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百詠選十
王瀚林
一
朔風卷雪漱寒枝,守土蒼涼我最痴。
夢裡靈根忽閃亮,未醒已得一行詩。
二
風舞黃雲鳥不飛,時聞絕漠吼驚雷。
分明電閃時空退,猶見沙駝負重歸。
三
邊陲秋在萬叢巔,與人同悟是心源。
精神一點成金色,望到白雲天那邊。
四
不緣地僻減精神,縱死尤崇梁父吟。
小草離家成遠志,此生長做戍邊人。
五
傲雪凌霜伴熱腸,風光不佔隱洪荒。
生前死後三千載,總把沙原作故鄉。
六
日落黃塵遠接天,龍盤虎踞夜無眠。
殘軀雖老神威在,一覷豺狼盡膽寒。
七
一道風鞭一道痕,群芳謝後見精神。
姑娘笑我蒼顏老,我有天心不染塵。
八
英雄一別隔三年,猶憶沙風夜月寒。
屬意秋聲傳我意,穿林撫葉最須憐。
九
風雷起處動群聲,遠近高低聽樹鳴。
再借回天千載力,沙荒可向綠洲行。
十
立身沙磧史無名,寫盡風流未有聲。
莫把靈軀作痴物,須知生死是忠誠。
端午節賦
冷為峰
湘水浩浩,風俗綿綿。地鋪祥瑞之始,天降順陽之端。千街彌祈福之狀,萬戶盡趕節之歡。蒲劍懸於庭上,艾條插於門前。纏彩線於玉臂,戴靈符於雲鬟。千帆颺颺,驚乎弄潮之勇;鑼鼓陣陣,駭於霹雷之喧。飲黃酒,慶團圓。品香茗,蕩鞦韆。荷包香於身上,角粽甜於心間。百草逗嬰兒之樂,五彩暢人生之圓。沐蘭湯而避毒,跳鍾馗而鎮安。道盈陶醉之客,室設豐盛之筵。碧蘆映地,彩旗曜天。醉香茗之馥馥,賞榴花之妍妍。品粽米而緬先哲,讀離騷而曉聖言。蛟龍舞於萬裡,黎民慶於千年。
世傳遺風,民秉俗例。一人獨清,舉世皆醉。屈原抱石而投,忠心受讒而廢。蒙冤以為民,絕筆而明志。替餘以蕙纕,申之以攬芷。察潔正之心,炳忠賢之質。澤畔蕩漁夫之歌,湘江湧鮫淚之水。楚人駕舟而尋,吳姬凝歌而涕。天問憂廟堂之無休,懷沙念黎庶之有意。橘頌喻其節操,國殤悼其壯士。騷賦熠熠,列古典文學之尊;楚辭煌煌,創浪漫主義之始。究淵奧於九流,匯菁華於六藝。投粽曉念君之深,建廟念弔古之熾。時來則應,物來則濟。穆穆乎遭讒臣之侵,察察乎拒塵世之敝。憂廟堂而清源,握瑾瑜而長逝。天朗朗,史煒煒。賦祖曜乎千秋,忠骨炳於百世。
嗟汨羅之渺渺,感今世之蒸蒸。沐清風以嘯傲,閱歲月之崢嶸。亂世之端午慘慘,盛世之端陽盈盈。望銀漢之下溢,賞紫氣之上升。有城皆秀,無地不榮。公園飄其玉帶,城鄉張其翡屏。山坡漫茶海之萬頃,田野掀麥浪之千層。鳥唱梨園之曲,風奏堯舜之聲。日月曜乎經天之象,山河織乎緯地之形。泱泱有負鼎之梁棟,濟濟有操翰之掣鯨。飛天逞馭空之勢,航母顯御海之能。神州鎮其覬覦,魑魅望而畏驚。於是山嶽為之誠俯,日月為之暢明。德譽播於四合,懋功炳於九溟。
嗟夫,登東皋而寄情,望南天而懷古。三千年迥,未洗冤魂之憂;一江水長,難載民眾之愫。感滄浪之濯纓,慨滄浪之濯足。倘若逢時而生,焉由投江之侮。古無盛世之機,今有太平之羨。端午節有詩人節之稱,賴屈公冠以詩祖也。經典潤乎文明,國民安於洪祚。噫嘻,興天下之興,慮天下之慮。今遇盛世,時逢佳節,微風不才,亦歌亦賦。
七師天北新區綠瑩裡社區居民在包粽 子 。劉笑天 攝
端午詩話
吳又洛
千載以來,儒以宗法為重。凡事,國人素喜追本溯源,尋其宗祖;人,則溯其姓氏郡望;節,則查其本始,以示淵源有自。端午節之起源,廣為流傳者,多以為紀屈子。唐代文秀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之句,此言極是。屈子者,仕子之詩人也,有《離騷》諸作與《詩經》並流,實乃吾國詩歌之濫觴。為此,端午節有詩人節之稱也,承傳千載,亦多有詩篇點綴其間,明珠璀璨。
《禮記》載,周人五月採蘭,以沐芳澤。故端午節亦稱浴蘭節。屈子《九歌·雲中君》有「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之句,亦言楚地之俗也。蘇軾有「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之句,以蘭沐浴,縱使薄汗亦透夏日之清香。
豆蔻梢頭二月初,二八少女,玉手紅酥,本為絕妙好圖。紅樓夢裡,大觀園中,十二釵冠豔群芳,寶玉慣見人間殊色,然忽見寶釵酥臂,竟成「呆雁」。若此酥臂纏之以五色,配之以五行,豈非端午節之最可觀處?香霧雲鬟,斜插小符一枚,於端午佳節,家家焚蘭艾,戶戶飲雄黃,亦不覺唐突。「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彩線黃符,兼具適用與華美,堪比上元時節「蛾兒雪柳黃金縷」,俱步東方神韻。
江上之龍舟,盤中之青粽,無不使人悼懷屈子。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秦破楚之郢都,屈子沉吟江畔,抱石自沉。千載以降,粉墨登場者如牛毛,青史留名者如麟角。然縱留名青史者,亦有何人,可遮蔽屈子之人格不朽,掩映屈子詩歌之輝煌千載。聞一多有「痛飲酒,熟讀《離騷》,方可為真名士」之句,此言不虛,然吾亦覺此言未盡,若於此言前加以 「於端午時節」,則盡善盡美矣。屈子者,民族之符也;楚辭者,華夏之脈也。楚之俗,今已為國之俗也。一士,可移一國之習,可為萬民之紀,豈非屈子者乎?
文天祥有「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之句,誠意於端午者,應如是。亦如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懷玉壺之心,蘊不盡之意。
龍舟歌
郭文澤
當代龍舟技藝一度面臨失傳,幸有識之士呼籲保護,更有力行者寧虧本以續衣缽。今日工商繁榮,鄉村振興,傳統龍舟製造業逐漸發達也。值此端午佳節,餘賦小文以記之。
老爹拄杖江水旁,江水江天何渺茫。百舟蓄勢鱗甲動,萬鼓敲魂鷗鷺翔。忽然令下喊聲沸,舟各馳驟爭高強。鐵爪翻雪紅旆掣,金睛射日黿鼉狂。中間其子好膂力,敢向潮流當領航。節奏鏗鏘聲嗓亮,目標明確前途長。猶記此子才幾歲,岸邊跟跑雙臂揚。為快龍舟三兩步,屢絆屢跌仍昂昂。長大亦曾上城去,數年事業唯奔忙。可憐本族造船術,無人理會將埋藏。叔伯凋零兄弟少,鄉村寂寞槐榆黃。每每話到難忍受,動員回歸同頡頏。果真家法容易續,拜完祖師心亮堂。選材喜見龍舞蹈,攀脊抓角為尋常。有時也共舟商議,欲幻何狀聽端詳。墨斗打線刀起落,驚風悸雨來彷徨。如今舟皆出所制,劈波斬浪誰能防。錦標誓奪群情奮,獎牌必要收入囊。老爹老矣焉服老,雖說此子堪挑梁。還做模型誇巧妙,贈予學校諸兒郎。兒郎若愛便覺美,插柳獲得林成行。更願兒郎永精進,早早飛越重重洋。
端午祭屈原
吳江
岸鳥江花不可詢,只攜艾酒吊靈均。
幾時書劍沉湘渚,竟日笙簫滿帝闉。
處處皆為行樂處,人人自謂獨醒人。
清波空載離騷去,笑罷楚歌莫問秦。
憶天山築路過端午
李淑蘭
築路青春似火騰,幾回端午戰崖峰。
蒼山壁上鳴沙炮,黃嶺坡間挑日程。
且喜食堂包蜜粽,當來工地送溫情。
驀然憶起少年事,侃笑總說鄉韻聲。
虞美人·讀《橘頌》
劉先森
後皇嘉樹生來俏,總被時空擾。
千年橘頌詠芳菲,綠葉素榮難抵俗塵摧。
冬移夏去春秋好,婀娜須尋早。
縱然風覆雨傾頹,無畏落英與子共荒隈。
醉花陰·端午小記
陳修歌
山北山南時節共,五月榴花夢。新糴葉青青,沸雪團茶,彩線纏甜粽。
烏蘇酒美春浮甕,快意為君捧。背賦小書童,未解靈均,綠柳垂垂重。
小重山·塞外端陽
樊徽
雨潤榴花紫燕飛。鼓波傳畫舫、彩旌圍。萬人歡暢浪舟馳。佳人舞、奪得錦杯歸。
碧艾透香菲。粽皮纏五色、扯心扉。年年《天問》夢成堆。雄黃酒、天上月星陪。
臨江仙·己亥重五
朱昌元
角黍香飄青艾老,天涯節序匆匆。匝階苔綠蜀葵紅。小樓前悄立,人面拂薰風。
命蹇時乖還夢遠,十年鴻跡西東。而今始悟色空同。此身何所有,一粟太荒中。
臨江仙·端午回鄉
周彩梅
狂野紛飛隱退,車床疑惑平息。憑窗輕望景新迷。萬層縈翠碧,片片繞心堤。
百感交集入骨,跋山涉水雲曦。連天華彩若即離。欲存佳日秀,更甚返家急。
端陽小聚有記
隴上雁
別來江海各爭春,
風雨陽光煉素身。
座上諸君猶識我,
當年柳下畫牢人。
龍日懷鄉
趙天然
身在天涯踽踽行,
每逢佳節夢魂縈。
美人香草懷沙句,
化作鄉音三兩聲。
端午節感懷
白雲瑞
浮天人影立嵯峨,
投粽年年向汨羅。
太息魚龍滄海去,
不堪江上久無波。
己亥端午
馮曉偉
龍舟競渡彩旗翻,
角黍菖蒲吊屈原。
一曲離騷遺恨在,
孤忠千古照湘沅。
沁園春·屯墾生涯
李英俊
離別星沙,邁向荒丘,建設綠洲。憶破冰引水,周身冒汗;拉犁播種,健步如牛。瓜菜充飢,風餐露宿,猶溢豪情爭上遊。何激烈,伴紅旗飛舞,嘹亮歌喉。
怡神花甲舒眸,屯墾業、光前裕後優。望天山兩側,棉堆映雪;農場四野,林立高樓。現代工房,微機滴灌,電腦滑鼠彈指柔。宏圖絢,為履行使命,穩固金甌。
滿庭芳·過石河子
徐榮章
翠幕張天,綠茵鋪地,晴光麗日良辰。春明景秀,詩意漫邊屯。千樹繁花似錦,旅者醉、暗自銷魂。將軍像,凝眸相視,關愛更相親。
待冰輪漸上,燈迷影魅,熱鬧歸塵。且靜觀,遊人擁抱黃昏。泉噴珠飛玉跳,神仙境、似幻還真。邊城地,風煙俱淨,樹下憶艱辛。
望海潮·從軍憶
史耀華
東來軍列,魂飛神掣,龍鱗決漢披霄。塵遠故鄉,心間要塞,柳營湧浪懸濤。詩夢亦燃燒。撫黃沙白草,上下雲潮。伊水流冰,輪臺角鼓競長飆。
晴川圖畫弓雕。看崑崙走馬,來去天驕。清血一盅,祥雲萬裡,憑由意氣翻飄。火樹映星橋。眺望關山近,鞘底吹毛。枕畔詩書今夜,明月正清高。
江城子·軍旅寄懷
塗運橋
少年壯志逐雲飛。舉金杯,對斜暉。如畫江山、何處不芳菲?投筆從戎來塞外,揮利劍,展英姿。
軍旗獵獵馬奔馳。過伊犁,柳林低。大漠風煙、無悔故園辭。為保金甌長永固,凝眾志,護疆西。
水調歌頭·答戰友
史耀華
煙雪漫空野,攪起滿懷憂。故人今日故地,攜到哨前樓。萬卷青山綠水,一捧瓊漿玉露,深淺未勾留。汗馬倚邊闕,又睹塞河秋。
老營事,老兵淚,幾回頭。疏眉殘鬢,空際明月入吟眸。襟上西風蕩漾,腋底龍泉呼嘯,霜葉問吳鉤。何必嘆朝暮,東望大江流。
疏影·塞外感懷
朱廣聯
獵驕北漠。憑高原雪域,遊人疏落。素飾西山,冰截東流,大鵬展翅寥廓。靈鐫雕璧千風韻,鬱竹勁、胡楊雲掠。極目望、萬裡關山,幾度尋求漂泊。
長嘆寒枝揀盡,始覺獨處易,何怨裘薄。再譜陽春,峻岭閒操,曲動心隨弦作。開懷乘興邀天飲,呼鬥酒、不辭深酌。楚江客、好上崑崙,醉覷數番風惡。
來源:兵團日報
編輯:王豔喬
責任編輯: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