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故裡」拜倉頡
徐映珉
「造物神奇終尋常,文明功業破天荒;初創漢字形音義,始祖光輝照萬邦。」這是鐫刻在倉頡園紀念碑上的四句話,高度頌揚了「中國漢字始祖」倉頡的功績。
筆者的家鄉位於倉頡園腳下,小時候天天上學或趕集路過此處,卻因文化傳播閉塞從未聽說倉頡在此造過漢字,甚至連倉頡是何等人許也不知曉,直到參軍後翻閱有關歷史以及倉頡園建成後廣為傳誦,才漸漸知道了原來家鄉竟是「漢字故裡」。
秦嶺南麓的陝西省洛南縣,山青水秀,人傑地靈,是黃河支流洛河的發源地,更是中國漢字的創始地,因境內有多處倉頡造字遺蹟而聞名。今年國慶節期間,筆者回到洛南家鄉,於濛濛細雨中踏訪了這個2005年建成、佔地1.5萬平方米的倉頡園。
倉頡園坐落於縣河南岸的一酷似饅頭的山頭上,北臨潺潺流淌的洛河水,南靠松柏蔥鬱的饅頭山,景園與饅頭山生態公園融為一體、交相輝映。沿緩坡寬平的石階登高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倉頡園大門兩旁的對聯:「中國漢字故裡,華夏文明搖籃。」掩映於綠樹翠柏中的奇石和倉頡造字石刻遺蹟,給人以神秘之感。聳立於公園中央的倉頡石雕像,神態莊重,惟妙惟肖,使人頓生一種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
步入園內,仿佛穿越時空隧道,走進一面洞開的歷史大門,讓人感受到歷史與文化的洗禮。園內的主要景觀由奎星亭、雲雀園、聖德石饅、靈龜廣場、鳳凰臺、文史曲廊、文星狀元石、石屋遺蹟和倉頡紀念館組成,生動地濃縮和演繹了倉頡造字的歷史遺蹟與傳說。景園為典型的傳統北方園林風格,融字、畫、石、水、林、景、趣於一體,翠竹奇石,跌瀑飛流,樹影婆娑,移步易景,令人陶醉。園內所有建築採用先秦遺風的仿古形式,古樸簡潔大方,彰顯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傳承著中華民族古老的文明,激勵世人讀書尚文、奮發向上。
據史料記載,倉頡出生於今陝西省白水縣,是軒轅黃帝的一個左史官,專門負責記史。由於當時沒有文字,人們記事都用繩子打結的方法,時間一長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繩結究竟記了些什麼,連自己也無法辨認。有一次,黃帝要和炎帝談判,讓倉頡整理出多年來炎帝入侵殺民的事實。倉頡跑到記史的庫房裡尋找了幾天幾夜,弄得頭昏腦脹、耳鳴目眩,還是出了差錯,讓自己的民族受到損失,遭到黃帝的指責。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倉頡的心:「人大腦記憶的東西畢竟是有限的,而且容易出錯,我一定要搞出一種筒單易記的符號,讓大家都能用符號記事交流,表達思想。」於是,倉頡隨黃帝南巡來到陝西秦嶺南麓的洛南山區。他從野獸的腳印的形狀中得到啟示,開始創造象形文字。《策海·大書》載:「倉頡登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倉帝受之,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如今,在洛河南岸的元扈山石壁上,原刻著倉頡手書的「獸蹄鳥跡」28個漢字。
據《陝西金石志》和《淳化閣古法帖》記載,倉頡在洛南最初造的這28個漢字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明左互從家受赤水尊戈幹爺芾」。此後的數年間,倉頡深居秦嶺山中,潛心觀察,揣摩造字。這些字都是仿照萬物的形態造出來的。比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態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爪」字是觀察著鳥獸爪印塗的……那時沒有筆墨紙硯,倉頡就用折來的樹枝,把字寫在山洞的牆壁上。一個山洞寫滿了,他又挖出第二個山洞繼續寫;第二個山洞寫滿了,他又挖出第三個山洞寫。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就這樣,倉頡整整造了3個山洞的字。這時,他才離開深山回到村裡。
倉頡創造的一個個漢字,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開啟了華夏文明的先河。為了紀念這位漢字始祖,洛南縣府於光緒五年在縣城東南隅修建了「倉聖祠」,歷代文人墨客千裡迢迢來到這裡瞻仰聖跡,拓印字形,以示風雅。
走出雲雀園,迴轉小徑踏上凌空而架的木棧道,頓覺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這裡綠樹茂密,山風習習,一簾跌瀑潺潺而下,匯成一彎墨染的水潭,幾尾紅色小鯉魚遊弋池底,忽現忽隱,令遊人流連忘返。青竹環抱中的倉頡殿門兩邊的一副對聯格外醒目:「傾力造字化育神州百姓,精心刻符秉啟華夏文明」,讓人無不追古撫今、敬仰聖祖。
如今,倉頡文化已成為一個享譽中外的招牌。洛南縣委縣政府堅持打造倉頡造字、「漢字故裡」這一文化旅遊品牌,著力塑造洛南作為「漢字故裡,華夏文明」的品牌形象,利用這一特有的文化資源,精心挖掘其豐厚的文化底蘊,用倉頡文化包裝洛南、宣傳洛南,提高洛南的對外知名度。陪同筆者的縣文化和旅遊局的朋友告訴,近年來,圍繞「傳承倉頡文化,助推經濟發展」這一主題,相繼開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動:1997年,在各級領導的重視下,洛南縣組建成立了倉頡藝術研究會,舉辦各種展覽,開展講座研討活動;2001年縣裡隆重舉辦了首屆倉頡文化藝術節,並邀請國內一流專家精心打造出大型詩舞劇《倉聖吟》,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2018年,倉頡造字已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9年4月,洛南縣首次舉行公祭造字始祖倉頡典禮,各大新聞媒體作了充分報導,引起廣泛關注。目前,以「倉頡造字在洛南」「中國漢字故裡」為主題內容的各種文藝表演、文化創作、文化交流活動日益繁榮,倉頡文化旅遊紀念產品不斷出新,已成為文化旅遊強縣的重要支撐。
佇立於高大的倉頡雕像前,讓人久久沉思:今天,當我們用一個個漢字描物記事、作詞賦詩、交流思想、溝通感情時,禁不住地為倉頡鍥而不捨地創造漢字的精神所折服,讚嘆他對華夏文明和歷史的偉大貢獻。
徐映珉,1960年2月出生於陝西省洛南縣,1978年12月入伍,歷任團報導員、幹事、指導員、宣傳股長,師新聞幹事,原蘭州軍區人民軍隊報社處長、主任編輯,甘肅省雜文學會副會長,甘肅省作協會員,發表新聞和各類文學作品七百餘萬字,著有雜文集《哭笑不得》《笑罵由我》《雜花生樹》《筆隨意走》《飛鏑鳴處》《徐映珉等十人雜文卷》、長篇紀實文學《回眸昨日》、遊記隨筆《走向聖域》等,一百多篇雜文隨筆在軍內外報刊徵文或評比競賽中獲獎,八十多篇雜文隨筆被收入多種文集。大校軍銜,現退休居於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