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聯合國到白水縣,都在講述著關於倉頡的故事!

2021-02-23 倉頡廟

穀雨拜倉聖


鳥瞰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中華大地,在這片廣袤深厚的黃土地上,在魏巍的黃龍山前、浩浩的洛河岸邊,時光從五千年前,穿越至今。於是乎,自太初有字,民族的心靈、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託。

千百年來,倉頡廟是海內外炎黃子孫頌揚祭拜文字聖人的場所,2001年,倉頡廟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聯合國將中文日定在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穀雨,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頡造字的貢獻;2013年,「倉頡造字」的故事被教育部納入中小生教學課本,成為千百萬學生的必學科目;2014年「倉頡傳說」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受到國家重點保護;倉頡廟內48課古柏,被海內外學者稱為「綠色的國寶,活著的文物」;「倉頡28字鳥跡書」記錄了黃帝與炎帝,聯合中西部部落聯盟攻打蚩尤的歷史故事,標記著華夏民族最初的文明之光。被專家們稱為「中華民族第一篇史書」。

漢字是當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它形美如畫、音美如歌、意美如詩,發而為言,著之為文,鑄就了巍巍的中華魂魄。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漢字是時間的紐帶,它讓我們悠久的文明傳承至今卻璀璨如新。漢字是空間的紐帶,他讓我們口音各異但是卻可以看著同一封家書,落淚傷心。漢字是情感的紐帶,它讓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我們包容、團結、延續至今。

「古柏千年秀,廟堂文字香,殘碑垂偉業,山水共流芳。讓我們一起傳承中華美德,凝聚中國力量,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

2018年聯合國中文日

「從漢字到文學:中國文化的魅力」主題展在日內瓦萬國宮隆重舉行

國際在線報導:當地時間16日,由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共同舉辦、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協辦的聯合國中文日活動「從漢字到文學:中國文化的魅力」主題展在日內瓦萬國宮隆重舉行,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活動受到各界一致好評。

本次聯合國中文日活動由「漢字裡的中國」藝術展、中外文化互譯成果展和「閱讀中國」沙龍三大板塊組成,以語言文字為載體,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立體多樣的手法,巧妙闡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代表俞建華大使、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總幹事穆勒、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文化委員會主席皮薩諾以及各國駐日內瓦使節、國際組織官員、國際職員、當地華人華僑、中文學校學生、各界友好人士約400人參加了當天的活動。

俞大使在致辭中表示,漢字是中華文明的載體,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在成千上萬的漢字中,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精髓的就是「民」字。他:「『民』字蘊含著中國文化『以民為本』的核心思想,同聯合國系列文化活動「以人為中心」的主題相得益彰。隨著中國發展進入歷史新時代,習近平主席站在時代前沿,引領時代潮流,進一步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中國民本思想的最新發展和詮釋,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時代性和先進性,必將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發揚光大,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俞建華指出,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利用好聯合國的平臺,加強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鑑,建設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

端詳漢字的演變

靜讀有關中國的故事

現場嘗試雕版印刷

「白思諾是我的中文名字」



倉頡故裡陝西白水舉行祭祀大典

穀雨祭祀倉頡典禮暨2018年「一帶一路」年度漢字發布儀式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倉頡精神」和「絲路精神」,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4月20日,由中國公共關係協會、陝西省旅遊發展委員會、渭南市人民政府主辦,白水縣人民政府與大私塾知行學館承辦的戊戌穀雨祭祀倉頡典禮暨2018「一帶一路」年度漢字發布儀式,在白水倉頡廟景區舉行。

「漢字叔叔」理察·西爾斯對」年度漢字作闡釋

參加活動的國際友人紛紛拍錄大典活動

中省市多家媒體參加活動並報導

穀雨祭祀倉頡典禮現場人山人海

倉頡廟組織的」「漢字尋根 文化探源」研學活動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習近平

相關焦點

  • 【陝西美食】陝西白水縣:倉頡家宴·三轉席
    在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流傳著一種獨有的商務宴席——倉頡家宴·三轉席。那究竟什麼是「三轉席」呢?這個「轉」又是什麼呢?吃什麼?該怎麼吃呢?三轉席是流傳於陝西省白水縣洛北地區紅白喜事招待親朋好友的傳統經典宴席,是茶席、酒席、飯席的總稱。三轉席始於何時,為何而「轉」,歷史已經無從考究。
  • 陝西白水縣倉頡廟:穿越時空的文明之光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說文解字》中的這段記載,將倉頡造字的故事娓娓道來。6月12日,恰逢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記者慕名來到了倉頡故裏白水縣,對倉頡造字的傳說和倉頡廟的現狀進行了探訪。
  • 大美白水 || 穀雨拜倉頡
    倉頡長相非凡,古書上說他「龍顏四目,生有睿德」。 那是五千多年前的一天,走遍名山大川的倉頡,席地而坐,依照星鬥的曲折,山川的走勢,龜背的裂紋,鳥獸的足跡,造出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倉頡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上天為生民賀喜,降下穀子,鬼因為再不能愚弄民眾而在黑暗中哭泣。人們從此把這天叫做「穀雨」,並在每年的這一天祭祀倉頡,並稱他為聖人,認為是他帶來了智慧,並使文明得以延續。
  • 始祖公倉頡——「造字聖人」
    在大約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伴隨各族圖騰及幼稚朦朧的宗教記憶,逐漸形成和產生了神話傳說,再經過不斷發展完善,到大約五六千年前的父系氏族社會,神話傳說已較為豐富。最早的神話故事與歷史傳說,都是關于氏族或部落來源及其祖先的神化故事。經西周到戰國,這些神話傳說通過不斷演繹改進,從簡樸變得較複雜,從零碎變得有系統,將神性賦予了人性。至漢代,則把它歷史化、定型化了。
  • 倉頡故裡,四聖緣的故事
    四聖緣的故事作者:王孝文白水自古稱四聖故裡、相傳造字的倉頡、造酒的杜康,造碗的雷祥和後來造出人間第一張紙的蔡倫都是白水的古代聖人,都在白水這塊熱土,創出了驚人的業績,也都是在白水結下了他們的緣分。據說,倉頡在故鄉造字,十分刻苦,十分認真。
  • 「倉頡」到底是咱洛寧人嗎?為什麼別人那麼說!
    洛寧鳳翼路的「倉頡像」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倉頡究竟是哪裡人?
  • 倉頡造字,一個美麗的傳說
    (黃帝的史官 倉頡看到鳥獸的足跡,悟出紋理有別而鳥獸可辨,因而開始創造文字)。倉頡,稱蒼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關於倉頡造字,歷史上有這樣一個傳說,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之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
  • 愛心手牽手,接力心連心(白水縣心連心愛心公益協會活動公告)
    白水縣心連心愛心公益協會「愛心手牽手,接力心連心」        公益活動公告        親愛的白水縣心連心公益協會的志願者們,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2016年9月20日,白水縣心連心愛心公益協會來了位特殊的求助者
  • 東方神韻,世界瑰寶——中華文字始祖倉頡與漢字【原創】
    為了傳承中華漢字文化,讓後人了解中華漢字始祖倉頡,世界教科文組織專家、世界文化藝術博士,中國第一位走進聯合國的書畫藝術大家王桂堂先生,追根溯源,依據陝西省白水縣倉頡大道屹立的倉頡石雕像,於2009年5月,心有靈感,創作了漢字始祖倉頡像。
  • 【陝西文物覽】陝西白水縣——《倉聖鳥跡書碑》
    《倉聖鳥跡書碑》現立於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倉頡廟前殿內,碑上所鐫刻的28個象形文字,是當年倉頡所造象形文字的原形。倉頡廟前殿內的《倉聖鳥跡書碑》(本文圖片由白水縣融媒體中心提供)史料記載:「倉頡造書兩卷,隋亂時失於兵火,現存只有二十八字。」
  • 獎狀背後的故事
    這都有賴於一次徵文的助力。   2016年12月23日,白水縣作家協會成立記得是2013年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地裡忙著剪聖女果的芽子,忽然手機響了起來,順手打開,原來是鎮政府工會主席問曉娟打來的,她讓我馬上到鎮上來,有事相商。
  • 人民日報|我幻想著倉頡遙望日出東方,畫下了最初的黎明曙光
    漢字的發明者常常追溯到倉頡。現在年輕人在網絡上搜尋「倉頡」兩個字,會找到一大堆有關「倉頡輸入法」的資訊,卻沒有幾條是與漢字發明的老祖宗倉頡有關的資料了。 《淮南子·本經訓》有關倉頡造字非常動人的句子:「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 釋放文旅融合發展的強大活力——白水縣文旅局局長井智軍答記者問
    釋放文旅融合發展的強大活力——白水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井智軍答記者問圖為白水倉頡廟。白水縣是渭南市唯一的山區縣,戰國時期秦孝公十二年置縣,建制距今2300餘年,縣境內溝壑縱橫、三山盤踞,五塬起伏,兩河沿界通過,文化旅遊資源豐富。
  • 線上課堂丨倉頡造字
    2020年4月19日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穀雨」,也是第十一個聯合國中文日,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呢?這要從倉頡造字說起。2010年聯合國新聞部啟動聯合國語文日時,就把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穀雨」定為聯合國中文日,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頡的貢獻。1.黃帝(Yellow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是中華民族的始祖。2.天帝,天上之王,是中國神話中掌管天界、地位最高的神。
  • 九旬翁整理倉頡資料30年 考證倉頡墓曾在楊廟山岡
    只是有人知道,2004年楊廟曾出土了印有「倉頡」字樣的文物,證明了倉頡與楊廟存在淵源。楊廟鎮有位91歲的趙瑞智老先生,花了30年時間,整理與倉頡有關的資料,編纂成書,成了目前唯一一本記錄倉頡與楊廟淵源的文獻資料。據趙老先生的這本書中記載,曾有一座倉頡的墓葬在楊廟的山岡上,由於後人保管不善,毀於一旦。
  • 西安長歌行研學丨 倉頡——「字聖」的傳說
    倉頡(jié),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傳說為陝西白水陽武村人,曾任軒轅黃帝的史官。從戰國時開始,人們便口耳相傳,說倉頡被黃常賜姓為「倉」 ,是因為他是創造漢字的人,被尊為「字聖」。黃帝命倉頡從繩結記錄中找出些史實,以便與炎帝進行交涉。誰知倉頡提供的資料卻出現了偏差,致使黃帝在談判中失利。黃帝統一各部落之後,便命史官倉頡者辣島 墅倉想辦法創造出一種更加簡便的記事方式。然而造字一事,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於是倉頡找到一處清幽的地方住下來,尋思如何造字。一天,倉頡正在樹下思考,忽然一隻鳳鳥飛來,嘴裡還叼著一樣東西。
  • 倉頡故裡在原陽之——倉頡都陽武
    把倉頡與原陽結合,也就把「中華第一聖人」與「中華第一米」結合起來,「第一米」就是聖米、神米。或者使人聯想到,倉頡在此建都,在此造字,那麼「米」字是不是在原陽(陽武)創造的呢?當然,這只是臆想。「倉頡都陽武」一說最早見於《春秋元命苞》,倉頡「治百一十載。都於陽武。終,葬衙之利鄉亭。」《春秋元命苞》也稱《元命苞》,一般認為成書於西漢末年,是緯書的代表作,是借神意解釋經典的作品。
  • 倉頡故裏白水舉行楹聯徵評頒獎、鄉情文學新書發布會
    1月20日,倉頡故裏白水縣舉行「頌改革 詠白水」綠洲杯楹聯徵評活動頒獎儀式與「愛我祖國 愛我白水」鄉情文學新書發布會。新書發布會上,《白水地名故事》編者閆志豪、《鄉情心墨》作者王孝文、《過往》作者郭學謙分別介紹了三本書的編寫出版情況。渭南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向新書編作者發放收藏證書。與會領導分別為各鎮(辦)、縣圖書館、文化館、縣誌辦、外宣辦、電視臺、微白水、倉頡文化網等單位贈送新書。
  • 上古時期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
    倉頡造字的故事:倉頡也稱蒼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籍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
  • 徐映珉/「漢字故裡」拜倉頡
    據史料記載,倉頡出生於今陝西省白水縣,是軒轅黃帝的一個左史官,專門負責記史。由於當時沒有文字,人們記事都用繩子打結的方法,時間一長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繩結究竟記了些什麼,連自己也無法辨認。有一次,黃帝要和炎帝談判,讓倉頡整理出多年來炎帝入侵殺民的事實。倉頡跑到記史的庫房裡尋找了幾天幾夜,弄得頭昏腦脹、耳鳴目眩,還是出了差錯,讓自己的民族受到損失,遭到黃帝的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