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抽動穢語症候群(TOURETTE SYNDROME,TS ),又叫發聲與多種運動聯合抽動障礙或多種性抽動症或多發性抽動症或衝動性抽動症,科學的定義為抽動穢語綜合症是以多發性運動性抽動伴有不自主發聲為主要特徵的一類慢性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1825年由一位法國醫生歸納整理確定為一種綜合症。是一種以多發性不自主的抽動,語言或行為障礙為特徵的症候群.男性較女性多,比例為(3-4): 1。90%以上於2~12歲之間起病。表現為短暫、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隨意運動,開始為頻繁的眨眼、擠眉、吸鼻、噘嘴。張口、伸舌、點頭等。隨著病情進展,抽動逐漸多樣化,輪替出現如聳肩、扭頸、搖頭、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動等;發聲抽動常有多種,具有爆發性反覆發聲,清噪子和呼嚕聲,個別音節,字句不清,重音不當或不斷口出穢語,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抽動症症狀呈波動性、進行性、慢性過程,時輕時重,有時可自行緩解一段時間。抽動部位、頻度及強度均可發生變化,患兒在緊張、焦慮、疲勞、睡眠不足時可加重,精神放鬆時減輕,睡眠後可消失。常伴有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績下降。嚴重時動作和發音影響學習和課堂秩序,患兒智力一般正常,部分小兒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情緒障礙等心理問題。
抽動穢語症候群的分類:
抽動穢語症候群的病程可呈短暫的或慢性,有的甚至持續終生。短暫性的抽動一般不影響兒童的學習成績及,慢性的抽動可影響兒童的學習成績及導致適應障礙。
抽動穢語症候群按其臨床症狀和病程可分為三種類型:
①暫時性抽動障礙(抽動症、單純性抽動或稱兒童習慣性痙攣);
②慢性運動性抽動障礙;
③發聲與多種聯合抽動障礙(也就是抽動穢語症候群,Tourette′s症候群)。
一般來說,這三種類型,具有連續性。暫時性抽動障礙可因病程持續而發展為慢性運動抽動或發聲抽動障礙,抽動穢語症候群約有半數患者首發症狀為簡單運動抽動,經過數日或數月後呈現抽動穢語症候群。另外,暫時性抽動障礙可伴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在服用興奮劑之後易出現抽動穢語症候群並可影響兒童學習成績。
(二)抽動症有哪些危害呢?
1、抽動症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由於抽動症症狀的表現常常被同學嘲笑.奚落.使患兒產生自卑,性格孤闢.久而久之孩子變的孤獨.不願與人接觸,甚至對嘲笑者產生報復、敵視心理,這樣很容易使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2、抽動症患兒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造成學習成績下降,有的不及格,甚至留級。給孩子及家長都帶來很大的痛苦。
(三)抽動穢語綜合症的診斷:
1、醫生對此病不熟悉,以致被多種多樣的症狀所迷惑。將喉肌抽動所導致的乾咳誤診為慢性咽炎、氣管炎;將眨眼、皺眉誤診為眼結膜炎;動鼻誤診為慢性鼻炎等。
2、家長對此症的不認同。很少因為不停眨眼、聳肩而就診者,多認為是不良習慣。當到醫院看其他病時,被醫生發現而詢問有關情況時,家長多不配合回答,多被告之「沒事,就有點小毛病」。醫生告訴家長後,家長多不信任,而反對就診,從而使確診時間後延。
3、病人對症狀有一定的抑制能力,當輕患者有意掩蓋其抽動症狀時,使家長及醫生不易察覺。
4、某些醫生認為抽動-穢語綜合症必須具備穢語,但實際上只有1/3患者在發病幾年後才出現穢語現象。
(四)兒童抽動症是怎麼樣引起的?
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現傾向於系神經系統器質性改變所致。並與遺傳因素,大腦的發育和精神因素有關。主要包括:1:遺傳 2:神經生化因素 3:器質性因素 4:社會心理因素:如受到過精神創傷或其他重大的生活事件影響 5:B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
引起兒童抽動症主要因素可能是:
1、孕產因素:母孕期高熱、難產史、生後窒息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剖宮產等。
2、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腦炎、病毒性肝炎等。
3、精神因素:驚嚇、情緒激動、憂傷、看驚險電視、小說及刺激性的動畫片等。
4、家庭因素:父母關係緊張、離異、訓斥或打罵孩子等。
5、其他:如癲癇、外傷、一氧化碳中毒、中毒性消化不良、過敏等。
(五)抽動—穢語症候群與兒童多動症有什麼區別?
兒童多動症比抽動—穢語症候群的發病率高,所以人們對多動症的認識較深刻。又因兩者名字類似,故易於混淆。但兩者發病原因、症狀體徵均不相同,是絕然不同的兩種疾病,必須加以區別。
兒童多動症又稱輕微腦功能障礙症候群,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兒童行為異常。其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學習、行為和性情方面有缺陷。多數患兒從嬰幼兒期即表現為易興奮、睡眠差、餵養困難等,年齡漸大,活動明顯增加,且動作不協調,精細動作如穿針、扣鈕扣等有困難,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易衝動,缺乏控制能力;平時好與人爭吵,容易激動;不聽話,不講道理,無禮貌,不避危險等;對指試驗陽性。
抽動—穢語症候群則是以肌群抽動為主要表現,部分患兒合併有多動症狀。但兒童多動症絕無抽動的表現,這是兩者鑑別的關鍵。
(六)治療
1.心理行為療法對患兒進行心理治療,鼓勵患兒參加體育活動,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避免過度緊張和勞累。
2.藥物治療 通常對抽動穢語症候群應儘早採用藥物治療,多巴胺受體阻滯劑有較好的療效。目前西醫治療本病均為控制症狀,進行病因治療的尚無報導。其中最常用的藥物是氟哌啶醇、泰必利。但其相應副作用較明顯,如錐體外系不良反應、動作緩慢、肌張力增強、張口困難等,嚴重者可影響繼續治療,同時服用安坦可減少副作用。吩噻嗪類藥物如奮乃靜療效亦可,有人認為症狀控制及病情穩定方面不如前兩藥。抑制多巴胺合成及消耗多巴胺作用的藥物四苯嗪在部分病人亦有較好效果,但副作用也很明顯。
總之,西藥作用於神經遞質及受體,控制症狀較快,因藥理作用無選擇性,在控制症狀的同時亦有明顯控制正常肌群的副作用。部分病人因副作用突出或無法抵消,只好中斷治療,影響了本病的治療和預後。
3.手術治療抽動症一般預後良好。抽動-穢語症候群屬於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病程遷延,服藥大多數可以控制症狀,但須較長時間維持服藥治療。對藥物實在不能控制的,年齡在18周歲以上,可考慮採用立體定向微創手術治療,如果症狀較重嚴重影響社會功能的患者年齡可適當放寬。主要的手術方式目前有兩種:一種是目前常用的有腦深部核團毀損術(俗稱「細胞刀」),但一般只能單側毀損,同時做雙側併發症發生的機率較高;另一種目前最新的手術治療方法是腦深部電刺激術(DBS,俗稱「腦起搏器」)手術(Vandewalle教授最早開始於1999年)。這種手術是神經調控性手術,具有對大腦的正常結構不破壞、可逆、可調節等優點,大部分患者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部分患者通過神經調控治療後可以根治,但其機制還不詳,可能是通過電刺激使腦內核團的一些神經遞質的代謝或受體重新達到平衡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