔法世界十分貼切。
影片中的伏地魔有兩大追求,或者說兩大罪孽,賦予了 這個人物異常清晰的生命主題。首先,對永生的追求,這反映出了安全需求。在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模型中,安全需求是僅次於生理需求的一個基本需求。對死亡的恐懼是人類最原始、最強大的情緒 之一,如果這股力量發展成為扭曲的心理結構,那麼它理所當然應該是陰影的一部分。伏地魔對死亡的恐懼是他極端自私的根源。其實根據作者羅琳的人生經歷, 我認為強烈的自我保護需求或者說安全感的缺乏可能是困擾她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安全感的缺乏常常會波及到一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受害者變得很難相處,甚至變得十分令人 不快,哈利戰勝死亡的方式與伏地魔追求永生的方式之間的對比,也許就是羅琳內心掙扎的一 種真實寫照。哈利波特是一個關於內心掙扎和人格成長的故事,一個戰勝原始欲望、正能量徵服負能量的英雄夢想故事。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魔法的夢,夢裡自己如哈利一般,揮舞魔杖,所向無敵。天生被賦予使命,受萬人期望,攜一身正義,再有三兩好友,情誼無上,兩肋插刀,出生入死,共歷風雨,不離不棄。這就是哈利波特的魔力!這裡是夕夕的聊天記錄,我是夕夕,感謝收聽,祝你在你的魔法世界裡有愉快的周末!
(END)
聲音及文字版權由夕夕及其團隊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陽光DJ公眾號】,並聯繫告知我們,謝謝!內容非商用,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 情 將你我記錄成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