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加爾湖一帶的廣大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從戰國時期一直到三國,中國的北方遊牧民族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相繼崛起,領有其地。唐朝在此設立了安北都護府。
遼金時代,成吉思汗崛起於此,統一漠北,建立了蒙古帝國,大漠以北、貝加爾湖一帶歸元朝嶺北行省管轄。
明朝時歸蒙古的瓦剌部和韃靼部,明末又成喀爾喀蒙古的轄境,喀爾喀三個汗後來臣服於清朝。
歷史延續下來,這一大片領土從來都在中華民族內部輪轉統治。那大清是如何丟掉貝加爾湖,被俄羅斯人侵佔了呢?
之前毒蛇寫過,康熙籤訂《尼布楚條約》,大方送給俄羅斯貝加爾湖以東的43.17萬平方公裡土地。比鴉片戰爭籤的《南京條約》割讓土地多5000倍!而貝加爾湖以西的10萬平方公裡則是雍正送出的。
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由於《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籤訂,嘗到甜頭的俄國哥薩克不斷侵入蒙古,設立據點,中俄中段邊界的形勢日益緊張。一七二二年康熙去世,雍正即位。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於一七二五年(雍正三年)派出薩瓦·符拉迪斯拉維奇為全權公使到中國來談判貿易和邊界問題。臨出發前,沙皇政府給薩瓦的訓令中指示必須要中國讓出「外貝加爾區、烏丁斯克、色楞格斯克以及尼布楚等地」。薩瓦帶了一批測繪人員和一千五百人的武裝部隊,由在準噶爾部活動過多年的巴赫爾茲上校率領。,於一七二六年到達中國邊境。
中國方面的談判代表是隆科多和圖理琛。在談判初期,隆科多的態度比較堅決,拒絕俄國方面的無理要求。薩瓦通過收買傳教士馬齊,了解清朝政府的底線,就擺開戰鬥陣勢,公然以武力威脅中國,並揚言:「俄國在歐洲的戰爭已結束,現在可以把它的注意力集中於另一方面的邊界了。」雍正本就對隆科多不滿,於是下令撤銷了他的職務,派多羅郡王和碩會同圖理琛繼續進行談判。多羅對邊境情況一竅不通,全盤接受了俄方的無理要求,把恰克圖以北的大片領土讓給了俄國。同年八月三十一日籤訂了《中俄布連斯奇條約》。
中俄雙方在北京和波爾河畔談判的基礎上,又在一七二八年六月二十五日籤訂了《中俄恰克圖條約》。這項條約是確認前此各項條款的總條約,規定了中俄在政治、經濟、貿易、宗教各方面的相互關係。條約共十一款,確認了《布連斯奇條約》規定的中俄邊界:以恰克圖和鄂爾懷圖山之間的鄂博作為兩國邊界起點,東至額爾古納河,西至沙畢納伊嶺(即沙賓達巴哈),以南歸中國,以北歸俄國。相當於割讓了1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整個貝加爾湖東、西兩側徹底被俄羅斯佔據。相當於兩個廣東省加一個浙江省這麼大!
這是個明顯的賣國條約,但直到今天,竟然有人宣揚:要不是大清用這些條約確立下來,中國的地圖形狀不可能是現在這個樣。更無恥地說,準噶爾蒙古、喀爾喀蒙古都是大清打下來的,想怎麼割讓別人管不了……
《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籤訂後,薩瓦萬分興奮地在給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奏摺中說:通過條約,「不僅使中國在邊境上割讓有利之地帶,且從未屬於俄者,亦獲而領有之」 ,俄國使團的其他官員的證詞中說:條約對俄國「極其有利」,「現今俄國人在所有縣份深入蒙古境內達數日行程,某些地方甚至達數星期行程之遠,目前已在這些地方順利地豎立界碑,邊界的劃分,使俄羅斯帝國的國土擴大了」 。沙皇政府對薩瓦出使的成功十分滿意,任命薩瓦為樞密院大臣,並授予他聖亞歷山大勳章級的爵士頭銜。
薩瓦在奏摺中寫道:「我們成功地挫敗了中國人奪回被佔土地的無理要求……邊界的劃分十分有利於俄羅斯帝國,大量空曠的蒙古土地,現在併入了俄羅斯帝國的版圖,有的地方擴大了幾天,有的則擴大了幾個星期行程的面積。雍正皇帝真是俄國人民的好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