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清清給大家推薦的書是——《追風箏的人》
「為你,千千萬萬遍。」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為你,千千萬萬遍。」
當你讀完這本書,就不會只單單把這句話定義為一句情話。
你開始會感動,到後來的不甘,
再到最後的釋然。
這本書不只是講友情,更是講述一個人的贖罪之旅,看到這本書的人或多或少,都能在這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01
欲望和嫉妒,是一切的開始
惡和善,其實都像一顆種子,同時存在著一個人的體內。可以灌溉惡的種子的,往往是一種「缺乏」。
阿米爾家境優越,父親是很有名的企業家,可是他並不快樂。
母親在生他時難產而亡,而父親似乎也不是很喜歡他。
而且最讓阿米爾忍受不了的是,父親總是對僕人的兒子哈桑慈眉善目和誇讚,對自己就很冷漠,就好像哈桑才是他的親生孩子一樣。
缺乏關愛,讓嫉妒在阿米爾的心裡不斷地生根發芽。
如果說有什麼東西能夠摧毀兩個人之間的友情,那「嫉妒心理」在這裡面肯定佔很重要的一部分。
「你有」「我沒有」是誘因;
「我嫉妒你有」「我也想得到」是悲劇的萌芽。
阿米爾不明白為什麼父親總是對他很冷淡,也確實嫉妒哈桑。
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得到父親的認可。
人就是這樣,很容易就被欲望吞噬,心心念念,日思夜想,哪怕需要為此付出代價,都在所不惜。
阿米爾終於等到了一個可以讓父親改變對他看法的機會。
喀布爾照例舉行一年一度的鬥風箏比賽。阿米爾想要贏得這場鬥風箏大賽,因為父親很重視這場比賽,如果他拿了冠軍,那他就可以贏得父親的認可。
只是,這一場風箏大賽,最終會成為阿米爾心中永遠的痛。
02
罪惡一旦釀成,懺悔便成為一種酷刑
對錯,只在一念之間。
幼時的阿米爾最終還是敗給了自己的欲望和懦弱。
風箏大賽中如他所願,他和哈桑,拔得頭籌,成為了父親的驕傲。
當哈桑飛奔著替阿米爾奮力追逐那隻最後掉落的藍色風箏時,他突然轉身,朝阿米爾大聲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少年哈桑,永遠支持著他的少爺。
但是這份真摯,最終卻被踐踏。
阿米爾看到哈桑遭到阿塞夫和他兩個同夥的圍堵,為了保住風箏,他默默承受著阿塞夫的暴力,然而面對眼前發生的一切,阿米爾選擇了走開。可即便如此,哈桑也未曾怪過阿米爾,他知道他的少爺拋棄了他,可是他仍然願意為了這個人做一切事情。
阿米爾得到了他想要的,但卻開始失眠了。
一邊是父親的認可,另一邊是多年來的手足之情,他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卻沒有辦法面對內心深處對自己的憤恨。
越有良知的人,才越痛苦,正因為還留著一份善意,所以犯過的錯才更加讓自己覺得煎熬。
他覺得只有哈桑徹底離開,才能驅除他的心魔,所以他又設計誣陷哈桑。最後,和阿米爾父親一起長大僕人阿里,只能帶著哈桑離開了這個地方。後來,阿富汗發生戰亂,父親帶著阿米爾去了美國,後來他成為了作家,也擁有了一個美好的家庭。
可有些罪惡,有些窟窿,仍然在那裡,該面對的,永遠都逃不掉。
03
贖罪之路
阿米爾的父親有一個令他飽受折磨的秘密,這個秘密是阿米爾後來才知道的,其實哈桑其實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
阿米爾的父親讓哈桑來到世上,卻沒有盡到為人父的責任,這讓他滿懷罪惡,所以在後來的任何時刻,他都會選擇做一個正直的人。
他教阿米爾勇敢,誠實,用自己的好品德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他犯過錯,但是他在用一生去救贖自己。
拉辛汗在死後留下的信中對阿米爾說的那樣:「你父親的深切自責帶來了善行,真正的善行。我想起他所做的一切,施捨街頭上的窮人,建了那座恤孤院,把錢給有需要的朋友,這些統統是他自我救贖的方式。而我認為。親愛的阿米爾,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沒有人要求誰一定要為自己的過錯買單,也不一定非要對那件事情耿耿於懷,更多時候,不讓錯誤延續,把善意傳播出去,也未嘗不是一種好的補救方式。
至少,我們可以解放自己那顆愧疚的心。
阿米爾害怕面對曾經那個懦弱,自私的自己。
好多年以後,身患絕症的拉辛汗打來電話,希望阿米爾回去喀布爾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這是一條危險的道路,阿米爾可能會因此喪失生命,但同時,這也是一條唯一可以讓自己心靈不再飽受苦行的路。
最後,阿米爾決定,這一次,不再逃避。
他要走向通往好人的路,救出索拉博,救回那個犯錯的自己。
生命的道場是一場輪迴,萬事皆有因果
只要你願意去嘗試,
總有再次通向好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