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徵文活動推出以來,後臺收到了各地標日粉絲們分享的「標日故事」,標叔會陸續在公眾號上分享部分作品。
註:推薦作品並不代表最終的獲獎作品,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投稿說明詳見文末。
原標題:只有吳淞水最甜
作者:盧紫恆(桂林)
1.
在一個小型的中學生攝影展覽會上,有我的一幀「作品」參展。它的構圖很簡單:我的左手託著一本16開本的書籍,緊貼於胸前;右手舉起,拇指和食指彎曲相交成圓,示意為「OK」。畫面上除了一人一書之外,再無他人他物。照片的標題是:《我和我的老師……》。
開展的那天,我以觀眾的身份也去了。走到有我「作品」的展板前時,看見好幾位陌生的同學聚精會神地看完我那幅照片後,無不面現困惑的神情。他們面面相覷,其中一人沉吟著說:「怪哉怪哉!照片上有他的老師嗎?」另一個人肯定的說:「沒有!簡直是文不對題!」
我聽了一言不發,只在心裡暗忖,大凡在校的學生,一般只認準相距咫尺、面對面立於講臺、有眼睛有鼻子的老師。而以其他形式、姿態存在的老師,很容易被他們忽略。我自己也是一名在校的高中生,在這一點上,之所以與他們不同,是因為課餘時間裡,我還要爭分奪秒自學日語,而我卻無法與有關的老師相見,他們是真人不露相啊!但我的日語老師的存在是千真萬確的。只可惜那幾位同學心無靈犀,而且缺少一點聯想,忽略了畫面上那一冊赫然在目的《標準日本語》(以下簡稱《標日》)而已。
2.
我拜師在《標日》門下,是在高一下學期,距今九個月前的事,那時已面臨高中畢業後去向的選擇。經過深思熟慮並徵得家人的同意後,我確定高中畢業後去日本留學。於是從零開始學日語,過語言關,便成了我的當務之急。但我掐指一算,從高二開始,每天白晝得上七堂課,三嚼兩咽吃過晚餐,晚上又得趕兩節課。精疲力竭回到家裡,緊鑼密鼓,一口氣做完七八科的家庭作業,已時至深夜……每個周六白天也要「補課」一整天,周日雖休,但因積一周的疲憊,好容易爬起床來,就遠不止「日上三竿」了。在時間資源嚴重匱乏的情況下,上「科班」學日語擺明是此路不通。唯一可行的只有自學了。
從古到今,都有「無師自通」、「自學成才」的奇蹟發生。但我堅信,「無師」其實有師,而且一定是教導有方、循循善誘、知識含金量大的優秀教師。而「自通」、「成才」的確可以在這樣的老師點撥之下,通過自覺、勤奮和堅持不懈的自學達成。
明確這一點後,我開始了尋師、擇師的過程。幾經周折之後,正當我因踏破鐵鞋無覓處而又急又懊惱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一本「新版.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從書店的書架上躍然映入我的眼帘。我萬分驚喜,捧起它翻開扉頁,一口氣看完了它的「新版序言」,緊接著又一頁頁瀏覽完全書。最令我注目的是,光是直接參與本書編纂工作的中日雙方的日語專家、學者、教授就濟濟一堂的有24位。《標日》是他們珠聯璧合的瑰寶,是他們智慧、心血的共同結晶,深深寄託著他們對每一個學習日語者的殷切期望。
忽然,我仿佛看到了他們一個個站在我面前,都對我說:「我盡全力教,你要發奮學,你準能贏!」一下子我感到我的心在激跳,熱血在沸騰,心裡一遍遍叫著:「老師,您好!……」此刻,如果有人湊巧向我臉上打量,定然會因我喜形於色得毫無掩飾的表情而感到莫名其妙。我在心裡呼喊著萬歲,我終於請到了我滿意的老師。耶!我可以在自學日語的航道上揚帆起航了。
3.
時序匆匆,一眨眼功夫半年過去了。我的日語自學循序漸進地在進展中,既沒有突飛猛進,也沒有大起大落。《標日》這位老師畢竟卓爾不群,它對自學者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和周密性。無論你在自學中遇到任何難題,只要你勤於思索,鍥而不捨,你都能夠從它預先設計好的錦囊妙計中最終得到圓滿的解決。即使是從未涉獵過外語的自學者也不例外。在學習上,我歷來貪得無厭,半年以來我匆匆學完《標日》初級上下冊後,得隴望蜀,繼而又如饑似渴地進入中級課程的自學,並且依然感到順利。我的這一段文字,假如給人看了,人家勢必大跌眼鏡,嗆我「誇誇其談,華而不實」,最後來一句「腦子有病!」欲速則不達這個道理我懂,但我還不至於「懂」到懷疑自己的地步吧!
有一天,我得到一個信息:某日語教學機構數日內在桂林某酒店主辦「中日大學生聯誼會」,心想,機會來了!我應該設法參與,藉機「實戰性」地測試一下自學日語收效如何。當這個會進行到「分類活動」時,我毫不遲疑的進入了「雙方友好交談」的圈子。交談是清一色的日語,我與日方三位大學生進行的三比一對話,自始至終暢通無阻,非常活躍,彼此歡快愉悅。末了,一位日本學長問我:「你是哪個日語大學畢業的?」我告訴他我還是一個在校高中生呢。他們聽後都愣住了,我自己這時也如夢初醒驚喜的發呆了。我不敢相信剛才用日語與日本學長們自如交流的竟然是我自己。雖然其中必定存在這樣那樣的差誤,但事實證明了我在日語學習上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實質性的成果,使我更加堅定了自學的信心。
這天夜裡,在我學習日語之前,我情不自禁地向《標日》由衷地一鞠躬,表達了我對至今無緣拜見的老師們的謝意、請安和問候。同時,也暗下決心,再接再勵,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接下來,我經過一段時間自學之後,在家人的鼓勵支持下,我鼓足勇氣於2018年1月14日參加了JTEST(實用日本語檢定)考試。這一舉措顯然是自不量力,但我豁出去了。這一年的春節前夕,我收到了由日本語鑑定協會籤發的「C級」證書。這並非是憑空的「天遂人願」,而是承蒙我的日語老師們使出全身解數,精心施教,苦心栽培的結果,績效理當歸於他們。
4.
我從經驗中體會到,學習上的不斷測試有助於不斷發現學習中的不足之處,有利於及時改進,更好地促進學業,自學尤其需要這樣。如果說我過去對頻繁的考試有過厭煩和畏懼的話,現在恰好相反。總是希望能有測試的機會。
前些時候,有一個日語教學機構的推銷員一連數日地打電話給我,想拉我這個「生源」。我估摸著暑假將臨,如有必要,也可以就讀。於是按對方規定的時間,先進行測試。對我檢測的外教老師是一位地道的日本人。能操一口標準的日語。原定測試時間為20分鐘,但實際用時將近2小時。他自始至終用日語,我也只能以日語對答。而且他的語速逐漸加快,我雖稍感緊張、吃緊,但謝天謝地,還能緊跟不誤。測試結束後,他給我的評語是:「……無法想像只是自學了半年,能用日語清晰流暢地進行對話……」,其次肯切地指出我存在的不足之處:「……語法方面稍有欠缺,希望能夠學習更加地道的表達方式……」。評語的第一點不完全符合我的實際,但我覺得他是以平常心看待不平常事,是別有境界,可以理解,我無需做出任何解釋。第二點則可以說是一箭中的,使我受益匪淺。他雖然只是點滴施教,但他的滴水之恩使我心存感激。
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功課的壓力日漸增加,我的父母都擔心自學日語會對學校功課磕磕絆絆,帶來負面影響,曾經憂心忡忡。但從已經進行的六科學業水平測試的結果來看,我的成績是3A3B,已基本過關。這表明我的「校學」和日語自學並行不悖、相安無事。
5.
回顧前段時間自學日語的日日夜夜,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才知道。
古人吟道:「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我作為一個在校學生,要想在緊張繁忙的功課之餘,堅持自學日語,爭取一份額外的知識收穫,首先必須能夠忍受寂寞。近半年以來,我除了上學外,幾乎是足不出戶。節假日、雙休日在我的生活中已經不復存在,各種娛樂包括以往的愛好也已與我無緣,知交好友更是久違。放學回到家裡,便圍在四壁之中,爬完了高中的書山,又行舟於日語的海洋之中,一天又一天,就這樣寂寞地走了過來。有時候我突然大聲疾呼:「老媽,我想去看場電影!」但叫喊歸叫喊,住了嘴還依然是該學什麼學什麼。
再就是飽受了艱辛,吃盡了苦頭。在過去的半年中,在學校裡,每一節課的下課鈴聲,對於我來說都是自學日語的上課鈴聲,我戴上耳機依舊穩穩噹噹的坐在原處,一心一意聽我的日語錄音,毅然放棄課間休息,極少例外。回到家,深夜時分,忙完了學校老師布置的各科作業,雖然已經哈欠連連,兩眼皮頻頻打架;可我的日語學習才剛剛開始,記單詞、學語法、做練習……一次次打退了瞌睡的進攻。老爸為我準備的夜宵、果品,常常顧不上享用,我只顧與時間賽跑。但偶爾也有因無法自控而伏案入眠的時候。於是我常用古人「懸梁刺股」、「映月讀書(江泌夜讀隨月光,光斜則握卷升屋,睡極墮地則更登)」的刻苦精神鼓勵鞭策自己,從未因為艱苦而退卻。
大智慧者,也許僅憑天資聰慧,毫不費力就可以掌握和運用一門知識,而愚笨者得花上吃奶的氣力,以勤補拙才能學到一點東西。我無疑屬於後者。所以即使是在徒步時或進商店購物時,甚而至於就餐或蹲廁時,都絕不肯錯失一分一秒,苦苦地記日語單詞,反覆地默誦日語課文(含日文原著),一點點一滴滴地積累、沉澱、吸收……
就我自己而言,將近11年的學子生涯,其寒窗的酸甜苦辣,與其他學子相比本無太大的差異。但自從增加日語自學後,其滋味就變的更加繁雜,更加濃鬱和更加刺激了。然而說到底,「甘苦」未必只有苦,更何況有道是「雖苦猶甜」呢!在這些甘苦中,如果我把日語自學比作「吳淞水」,那麼我真正的感受正如一句古詩所吟誦的那樣:「千辛萬苦都嘗遍,只有吳淞水最甜。」
6.
啊,展望未來,明年(2019年)的這個時候,假如沒有什麼特殊原因的話,我已經在日本國的語言學校學習了。對日語的學習,於我任重而道遠,我會在赴日之前,在現有的基礎上更加努力,爭取更大的收穫。
飲水思源,我對我那些欲見不能的老師們的想念,一天比一天強烈;由此而生的遺憾也一天比一天深沉,有時顯得悶悶不樂。我最要好的同學阿亮天生機靈,一眼看穿了我的心事,他對我說:「你傻呀?!他們天天都在你身邊啊!……」他的話,使我驀然醒悟過來,不禁眉開眼笑的樂了。嗨,究其底缺少靈犀的還是我自己,怨不得人。
我又驀然想到,《標日》在萬紫千紅、桃李滿園的時節,即將迎來她的30華誕。啊,讓我滿懷崇敬之情和感恩之情,由衷的祝她生日快樂!祝她春華秋實永無止境。
「我和標日的故事」有獎徵文活動正在持續進行中,期待你的來稿。
根據徵文情況,我們將分別評選出一二三等獎若干名,頒發不低於2000元/人、不低於1000元/人、不低於500元/人的物質獎勵和獲獎證書,同時將在《中華讀書報》、人教社微信矩陣平臺開闢專欄定期刊出優秀文章。
投稿時間:4月25日——6月30日;
投稿方式:閱讀原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投稿;
紙質稿投稿地址: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17號院1號樓人民教育出版社20層媒體宣傳部,郵編100081(請在紙質稿上留下您的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