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美娟自述性別崛起:那些叫「招娣」的女孩,後來都怎樣了?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精英說 精英說

在莫言的小說《豐乳肥臀》中,母親上官魯氏生育了八個女兒,分別叫做:來弟、招弟、領弟、想弟、盼弟、念弟、求弟和玉女。

名字就像一個最短的符號,象徵著父母對我們的殷切期待,但在此時卻滿是對生育男孩的強大渴望,與生女的不滿與厭惡。

重男輕女曾是過往百餘年裡,中國女性爭取性別平等過程中遇到的一個最大的桎梏,但現實如今那些殘舊的封建思想,仍正以新的面貌與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在趙薇監製、李少紅導演的《雲重傳》中,奚美娟飾演的雲重從老年女性的視角回顧自己不乏傳奇的一生。這位因繼承家族手藝的女孩,被封建思想荼毒,被迫以男性的角色活在世界上,並「錯位」娶妻,抱憾一生。圖片來源於《聽見她說》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0至2010年出生的總人口大約1.46億,其中男生7952萬比女生6688萬,竟整整多出1264萬。

這巨大的差別很能說明問題。

為此有網友驚呼:年輕一代,越來越「重男輕女」了。

在「重男輕女」的父母心中,只有兒子能夠繼承他們的所有,而女兒只是一個輔助工具,人們希望用一個「奉獻型「的女孩,成就一個「完美」的男孩。

殊不知,重男,是在廢掉弟弟;輕女,是在耗掉姐姐。

重男輕女,毀掉的是一整個家庭。

扮男人娶妻的「真女人」

在趙薇監製的《雲重傳》中,「老戲骨」奚美娟飾演的司徒雲重出生在一個廣彩匠人世家。

這個龐大的家族,三代單傳、家教甚嚴,廣彩技藝的傳承還秉持著「傳男不傳女」的思想,為此族人早早給接班人起了男孩的名字:雲重。

圖片來源於《聽見她說》

令人扼腕的是,孩子呱呱墜地之時,可惜是女兒身,讓老東家大失所望,

為了傳承家族手藝,這個女孩生下來的第二天就被當做男孩來養,並且根據家規,雲重「少爺」不許出門半步,只能在祖宅的一畝三分地裡學手藝。

圖片來源於《聽見她說》

在奚美娟的演繹之下,雲重不平凡的故事被雲淡風輕地慢慢道來,但她在性別上的自我認知卻複雜而深刻。

在雲重的身份認知裡,自己一直是要繼承祖業的男孩,但另一方面,雲重和女性在一起時,更加輕鬆自如,與男性相處反而彆扭。直到12歲時,雲重遇到了當學徒的勝龍,才開始有了少女感。

勝龍時常握著小「雲重」的手作畫,兩人懵懂初開,心生好感,但云重並不知道這就是男女之情。後來因勝龍參軍,兩人再也杳無音訊了,這段初戀無疾而終。

隨著爺爺病入膏肓,義順隆家族家道中落,媒婆踏破雲重家的門檻為「他」說媒,以此給爺爺衝喜。

圖片來源於《聽見她說》

雲重的母親有苦難言,為了不讓鄉裡臨親謠言四起,決定在鄉下買一個智障女孩與雲重結了婚。實際上,爺爺為了家族的榮耀和延續,至死也沒有講出雲重女兒身的秘密。

生在舊時代,司徒雲重作為一個女性的身份,是不被允許和期待的。她尚未降臨於世,還在娘胎中,就是一個「替代者」的存在,所以,她的命運在出生的那一刻便早已註定。

正如她自己所說:「自打出生,我就是被當作男孩兒養的,我一生下來就是為義順隆活著的。」所以,她的一生是「女人」扮演「男人」的一生,也是被「獻祭」的一生。

圖片來源於《聽見她說》

雲重這個兼具歷史性和時代感的女性,她在家族責任和個體認知上不斷進行著選擇與掙扎,性別的自我認知幾乎貫穿了她的一生。

而爺爺對「孫子」雲重的期待、厚望更像是她一輩子拿錯的行李,與對的人錯過。

遲一步、晚一些完成了對自己性別的認知,抱憾終身,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為生男孩,

他們餵孕婦吃「轉胎藥」

根據國家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鑑數據顯示,性別比整體呈現出逐漸增大的趨勢,男多女少越來越嚴重。

經過北大郭志剛教授對「五普」(2000年)數據的分析,計劃生育寬鬆的地區,新生兒性別比相對正常;計劃生育嚴格的地區,新生兒性別比明顯失衡,其中「一孩半」地區尤為嚴重。

當「重男輕女」的思想,撞上獨生子女或「一孩半」的政策,再加入技術的催化,就產生了扭曲現實的力量——「既然只能(再)生一個,那總要想辦法生個男孩」。

重男輕女這一現象目前最直觀的數據就是「新生兒性別比」,性別比越高,意味著人為幹預胎兒性別越多。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生門》

在一些育兒論壇上,「接女翻男」熱詞頻現,意味著很多孕婦做完B超,得知懷女兒時,他們便寄託於「玄學」,人為幹預將腹中女兒變成男孩。

在處處宣揚「男女平等」的今天,一部分媽媽仍在網絡上瘋狂發文求男孩:「翻盤生兒子,點讚接男寶」。

打開小紅書搜索「接男寶」,能出現多達1W+的筆記,這些帖子的內容大多是自己懷孕,並成功分娩出一個男嬰。於是評論區裡很多想要生男孩的寶媽紛紛留言,跟帖回復「接男寶,接好孕」。

圖片來源自小紅書截圖

當孕婦在一些論壇留言,苦悶自己二胎又是女兒時,一些「接女翻男」回帖應接不暇。

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則將「生子」願望看成了潛在的商機,轉胎丸應運而生。

圖片來源於界面新聞

有的轉胎丸是謀財:用普通的維生素小糖丸,給人一點心理安慰,對人體沒有任何影響。

還有一種轉胎丸,則是謀財害命。因為這種致命性轉胎丸裡,含有大量雄性激素。孕婦在孕期大量服用雄性激素,很可能會直接導致流產。

而臨床上的「藥流」,經常會用雄性激素作為輔助,即使沒有流產,生下來的孩子,也很容易產生兩性畸形,成為「雙性人」。

圖片來源於界面新聞

在河南洛陽,有一位孕婦,因為太希望能生個兒子,病急亂投醫,在花高價買得轉胎丸後,誤將其當作「救命藥」吃。

結果,生下的女孩生殖器官異常,同時外在形象上,女孩具有男性特徵,體毛濃密、肌肉發達,有喉結,面部也是男性。

雙性人對性別的自我認知,身體的自然發展都將受到嚴重的影響,這場悲劇背後,最終承擔後果的只有那些無辜孩童。

功能性養育造成的成長悲劇

近年來,「重男輕女」思想甚至有所復甦,成為「生育」議題的堅硬觸角。

在豆瓣8.5分的熱播劇《都挺好》中,就曾道出很多家庭不為人知的辛酸:親子之愛,或許就是一場「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的功能性養育。

而在這場蘇母的功能性養育中,差異化對待每一個小孩,最後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們的性格,造成了各自的悲劇。

圖片來源於必應

家裡一共四間房。為了供去斯坦福讀書的大兒子留學,蘇母賣掉了女兒房間湊學費;為了讓遊手好閒的二哥過得好,買房結婚,原本希望考上清華改變命運的蘇明玉被安排進入一個免費的「師範大學」。

蘇母對三個小孩的養育分得清清楚楚,還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態度:「我們只負責到18歲,你是個女孩要嫁人的,父母不圖你養老。」

圖片來源於必應

老大蘇明哲,最給家裡爭面子:清華畢業,定居美國,妻女幸福。

長子是蘇母最驕傲的作品,但在在面對家庭關係時,變得愚孝:為了所謂的養老,不顧妻子的反對,接父親來美國安度晚年;就在自己失業,無法養活家庭時,也要硬著頭皮出錢為父親買房,孫明誠的擰巴之處就在於被所謂的「孝道」框住。

而從小討好、依賴母親的蘇明誠直到三十多歲,還在靠母親的補給度日,造成了生活能力和心智發展的不成熟,最終以離婚的方式結束了家庭關係,重新認知自我。

圖片來源於必應

小女兒從小受到「重男輕女」的思想荼毒,從小輸在起跑線上。雖然在幹出了一番事業,但她沒有在親情、家庭裡獲得成長需要的關愛,甚至造成了性格偏激、冷漠的一面。

功能性養育,讓這三個孩子的命運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差距,而這樣的家庭模式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曾經,一則「一家11個閨女1個兒子,姐姐們湊32萬給弟弟娶媳婦」的新聞轟動全網。

圖片來源於必應

12個小孩的母親平時就靠在煤礦打工和種地為生,生了11個女兒才生出來兒子,因為違反計劃生育被罰了不少款,因此家庭情況一直不好。

父親也是老來得子,直到50歲,才盼到這個寶貝兒子。小兒子結婚,基本就是舉全家之力助小弟組成圓滿家庭。

不管這11個姐姐是否心甘情願,這種家庭構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家裡超生孩子多,家裡被罰了不少錢。其中一位用功讀書的姐姐在高考那年被北京某大學錄取。

圖片來源於必應

但考慮到家境,姐姐僅看了一眼通知書,就去縣城開始打工,養活家庭,人生的跨越節奏按下了「暫停鍵」。

可以說,如果父母不受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影響,順其自然地看待生育問題,或許他們的生活會比現在好一些。

剝削,就到此為止吧

作家蕭紅曾感嘆:「我一生最大的不幸,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

這樣的悲嘆即便在當下也能獲得很多女性的共鳴,一位準媽媽曾表示,她希望生下來的是一位男孩,因為這個社會大環境對女孩來說,有太多的不易和委屈。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是「那些重男輕女中的女生,後來怎麼樣了?」上千個回答,每一個回答背後,都是對親情的痛心和失望。

家產不均分已經是小事,從小就當起「扶弟魔」「扶哥魔」的大有人在;因為缺愛自卑、沒有安全感,經常自我懷疑,缺乏認同感;在愛情中患得患失,折磨自己,折磨別人,甚至直接影響到自己的觀念,成為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

那些當被稱作招娣、迎娣的女孩們,是在她們的成長過程中逐漸意識到:

我的存在對父母而言是沒有價值的,不對,也是有價值的,那就是反映出,他們對於生出一個男孩,有著多麼強烈的渴求。

而當外界的人意識到,連她們的父母都不認可其存在時,就會把父母加諸其身上的傷害,繼續擴大。

同樣都是自己的孩子,卻因為性別,就有著這樣天差地別的對待方式。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擺脫這種性別綁架的人生,尋找到自身的價值與意義?

說姐相信,女孩們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搭建一個「自由」的階梯,從這可怕的無底洞裡,逃出去。

知乎上一位原名叫做「迎娣」的女孩,在「重男輕女」的土壤上,反抗不公。

在迎來二胎弟弟後,父母愈發忽視姐姐,她很想擺脫這種親情的忽視與困擾,變開始以自己的方式逃離這個土壤。

她試圖說服父母改名。

但在這期間,與家人的矛盾不斷激化,而改名的手續繁雜又緩慢,期間還被父母阻撓。但她頑強得堅持下來,成功擺脫了「迎娣」的名字,賦予了自己一個新的稱號,新的期待,一個完全與弟弟無關的名字。

圖片來源於必應

就在下定決心改名前,她考上了研究生,期盼過上自己規劃的人生,而非根據父母的安排,賺錢供弟弟讀書。

聽完她的故事,很渺小,卻很有力量。

或許,當我們受到家庭的「生男孩」執念的困擾時,我們也應該努力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學會保護自己,不再受到僥倖、迷信和無知的叨擾。

希望有一天,當女性與男性真正享受社會同等的地位和認知,那所有的父母都會欣慰、坦然、快樂地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Reference:

Vista看天下《這部劇的原生家庭悲劇,豈止重男輕女這麼簡單》

武志紅《《都挺好》裡,那些沒說破的事:每個偏愛,都有代價》

曲瑋瑋 《11個親姐姐給弟弟湊32萬彩禮:女人沒生兒子,會被笑話。》

世界華人周刊《「求求老天爺,讓我腹中的女兒變成兒子吧」》

英國報姐《為生男孩,他們餵孕婦吃「轉胎丸」,卻害慘孩子成畸形陰陽人》

原標題:《奚美娟自述性別崛起引熱議:那些叫「招娣」的女孩,後來都怎樣了?》

相關焦點

  • 那些叫「招娣」的女孩決定改名
    還有一個叫「迎娣」的女孩說,「我叫迎娣,確實迎來了弟弟,我弟弟叫舒暢。我倆的名字都是我爺爺取的,連在一起就是,我迎來了弟弟,全家人都感到心情很舒暢。這不是我猜的,這是我爺爺親口說的。」但是那些給女兒起名「招娣」、「迎娣」的父母,當然不是希望家裡再添一個女孩。這裡的「娣」,是「弟」的諧音。
  • 「那些叫招娣、勝男的女孩們」
    女主名叫蔣南孫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奶奶想要孫子,取了「男孫」的諧音。 南孫長大後,奶奶嘴裡也總是念叨著:女兒家留不住,終究是要嫁人的。歪打正著,女主擁有了一個很是別致且美好的名字。而還有很多因為同樣的原因被命名的女孩,就沒那麼幸運了。
  • 為何叫「招娣、盼娣」的女孩讓人心疼?名字之後是深深的性別歧視
    你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單能從博物館裡的古董看出,還能從一個人的名字體現出來,這是西方那些大衛、約翰、伊莉莎白們比不上的。02隻是,並非所有人的名字寓意都是那麼美好,還有些人,僅從名字上我們便可知道她在家中的地位以及父母對她的態度,比如那些叫做招娣、來娣、盼娣的女孩們。
  • 一個叫「招娣」的女孩,下定決心去改名
    原本以為這個名字就要跟自己一輩子了,直到看到微博上一個博主的一句話,她說很討厭這樣的名字,也恨那些還叫著這些名字的女孩,厭惡那些寧願忍受屈辱,讓這樣的名字跟隨自己一生的女孩,因為她們逆來順受、不懂得為自己爭取……屏著一股氣,她決心豁出去為自己努力爭一次。
  • 你身邊有叫招娣、引娣、亞男、若男的女孩嗎?
    「接女翻男」,是指準媽媽通過產檢確認自己懷的是女孩,但希望通過祈願、偏方轉變性別的行為。隨手一搜,網上充斥著各種此類的許願帖。甚至還有人天真地發帖詢問:「有沒有女翻男的真實案例?」為了把腹中的女兒變成兒子,準媽媽們可謂是各出奇招。
  • 90後也重男輕女,00後女孩名叫「招娣」,希望生活善待她們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男孩女孩有什麼不一樣?生下來都一樣」、「還是女孩好,以後是家裡的貼心小棉襖。」文化的包容性,讓重男輕女的現象緩解了不少,現在很多父母的心態都是順其自然,並不是很糾結孩子的性別。
  • 頭胎的特徵預示二胎性別?老人口中的「猜測」,後來都成真了嗎?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大家在生完第一胎寶寶後有沒有想過未來二胎的性別呢?是不是感覺有點太早了?不過這種猜測在身邊有很多。曾經聽老人講在過去有些頭胎生了女兒的家庭,會給女兒起名「招娣」、「來娣」,意思就是想「招來個弟弟」。
  • 「招娣」改名說明啥?中國婦女報:對重男輕女沉痾的「宣戰」
    「中國婦女報」微信公眾號12月22日消息,近日,一位名為「招娣」的女孩兒成功改名的報導引人關注。「招娣」無疑是重男輕女認知的具象表達,可怕的是,這樣的性別歧視是一個自我循環、自我複製、自我實現的強有力機制。「招娣」只能默默地承受,一次次地陷入再生產性別迷思的泥淖。
  • 那個叫「迎娣」的女孩,終於改掉了自己的名字
    最近,知乎上一個名為「迎娣」的女孩的改名故事,打動了許多人。「迎娣」,諧音「迎弟」,其背後的含義不言而喻。女孩出生四年後,「不負眾望」為家裡「迎」來了弟弟舒暢。小時候的她曾問過家人:「為什麼我不能叫舒暢,不能叫開心,不能叫高興?」他們說:「因為生下你時,當時確實不高興。」
  • 【尋親】18歲楠木女孩急尋親屬,自述叫羅新蘭
    樂山救助站:18歲左右女孩急尋親屬,自述叫羅新蘭姓名:羅新蘭站內編號:a20150031性別:女年齡:18歲特徵描述:身高160cm,體重45kg,體態消瘦,智力障礙,與該員交談中該員用筆寫出自己姓名羅新蘭,父親羅紹雲
  • 被命名為「招娣」和「勝男」的女性
    而還有很多因為同樣的原因被命名的女孩,就沒那麼幸運了。01 用意明顯的,比如招娣、盼娣、迎娣。這個女孩的出生,是不受歡迎、不被祝福的,她被視作工具,為的是迎接弟弟的到來。 但其實,「娣」在今天不常見了,古代用得多一些,是指姐姐妹妹,或者丈夫的弟弟的妻子。蠻諷刺的,當他們為自己的女兒命名「招娣」的時候,想的是「弟弟」,卻適得其反,用錯了字。
  • 那些被有錢人看上的前臺女孩們,後來都去哪了?
    今天寫的是前臺女孩們。那些幻想過她們的男人,那些嫉妒過她們的女人,可能都想過這個問題。那些前臺女孩後來去哪了? Pi 是我們新來的同事,她認識很多前臺女孩。她在時尚媒體工作過很長時間,很多人都記得那家公司的前臺女孩搶走女記者男友的話題。我請她寫這些故事。
  • 人間真實:那些叫"喜寶"的女子,後來都過得怎樣?
    回來後,不少人百感交集。一個做過情婦的女生,在朋友圈裡說:「喜寶的人生裡有遺憾,但沒有錯。都是選擇,誰也別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別人。」另一個說:「罵著喜寶的女人,都在心裡暗暗渴望成為她。」可不是!這電影太撩,太瑪麗蘇!
  • 新賭徒招娣背景故事——少女離家出走,為何在深更半夜孤身進入豪宅?
    在招娣三歲時,她娘也不知得了什麼病,請什麼大夫都治不好,錢花了不少,折騰了沒幾個月就死了。孫掌柜當然不肯就這麼斷了香火,就又娶了一房,沒兩年竟真的生了個兒子。後媽是個沒什麼主意的鄉下女人,對招娣不說有多好,卻也不壞,吃的穿的有弟弟的就有她的,只是不會怎麼管教,由著她性子,招娣從小就和男娃一起瘋跑打鬧,倒像個假小子似的,還成了附近有名的孩子王。
  • 55歲奚美娟演「女扮男裝」,新作口碑兩極分化,脫離時代是硬傷?
    再後來,人們不願意親手把孩子扔下去,便僱人。長久下去,這居然成了一門「職業」。那時候會有專門的人上門收孩子,然後成堆地扔進棄嬰塔裡,到了固定時間,一把火燒乾淨。那會兒,只有極少的女孩幸運,沒有被扔進陰暗恐怖、爬滿鼠蟲的棄嬰塔。
  • 薛佳凝新劇《光榮時代》熱播,「招娣」在守望的是什麼?
    近期,薛佳凝在其個人社交平臺曬出新劇《光榮時代》劇照,並配有「招娣,在守望的是什麼?倒計時2天。」對於自己的新劇《光榮時代》的期待,身穿旗袍將自己置身於油菜花的海洋中,展現東方女性的美和時代感。薛佳凝在劇中飾演「招娣」的角色,招娣、等第這個名字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
  • 那些作為全日本男人情敵的女人後來怎樣了?
    那些作為「全日本男人情敵」的女人後來怎樣了?從清正美的寶冢音樂劇裡,我看到了日本女性的一個悲劇這幾天在整理B站收藏夾,偶然地看到了以前收藏的寶冢歌劇片段,忽然就來了興趣全部重溫了一遍,然後恍然如夢初醒:自己第一次看到寶冢的演出已經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我還在上初中!
  • 那些不聽話的「酷女孩」,後來都怎樣麼樣了?
    如果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波伏娃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酷女孩了。除了波伏娃,幾百年來,很多作家都在書中探討過女性追求獨立的故事,從簡·奧斯汀到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從《簡·愛》到《那不勒斯四部曲》,每個時代,總有那麼幾個酷女孩,在時間的長河裡留下瑰麗的背影。今天小K就想與你分享10位寶藏女孩,她們的故事中,一定有你曾經許願想要活成的樣子......
  • 尋親:五旬男子在重慶被救助,自述叫胡成海,四川瀘州人,哥哥叫胡成才
    受助者姓名:胡成海(自述) 受助者性別:男 受助者年齡:約54歲 尋親編號:Y202011042 受助原因:其它 受助者特徵:高1米62,左嘴角上方有顆痦子,自述叫胡成海,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白沙鎮人,1966年2月5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