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追風箏的人》,忽然很想寫一封信給哈桑。我只怕會寫的淚流滿面。
一直都知道,生活在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每一天的經歷是不一樣的,我們很幸運,沒有生活在戰亂、災禍、種族、階級制度那麼殘酷分明的時期,沒有辦法想像那是怎麼樣暗無天日的生活。
感受是因為感受而感受。文字是有血肉的,我看得到的那些文字所描繪的世界,感覺自己慢慢陷進那空洞、毫無希望的眼睛裡,沉溺,像個掉進水裡的馬上就要溺死的人,掙扎著,想要一絲活命的奇蹟。為那些生活在戰亂中的人們感到深深的同情,無論何時,和平,是對整個世界的生靈最好的樣子。
邪惡伴隨善良而生,也會在善良中隕滅。
《追風箏的人》見證了一個孩童慢慢成長的故事,愛、嫉妒、背叛、救贖、包容、勇敢、責任……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很遺憾自己沒有看過這本書,這本書適合童年時期的孩子與父母一同分享。
故事發生在阿富汗。
在瘋狂、偏執、自傲的阿富汗人眼裡,或許,不僅僅是他們,還是所有人,承認自己的錯誤、卑劣、膽怯、軟弱,是極難的。這就等於把自己人性的醜惡暴露給別人看。
哈桑和阿米爾,僕人和主人,奴役與被奴役的生活從一出生就開始了,種族像是一種奇怪的徽章,在一出生就貼上了標籤。 阿米爾是少爺享受著僕人的兒子「兔唇」的哈桑為他奉獻、勞作的一切,他們玩在一起,他們性格相投,哈桑崇拜這個有學問的少爺,而阿米爾卻不能稱他作朋友,因為他是和他不同的人,哈桑是哈扎拉人,和他們做朋友是會被別人恥笑的,他應該以此恥。
那時候阿米爾只是個情感細膩的孩子,他還不懂朋友的意義,哈桑的善良、忠誠和對他的崇敬讓他欣喜又愧疚。而他還是小孩子只是想得到父親的愛和關注,當他看到父親對哈桑的態度,嫉妒和羞恥讓他備受煎熬。
「為你,千千萬萬遍」追風箏的孩子哈桑不顧一切奔向那隻風箏為他的少爺阿米爾贏得榮譽的風箏,在胡同被阿賽爾,這個無恥下流的卑劣之徒侵犯的時候,阿米爾沒有站出來保護他,出於恐懼和內心的膽怯又或者其他什麼複雜的情緒,那隻風箏,成了他的榮耀也成了他心上的疤,時時提醒他,那天的所作所為,他期望得到救贖,卻沒有任何辦法面對哈桑。而哈桑,他對於侵犯的人,無可奈何還要在宴會上對侵犯他的人笑臉相迎。阿米爾無法忍受,謊稱哈桑偷竊逼走了他們一家。父親對於他們的離開悲痛欲絕,哈桑在最後一刻仍在保護他,我很心痛,那是怎樣的一個孩子,非人的遭遇之後仍然保持著忠誠和愛。
戰亂、紛爭、內鬥,疾病、這個國家在槍聲、炮聲中轟然崩毀,土地化作焦土,餓殍遍野,人性在這個時候被剖解的豁然確斯。在流亡中,阿米爾和父親和其他的逃亡者,生存和死亡在一線之間的時候,所有人都在懸起的刀下,那時候我們應該為什麼而戰呢?為國家?還是信仰?還是為自己?
阿米爾和父親去到了美國,開始了不同的生活,他寫作,為了兒時的夢想和鼓勵,隨著父親離世,他長大、結婚,生活變得安穩和瑣碎,他期待著變化也在會在回憶中儘量避免想起哈桑。
可就像書裡寫的:「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拉辛汗父親的合伙人和朋友,也是他和哈桑兒時的朋友,他即將去世。
阿米爾回到故土走上那「再一次成為好人的路」,哈桑已經去世,而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在這裡經歷著當時哈桑經歷的甚至更加悲慘的事情,而哈桑是父親的兒子,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這件事情更是像鐵錘一般捶打著他的心,打碎他辛苦多年建立起來自我保護遮蔽的堡壘。我不知道那時候阿米爾的想法,卻也知道,有事情一旦錯過了,就再也回不去了。阿米爾在這場漫長的救贖裡成長,可我多希望那追風箏的哈桑還在,那個天真、忠誠、充滿愛的哈桑還在。
當事情的知情者都已經死去,只剩下事實和阿米爾在這個世界上,他開始正視自己的內心,不再逃避任何事情,他豁出自己的性命保護哈桑的兒子,他兄弟的兒子,他不再掩飾他的愛,把所有的善良和愛都給了他的索拉博。
去了美國的一家人,他們在一起生活,而索拉博在顛沛流離、沒有人性的摧殘中,這個小傢伙厭倦了一切,他失去了一切,也不再有希望。那個追風箏的已經是中年人的阿米爾像回到童年時候飛快地追去,他在索拉博眼睛裡看到希望一點點燃起。
追風箏的人,那個追風箏的哈桑和阿米爾奔向那個風箏,奔向那場爭亂無休的人性戰爭,那場種族等級中的人們在鬥爭中,有的人閃閃發光。
這個世界上,有誰比誰更尊貴呢?又有誰比誰更優秀?生下來還是孩童的我們,和所有人一樣,去愛、去做錯事情、去原諒、也去包容。《追風箏的人》帶我們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也帶我們看見人性中的卑劣,生活中現實的無奈,有時候錯過的就再也回不去了。
「為你,千千萬萬遍。」那種毫無保留的愛和忠誠,有這樣一個人存在,我們得多麼幸福。不要去傷害愛你的人,也要有為某些不公平的事情勇敢的挺身而出的勇氣,愛人的人是富足的,充滿的愛的人心裡總會有希望。就像追風箏的你,你有權利選擇要成長為怎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