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段希文墓園,我們直抵「段將軍餐廳」用午餐。
餐廳很冷清,用餐人僅我們一桌。年輕老闆娘滿口流利的漢語,她說,美斯樂的生意就是這樣,平平淡淡也平平靜靜。她問我們是否來自臺灣?當告訴她,我們來自中國大陸時,老闆娘興奮地說道:「我男人就是大陸雲南人。」
(用餐」段希文餐廳「)
老闆娘很健談,從她滔滔不絕的話語中,我得知,她是阿卡族,世世代代生活在金三角,可以說是當地人。她丈夫姓楊,第三代華人。他們夫婦有一個兒子,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
我問老闆娘,你的餐廳為何以段將軍命名?
(段將軍餐廳)
老闆娘告訴我,這家餐廳有幾十年的歷史,原主人是段希文的兒子。好些年前段公子離開美斯樂,他們便接手盤下來了。
老闆娘言道,美斯樂有漢人、傈僳人、阿瓦人和阿卡人等,漢人為多,有十幾萬,所以美斯樂人都會說漢語。
我好奇地問道,美斯樂的學校教漢語嗎?
「學生每天都要學習漢語,」老闆娘說:「學校每天下午四點到晚上八點是漢語課,其它時間則是泰語課程。」
熱情的老闆娘把她兒子的漢語課本拿給我看,課本是臺灣出版,為泰國華人量身定做的,語文、數學皆有。
(臺灣出版的泰國版語文三年級課本)
(興華學校小學三年級數學習作冊,學生楊成安乃老闆娘的兒子)
「我兒子雖然是泰國人,但他的根在中國,」老闆娘在一旁說:「祖宗的語言不能丟了。有朝一日,希望他能去臺灣或大陸念書讀大學」。
「學校是政府開辦的嗎?」我問。
「是段將軍創辦的。」老闆娘回答。
這位年輕阿卡女人的訴說,將我的思緒帶到了幾十年前.
公元1965年,漢軍在美斯樂已落腳四年,人口多達十幾萬,其中家屬人數約七八成。由於不再打仗了,軍人的孩童無需當兵扛槍,而他們正是讀書的年齡。
(美斯樂的漢軍)
為此,段希文將軍一直思考這麼一個問題,即在美斯樂開辦學校。可有人認為,我們身為難民,生存尚難,辦學可有必要?
段希文將軍緩緩而言:「正因為身處異域,方感辦學之事急迫。若將來我們的後代不識漢字,不懂中國文化,久而久之,甚至連中國話也不會說,我們豈不愧對列祖列宗?即使百年之後,我們的後代也會詛咒我們的!」
沉思片刻後,段將軍繼續說道:「我想了很久,一定要辦學堂,請有文化的人來做先生,確保中華民族血脈相傳。」
說道此,段將軍立身而起,掌擊案頭,高聲而言:「興盛中華,就叫興華學校!」
於是,由段希文將軍個人出資、美斯樂有史以來的第一所學校----興華學校在金三角落成。
(美斯樂興華學校)
但困難接踵而來:漢軍中文化人甚少,教師難覓,教材尚無.
儘管如此,學校還是如期開學,「人之初,性本善」的讀書聲迴蕩在美斯樂。
(興華學校書聲朗朗)
歷史的進程常常不可思議。有誰能想到,大陸開展的「文化大革命」及其上山下鄉運動,竟然與千裡之外的美斯樂連在一塊。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一天,一名自稱是段希文侄兒的青年學生來到美斯樂。這位學生告訴段將軍,大陸的學生不再念書,只能上山下鄉當農民,成為「知青」了。由於不願種田當農民,故偷渡國境投奔美斯樂。
段希文當即召集漢軍首腦會議,將侄兒投奔美斯樂一事告知眾將領。看著大家茫然不知所措的表情,段希文笑道:「我們的學校不是要先生嗎?我們不是難覓教書育人之才嗎?大陸的上山下鄉正為我們解決了燃眉之急。這是天賜良機呀!這麼多有文化的學生,大陸不要,我們要!讓他們做學堂的先生。今後凡是投奔而來的大陸學生,我們要以禮相待。」
隨著大批知青的到來,這支篳路藍縷的漢人部落像是注入了新鮮血液,逐漸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葉,興華學校的教師幾乎都是來自大陸的知青。我以為,段希文將軍興辦學堂和收容知青的舉措,實乃高明之策,頗有遠見和胸懷。
(興華學校校辦大門對聯:上聯:興揚道統不偏不倚而立中;下聯:華育英才有禮有品且勤學。)
當年知青投奔金三角大體三種途徑。一是參加緬共,成為反政府武裝的一員;二是無奈之際越境加入販毒吸毒的隊伍,甚至投靠毒梟坤沙;三是直接進入漢人學校教書。
緬共武裝鬥爭失敗後,隨著烏託邦精神的毀滅,加入緬共的知青有部分輾轉返回大陸,更多的或與販毒吸毒為伍,或流離失所魂斷金三角;也有部分投奔漢軍,或在漢軍的引導下成教書先生。
「興華學校現在還有知青教員嗎?」 我問老闆娘。
「他們多離開美斯樂,或去了臺灣,去了美國,定居於美斯樂的也退休了。」老闆娘答道。
離開「段將軍餐廳」,我們徑直去了興華學校。只見段將軍雕像屹立於教學大樓之前「。
(興華學校創始人段希文將軍雕像)
看來美斯樂沒有忘記這位學校的創始人。
一位年輕的老師動情地說,他曾經的先生就是一位當年的知青。如今,先生雖已離去,但他教出的學生,很多畢業於臺灣、香港,甚至美國的大學,也有從曼谷、清邁或清萊的大學走出來的。
「今天,我們長大了、成材了,感恩美斯樂,感恩知青老師,我的志向就是當一名教員。這不,我回到興華學校,拿起了老師當年的教鞭」。
在美斯樂興華學校,我面對段希文將軍的雕像,深深地向他鞠躬致敬。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