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人性是鏡子,看清別人,看透自己

2021-02-08 韶華成殤夜微涼

有人說:「經典的力量,在於人性的永恆,在於美的永恆。」

世界名著《追風箏的人》,被各行各業的人推崇,便是揭示人性的力作。

它講述了一對少年好友,因為一次變故,主人公阿米爾最終走向心靈救贖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脆弱和虛偽、痛苦和救贖。

透過這種救贖,人生的一個真相也讓人頓悟:人性,是面鏡子。

這面鏡子,能照見不同的自己,照見真實的你我。

有的讓人高興,有的讓人想逃。

有的成就了善,有的釀成了惡。

你的光輝,照見他人的灰暗

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孔子亦云:「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可是,現實生活中,總有人難懷感恩之心,甚至恩將仇報、以怨報德,讓人痛恨,讓人難以理解。

故事裡也是如此。

小時候的阿米爾和哈桑是形影不離的玩伴,哈桑對阿米爾忠誠無比,阿米爾也極其享受哈桑的盲目崇拜。

當時流行一個追風箏比賽,誰的風箏飛得越高、越遠,並且把對方的風箏線割斷,即為獲勝。

而阿米爾總是最炫酷的風箏手,哈桑則是那個最會撿拾掉落風箏的奔跑者。

每當此時,都會出現相同的場景:

一個男孩遲疑地問:「你願意為我去追風箏嗎?」另一個則愉快地答:「為了你,我願意千千萬萬次!」

這一次,阿米爾因為出色的技術奪得冠軍。

可是,撿拾風箏回來的路上,哈桑卻遭遇不幸。

一幫壞男孩,逼迫他交出那個象徵榮譽的風箏。

哈桑當然不肯,這可是好友的心血和成績,怎能輕易犧牲和背叛?

一番拳打腳踢和威逼利誘下,正直的他仍然牢牢抓住風箏不放。

氣急敗壞的惡男孩們,扒開他的褲子,對他實施了強暴……

這一幕,被前來找尋朋友的阿米爾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可是,直到惡人離去,他仍然只是躲在不遠的角落。即使感覺渾身顫抖,也沒能上前一步。

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做出了自己都無法相信的事。

他悄悄把貴重的手錶藏在哈桑的枕頭下,然後跑到父親面前告狀:「哈桑偷了我的手錶」。

於是,多年的好友,含冤受辱,被迫離開。

人們常懷念兒時的友誼,是那樣純粹、美好。可有些看似美好的往事,是否也掩藏一抹無奈,一絲傷感?

按理來說,忠誠的哈桑,以自己的身體和尊嚴,保護了阿米爾的成績和榮譽,應該受到肯定和感激。而且,這種忠誠,正是一個單純男孩對自己友情的誓死捍衛。

可是,被維護和保護的阿米爾,卻眼睜睜看著好友被欺凌和羞辱,無動於衷、袖手旁觀。不伸出援手就罷了,卻接著恩將仇報、以怨報德,趕走了好友。

這是年少無知的是非不分、善惡難辨嗎,還是純屬個人的自保?也許,當時的他勢單力薄,沒有能力拯救朋友。也許,是無法接受這場人間罕見的侮辱。

但更深的真相卻是:眼見朋友的忠貞、勇敢,自己卻缺乏膽量靠近一步。眼見朋友的無私、正義,自己卻表現地自私、懦弱和無助。

你的優秀,映襯著我的不堪。你的光輝,照出我的灰暗。

是這樣的對比,讓阿米爾無法面對,找不到自我的存在和價值。他無法自處、無法自洽。

你的存在,傷害了我,因為我嫉妒。於是,我憎恨。於是,最好的朋友,反成了敵人。

蔡康永在《奇葩說》中講到:「每一個稱讚背後,都埋藏著一個貶低。」

叔本華說:「沒有哪一種恨意,比嫉妒更難以消除。」

以怨報德,源於內心的不平衡。

心中有恨的人,恨的正是那個無法面對的自己。

你的不足,照見他人的缺陷

蔡康永說過:「我們常從別人的愛裡,感受到自己的好。」

同樣,我們通常會從別人的不滿和抱怨裡,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和糟糕。

然而,是我們真的不足和糟糕嗎?真相卻是:你的不足,正好映照了別人的缺陷,觸發了別人內心的匱乏和不滿足。這一點,在親子關係之間,更加常見。

孩子是生命的延續,承載著父母滿滿的祝福和期待。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多少父母的希望。於是,無形中,我們會對孩子有很多要求,期待他健康成長,期待他學業優秀,期待他有所建樹。

可是,這些要求,有的來源於我們的美好願望,更根深蒂固的來源,是我們對自己的不滿意、不滿足。

兒時的阿米爾,父親對他總是倍感憂慮和無奈。

因為身為富家子弟的他,面對同伴欺負或挑釁時,總是畏手畏腳、無力反抗。而身邊的哈桑,卻挺身而出,毫無怨言。

父親甚至認為,不敢為自己爭取的孩子,長大後只能是個懦夫。相反,他對身為僕人的哈桑卻欣賞有餘,因為哈桑正直勇敢、敢作敢當。

他時刻委婉地提醒阿米爾:「罪行只有一種,那就是盜竊。當你說謊,你就偷走了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就偷走公平的權利。」

可是,誰曾料想到,真相卻是:年輕時的父親,竟然是最大的竊賊,更是個懦夫。他看上僕人阿里的妻子,並生下私生子哈桑。

他盜竊了阿里成為父親的權利,盜竊了哈桑本應擁有的幸福。

然而,自始至終,他都不敢講出真相。寧願看到親生兒子哈桑被迫永遠地離開自己身邊,也不敢強求和挽留。

因為內心這層深深的懊悔,他一直把期待寄托在兒子阿米爾身上。看到他的懦弱,似乎再次看到年輕時那個懦弱的自己。他無法接受、倍感痛苦。

而阿米爾也感受到父親難以掩藏的,對自己的不滿意。於是,他謹小慎微,渴望自己能贏得父親的喜愛。可這種壓抑和委曲求全,更讓他變得唯唯諾諾,缺乏安全感。

當一個人無法滿足自己的匱乏,無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時,他對別人的期待,就是渴望一種內心的解脫和救贖。

可是,這種期待施加在孩子身上,更會加深其心理陰影和負擔,對其一生的成長都帶來影響。

好在,直到那一刻來臨,父親給阿米爾上了最好的一課,做出最好的榜樣:

戰亂期間,在漂泊異鄉的逃難途中,面對邪惡的士兵,企圖強迫同車的一位婦女發生關係時,這位懦弱的男人,卻突然爆發了雷霆之怒。

他厲聲警告這個士兵,如果膽敢侵犯無辜,願意以命相拼。

他說:「我就算中了一千顆子彈,也不會讓這卑鄙的事發生。」

結果,似乎是被這種不怕死的精神震懾住了,士兵終於放了這位女子。

滿車的難民向這位勇敢而善良的父親,投以深深的敬意。這一刻,對於他曾經極端憎恨的,那個懦弱的自己,終於讓靈魂,綻放了新的光芒。

現實中的我們,是否有類似的心路歷程:當我們小時候貧窮,就會渴望孩子富足;當我們小時候孤獨,就會盡全力給孩子陪伴;當我們內向,卻苛求孩子活潑外向;當我們博學高知,會為孩子的愚笨而倍感羞恥……

那個曾經不被看見,不被滿足的我們,把內心的匱乏和傷痛深深掩藏,希望孩子能夠長成我們渴望的樣子,實現我們未能實現的幸福和自由。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人性是一面鏡子,不止是孩子,面對他人身上的不足時,請冷靜地思考,是否我們內心,被觸發了同樣的匱乏和不滿。

通過這面鏡子,讓我們真正地認識自己,認識別人。

人生圓滿,終需自我成全

我們常說:「要好好做自己!」可自己是什麼樣的?別人恰是一面最好的鏡子,照見自己的光彩,也照見自己的不足。

在別人的勇敢裡,看到懦弱的自己。在別人的優秀中,看到不夠完美的自己。然而,這又怎麼樣?這就是真實的人性。

正因為這種不完美,讓人在痛苦中學會救贖,學會面對那個總愛逃避,不敢面對的自己。

正如故事裡,26年以後,那個看見好友被人欺凌而不敢發聲的小男孩,已經長成了大人。

明明在美國享受著安寧、幸福生活的他,內心卻時時刻刻,無法原諒自己曾經的錯。

所以,那一天,這個成熟的男人,跨越重重阻礙,不遠萬裡重新踏入戰火紛飛的故鄉。

昔日的好友已經故去,但他留下了在惡人手下,受苦的兒子,需要被拯救。

作為交換條件,阿米爾必須忍受惡人銳利拳套下兇猛的捶打。

一下、一下,被打得頭破血流、遍體鱗傷。

可這番凌厲的捶打,他的內心卻得到難言的釋懷。

當終於從惡人手裡,救下孩子,多年以來糾結不堪的內心,終於得到澄清。曾經倍感罪惡的靈魂,終究得到救贖。他戰勝了那個懦弱的自己。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而當阿米爾和這個惡人正面交鋒時,他驚悚地發現: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小時候,欺辱哈桑的那個惡男孩阿塞夫。

時光倒退20年,是什麼樣的仇恨,讓小時候的阿塞夫,對無辜的哈桑施以凌辱?難道只為一個風箏,還是那份象徵冠軍的榮譽,抑或惡人骨子裡,就根深蒂固的殘忍無情?

原來,阿塞夫一直就嫉妒哈桑,對阿米爾至高無上的崇拜和忠誠。他更嫉妒阿米爾,總是成為冠軍的殊榮。

他如此的憎恨,正是因為別人,照見了那個不夠優越和優秀的自己。

如果不能達到自己嚮往的美滿,就只有把這份美滿撕開給人看。如果得不到,不如就毀滅。

這個滿懷不平和怨憤的男孩,多年以後,更走上無法回頭的惡勢力的道路。

他不會因為曾經虐待過哈桑就內疚,反而變相地繼續虐待哈桑的兒子,讓他成為性服務中的舞童。

佛說:「眾生實苦,唯有自渡。」

而這有兩條路:有的人,選擇找到迷失的自我,得到救贖。有的人,卻執迷在痛苦中,繼續給別人痛苦。自己也一錯再錯、終身痛苦。

這就是複雜又真實的人性。

「世間太多故事,其實都沒有勝者。」

我們總愛安慰別人,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其實,我們更應提醒自己,看清人性的,不完美。

透過人性這面鏡子,去看見和發現,深藏的自己;

去認識和接受,真實的別人;去讀懂愛恨,辨別善惡。

故事還有很多,可屬於我們的人生只有一個。願我們從別人的故事裡,尋得啟示,過好自己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兩隻老虎》:看透人性,讓你心態平和,看清別人,讓你活好自己
    真心覺得一個如果真的可以把人性和人心都能看得十分透徹,無論身處怎樣的境遇,至少可以活得心態平和。「看清」不看輕,「看透」不失望電影《兩隻老虎》中,範志剛治療眼疾需要一筆手術費,無奈之下求助於曾經的親密戰友張成功,可是張成功拒絕了。不是他沒錢,而是怕範志剛還不起。
  • 一些的莫名其妙,其實是人性真實展露,看《追風箏的人》品味人生
    蟬聯亞馬遜排行榜130周的美國暢銷書《追風箏的人》由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個身在美國的阿富汗移民男孩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後對兒時過錯的心靈救贖過程。劇情跨度是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故事發生在阿富汗,出生在上流社會的阿米爾在12歲時與管家的孩子哈桑情同手足。
  • 《追風箏的人》:阿米爾的救贖,不過是人性的「自私」作祟
    《追風箏的人》,一部史詩級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它能夠與我們本土的《平凡的世界》,抑或《活著》這類作品並駕齊驅,閃耀文學的舞臺。什麼作品,才稱得上「史詩級」?就以《活著》、《平凡的世界》來說,作品凝聚了極強的時代意志。像富貴、孫少平這樣的形象,完完全全就是社會環境所勾勒出來的形象。
  • 《追風箏的人》:在追「風箏」之時,你是「阿米爾」還是「哈桑」
    「所有讀過《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人都會記住這句話,又讓人許許多多的人感動的一句話。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上高中,那個時候就被感動得不行,現在再看一遍,同樣很感動。《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是一個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的兒子哈桑情同手足,一起成長。然而在一次風箏比賽之後,兩個人的關係發生轉變。哈桑為了讓少爺阿米爾贏得比賽,忍受了別人的侮辱,可由於阿米爾膽小懦弱、以及內心一直嫉妒哈桑可以得到父親的寵愛,所以他目睹了哈桑被欺凌,卻選擇了逃避。
  • 《追風箏的人》,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的故事,劇中盡現人性
    小說《追風箏的人》自2003年問世以來,便如颶風般席捲全球,常年穩居暢銷書排行榜前列,帶給萬千讀者無盡的感動。書中那句著名的「為你,千千萬萬遍」仿佛一個慢慢切開的洋蔥,讓無數人留下了感動的淚水。追風箏的人劇照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
  • 十年後再讀《追風箏的人》:別高估別人,別低估自己
    ▲原創:知白 微信公眾號關注「知白的白」我是十年前讀的《追風箏的人》,那時候剛上大學。讀的原因也很簡單:它在各個書單上,常年霸榜。書很好讀,通宵讀完,暢快淋漓。我們曾經的夢想是,要成為像父母那樣的人。可是等到長大,我們的目標卻又變成了:我這輩子都不要,成為像父母那樣的人。其實,父母從來沒有變。是年少時的我們,高估了父母,也低估了自己。
  • 為你,千千萬萬遍----看完《追風箏的人》
        在瘋狂、偏執、自傲的阿富汗人眼裡,或許,不僅僅是他們,還是所有人,承認自己的錯誤、卑劣、膽怯、軟弱,是極難的。這就等於把自己人性的醜惡暴露給別人看。   去了美國的一家人,他們在一起生活,而索拉博在顛沛流離、沒有人性的摧殘中,這個小傢伙厭倦了一切,他失去了一切,也不再有希望。那個追風箏的已經是中年人的阿米爾像回到童年時候飛快地追去,他在索拉博眼睛裡看到希望一點點燃起。
  • 影評:《追風箏的人》,一場關於人性救贖的故事
    今天筆者就給大家講講這部《追風箏的人》,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一場關於人性救贖的故事。電影開始導演也是用了倒敘的方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咱們的主人公和他的妻子,兩個人從公園裡慢慢的走回家去。他們從門口拿起了郵到家裡的包裹,而包裹裡面都是咱們男主人公的書籍。筆者要著重給大家說明的是,咱們的男主人公是一名作家,這些書籍都是男主人公阿米爾寫的。
  • 10月下旬,看清人性,看透人心,三星座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
    實際上這僅僅她們用於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而已,並不是確實冷冷冰冰,無法挨近。處女座針對自身的感情的規定也十分高,她們期待自身可以碰到充足出色的另一半,打開一段極致的感情。但是實際和想像中通常有非常大的差別,有的情況下越要想讓感情完滿越非常容易過度嚴苛。也許是真實的緣分未到,這一段情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稱心,當感情有緣無份,處女座也只有無可奈何地捨棄。
  • 周末選讀 │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節選)
    本文配圖取自同名電影《追風箏的人》第一章2001年12月我成為今天的我,是在1975 年某個陰雲密布的寒冷冬日
  • 追風箏的人解說
    《追風箏的人》是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裡面這是一部關於人性弱點被窺視及贖罪的電影,講述一段不平等的友情,以及關於這段友情的背叛與救贖。阿米爾從小很懦弱,被人欺負不敢反抗,父親說他缺點什麼。哈桑不用看天卻總能追到風箏,有人說他是看著風箏的影子在奔跑,阿米爾知道不是,哈桑就是知道風箏會落在哪。
  • 《追風箏的人》讀後心得
    昨天終於再次將《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我曾看過三遍,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夾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起。    在對他人造成嚴重傷害的錯誤時,會產生兩類人。一類人是逃避、隱瞞、甚至欺騙,總之不想直面錯誤,不願承擔責任,害怕認錯帶來的痛苦,最後隨著時光的流逝慢慢忘卻。另一類人逃不過良心的譴責,從此種下心結,備受煎熬。
  • 《追風箏的人》出版10多年,讀者依然愛它,因為故事就發生在身邊
    《追風箏的人》是我最近偶爾翻翻的書,書中講了一對發小因為一次變故,兩個人的關係發生改變,主人公阿米爾一心想要完成自我救贖的故事。「為你,千千萬萬遍」更是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有的人愛它,是因為從書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的人愛它,是因為心懷感恩之心;有的人愛它,是因為看到了人性的懦弱;有的人愛它,是因為相信人性的溫暖。
  • 看清世界看透人心的句子 看透人性的經典短句子
    人作為有情感需求的高級動物,不可避免的在遭遇一些情感刺激時,容易衍生出一些所謂的感悟,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關於看清世界看透人心的句子。永遠不要瞧不起那些現在看起來很俗的人。若干年以後,他們或許就是最不俗的人。  4.人心就像一口井,深不可測。  5.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6.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麼也不會失去。  7. 站在頂峰,有多少人仰望你;落在谷底,就有多少人貶低你;利益吸引,有多少人追隨你;好處斷盡,就有多少人拋棄你。
  • 在這個春天叩問自己的心——讀《追風箏的人》
    阿米爾這樣想的時候,他的目光望向遙遠的天空,那裡有純淨的雪花飄落,有五色斑斕的風箏,還有世世代代歡叫著追風箏的孩子。他終於完成了自己心靈的救贖,雖然已經遲到了25年。《追風箏的人》故事其實是很簡單,只是一個富家少爺和僕人自少年時期開始的愛、恐懼、愧疚、贖罪的故事,但這個故事在平靜中不斷叩問人的心靈:人要怎麼樣才能拯救自己。阿米爾引領讀者踏上了一片神奇的土地,他交給我們最寶貴的孩童記憶,還有他漫長的朝聖之路。
  • 【閱讀】《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賽尼
    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裡,自己始終在窺視著那荒蕪的小徑。《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賽尼這本小說太令人震撼,很長一段時日,讓我所讀的一切都相形失色。二十六年前的喀布爾,兩個少年在追逐著滿天的風箏。其中那個叫阿米爾的男孩是少爺,在他身邊和他年齡相仿的少年叫哈桑,阿米爾的忠僕和玩伴。在這一天,少年阿米爾贏得了人生中第一次勝利,像個男子漢一樣在嚴父的注視下贏得了風箏大賽的冠軍。然後,也就在這一天,他隨即目睹了發生在哈桑身上的暴行,卻因為自己的怯懦而沒有上前保護自己的朋友,一個曾經救過自己並且如此深愛自己的朋友。
  • 《追風箏的人》:一本暢銷書的十年
    十年裡,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追風箏的人》在全球賣了3200萬冊,中國發行量超過500萬冊,即將第100次印刷,超過單冊《哈利·波特》的平均銷售量。「每本書和人一樣,有它自己的命,《追風箏的人》確實是命比較好的一本書。」譚光磊說。他是這本書的中國版權代理,十年前,他把這本書帶進了中文世界。
  • 讀書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結尾當阿米爾再一次放起風箏,再一次使用哈桑的絕招「猛升急降」,再一次為索拉博,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為了哈桑,為了他自己去追風箏的那一刻,他內心的愧疚已全然消散,當負罪的軀體再次輕快地奔跑,當傷口癒合的臉頰湧現笑意,如果你不曾從頭讀來,你定不會理解那一刻,那一刻讓人感覺異常幸福,然而這種幸福就像捧在手掌的水晶,如此光芒耀眼,如此珍貴美麗,卻也是如此易碎難得。
  • 《追風箏的人》:你我皆凡人,活在人世間
    文/懷左01很早就聽說過這本書了,更出名的,是很多人傳的那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本來我以為《追風箏的人》只是一本簡單的講友情的小說,今天一口氣讀完,其實延伸的點有很多很多。一句話,沒法概括一本書,尤其好的小說,重在展現,而不在於簡單概括。讀前問媳婦,她說我給你講吧,追風箏,說白了就是為了追求理想,就這麼簡單。
  • 追風箏的人
    聽到這段獨白的時候我不由得想起了一本書的名字——《追風箏的人》。作者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地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我相信看過它的人都會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這本書講述的是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