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桑與阿米爾的性格差異為何如此之大
早上看到一個解讀小說《放風箏的人》的小視頻,一下子把我拉回了10年前最初看這本書時的觸動場景,記得當我看到阿桑被壞孩子強暴時,我感覺自己好像就是那位趴在牆角而不敢站出來出手相救的阿米爾,心裡是說不出口的滿滿愧疚。
今天再次看到別人解讀這一幕,我新注意到了一點,哈桑和阿米爾其實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然而兩個人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哈桑勇敢,而阿米爾怯懦。我就在想兩位在基因上有著相同的父親,又有著完全相仿的年齡,為什麼兩位的性格會差異如此之大呢。
就在我思考的一瞬間,我感覺自己想通了。那是因為哈桑與阿米爾的發心不一樣,哈桑不僅把阿米爾看作是少爺,更看作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看作是可以為之付出千千萬萬遍的人,而阿米爾從心裡就根本沒有把哈桑當過朋友,他僅僅是把哈桑看作是一個寄居在自家屋簷下的小僕人,而且偶爾還會分享自己父親的疼愛,他心裡一直想的只是自己的私慾,就是得到父親全部的誇獎和疼愛,而始終沒有為哈桑考慮過。
2 一個一心利他,一個一心為己
哈桑和阿米爾在街頭一起面對高自己大半個身體並被極端民族情結洗腦的小流氓,我敢肯定他們兩個孩子心裡都是非常害怕的,但哈桑害怕的同時想的更多的是少爺,是保護自己的好朋友不受傷害,所以他能鼓起勇氣奮起反抗,而阿米爾面對這一切,雖然同樣害怕,但他想的更多的只是他自己。他站在街頭時是如此,趴在牆角目睹阿桑被強暴時更是如此。所以他為自己的怯懦感到羞愧,他不願意再面對阿桑。
光這麼說,其實感覺還是有點牽強。但剛晉升為奶爸的我,又想到一個詞,這個詞一下子又強化了我上面的這種想法,那就是「為母則剛」。當一位柔弱的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危險威脅的時候,她可以不顧一切費不顧身地保護孩子,哪怕對面過來的是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又或者是一位窮兇極惡的歹徒。
我敢肯定當一個母親是一個人遇到窮兇極惡的歹徒時,她肯定是害怕的要死,但當是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時,他們卻可以為了保護孩子瞬間勇敢的像一個超人,無所畏懼。想一下被堵在死胡同裡的阿桑,正是因為沒有了需要顧及和需要保護的人,所以他的眼神裡明顯缺少了那道勇敢的光。假如說,阿米爾在那一刻勇敢地站了出來,我敢肯定阿桑為瞬間被戰神附體,故事也將會被改寫,可惜沒有如果。
3 要想圓滿,要想自我救贖,唯有利他
所以我想說,為己為私,眼裡只有自己的私慾時,就會讓自己變成一個處處害怕失去,處處怯懦膽小,為欲所困的弱者。這樣的人或許也可能會擁有金錢和財富,但如果這樣的人一直考慮的是自己,那他始終還是一個弱者。唯有心裡想著別人,想著付出,才能真正的無所畏懼。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阿米爾最終重新走上了自己的救贖之路,他要為了阿桑為自己的兄弟勇敢一回。
這讓我想到唐三藏,當唐三藏一個人孤獨地走在前往西域的荒漠時,他考慮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求取真經之後,對於百姓的造福。佛家裡面講因緣和合,說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我們想要圓滿也是一樣,只有我們身邊的條件都圓滿具足了,我們才能真正獲得圓滿。
墨豆老師在講課時,提到過911前工作在世貿大廈裡面的精英,他們哪一個不是社會的精英,哪一個不是精於賺錢,但如果社會大環境不安定,哪一個人又能夠真正獲得持久的幸福呢,沒有!佛家體方法師講經時說過,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具備如此的大慈悲心,正是因為他深刻覺悟到了這一點,所以才一世又一世輪迴來普度眾生,幫助眾生度一切苦。
所以回過頭來再來看《放風箏的人》這本小說,這裡面不僅是講了阿米爾的自我救贖之路,更講了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我救贖之路,那就是多為他人考慮,常懷利他與感恩之心。道理很簡單,但行動之路,任重而道遠,但還好,只要我們已經出發,就一切不會晚。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