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阿米爾的救贖,不過是人性的「自私」作祟

2021-01-18 長安讀書

文/ 長安讀書 撰

阿米爾的「救贖」,真的就是悔過之後,繼而擁抱新生嗎?

人生中,最大的自私,是無私。

《追風箏的人》,一部史詩級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它能夠與我們本土的《平凡的世界》,抑或《活著》這類作品並駕齊驅,閃耀文學的舞臺。

什麼作品,才稱得上「史詩級」?

就以《活著》、《平凡的世界》來說,作品凝聚了極強的時代意志。像富貴、孫少平這樣的形象,完完全全就是社會環境所勾勒出來的形象。越是艱難、困惑,甚至痛苦,越就要紮根土壤,在黃土地上仰望天空,尋找外面的世界。富貴,一個紈絝的富家子弟——地主家的富二代,但在那個舊社會瀕臨手術刀急需大換血的時候,家道中落,被批鬥,自己也淪落到社會底層。不得已,他只能自力更生去謀生。啞巴的女兒不幸早逝,女婿又被河水衝走。前半生,衣食無憂,整天跳秧歌,賭博,還娶上了漂亮的媳婦;後半生,他是普通勞動人民,為一口糧,一畝地而出苦力。

富貴、孫少平,他們背後依靠的正是一個時代的脊梁,可能那個時代足夠貧瘠、落後,甚至讓人絕望。但就如餘華所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沒有其他的任何的附屬意義。」包括我們所看到的之外,我們還讀到了60、70、80後的成長曆程,還有社會變化進程。

我們窺探一個時代,除了一個人的記憶,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文字的形式鐫刻一個時代的偉大意志。

當然,相比於《追風箏的人》的廣闊視野,我們的作品稍顯視野格局不足。但它卻絲毫不會影響它在啟迪青年一代上的巨大意義和作用。

文學的作用,如莫言所說:是無用之用,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初讀《追風箏的人》之後,眼淚情不自已就潸然而下,因為故事,因為作者的深情,也因為哈桑的純粹可愛,以及他悲苦的命運結局。

跨越時間、空間的三代人間的情感牽絆

這是一個冗長的故事,時間從20世紀美蘇冷戰對峙的局面下,在位於中亞地區的兩伊地區戰爭為背景,描摹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其實,早在讀這部作品前,對於阿富汗的印象是貧窮、落後,甚至是茫茫沙漠、戈壁灘。但事實上,這裡的人民生活富足,精神飽滿,擁有最虔誠的信仰。街道、巷子、天空,樹木和建築都充滿了濃厚的地域特色,是一片豐饒的烏託邦。

阿米爾的父親,是著名的商人和聲名鵲起的地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爺爺也是一名地位崇高的法官。

故事是這樣的:

哈桑和自己的父親寄居在阿米爾家中,日常工作無非是料理家務、日常瑣碎。哈桑父親阿里是和老爺(阿米爾)一同長大的僕人,感情甚好。在長期的相處中,哈桑和阿米爾產生了深厚的情誼。喀布爾有一種娛樂習俗,即追風箏,最後的勝利者,可以贏得至高無上的榮譽。有一年,阿米爾獲得了勝利,並贏得了父親的誇讚。但這個過程發生了讓阿米爾一生都引以為恥辱的一幕:哈桑巍峨搶回被自己割斷的風箏,被後來的塔利班頭目阿瑟夫強暴了。阿米爾目睹了一切,但卻因為害怕而視若無睹。因為無法面對哈桑,他設法將這對父子驅逐出了自己家園。至此,阿米爾心中也留下了一生難以啟齒的傷疤。

3·多年以後,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的兄弟。為了救贖自己的靈魂,他從美國出發,踏上了回鄉(喀布爾)之旅。哈桑已經死去,只留下他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歹人(阿瑟夫)之手。阿米爾深入虎穴,千方百計將索拉博解救了出來。

自私的補救 回頭只是別人受盡的磨難

「為你,千千萬萬遍···」

當受盡虐待,被阿瑟夫當作性奴隸之後,索拉博(哈桑的兒子,也是阿米爾的侄子),性格孤僻不與人交流,難以融入人群。這個時候,阿米爾帶他到郊外由一幫阿富汗人發起的聚會在草地上展開,阿米爾看著仰望天空的索拉博,想起自己年幼時和哈桑與阿富汗小朋友鬥風箏的歲月。他和索拉博與周圍的人再一次鬥起了風箏,就和好多年前一樣,只不過他身邊的人,不再是哈桑,而是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就像當年哈桑為他追風箏,阿米爾奔跑著去為索拉博追風箏。

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再一次響起耳畔。那個時候的阿米爾,是釋然的,是憂傷的。他一定會懷念那個被反頭目無辜槍斃的哈桑夫婦。

最大的自私,是無私。

兩個少年的隔閡,源自一場追風箏之旅。阿米爾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後來的他,去了美國,成了作家。然而,當他得知自己的舊友哈桑困在人生的絕境之中、而且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時,他的內心開始不安,昔日的隱痛漸漸像潰爛的傷口一樣,開始侵蝕自己。在阿米爾看來,以為只有哈桑知曉他的隱忍與懦弱。其實,還有一雙眼睛,那就是父親的好友、阿米爾的啟蒙老師拉辛汗,他了解哈桑、阿米爾以及阿里的一切。

回首前塵,那些哈桑被誤解、被迫離開的日子,經歷了怎樣額苦難。這是阿米爾所不知曉的。

阿米爾踏上阿富汗之旅,是內心的驅使,是多年來對於哈桑的虧欠,是對父親的理解,更是為了自己。就如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所說:被真相傷害總比被謊言欺騙得好,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

我們可以看到人性的自私。阿米爾是源於內心的驅使,毅然踏上了對昔日友情的救贖挽回之旅。可是,真的可以挽回嗎?當然不能。對於哈桑的遺憾,是永遠揮之不去的虧欠。只不過,這種愧疚與救贖,回歸到生活,承載的對象就只能是索拉博。

大仲馬說,人類的所有智慧,都蘊含在「等待和希望」之中。希望寄託於侄子索拉博,對於阿米爾來說,這是人生最優解。

救贖背後,是關於時間的昂貴代價

文學作品,不止是一部作品,它在記錄鐫刻時代印記的時候,也教誨我們去思考。去珍視,去抓緊僅存的信念。

每個人,都會有一段關於友情、親情的遺憾,我們以為可以彌補。最初的忽視,換來逃避,最後再去填補生命中的那些坑坑窪窪。而當你要去修補時,就發現早已沒了機會。

關於哈桑和阿米爾的情感隱僻,就像你上學時,你在某個放學路上的拐角處,看見一個地痞流氓向朋友索要錢財,但你避而不見,當作沒有看見。

但你的朋友知曉你就在角落裡,不曾怨憤過你。你的渺小和懦弱,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很多年以後,你看向他的眼睛,依舊是匱乏、空洞的···

文/ 長安讀書 撰

原創不易,杜絕洗稿、抄襲

聽古今神話,看中外文學;關注長安,每天進步···

相關焦點

  • 《追風箏的人》:在追「風箏」之時,你是「阿米爾」還是「哈桑」
    「所有讀過《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人都會記住這句話,又讓人許許多多的人感動的一句話。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上高中,那個時候就被感動得不行,現在再看一遍,同樣很感動。《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是一個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的兒子哈桑情同手足,一起成長。然而在一次風箏比賽之後,兩個人的關係發生轉變。哈桑為了讓少爺阿米爾贏得比賽,忍受了別人的侮辱,可由於阿米爾膽小懦弱、以及內心一直嫉妒哈桑可以得到父親的寵愛,所以他目睹了哈桑被欺凌,卻選擇了逃避。
  • 影評:《追風箏的人》,一場關於人性救贖的故事
    今天筆者就給大家講講這部《追風箏的人》,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一場關於人性救贖的故事。電影開始導演也是用了倒敘的方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咱們的主人公和他的妻子,兩個人從公園裡慢慢的走回家去。他們從門口拿起了郵到家裡的包裹,而包裹裡面都是咱們男主人公的書籍。筆者要著重給大家說明的是,咱們的男主人公是一名作家,這些書籍都是男主人公阿米爾寫的。
  • 《追風箏的人》,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的故事,劇中盡現人性
    小說《追風箏的人》自2003年問世以來,便如颶風般席捲全球,常年穩居暢銷書排行榜前列,帶給萬千讀者無盡的感動。書中那句著名的「為你,千千萬萬遍」仿佛一個慢慢切開的洋蔥,讓無數人留下了感動的淚水。追風箏的人劇照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
  • 《追風箏的人》:人性是鏡子,看清別人,看透自己
    有人說:「經典的力量,在於人性的永恆,在於美的永恆。」世界名著《追風箏的人》,被各行各業的人推崇,便是揭示人性的力作。它講述了一對少年好友,因為一次變故,主人公阿米爾最終走向心靈救贖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脆弱和虛偽、痛苦和救贖。透過這種救贖,人生的一個真相也讓人頓悟:人性,是面鏡子。
  • 一些的莫名其妙,其實是人性真實展露,看《追風箏的人》品味人生
    蟬聯亞馬遜排行榜130周的美國暢銷書《追風箏的人》由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個身在美國的阿富汗移民男孩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後對兒時過錯的心靈救贖過程。劇情跨度是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故事發生在阿富汗,出生在上流社會的阿米爾在12歲時與管家的孩子哈桑情同手足。
  • 讀書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結尾當阿米爾再一次放起風箏,再一次使用哈桑的絕招「猛升急降」,再一次為索拉博,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為了哈桑,為了他自己去追風箏的那一刻,他內心的愧疚已全然消散,當負罪的軀體再次輕快地奔跑,當傷口癒合的臉頰湧現笑意,如果你不曾從頭讀來,你定不會理解那一刻,那一刻讓人感覺異常幸福,然而這種幸福就像捧在手掌的水晶,如此光芒耀眼,如此珍貴美麗,卻也是如此易碎難得。
  • 《追風箏的人》:人生的「救贖」,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輪迴」
    《追風箏的人》就是這樣一本書,書中的溫情與殘酷、美麗與苦難,讓在閱讀過程中多次停下來反覆冷靜,也多次流下鱷魚的眼淚。這本書以寫實的筆法,向我們展示了真實的阿富汗生活,以及跨度長達半個世紀的心靈成長史,勾勒出了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起來令人盪氣迴腸。
  • 豆瓣8.9:《追風箏的人》從人性觀的角度解讀阿米爾的成長之路
    文:張沐子《追風箏的人》是卡列德·胡賽尼的處女作,一經出版就席捲了美國各大榜的榜單,也讓名不經傳的作者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該小說主要描寫了阿富汗的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之間的故事。直到一通電話,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這是一部政治史詩,同時也是一部童年的選擇如何影響我們成年生活極度貼近人性的故事。其中哈桑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感動了無數人。很多人將阿米爾的回到阿富汗,帶回哈桑孩子索拉博稱作是自我救贖。我想起小說裡的一句話「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
  • 『書海無涯』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2003年出版,2005年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中位居第三。書中故事圍繞著風箏比賽一步步展開,講述了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爾和家中僕人哈桑兩個男孩之間的故事。這本書之所以在短時期內受到大家的追捧,除了故事本身所揭露的人性的背叛和救贖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便是故事的社會背景。
  • 《追風箏的人》:你我皆凡人,活在人世間
    今天我在讀《追風箏的人》時,也有很多這樣的瞬間,讀著讀著就會有東西擊中我,像觸電一般,需要停頓幾秒,才能緩過神來。第一個點,就是哈桑為阿米爾追藍色風箏時,回頭說:為你,千千萬萬遍。讀這本書,最開始的感覺,像讀馬爾克斯的《活著為了講述》一般,娓娓道來的語言,敘述、描寫、刻畫心理,文字如流水般自然流淌。我沒讀過原版,但不得不說,翻譯老師很厲害,文學素養深厚。
  • 《追風箏的人》讀後心得
    昨天終於再次將《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我曾看過三遍,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夾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起。    在對他人造成嚴重傷害的錯誤時,會產生兩類人。一類人是逃避、隱瞞、甚至欺騙,總之不想直面錯誤,不願承擔責任,害怕認錯帶來的痛苦,最後隨著時光的流逝慢慢忘卻。另一類人逃不過良心的譴責,從此種下心結,備受煎熬。
  • 追風箏的人解說
    《追風箏的人》是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裡面這是一部關於人性弱點被窺視及贖罪的電影,講述一段不平等的友情,以及關於這段友情的背叛與救贖。阿米爾,與哈桑情同手足,從出生就一起玩,哈桑勇敢聰明,願意為阿米爾做任何事情。阿米爾從小很懦弱,被人欺負不敢反抗,父親說他缺點什麼。哈桑不用看天卻總能追到風箏,有人說他是看著風箏的影子在奔跑,阿米爾知道不是,哈桑就是知道風箏會落在哪。
  • 為你,千千萬萬遍----看完《追風箏的人》
       「為你,千千萬萬遍」追風箏的孩子哈桑不顧一切奔向那隻風箏為他的少爺阿米爾贏得榮譽的風箏,在胡同被阿賽爾,這個無恥下流的卑劣之徒侵犯的時候,阿米爾沒有站出來保護他,出於恐懼和內心的膽怯又或者其他什麼複雜的情緒,那隻風箏,成了他的榮耀也成了他心上的疤,時時提醒他,那天的所作所為,他期望得到救贖,卻沒有任何辦法面對哈桑。
  • 我們都曾經是阿米爾,但最需要的是哈桑——回憶《追風箏的人》
    「是的,阿米爾少爺」對面的孩子有著瘦弱的身材、塌鼻梁、兔唇,淡棕色的頭髮,也帶著興奮、歡快聲音回應到。在哈桑的身後好像展開了一幅畫布,太陽就要下山了,粉色和紫色的晚霞點綴著天空,各式各樣的風箏掛在天上,而他的手裡拿著一個巨大的紅色風箏、鑲著金邊。
  • 《追風箏的人》,有一種愛叫做哈桑:為你,千千萬萬遍
    我們沒有必要知道斷了線的風箏飛往何處,但只要你能為之付出真心,那一定就在你所追尋的方向。 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你,有沒有至真至誠的喜愛過一個人?為了她臉上的笑,願意為她付出千千萬遍。你,有沒有把一件事隱藏在心裡的陰暗角落?為了忘記這份痛苦,假裝遺忘不願提及,卻也渴望自我救贖。
  • 【讀一本好書,寫一篇心得】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總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而救贖的時間可能溯及一生。《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中,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哈桑是哈扎拉人,受到當地阿富汗人的歧視與排擠,只有阿米爾的爸爸願意收留他們。哈桑忠誠勇敢,願意為主人阿米爾做任何事,時時保護著阿米爾。
  • 《追風箏的人》裡面感人的哈桑,真正做到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劇照如果能把電影跟這本書結合起來看的話,那是更好不過的事情,電影可以更加鮮明地呈現文章中那些感人的情節,而文章可以把很多細膩的思想活動闡釋清楚。《追風箏的人》看似單純的的字眼,絕非是那兩個小孩子歡樂的童年那麼簡單,它真正的核心是講述了人性的善與惡、勇敢與懦弱,尤其在以阿富汗的戰爭以及人民的階級分化為背景的前提下,可以直觀感受到底層人民的無辜與無助,文中最能體現這個底層人民生活艱辛,做人誠實忠厚同時又無比堅強勇敢的人就是哈桑,我覺得他是真正的主角,儘管他生來就有面部缺陷,受盡各種凌辱!
  • 書香徵文 | 《追風箏的人》:牽扯你的靈魂
    也許,這本美麗而殘酷的書便寫了這樣的故事: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情同手足,然而,一場風箏比賽後,一場悲慘不堪的事,令主人公揪心不已,他逼走哈桑,隨後也與父親逃亡美國。多年後,阿米爾重返故國,走上了一條尋找救贖的路,途中過往的真相在揭曉,他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結下動人心弦的情誼。
  • 《追風箏的人》:阿米爾與哈桑的友情,人和人交往最好做到這一點
    雖然這個問題我也沒能給到一個完美的答案,不過,也許你會從我們開始共讀的這本《追風箏的人》裡面找到答案。這是十四和大家一起精讀的第一本書,想要以這樣的形式和大家見面是我自己的一種全新的方式吧。因為的確我們現在的生活太浮躁了,也太匆忙了,有很多朋友都無法的靜下心來讀一本書了。那麼在今後的日子裡,就讓十四陪大家一起讀書吧。
  •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好的電影!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我深切的感受到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是多麼幸運和幸福,那是一種什麼絕望我的天吶,拿槍指著你,石頭砸死人,為了一群孩子不得不出賣某個孩子,從來沒有覺得在綠綠的草原上,放一放風箏是如此美好曼妙的事情?父子情,兄弟情,主僕情,恩情貫穿全文,儘管有過糾結但最終還是遵循了本心,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