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的、綠的、粉的、紫的、黃的、白的……這可不是在唱《氣球》那首歌,而是如今巢湖市中垾鎮番茄大棚裡的真實景象。人間的四月天是美的,中垾蔬菜大棚裡的四月天是甜的。這裡一個個整齊有序的大棚裡,五顏六色的番茄正在茁壯成長,引來八方遊客親歷嘗鮮。今年受到疫情影響,番茄的銷售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在中垾鎮政府的助力下,兩個月番茄銷售達16萬元。這不,前兩天巢湖市副市長也慕名而來,還現場開直播,為中垾番茄代言,助力農民增收、鄉村振興。
A
香甜軟糯 十幾個品種水果番茄上市了
憑藉著軟糯香甜好吃的口感,中垾番茄一直以來聲名遠播,是當地最具特色的農特產品之一。4月到來,正值番茄成熟的季節。今年恰逢氣候多變,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垾番茄是否一切安好?長勢如何,銷量又如何呢?
4月10日,記者驅車來到位於巢湖市中垾鎮濱湖大道上的幾處中垾番茄種植基地。種植大戶張瀚文正在自家的大棚前售賣剛剛成熟的小番茄,母親則在大棚裡外忙前忙後。黃色的、綠色的、粉色的,五顏六色的小番茄格外顯眼,路過的遊客爭相詢問番茄的價格。
「今年的番茄都不夠賣了,感謝政府幫我們農戶宣傳得好啊!」張瀚文的母親笑著對記者說。在張瀚文的大棚裡,我們看到一茬兒以前從未見過的番茄,白色的果子,看上去像是一個圓圓的無花果。張瀚文說,這是他今年新引進的品種,叫「白玉」。「味道怎麼樣我都沒嘗過,還沒成熟呢,應該不會差。」張瀚文家的番茄種植面積達8畝,一共種植了巢香妃、皇子、夏日陽光、紫霞、綠千禧、紅顏等十幾個品種的番茄。小番茄畝產量達3000斤左右,產值約25000元,大番茄產量每畝約12000斤,畝產值達18000元。目前主要通過訂單和線上銷售,大番茄主要銷往合肥、蕪湖、阜陽、河南等地,小番茄基本上都在大棚裡採摘。
B
產業扶貧 帶動12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在中垾鎮濱湖村扶貧產業園裡,連片的大棚成了巢湖岸邊一道靚麗的風景。大棚內番茄長勢喜人,翠綠的植株上已經掛滿了果實。摘下一顆,一口咬下,滿嘴汁香四溢,美味解渴。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想多吃幾個。
陳宗平是這78畝蔬菜大棚的主人,他告訴記者,這種小番茄最吃香,每年在大棚內就被遊客們採摘光了,不需要遠銷外地。大番茄則主要銷往合肥、蕪湖等周邊城市及河南信陽、江蘇南京等地。
2017年,陳宗平回鄉創業,承包下這片蔬菜大棚,開始種植番茄、西瓜、甜瓜、瓠子等經濟作物。去年這片大棚的年產值達到了120萬元。據了解,扶貧產業園在經營期內,每年按投資額分紅6%給濱湖村委會,用於分配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已帶動1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同脫貧致富。
B
政府助力 副市長直播為中垾番茄代言
「不錯,真好吃!」4月6日,巢湖市副市長周曉飛走進中垾鎮濱湖村扶貧產業園番茄種植基地和張瀚文的「巢小番」番茄種植基地,摘下剛剛成熟的番茄品嘗,讚不絕口。現場,周曉飛還通過抖音視頻直播,為中垾番茄「代言」,助力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
中垾番茄有著悠久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在省農科院等專家的技術指導下,建立了羅巷生產基地。經過多年反覆摸索,探索出番茄-水稻水旱輪作、「三棚四膜一簾一布」、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的特色種植模式。在提高保溫效果,避免苗期發生凍害的同時,克服了連作產生的生理病害障礙,從而提高番茄品質與質量安全水平。
中垾位於巢湖市西郊,南瀕巢湖,交通便捷,距巢湖主城區12公裡,距合肥市區45公裡,具有靠城、靠路、靠湖三大區位優勢。2000年後,隨著濱湖旅遊觀光大道的開通和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中垾番茄生產規模迅速擴大,種植範圍擴大至濱湖、小聯圩、建華、三圩及中垾居委會5個村(居)委會,近4000戶群眾通過種植番茄發家致富。目前,全鎮蔬菜行業共有1個行業協會和18個專業合作社,番茄種植面積達12000餘畝,年產番茄近6萬噸,產品主要銷往合肥、蕪湖等周邊城市及河南信陽、江蘇南京、上海等省市。
近些年,中垾番茄收穫了大批榮譽。2003年獲得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04年被國家商標局核定為註冊商標;2014年獲得農業部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2015年度入選農業部優質農產品開發中心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2019年10月,中垾番茄生產基地入圍第二批安徽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2019年,中垾鎮番茄產業產值2.46億元,畝均收入2萬元,戶均純收入6萬多元。今年,受疫情影響,中垾番茄銷售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衝擊。中垾鎮人民政府積極牽線搭橋,同時藉助網絡力量發展線下銷售。中垾鎮人民政府牽頭建立了番茄銷售公益微信群,僅兩個月番茄銷售達16萬元。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夢怡/文
高博/攝 通訊員 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