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號之說。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們都知道近代的植樹節最開始是每年的4月5日清明節。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將植樹節改為3月12日。我國著名的林學家韓安、凌道揚在1915年倡議設立,後來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支持,這也為後來埋下了伏筆。到了當年7月份北洋正攵府才下令將每年4月5日清明節作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正攵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並從事植樹。經當年7月21日批准後,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鄰居朝魚羊到目前依舊是每年的4月6日為法定植樹節。
3月12號之說。由於當年孫中山為了宣傳創立植樹節而四處奔走,在13個春秋之後,國民正攵府為了紀念孫中山逝世3周年特意將他逝世的那一天定為新的植樹節。這一天正好就是3月12日,說來也巧,每年的這個時候剛好是驚蟄剛過,春分未來。俗話說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閒。這時,我國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還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改革開放之後在偉大領袖的提議下國家決定每年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至此將每年的3月12日成為法定的植樹節。
如今的網上種樹蔚然成風,這多虧了馬雲先生的大力倡導和身體力行,在此不追溯以避廣告之嫌。在我國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在路旁植樹是由北周時期的陝西人韋孝寬。雖然從上古時代就有清明時節插柳的習俗但是並沒有官方的支持和倡導,韋孝寬將植樹和時政建設有機的結合了起來。原來呀古代的公路沒有道路指示牌,在路上走了多久多遠都無法得知,正攵府就會在路上每隔一裡路修築一個碑臺,這個任務自然要攤派給沿路的鄉鎮百姓。碑臺經風吹日曬,特別是雨水衝涮很容易崩塌,碑臺損壞則由附近村民負責修繕。韋孝寬知道後就下令用種植大槐樹來代替碑臺,這樣一來不僅不失其標記和計程作用,還能為往來行人遮風擋雨,並且不需要修補。韋孝寬的這一作法,無疑是造福桑梓,減輕家鄉百姓負擔、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陝西作為歷史上最早在官道上植樹的地方,曾經是全國道路綠化的表率,而韋孝寬最早栽種的槐樹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特別是陝西人對這種槐樹更是情有獨鍾,十分喜愛,並且廣為種植,現在這種槐樹已經作為西安市的象徵,被確定為市樹。
註:此文章為 每日一彈Hot 原創,特此聲明!
圖文整理於網絡,若涉及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百家號:每日一彈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