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嵐
除了英國也是G20成員國這點關係外,生活在成都的39歲英國建築師Kam,似乎與2016年第三次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沒有任何關係。
其實不然。2008年,G20運行機制由財長和央行行長會升級為領導人峰會。這一年,還在倫敦開建築設計公司的Kam,進行中的幾個項目在短時間內陷入資金鍊斷裂。兩件事有著共同的原因:金融危機。
艱難維持兩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Kam從歐洲飛到成都參與一個項目。隨後,他在這座城市成立公司、結婚生子。談起自己的「成都故事」,Kam卻說:我欠一個陌生的四川朋友一杯飲料。
創業成都,緣起陌生人一句話
「有一天我坐在星巴克,面前擺著一臺電腦在工作,突然感覺有個人走過來,我以為是想跟我練英語。」說起這段5年多前的經歷,Kam還是忍不住笑起來,「現在想來,我真是欠他一杯飲料呢!」
那時,受到金融危機困擾的Kam從倫敦到成都參與一個建築項目。不過,他並未想好做完這個項目後要不要繼續留下來,留下來又能做什麼?
這個在星巴克走向他的陌生四川人,卻告訴他「在四川做生意跟其他地方不一樣,如果沒有長期打算就趕快走,如果想生存下來至少要5年。」原因是四川生活節奏、商業文明與沿海城市不同卻又自有特點,更需要花時間去了解當地文化、人們的需求。
Kam認真思考後決定,先做市場和文化調研,再看是否適合設立公司。他說,如果設計是一門世界通用的語言,那麼他的優勢就是將此前在歐洲學習和實踐的風格、理念,與濃鬱的四川本地文化結合。
2011年,Kam在成都的建築團隊正式啟動運作,公司英文名中的「hy-brid」,就有「不同元素混合」的意思。
觀察成都,這座城市「Can Do」
如今,Kam和他的團隊已運作了超過50個項目。業務範圍除了成都,還進入樂山、阿壩等地。而在事業發展之外,他覺得最大的收穫,是見證了成都的變化。「如果5年前我在成都問路,大家給我指路時,總是以不同的茶館作為坐標,那麼今天坐標越來越多了,可能是咖啡館,也可能是酒吧。」Kam說,成都的發展真的太快了,變化的不只是人們的穿著、飲食習慣以及開新店的速度,更是思維和理念。
儘管聽過「少不入川」這樣的說法,但Kam認為他看到的成都,和這句話想表達的意思並不一樣。在他眼裡,成都除了休閒、宜居,還是一座「Can Do(做得到)」的城市,「在成都,我幾乎很少聽過有人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
Kam目前的辦公地點,正是成都創新創業最活躍地方之一的天府新谷。四川省、成都市對於創業者在孵化、融資上的大力支持,創業團隊與項目的蓬勃出現,更堅定了Kam留在成都的信心。「越來越多的人從國外,或者東部沿海回到成都創業,給四川經濟發展增添活力的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機會。」
Kam已是一名成都女婿,有一個3歲的兒子。對於未來,他希望和成都有更多「未完待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