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長安讀書 撰
阿米爾的「救贖」,真的就是悔過之後,繼而擁抱新生嗎?
人生中,最大的自私,是無私。
《追風箏的人》,一部史詩級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它能夠與我們本土的《平凡的世界》,抑或《活著》這類作品並駕齊驅,閃耀文學的舞臺。
什麼作品,才稱得上「史詩級」?
就以《活著》、《平凡的世界》來說,作品凝聚了極強的時代意志。像富貴、孫少平這樣的形象,完完全全就是社會環境所勾勒出來的形象。越是艱難、困惑,甚至痛苦,越就要紮根土壤,在黃土地上仰望天空,尋找外面的世界。富貴,一個紈絝的富家子弟——地主家的富二代,但在那個舊社會瀕臨手術刀急需大換血的時候,家道中落,被批鬥,自己也淪落到社會底層。不得已,他只能自力更生去謀生。啞巴的女兒不幸早逝,女婿又被河水衝走。前半生,衣食無憂,整天跳秧歌,賭博,還娶上了漂亮的媳婦;後半生,他是普通勞動人民,為一口糧,一畝地而出苦力。
富貴、孫少平,他們背後依靠的正是一個時代的脊梁,可能那個時代足夠貧瘠、落後,甚至讓人絕望。但就如餘華所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沒有其他的任何的附屬意義。」包括我們所看到的之外,我們還讀到了60、70、80後的成長曆程,還有社會變化進程。
我們窺探一個時代,除了一個人的記憶,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文字的形式鐫刻一個時代的偉大意志。
當然,相比於《追風箏的人》的廣闊視野,我們的作品稍顯視野格局不足。但它卻絲毫不會影響它在啟迪青年一代上的巨大意義和作用。
文學的作用,如莫言所說:是無用之用,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初讀《追風箏的人》之後,眼淚情不自已就潸然而下,因為故事,因為作者的深情,也因為哈桑的純粹可愛,以及他悲苦的命運結局。
跨越時間、空間的三代人間的情感牽絆
這是一個冗長的故事,時間從20世紀美蘇冷戰對峙的局面下,在位於中亞地區的兩伊地區戰爭為背景,描摹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其實,早在讀這部作品前,對於阿富汗的印象是貧窮、落後,甚至是茫茫沙漠、戈壁灘。但事實上,這裡的人民生活富足,精神飽滿,擁有最虔誠的信仰。街道、巷子、天空,樹木和建築都充滿了濃厚的地域特色,是一片豐饒的烏託邦。
阿米爾的父親,是著名的商人和聲名鵲起的地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爺爺也是一名地位崇高的法官。
故事是這樣的:
哈桑和自己的父親寄居在阿米爾家中,日常工作無非是料理家務、日常瑣碎。哈桑父親阿里是和老爺(阿米爾)一同長大的僕人,感情甚好。在長期的相處中,哈桑和阿米爾產生了深厚的情誼。喀布爾有一種娛樂習俗,即追風箏,最後的勝利者,可以贏得至高無上的榮譽。有一年,阿米爾獲得了勝利,並贏得了父親的誇讚。但這個過程發生了讓阿米爾一生都引以為恥辱的一幕:哈桑巍峨搶回被自己割斷的風箏,被後來的塔利班頭目阿瑟夫強暴了。阿米爾目睹了一切,但卻因為害怕而視若無睹。因為無法面對哈桑,他設法將這對父子驅逐出了自己家園。至此,阿米爾心中也留下了一生難以啟齒的傷疤。
3·多年以後,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的兄弟。為了救贖自己的靈魂,他從美國出發,踏上了回鄉(喀布爾)之旅。哈桑已經死去,只留下他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歹人(阿瑟夫)之手。阿米爾深入虎穴,千方百計將索拉博解救了出來。
自私的補救 回頭只是別人受盡的磨難
「為你,千千萬萬遍···」
當受盡虐待,被阿瑟夫當作性奴隸之後,索拉博(哈桑的兒子,也是阿米爾的侄子),性格孤僻不與人交流,難以融入人群。這個時候,阿米爾帶他到郊外由一幫阿富汗人發起的聚會在草地上展開,阿米爾看著仰望天空的索拉博,想起自己年幼時和哈桑與阿富汗小朋友鬥風箏的歲月。他和索拉博與周圍的人再一次鬥起了風箏,就和好多年前一樣,只不過他身邊的人,不再是哈桑,而是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就像當年哈桑為他追風箏,阿米爾奔跑著去為索拉博追風箏。
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再一次響起耳畔。那個時候的阿米爾,是釋然的,是憂傷的。他一定會懷念那個被反頭目無辜槍斃的哈桑夫婦。
最大的自私,是無私。
兩個少年的隔閡,源自一場追風箏之旅。阿米爾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後來的他,去了美國,成了作家。然而,當他得知自己的舊友哈桑困在人生的絕境之中、而且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時,他的內心開始不安,昔日的隱痛漸漸像潰爛的傷口一樣,開始侵蝕自己。在阿米爾看來,以為只有哈桑知曉他的隱忍與懦弱。其實,還有一雙眼睛,那就是父親的好友、阿米爾的啟蒙老師拉辛汗,他了解哈桑、阿米爾以及阿里的一切。
回首前塵,那些哈桑被誤解、被迫離開的日子,經歷了怎樣額苦難。這是阿米爾所不知曉的。
阿米爾踏上阿富汗之旅,是內心的驅使,是多年來對於哈桑的虧欠,是對父親的理解,更是為了自己。就如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所說:被真相傷害總比被謊言欺騙得好,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
我們可以看到人性的自私。阿米爾是源於內心的驅使,毅然踏上了對昔日友情的救贖挽回之旅。可是,真的可以挽回嗎?當然不能。對於哈桑的遺憾,是永遠揮之不去的虧欠。只不過,這種愧疚與救贖,回歸到生活,承載的對象就只能是索拉博。
大仲馬說,人類的所有智慧,都蘊含在「等待和希望」之中。希望寄託於侄子索拉博,對於阿米爾來說,這是人生最優解。
救贖背後,是關於時間的昂貴代價
文學作品,不止是一部作品,它在記錄鐫刻時代印記的時候,也教誨我們去思考。去珍視,去抓緊僅存的信念。
每個人,都會有一段關於友情、親情的遺憾,我們以為可以彌補。最初的忽視,換來逃避,最後再去填補生命中的那些坑坑窪窪。而當你要去修補時,就發現早已沒了機會。
關於哈桑和阿米爾的情感隱僻,就像你上學時,你在某個放學路上的拐角處,看見一個地痞流氓向朋友索要錢財,但你避而不見,當作沒有看見。
但你的朋友知曉你就在角落裡,不曾怨憤過你。你的渺小和懦弱,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很多年以後,你看向他的眼睛,依舊是匱乏、空洞的···
文/ 長安讀書 撰
原創不易,杜絕洗稿、抄襲
聽古今神話,看中外文學;關注長安,每天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