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在李世民在世時時運不佳!
秦瓊還有賣馬時,女皇大人也有菜鳥升級的階段。
說什麼武則天性格強勢,性格兇悍不是唐太宗喜歡的類型。
你要是了解他家那幫女人,你會發現武則天和她們對比起來,簡直就是一佛系少女。
李世民的媽是北周皇帝的外甥女,十歲就能給皇帝舅舅政治建議。北周被滅的時候,她氣得跳腳,直接和她爸說:老娘要是男的,定宰了楊堅,守住舅舅江山。
嚇得她爸媽當場就給她跪了。
虎媽無貓女。
李世民的姐姐更彪悍。她老爹造反,她和老公說:你趕緊走,別管我。接著她不僅逃了,還靠著一己之力拉了七萬人的隊伍,一路過關斬將,還順道把後來的名將屈突通吊打了一番,殺出一條血路和老公團聚,然後和老爹弟弟一起打下長安城。弟弟出去大戰,她來守邊關,現在還有娘子關,最後她是按照軍禮安葬的。
李世民的長孫皇后也不是什麼善茬。 史書已經說了,李世民在外和李建成鬥,她在宮內拉攏人心,布置勢力。甚至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她也沒有躲在家裡,而是人就在玄武門穩定軍心。李世民殺兄弟,她絕對就是那個遞刀子的。
再往前說,李世民的奶奶就是那個很著名的獨孤皇后的姐妹。她的命和獨孤皇后真的是一個地一個天,整一場男默女淚的人間悲劇!李淵的爹死得早,這還不是最悲痛的,她的四個兒子,死了三個,就剩下李淵。沒錯,你沒看錯,四個死三!喪夫又喪子,要一般女人一口氣沒上來就嗝屁了。他媽硬是挺過來了,一個女人撐起一個家,硬是把沒了實權只剩下爵位的李淵搞去做了楊堅的御前侍衛,混進了官場,手段實在厲害。
也就是從李家N代起,家裡就沒有那種溫婉賢惠的女人,一個比一個強悍。
從小到大,在這樣一群彪悍的女人裡,你覺得李世民會認為武則天要殺一匹馬是很殘忍的事?
這本來是武則天晚年和大臣分享自己一段往事,而且原版說的是太宗聽了哈哈大笑,很是欣賞她的直率和果決,還鼓勵她一番類似「小姑娘繼續努力啊」之類的。(資治通鑑原文:太宗壯朕之志。李世民是鼓勵武則天的,並不是生氣。)
這才是正常的反應。
到了後人以訛傳訛,變成了驚恐,勃然大怒。
汗("▔㉨▔)汗 這真的是史上最大一樁「造謠一張嘴,澄清跑斷腿」。
李世民驚個踹踹,怒個毛線。
他媽要造反,他姐上過陣,老婆和他一起殺兄弟。
到了武則天這,她殺個馬,他就大怒?
李世民該不會精分吧?
還有武則天馴馬甚至殺馬在唐朝真不是事。
隋唐時期,女人打馬球,騎馬打獵都是很正常的事。
所以,武則天馴馬的時候,眾人還會驚恐嗎?覺得這個女人很殘忍?
多半會是「這個辦法聽起來不錯,回去試試」。
武則天說這個事,並不是炫耀,而是重點在後面那句「今天你吉頊是否也想讓朕用一用匕首啊?」吉頊和武懿宗爭功,仗著自己口齒伶俐,人高馬大,硬是在朝堂上把身材矮小的武懿宗熊得不成樣子(這不是我編的。資治通鑑裡說的更狠:頊魁岸辯口,懿宗短!小!傴僂,頊視懿宗,聲氣凌厲)。武則天看到了,雖然生氣自家的慫包,但也不能任由別人欺負自家人,畢竟打狗還看主人呢。而且當時那個環境,吉頊那麼衝,女皇大人也會思考他是不是內心對自己的統治不滿,所以借打壓自己家人來發洩(頊在朕前,猶卑我諸武,況異時詎可倚邪)。無論是哪種,她都要警告吉頊別動歪腦經。
而吉頊當場跪了,他跪的是武則天殺馬的手段嗎?當然不是→_→否則武則天也不用強調最後一句。就是女人馴馬當時是很正常的,所以武則天特點加一句,當年我馴馬不成就殺馬,今日你不服,我就殺你。
這個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司馬光自己杜撰的。可即便是真的,女皇大人殺馬在唐朝實在不是啥值得李世民覺得不適的事。
李世民不寵愛她,並不是她性格的問題。李世民是喜歡美女的,而且也不是什麼柳下惠,只是女皇大人在不對的時間進宮而已。
就是我們常說的:時運不濟!
要了解這個,大家得先知道武則天為什麼進宮!
我之前說她佛系,只是相對而言,我不贊成另一高票說的武則天潑辣。因為再潑辣的人,也要懂得審時度勢,否則只是愣頭青。武則天很明顯不是個愣頭青。
武則天當年進宮很可能就是作為一份禮物送給李世民的(諷刺的是她再進宮時還是作為一份禮物)。她根本沒有資格潑辣和囂張,而送她入宮的正是她家親戚巢剌王妃楊氏(李世民和魏徵說要立楊氏為後,說的就是她。她也是唯一一個在長孫皇后去世後為李世民生下孩子的女人)。
大家不要一想到後宮妃子就是一群女人如狼似虎地瞎咬一通。那種爭寵方式真要在後宮玩,吃shit都吃不到熱乎的。後宮是戰場,要打配合。姐妹,親戚共侍一君,才能穩住後宮的根基。這招在歷史上屢見不鮮。畢竟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龍床也要姐妹姑侄一起躺才能壓瓷實。漢武帝的老媽王氏就是跟著姐妹入宮的,姐妹兩都很得漢景帝喜愛。趙飛燕和趙合德也是如此。
楊氏雖然得寵,但一直沒有後宮的名分。她名分上還是李元吉的老婆,李世民的弟媳婦(無力吐槽唐太宗的惡趣味)。在這樣一個尷尬的境地,她獻給皇上一個年輕貌美的小妞,一方面討好李世民,一方面也為自己在後宮做個先頭部隊。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被這樣一個自帶尷尬體的親戚送進宮裡的武則天要說她能多囂張,估計不太可能,除非她腦子秀逗。
當然,歷史證明,武則天也絕對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她本身的性格應該是像她父親那種越挫越勇。
因為接下來的事只能用水逆來解釋女皇大人的倒黴。
是,女皇大人長得是很美,她就是靠著美貌被招入宮。當時唐太宗就給她取了一個暱稱「媚娘」。媚娘是當時的一首流行曲詞,和現在的小蘋果一樣。
整個過程是這樣的:李世民看到十四歲的蘿莉女皇,覺得這個小情人長得挺可愛的,想起最近聽的流行曲,就說:小親親,你真可愛,以後我叫你小蘋果吧。
可是沒過一陣子,可能是流行曲過了,反正李世民是新鮮勁過了。
女皇大人就給扔到了一邊。
你以為這就算完了嗎?
很快她的親戚也失寵了。失寵的時候,不但名分沒撈到,連兒子都還給死鬼老公,直接取消繼承權。
女皇大人在後宮徹底沒了依靠(雖然本來也沒啥用)。
真的是大寫的慘!
沒辦法,女皇大人繼續做她的才人,端端茶倒倒水。因為當時在唐朝,妃嬪都是有職掌,並不是電視劇裡演的天天捉個迷藏放個風箏,勾著皇上到龍床。同樣,大家也不要一想到職掌就想到威武霸氣,鼻孔出氣。還記得西遊記裡沙僧原來是啥嗎?捲簾大將,他職掌就是捲簾。同理,這裡職掌的意思是妃嬪們是要幹活的,陪睡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武則天身為才人,掌序宴寢,就是她負責宴會上給皇上端茶倒酒,安排上菜次序,寢室裡給皇上身心愉悅,安排鋪床疊被。說白了就是高級陪酒+高級看護+高級管家+高級陪睡。不是像電視裡,是個宮女就可以幫皇上脫衣倒酒。呵呵→_→在後宮,沒個品級,你也配給皇上提鞋?拍馬屁,馬屁,你都看不著!
所以李治說自己是在李世民生病的時候和女皇大人看對眼的,你就能理解了吧。他倆勾搭上,完全是工作之便,擱今天來說,就是辦公室(皇帝寢室)戀情。並不是電視劇裡演的,唐太宗懷疑武則天會奪位,所以貶她做宮女伺候自己。這本來就是她的工作。
想想也是,如果唐太宗真的懷疑女皇大人要奪位,都不用找藉口,直接殺了她就可以了。不但不殺她,還天天留在眼跟前,給自己添堵。這不是傳說中的沒事找抽嗎?
事實上,長孫皇后過世後,李世民對女人的興致明顯下降不少,後宮生育率斷崖式滑落。
之前就有人考證過徐慧也不是什麼寵妃,最後她也是被發配到尼姑庵,只是她不願意去,絕食而死。封為賢妃,也是小九給她的。李世民並沒有對她有什麼特殊待遇。
所以,武則天不得寵,也是很正常的事。有教授說武才人得太宗壯朕之志,卻還是武才人。所以,太宗不喜歡武才人。齊王妃楊氏還給太宗生了個兒子,還不是齊王妃嗎?事實上,除了徐惠,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大多數嬪妃都是原地踏步,少部分還因為兒子牽連被降。如果按照教授的說法,那李世民不喜歡的人是不是有點多呢?
徐慧得充容,《新唐書·列傳第一·后妃上》:手未嘗廢卷,而辭致贍蔚,文無淹思。帝益禮顧,擢孝德水部員外郎,惠再遷充容。
而徐惠升了充容以後,還寫了《諫太宗息兵罷役疏》,太宗很高興,賞賜了她,但她還是充容呀!難道李世民又不喜歡她啦?還是升無可升?不對啊,充容雖然位列九嬪,但僅為九嬪中的倒數第二級,只比最末一位的充媛高一級。李世民當時四妃還沒滿員,不說四妃,給個昭容也可以啊!他在等啥?!等著自己死了,兒子再追封徐惠一個賢妃?那他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呢?
很多人說徐惠的《進太宗》和《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是她和唐太宗關係親密的證據。其實並不是,那是她職掌以內的工作。
唐朝後宮職掌如下:
夫人(四妃)佐皇后「坐而論婦禮者也,其於內則無所不統」;九嬪、婕妤掌教九御四德,贊尋後之禮儀;美人掌率女官修祭祀賓客之事;才人掌序宴寢。
徐惠從才人到婕妤,再到充容,充分說明的是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而不是寵妻之道。徐惠入宮後,很明顯掌序宴寢這樣的工作對於她來說,未免大材小用(也說明了女皇大人當年真的是只小菜鳥)。所以,李世民禮之,將她升職,從此她的工作就是掌教九御四德,贊尋後之禮儀(有點像後宮裡的教導主任)。而歷史證明,她非常適合這樣的位置。而到了夫人這種對後宮有管轄權的位置,唐太宗一直沒有讓她靠近過。唐太宗在長孫皇后去世後對於後宮的態度和朝堂一般冷靜。
所以,李世民並不是針對武則天一人,而是他當時對後宮不太感興趣了。
插一句,李世民對長孫皇后是真愛。他曾經就說過,自己的孩子除了皇后的,其他都是賤婢所生。
沒了李世民的雨露皆沾,後宮集體當然只能忍耐。就是喜歡,他也喜歡野花(二鳳童鞋的節操也是渣渣)。
而此時李治住在宮裡,和後宮接觸比較多,他和女皇大人年齡相仿,加之女皇大人的顏值真的能打,兩人勾搭上了。
很多人因為女皇成了女皇就認為她性格很強悍,其實無論是新舊唐書從來沒有說過她潑辣或者強硬。《舊唐書·則天紀》說她「素多智計,兼涉文史」,《新唐書·武后傳》則說她「有權術,詭變不窮」,且「城宇深,痛柔屈不恥,以就大事」。
即便是喜歡抹黑武則天的歐陽修也不曾說過她彪悍。事實上,女皇早期人生經歷大多都是像歐陽修說的那樣「痛柔屈不恥」,委屈求全,態度柔順。
女皇大人的強悍從某種角度也是李治培養出來的。她並不是天生要強,歷史上她對李治真的是兩肋插刀,百依百順,忠貞不二,真愛無疑。(順道說一句,經考證,廢后的事也是杜撰的,不是真的。裡面的關鍵人物妖道郭行真663年就被李治親自流放了,廢后是在664年。李治是吃飽了撐的,把他召回來詛咒自己,好再流放一遍?)
所以,當年李治拖武則天出去擋槍,她沒有出身,沒有勢力,連錢都沒有,就真的硬著頭皮和五姓七望出身的王皇后硬磕。
當時她已經有一個兒子李弘,根據唐朝的規矩,兒子長大了,就會有封地,即便李治蹬腿,她也不缺地方養老。畢竟她本身就是王皇后給李治的一份禮物,有什麼資格和主人家爭那頂鳳冠,更別說背後的太子位!
可這時候,李治卻要拖她出來爭皇后位置,作為誘餌,和長孫搶奪朝廷控制權。
換任何一個人,都會把腦袋搖成撥浪鼓。
要知道不久之前,蘭陵蕭氏的蕭淑妃都敗下陣來。說句不好聽的,真失敗了,李治也許做長孫無忌一輩子的傀儡,但女皇大人估計會死無葬身之地。
你們看看曹操是怎麼對幫著皇帝反對自己的寵妃的,挺著肚子都被殺。(《後漢書皇后紀下》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而求貴人殺之。帝以貴人有妊,累為請,不能得。)
女皇大人也是有學識的,怎麼可能不知道後果?
可女皇大人為什麼還願意賭這一把。
因為她沒有更好的選擇。
一個人的成長和她的人生經歷是息息相關的。就像我剛剛說的女皇大人無論從各個角度來說,都不是強悍型,但她也不是認命型。她的成長經歷(父親早逝,寄人籬下,陪伴君側,親戚失勢、落難感業寺等等)讓她很擅長審時度勢。這一點也決定了武則天不會是一名普通寵妃。
雖然當時她看起來有退路,但她也知道這些都不牢靠!靠著寵愛是沒辦法保住自己的位置,畢竟她也見識過受寵妃子(楊氏)失寵的下場(沒名分,兒子也沒繼承權),除非和皇帝並肩作戰,創下功業,才能穩住根基。
雖然女皇有兒子,可李治如果一直被長孫無忌控制,她和兒子也不過是任人魚肉而已。漢獻帝的伏皇后家大業大,有兩個兒子,還不一樣被曹操誅殺。臨死前,伏皇后祈求皇上救自己,皇帝回答:「我能不能活著都不知道,如何救你?」這就是身為傀儡皇帝後宮的悲哀。(《後漢書皇后紀下》後被發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
事關生死存亡,女皇大人心裡對未來多少會有所估算。她很清楚,身為三無人員(無權無勢無錢)的自己此時唯一的政治資本就是李治。所以無論如何都要站在皇帝的身邊,也成了她堅定不移的目標。她和李治是唇亡齒寒。
當時朝廷被長孫無忌控制,李治幾乎是孤立無援。這個時候,武皇挺身而出。
要她出去擋槍,擋槍(武媚娘媚主的說法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要她出去撕逼,撕逼(何不撲殺此獠);連她自己幾十歲的老媽都獻給李治,把她拖出來走關係,甚至最後她姐姐也成了李治的情人。這些種種,她為了自己和李治的大業,一一忍受。還不算是「痛柔屈不恥,以就大事」嗎?
就憑這個,她做皇后,無愧啊。
女皇大人的政治資本都是靠著她用命拼回來的也不為過。
接下來的日子裡,李治身體不好,她更是身先士卒,為他瞻前馬後,嚴格執行李治的命令。
李治寵愛武則天,一方面是因為她沒有背景,很安全,另一方面就是一起戰鬥過的情義,還有武則天不可磨滅的功勞。
這些都是武則天自己拼搏過來的,並不是單純依靠男人的寵愛。
所以讀史明智。
現在很多女人信奉男人徵服世界,女人徵服男人來徵服世界,舉的例子就是武皇。
武皇地下有知,估計氣得一口老血噴出來。
一個能徵服世界的男人只會愛上一個能幫自己徵服世界的女人。對於這種男人,世界比女人本身重要。
武則天要是不願意搏命,李治肯定會找別的女人為自己擋槍,效果怎麼樣,另說。但他肯定就不會對武則天寵愛有加。
他寵愛蕭淑妃,是因為當時蕭淑妃在和王皇后爭太子位,他需要蘭陵蕭氏和太原王氏鬥,削弱太原王氏的支持者長孫無忌的勢力,他好把持朝政。結果蕭淑妃沒抗住,退讓了,王皇后的養子當了太子。
李治立馬讓她滾蛋,轉頭把武則天拉進懷裡。
同樣道理,李世民寵愛長孫皇后,除了少年夫妻的情義(對一個殺兄弟的人來說,真不算啥),而是你看看長孫皇后做的事。
李淵太原起義,只有李世民在身邊,其餘人包括長孫皇后都在老家。
現在一堆人吹李建成如何如何英武(這主要是因為何潤東和嚴寬演的爛劇。天殺的,歷史上明明李世民更帥!李淵還特地拿二鳳童鞋到使臣面前顯擺:看,我家兒子這身材這臉蛋這氣質,完美!)。
呵呵→_→話說李建成他老人家作為長子,主持家務,一有危險,就和李元吉光顧著自己逃命,把弟弟都給落家裡,結果被殺了,氣得他老爸差點沒撅過去。
你說,他連親弟弟都不管了,他會管長孫氏這個弟媳婦嗎?
長孫氏是自己逃了出來,來到太原和李世民團聚。這個難度不下於拯救大兵瑞恩。
接下來的日子裡,長孫皇后為他打點李淵後宮的一切,就連李建成和李淵妃嬪有染這種流言蜚語,李世民都知道。可見長孫皇后在後宮做了多少工作。
玄武門,我已經說了。
長孫皇后臨終前的遺言基本上是將貞觀後期的局勢走向預言了一遍,就剩下長孫無忌。那是唐太宗沒照做。否則局勢會完全不一樣,沒有長孫無忌得勢,就沒有武則天什麼事了。
獨孤皇后為什麼能得到後宮獨寵,真的因為年少時洞房花燭夜裡少年的一句承諾嗎?屁嘞!楊堅也不是什麼說話算數的老實人。
當年楊堅被北周皇帝迫害,回到家裡,是獨孤皇后陪伴他流淚。楊堅快被逼得想死了,是獨孤氏鼓勵他活下去。
當他們女兒和皇帝不和,皇帝要殺楊堅,是獨孤皇后進宮披頭散髮,叩頭流血,救了楊堅一條命。她那個皇帝女婿心理變態,發火當吃飯,想殺楊堅無數次。硬是獨孤皇后一次次拋下自尊,踐踏尊嚴,到宮裡苦苦跪求皇帝,是獨孤皇后硬是把楊堅從鬼門關裡拖回來,忍辱負重地把女婿給熬死了。
楊堅謀反,獨孤皇后堅定了他的決心。
楊堅建國,獨孤皇后做他的最佳參謀。
隋朝是楊堅和獨孤皇后的天下,並稱二聖。不是楊堅寵愛她,而她的功勞足以擔得起這個稱呼!
所以,自古美人愛英雄,而英雄只會彼此相惜。
如果一個英雄難過美人關,那麼這個英雄怕也是個狗熊。
——呂后和戚夫人——
論一個蠢女人是怎麼把自己和兒子作死的。
這個蠢女人就是戚夫人!
我讀史記,發現這個戚夫人真的是胸大無腦,還不自知,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除了唱歌跳舞和被睡,一無所長。
劉邦寵愛戚夫人,可戚夫人從來沒有接近過皇后這個位置一步。
劉邦疼她和愛護充氣娃娃沒什麼區別。大家不要被電視劇洗腦,感覺戚夫人寵冠後宮,劉邦是喜歡她,還喜歡宦官,愛男寵呢。
要立她為後,劉邦自己都會因為荒謬笑出聲來。
劉邦要立如意為太子,背後是太子(呂后)的勢力威脅到他的皇權。他要藉此重整朝綱,告訴文武:這天下還是我劉邦的!
結果他發現很快自己這次沒法槓了。
一、他年老力衰,無力去和呂后撕破臉。真要撕破臉,他還真沒精力和時間收拾殘局。
二、太子(呂后)勢力已經遍布朝野。四皓說的不僅是人心,更是說明了朝廷包括張良都站在了太子(呂后)這邊。所以那句「太子羽翼豐滿」是他對自己說的。那句「安得猛士守四方」是質問朝廷眾臣:你們還記得當年發誓效忠的是我劉邦嗎?
所以不是戚夫人輸了,是劉邦輸了。戚夫人,一個棋子,她還沒有資格輸。
最後劉邦留下的人也不是保護她的,而且保護他兒子如意的。因為他知道他兒子如意這輩子給他這麼一禍害,不死也是半殘。
半殘就半殘,好死不如賴活。
所以,他讓如意立刻去趙國,並且再三囑咐他不要回來。畢竟當時為一國之王,還是有兵力可以保護自己的,呂后要鏟他,一時半會兒是砍不動的。
可是呂后有的是辦法。
你以為呂后折磨戚夫人是心理變態嗎?有這個可能,呂后就是變態,人家也是屬於漢尼拔那種高智商變態。她更大的目的是逼劉如意回來給自己砍,然後借劉如意的屍體順手把劉邦這個死鬼剩下的勢力打掃乾淨。
所以她一開始是罰戚夫人做苦役,沒有撕票。她逼著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鐵枷,關在永巷舂米。
戚夫人腦子稍微清醒點,就是累死也不吭聲,熬死呂后這個老太婆,畢竟她比自己老那麼多。熬死了她,等兒子長大服軟再立個功什麼的,就能接她出去了。
她就不(;`O´)o人家以前可是皇上的小寶貝,怎麼可以受這個苦?
她不但傻呵呵地上當了,還幫呂后在劉如意脖子上的繩索打了個死結。
她做了什麼呢?她喊麥!
戚夫人一邊勞作一邊哭著唱:「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去三千裡,當誰使告汝?」
我估計呂后知道,肯定開心地仰天大笑。她別說三千裡,就是三萬裡,她也願意幫忙傳信。要是當時有手機,她會直播給劉如意看。
你看,你媽都那麼慘了?你還不趕緊回來洗白白給我殺一殺?!
要知道此前,呂后三次下旨召見劉如意,他的大臣都讓他裝病,不過來。
這下,戚夫人喊麥喊得天下皆知。劉如意再不過來,漢朝以孝治天下,朝陽群眾也會把他抬去長安。再加上那位大臣被調走了,劉如意就立刻回去了。
劉邦地下有知,再見戚夫人,估計會把她再缸決一次。死老娘們,壞大事!
漢惠帝也不是純粹的心好。沒當皇帝的時候,他當然要和母親合作,才能坐上龍椅。可是他當皇帝了,當然要把皇權奪回在自己手裡。所以他想借保全劉如意,阻止呂后進一步侵犯皇權,換言之,這時劉如意是他的盟友。
可是耗子生兒會打洞,蠢女人生的兒子也是傻的透亮。都這個時候,他一點警覺都沒有。他皇帝老哥怕他被殺,帶著他同吃同住同睡,甚至怕他中毒,自己吃了才給他吃(古人是分桌食)。都這麼個情況了,劉如意童鞋在皇帝老哥去打獵的時候,他不去,要睡懶覺!沒錯!你沒看錯,整個漢宮的人都要殺他,他不但睡得著,他還要睡懶覺。閻羅王不帶他走,都對不起他的作死。於是呂后逮了空,把他給殺了。
就這智商也就配活在演員表裡。
劉邦還說這兒子和他最像。劉老三,你當時是瞎眼了吧!
他一死,呂后就開始藉此動手,清除這個清除那個的。
漢惠帝當然也想辦法抵抗。
呂后此時已經沒有耐心,決定充分發揮戚夫人的剩餘價值,把她做成人彘,再借她的慘相,警告兒子。
看看,這是上一個和老娘逼逼的,現在在豬圈裡吃屎呢!
這招有用沒用呢?
很有用!
這一波神操作,直接把漢惠帝嚇病了,後來就病死了(呂后應該沒料到兒子的心理素質那麼弱)。
漢惠帝明白自己老娘是不會對他講什麼親情,要是他反抗她,一樣會被送去見父皇。所以他說: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
其實他說的是:這老娘們瘋了,兒子我扛不動。這皇帝沒法當了。
從此不理朝政。
所以,劉邦真的愛戚夫人嗎?
抱歉,他只愛他自己。他不過是利用戚夫人,想把自己失去的拿回來,結果翻車了。
戚夫人到死都以為自己是奪了呂后的寵愛,卻不知道她從生到死,被呂后利用了個透底。
棋子的可憐就可憐在於它不知道自己是棋子。
劉邦愛呂后嗎?柯林頓愛希拉蕊嗎?
政治家之間的愛情已經很難像普通人一樣,但至少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會比我們多很多。
就像殺韓信這事,劉邦只會找呂后,不會找戚夫人。
他對呂后的欣賞,絕對比戚夫人多。
否則呂后也不可能培植勢力到如此地步,這背後離不開劉邦的支持和信任。
在平衡朝廷勢力上,劉邦信任呂后,遠勝其他人,所以等到他警覺的時候,已經為時太晚。
這種信任是愛嗎?
我認為是。
對於像劉邦這樣的政治家,信任一個人比寵一個人更難。
而在劉邦一生中,像信任呂后那樣信任一個人那麼長時間,基本上是沒有的。
呂后愛劉邦嗎?
很難說。至少她沒有像劉邦信任自己一樣信任劉邦。但如果劉邦最後不掙扎一下的話,她應該會讓他安心離去。
可是這對夫妻一生都在和自己的不安全感做鬥爭。大家都曾經被人踐踏,所以只有把權力握在自己手裡才放心。這也是劉邦臨死前和呂后感情破裂的原因。
劉邦和呂后之間的牽絆早就遠遠超過愛情,以至於後來劉邦整頓朝綱的時候,發現他要殺呂后,自己也得去半條命。
他們夫妻不一定同心,但已經是一體。
換句話說,劉邦給戚夫人的,他也可以給呂后(曾經給過);但他給呂后的,死也不會給戚夫人(從未有過)。
畢竟,劉邦臨死前那場換太子風波,說到底是他夫妻二人的對弈,其餘皆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