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抽動症,改變我們能改變的

2021-01-14 新聞晨報

星期日周刊記者 顧箏

「遺傳、大腦發育的不完美、神經遞質失調等生物學因素決定了抽動症狀『有或者沒有』,而心理社會因素可能決定了抽動症狀的『多或者少』。」孫錦華這樣解釋說。

採訪對象:孫錦華 職業: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

他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

控制不住自己是一種什麼感覺?

蔣雲生成年後,回憶童年所發生的一切,寫了一封信給自己的父親:「在我小的時候,每次我抽動,你都讓我忍,很多人也都叫我忍,輕描淡寫的一個忍字,幾乎充斥著我的童年。說實話,我真的想忍住不動,想成為一個讓你驕傲和開心的孩子,可是每次都讓你更加生氣。」

劉亦果也曾試圖控制自己,曾經每天吃掉一大把藥,讓整個人遲鈍到上廁所都不停打瞌睡,「一天睡23小時都會感到的累。」到了晚上,她又翻來覆去睡不著,越強迫自己,抽搐得越厲害,喝安眠藥都很難緩解。

他們其實很難有好的辦法控制自己,因為他們被一種病症控制了——妥瑞氏症(Tou rette』Disorder)。他們會不由自主地擠眼、甩動脖子、渾身晃動、發出怪聲……

在孫錦華的心理診室,有很多這種症狀表現的孩子。孫錦華主攻抽動障礙,他說:這是一組主要發病於兒童期,原因未明,表現為不自主的、反覆的、快速的、無目的的一個部位或多個部位肌肉運動性抽動或(和)發聲性抽動的神經精神障礙。

而蔣雲生和劉亦果所患的妥瑞氏症,也被稱之為多發性抽動症或抽動穢語症候群,是抽動障礙的最嚴重亞型,這一亞型往往臨床表現複雜,治療難度大,既有運動抽動,也有發聲抽動,病程至少都超過1年、呈慢性化的趨勢,需要積極主動的幹預。

症狀的出現,是非自主的

每個家長帶著孩子到孫錦華的心理門診求治前,幾乎都在別的科室轉悠過一遍,家長往往最先並不認為孩子的症狀是一種心理疾病。

有的孩子一開始的症狀是眨眼、聳鼻子、咳嗽、歪嘴、清嗓子,家長以為孩子是患了結膜炎、鼻炎、過敏、咽炎,會去眼科、呼吸科、口腔科等科室診治。有的孩子還會有甩頭、搖頭、仰頭的症狀,家長擔心頸椎問題,會帶孩子去骨科看。

一些科室的醫生開始可能沒有意識到它是一種抽動症的表現,給予相應的專科治療,但等到發現治療效果不是很明顯後,有這方面臨床知識的醫生就會建議家長帶著孩子到心理科去看一下。

走入心理科診室,家長們都會有一個一直以來都很困惑的問題要問孫錦華:「孫醫生,我的孩子到底為什麼會抽動啊?」

這個問題可問倒了孫錦華,因為從目前的研究來看,這仍然是病因不清的一種疾病。比較公認的是,它應該是一種具有生物學基礎的神經發育障礙,可能是遺傳與環境或非遺傳因素等多因素共同起作用所致的一類神經精神障礙。

這意味著,抽動障礙兒童的抽動表現,並不是孩子一種故意搗亂的壞習慣,或者吸引家長注意的特殊行為方式。某種意義上講,它可能就是一種病症,症狀的出現,往往是非自主的,這些抽動症狀不一定是每一個兒童都能控制的,所以家長希望孩子「你能不能自己控制一下」,這樣說看起來對孩子起不到幫助作用。

家長越不能接受,孩子症狀越重

不只沒有幫助,其實還有害處。

研究發現,抽動障礙的發生與遺傳、免疫、神經遞質異常以及心理社會因素等多因素有關。「遺傳、大腦發育的不完美、神經遞質失調等生物學因素決定了抽動症狀『有或者沒有』,而心理社會因素可能決定了抽動症狀『多或者少』。」孫錦華解釋說。

採訪當天,孫錦華的診室來了一位由中年男子帶來的反覆甩頭、喉嚨發聲的小男孩。

中年男子並非是孩子的爸爸,而是他的叔叔。因為孩子的爸爸根本不認為孩子有什麼病,拒絕帶孩子來看醫生。他覺得就是孩子不想學習,故意裝病來氣家長。這位爸爸本身性情暴躁,對孩子學習管得比較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學習習慣不好爸爸就時不時訓斥和打罵孩子。孩子回家一看到爸爸,心理壓力陡然增加,後來抽動症狀逐漸出現了,然而爸爸並不能很好地理解他的感受,還經常罵他裝病,這進一步導致他的抽動症狀越來越明顯。當然這個男孩除了抽動症外,還有注意力不集中、反覆思考問題、反覆關開關的強迫症狀等表現。

「家長越是不能接受孩子的抽動表現,在孩子出現抽動症狀時對他(她)批評和關注越多,孩子就越會感到內在張力很高,心理壓力之下,抽動症狀也會表現得愈發嚴重。」孫錦華和他的同行們從臨床工作中發現,心理社會因素可誘發或促發抽動症狀加重。

期末考試期間,有一名老師聽到學生不停地發出「ou ou」聲,認為他會影響其他同學,沒有對孩子做好思想工作,就硬生生地讓他去班主任辦公室考試,孩子在眾目睽睽下拿著試捲走進了老師的辦公室,一個人在那裡做題。被區別對待,讓這孩子感覺到內在的壓力和羞恥感,回到教室上課後抽動症狀加重。有些孩子由於抽動症狀自身感到痛苦,但面臨父母的不理解、老師的不公平對待、同學的嘲諷,有些孩子還出現了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

「其實,家長仔細觀察,就可發現抽動症狀與家長自身的情緒和處理抽動的態度有一定關聯。」孫錦華和同事們為了有證可循,也開展了小研究,如讓來看門診的患者父母也一起參加心理評估,填寫父母壓力問卷,部分的人還要調查父母的情緒和應對方式,這個小研究就是想通過對父母的調查,來看抽動發生的規律,看是否能通過與父母一起工作,幫助減輕抽動症狀。通過數據統計和分析的方式,讓父母了解,原來自己的焦慮和壓力會讓孩子的抽動症狀加重,那做父母的,能調整的、能自我消化的、認知需要改變的這些變量都可向著有利於孩子病情康複方向做出積極的改變。

改變我們能改變的

不過憑心而論,在孩子出現抽動症狀時,眼見他們各種小動作,聽到他們不由自主發出各種聲音,家長真要做到淡然處之還是非常難的。家長往往也經受著痛苦的煎熬和心裡的掙扎。

一位爸爸在網上記錄了3歲半的女兒發生短暫抽動的整個過程,一開始孩子只是聳鼻,他和妻子以為是感冒的表現,之後孩子出現眨眼,變得非常頻繁。「我開始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我和老婆到處求醫問藥,查閱資料,幾乎翻遍了網絡裡關於抽動症的每一篇文章,越看越害怕,越看越鬧心,老婆哭了幾場,我瘦了5斤。」他在論壇上寫道。

可見,抽動症給予父母的心裡衝擊還是挺大的,雖然專業醫生認為它並不是什麼難治之症,而且非常常見。但自己的孩子得了抽動症,有些家長想到就感到焦慮萬分。

他在論壇上寫道:在孩子症狀嚴重的時候,有時候眨眼、聳鼻、張口一套動作一起來,他看她的樣子都難受,感覺整張臉都不聽她使喚了。

隨著症狀一直沒有向著好的方向發展,這位父親一天天也就看淡了,他說:不論如何她都是我女兒,不管別人怎麼看,做父母的也要陪她快樂成長。只是在這過程當中,他也有了新毛病,不敢看女兒的眼睛。

所幸,這個女孩只是短暫性的抽動障礙,在幾個月後症狀完全消失了。

這位父親後來內心所做的積極調整應該會得到孫錦華的認可,他說:「我們不能改變大腦發育進程,不容易改變抽動症發生的一些生物學因素,但在疾病發生過程中會受到一些心理壓力、學業壓力、父母過分焦慮、父母嚴厲批評、環境改變等會使得抽動症狀出現一些波動,我們建議先把這些可控的、又容易誘發或引起抽動波動的心理社會環境因素控制好。」

除了外在的可控因素,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的治療師在處理9歲以上的抽動症孩子抽動症狀時,會教他們一些方法,如何覺察抽動的到來、如何主動地對抗抽動,希望能在抽動症狀還沒有發生之前,尋找先兆感覺,提前做一些對抗性動作來減輕或消除抽動症的發生。這種行為治療是國際上治療抽動症的一線治療。

在孫錦華的門診中,他看到了家長存在一些誤區。有的家長病恥感很重;有的孩子病症真的很輕,而家長卻異常焦慮;而有的家長則過於淡定,如有的孩子抽動症狀病症非常嚴重,還存在多動症。但是家長卻不以為然,覺得抽動沒關係,只要把多動症治好,能集中注意力,把學習成績提上去才是主要的。

孫錦華所推崇的家長,應該是接受孩子的表現,淡定處理孩子的抽動,如果影響明顯,孩子想去掉它,再幫助孩子想辦法看怎麼幹預它。他在國外學習時,導師所告訴他們家長應對的一種方式:孩子得了抽動症,父母坦然面對,既不諱疾忌醫,也不過度關注。在學校,家長坦誠地告訴老師:我的孩子有抽動症狀,這不是大毛病,我們在積極治療,也在想辦法,希望在學校,老師和同學也不要太多關注,更不要嘲笑孩子,老師如果有好的辦法也幫幫他。「當周邊大環境都好的時候,大家都了解這個病的時候,也是一種接納和支持,其實告訴老師並不意味著是件壞事」,孫錦華說。

只是「周邊環境」變好,還需要許多學校、老師、同學和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

蔣雲生從小到大一直在尋找一個答案:「我究竟怎麼了?」 後來他終於找到了,「你(指父親)沒錯,我也沒錯,錯的只是上帝給我們開了一個玩笑」。後來他勇敢地站在鏡頭前,坦誠自己是一名妥瑞氏症患者,並鼓勵更多的患友說出自己的故事,以此拍攝了一部展現國內妥瑞氏症患者生存狀態的紀錄片,這讓更多的人了解了妥瑞氏症,也有了更多寬容。

在孫錦華看來,社會關注、正向引導、科學認識抽動症,有助於推動抽動障礙患兒的心理康復和症狀緩解。「早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我國專家學者一直將抽動障礙視為原因未明、罕見、可自愈性的疾病,重視程度不夠。而近30年來,對抽動障礙的認識有所提高,對疾病的識別率也有所提高,有效的幹預手段越來越多,相信,抽動症兒童在社會、家庭、學校老師同學的共同關愛下,合理認識自己的抽動,積極自我照料,部分症狀嚴重兒童主動幹預、與兒童抽動症專家一起制定科學的治療計劃,抽動症兒童症狀逐漸減少、心理也會逐漸變得強大。」

參考資料:

王豪,《他們做著鬼臉,發出怪聲,自己卻無法控制》,《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2018年11月7日。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顧箏

相關焦點

  • 陳青主任:寶寶抽動症怎麼辦
    小兒抽動症是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疾病,這種疾病影響著患兒的身體健康和生zhi活,因此我們了解疾病的dao致病原因,再來尋找方法來治療孩子,那麼兒童抽動症的病因有哪些呢? 正規的嘛!如北京天使兒童醫院都是挺好的哦那裡的人都是和和氣氣的!
  • 為什麼抽動症兒童到了青春期,會出現更複雜的心理問題?
    青春期孩子正處於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不論身體還是心理上,都發生著這一些重大的改變,對抽動症孩子來說,這個階段可能會出現一些更複雜的心理問題。我們來看一下家長都遇到了哪些問題?吃藥只是讓孩子的症狀能夠暫時的緩解,就是暫時給它壓下去,但是孩子的心理狀態並沒有改變,所以我們在配合藥物的同時,還是需要進行心理疏導。從我的觀察來看,有的孩子年紀小,抽動症狀爆發的比較突然但很強烈。
  • 西安兒童醫院能不能治抽動症
    西安兒童醫院能不能治抽動症 時間:2021-01-12 09:28西安蓮湖中童兒童康復醫院 抽動症是一個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情況引起該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高燒,也有可能是外傷,應該要選擇不同的方法來進行治療,當然也應該要選擇一家正規醫院進行處理,否則還是有可能會有嚴重後果,那麼西安兒童醫院能不能治療抽動症
  • 陳青主任:小兒抽動症的病因有哪些
    小兒抽動症是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疾病,這種疾病影響著患兒的身體健康和生zhi活,因此我們了解疾病的dao致病原因,再來尋找方法來治療孩子,那麼兒童抽動症的病因有哪些呢? 正規的嘛!如北京天使兒童醫院都是挺好的哦那裡的人都是和和氣氣的!
  • 抽動症是什麼病?孩子得了抽動症並不可怕,6招有幫助意義
    而很多家長面對這樣的病症一籌莫展,但其實孩子的抽動症病情都有波動,只要家長做好6招,要能夠大大的緩解,甚至解決而同抽動症的問題。一、給孩子製造更輕鬆更愉悅的環境抽動症的患兒在緊張,焦慮,疲勞狀態下病情會加重,所以家長朋友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不要給患兒更多的壓力,儘可能的製造更輕鬆更愉悅的生活環境,孩子放下壓力,對於病情的恢復有很好的幫助。
  • 抽動症的「七龍珠」,吳言廣的「八寶丹」
    專注力的訓練對抽動症的寶寶更是雪中送炭非常重要。能提升專注力的事情很多:比如畫畫、寫毛筆、唱歌、做手工等,都有利於專注力的提升。之前來我們工作室就診的一個寶寶,抽動的狀況非常嚴重,吃西藥都控制不住,但是只要讓她畫畫,就一點兒都不抽了。所以,如果能夠找到一件寶寶特別喜歡做的事兒,恰好對寶寶的身體沒有任何的傷害,那就讓寶寶專心的去做,不要怕浪費時間。
  • 小孩抽動症的病因有哪些
    抽動症的起病年齡為1-21歲,均勻起病年齡為6-7歲。男性分明多於女性,至少要多三倍以上。大少數抽動症起病於2-15歲,學齡前和學齡期兒童為發病頂峰人群。90%在10歲以前起病,以5-9歲較為多見。就抽動症本身而言,發聲性抽動通常比運動性抽動呈現的要晚,均勻發病年齡為11歲。而穢語的起病年齡通常又比複雜發聲性抽動要晚,均勻起病年齡為13-14.5歲,並且病程中大約1/3的病人穢語症狀可以自然消失。
  • 警惕抽動症
    專家顯露,這些愛「指手劃腳」的小孩大概不是存心頑皮,而是得了一種易被誤診、名叫「抽動症」的疾病。在我國,抽動症的發病率為5%擺布,此中2歲到芳華期的男孩非常易患抽動症。抽動症要緊闡揚為不自立的、呆板的行動,如頻仍眨眼、擠眉、聳肩、嘴巴抽動;其次為發聲性抽動症狀:尖叫、發出怪聲、清嗓、說髒話等;另有一種較為少見的感受性抽動症狀,孩子會感應脖子、肢體痛苦等。
  • 關愛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得了抽動症 家長該怎麼做?
    以前由於人們對小兒抽動症缺乏了解,小兒抽動症常常被忽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兒童和青少年的成長和健康,對這種疾病的認識也進一步加深。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小兒抽動症吧!兒童抽動症通常始於兒童期和青春期。
  • 小兒抽動症長大會自愈?兒科主任:越拖越嚴重!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學也越來越先進,很多抽動症患者被發現,但是對於孩子抽動症很多家長都處於非常蒙的一個狀態,很多家長都覺得抽動症不是什麼大問題,孩子慢慢長大後會自己好的。真的是這樣嗎?有臨床經驗證明,抽動症是如果不經過幹預是沒有辦法自愈的,只有經過正規的幹預治療,患兒的情況才會慢慢好轉起來。
  • 【警惕】孩子經常「擠眉弄眼」,面露「怪相」,當心小兒抽動症!
    對於孩子眨眼睛的問題,很多家長都是一頭霧水。今天我們來總結一些關於兒童抽動症的問題,希望能對家長們有所幫助。 1、孩子眨眼睛是怎麼回事? 除了孩子眨眼睛之外,吸鼻子、清嗓子、甩頭等情況也很容易被誤診。
  • 抽動症是什麼原因引起的_濟南童康兒童醫院
    抽動穢語綜合症多好發於兒童,以5 ~7歲發病者多見, 14~ 16歲仍有發作。女孩發病比男孩早,治療見效較男孩慢。如治療不及時可延至成人, 影響正常生活和學習。抽動症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抽動症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暑假過半,省中醫院兒科門診半數以上患兒來看抽動症
    張女士一拍腦袋:「孩子平時偏食,但凡是他愛吃的東西,我們都是整箱整箱買回家。最近4天,孩子一連吃了3隻小榴槤,吃上火了,還出了3回鼻血。」抽動症是一種慢性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分為發聲性抽動和運動性抽動,有的孩子會出現清嗓子、犬吠樣尖叫、汙言穢語、模仿語言等表現,也有的孩子會擠眉弄眼、甩胳膊甩腿等。陳玉燕曾接診過兩位小患者。一位11歲女孩,抽動症合併強迫症,將手背上的汗毛拔了個精光。還有一位10歲男孩,抽動症並發異食癖,把家裡的塑料直尺「吃」掉了一截。
  • 「擠眉弄眼、噘嘴吸鼻」當心是小兒抽動症
    哈醫大四院兒童康復中心專家提醒:「擠眉弄眼、噘嘴吸鼻」 當心是小兒抽動症生活報訊 (宋微 記者霍營) 孩子愛「擠眉弄眼」,家長第一反應會覺得這是孩子的一種壞習慣,或是眼部、五官科疾病。哈醫大四院兒童康復中心發育行為科呂起副主任介紹,這很有可能是由小兒抽動症引起的。小寧今年7歲了,一年前出現反覆眨眼症狀,家長一開始以為是結膜炎,用了眼藥水、眼膏等,始終不見好轉。之後小寧出現嗓子難受、咳嗽、出怪聲的情況,家長以為孩子得了咽炎。
  • 抽動症的孩子怎麼進行心理輔導_濟南童康兒童醫院
    兒童抽動症的治療主要有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行為治療等方式,心理治療是小兒抽動症治療的重要一環,抽動症的孩子怎麼進行心理輔導?我們聽聽濟南童康兒童醫院劉士東主任是怎麼說的。   抽動症的孩子怎麼進行心理輔導?
  • 太原天使醫院為你講解小兒抽動症的類型有哪些
    太原天使醫院為你講解小兒抽動症的類型有哪些 時間:2020-11-18 14:11 太原天使兒童醫院 由於抽動症症狀的表現常常被同學嘲笑、奚落,使患兒產生自卑,性格孤闢,可見抽動症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在抽動症的治療上,應該根據抽動症的類型進行治療的.上海鴻慈兒童抽動症醫院醫師指出
  • 【天使科普】孩子喜歡眨眼、聳肩、做鬼臉,不是賣萌是抽動!
    這位寶媽說,孩子抽動症一年多了,剛開始沒重視,後來越來越嚴重後,才帶孩子看病,在老家治病花了五六萬了,反反覆覆也沒痊癒。於是便帶孩子過來廣州看看,希望孩子能儘快康復。
  • 成年妥瑞氏症(一)驚擾後的抽動障礙
    網友:希望能看到成人的文章,非常感謝您!晚上還沒睡,收到一個這樣的小窗,無論是在QQ小窗,海夫人新浪微博或者海夫人公眾號,我都得到過這樣的信息,並且也都曾承若海夫人將來是一定會寫關於成年妥瑞氏症的文章。再不寫,不好意思了!關於成年抽動症為什麼遲遲沒有來寫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 抽動穢語綜合症
    (一)抽動穢語症候群(TOURETTE SYNDROME,TS ),又叫發聲與多種運動聯合抽動障礙或多種性抽動症或多發性抽動症或衝動性抽動症,科學的定義為抽動穢語綜合症是以多發性運動性抽動伴有不自主發聲為主要特徵的一類慢性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1825年由一位法國醫生歸納整理確定為一種綜合症。
  • 北京天使醫院 抽動症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危害?
    開始可能是患者對某些刺激的反應,日久則成為習慣性抽動。  1、遺傳因素  短暫性抽動障礙可有家族聚集性,患兒家族成員中患抽動障礙較多見,故認為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2、軀體因素  開始時往往由於局部刺激而產生抽動。如眼結合膜炎、倒睫刺激引起眨眼,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現吸鼻、面肌抽動。當局部疾病因素去除後,抽動症狀仍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