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丹寨非遺周」:從苗族蠟染、古法造紙到非遺旅遊與論壇

2020-12-28 澎湃新聞

巧奪天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技藝,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貴州黔東南州大山深處的丹寨匯集了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擁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納入非遺名錄的項目多達150多項。

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非遺主題文化活動,從10月17日起,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在貴州省丹寨萬達小鎮舉辦,並將持續一周多時間,包括論壇、展覽、演出、文創大賽等多個環節。此次活動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資源開發司指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等主辦,貴州省文旅廳、黔東南州及萬達集團等多家機構聯辦。

「中國丹寨非遺周」,丹寨萬達小鎮的《錦繡丹寨》演出

身著傳統苗族節日盛裝的苗族群眾沿著丹寨萬達小鎮進行巡遊

「中國丹寨非遺周」長桌宴昨天起,在歡快的國家級非遺項目——蘆笙音樂(苗族芒筒蘆笙)聲中,身著傳統苗族節日盛裝苗家群眾沿著丹寨萬達小鎮進行巡遊,同時伴以激情的非遺舞蹈——錦雞舞,期間還有紀念苗族先祖戰神蚩尤的祭尤節、講述苗族先民遷徙史詩的大型苗族歌舞情景式體驗劇《錦秀丹寨》,以及沿街呈現的各類非遺項目,讓人目不暇接。而開幕當天的丹寨萬人長桌宴更是苗族傳統風俗,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與隆重禮儀,貫穿萬達小鎮的長街,擺放了360桌,綿延著擺滿了苗族的傳統菜餚酸湯魚、糯米飯等。「雲上丹寨,非遺之鄉」,貴州丹寨擁有7項國家級、24項省級、100餘項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丹寨,被譽為「中國蠟染藝術之鄉」、「中國鳥籠之鄉」、「中國古法造紙之鄉」,過去,這裡是貴州有名的貧困縣,近年來,這裡興起了體驗遊、研學遊、村寨遊等非遺旅遊新模式,而萬達集團2014年開始對口幫扶丹寨縣,在全國首創「企業包縣、整縣脫貧」的扶貧模式,通過設立產業扶貧基金,建設旅遊小鎮、職業技術學院三大扶貧項目,同時也結合非遺項目,帶動丹寨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並於2019年入選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最佳減貧案例」。

據主辦方介紹,中國丹寨非遺周活動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非遺旅遊主題文化活動,舉辦非遺周活動,對於搭建交流平臺、促進黔東南非遺傳承保護、創新發展、創造轉化都具有重要意義。期間,還將舉辦「黔地守藝」傳統手工藝作品展、黔東南州苗侗醫藥文化展、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第二屆傳統戲劇展演、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中國非遺文創大賽等多項活動。

「中國丹寨非遺周」開幕式

「中國丹寨非遺周」與會人員參觀非遺項目在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開幕式上,在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張雅芳主持下,貴州省黔東南州州長羅強,貴州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盧雍政,世界旅遊聯盟主席、中國旅遊協會會長段強,萬達集團副董事長、總裁齊界,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雒樹剛等先後致辭,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中國非遺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表示,丹寨萬達小鎮是萬達集團打造的新型旅遊景區,是貴州省一張新名片,也是貴州非遺的集中展示區。這次非遺周是對景區的一次探索,一次生動的實踐,「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是以當代生產生活為中心的文化實踐,讓傳統工藝、傳統設計通過再生走進現代的家庭生活,融入現代旅遊,才能真正實現保護價值,實現雙贏。」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舉辦地為由萬達集團捐建的丹寨萬達小鎮,萬達小鎮自2017年7月3日正式開業運營以來持續呈現出良好勢頭,小鎮突出當地民族文化和特色資源,與丹寨縣扶貧合作社和扶貧龍頭企業建立緊密聯繫,有效地帶動了當地貧困群眾農產品、手工產品銷售和創業就業。據介紹,萬達集團2014年開始對口幫扶丹寨縣,在全國首創「企業包縣、整縣脫貧」的扶貧模式,迄今累計捐資23億元,採用長、中、短期結合,教育、產業、基金並舉的創新方式,通過設立產業扶貧基金,建設旅遊小鎮、職業技術學院三大扶貧項目,帶動丹寨面貌發生深刻變化。

萬達小鎮亮相的苗族服飾

丹寨萬達小鎮 新華社 圖

萬達丹寨扶貧茶園「中國丹寨非遺周」舉辦的系列論壇有來自文化和旅遊部、貴州省、中國非遺協會、旅遊行業協會和研究機構的近 300 名專家及非遺相關代表出席,探討中國非遺保護傳承、非遺旅遊融合。其中「中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論壇」中,由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鄭曉幸主持,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魏小安、世界旅遊聯盟秘書長劉士軍、北京大學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等作主旨演講,為中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提出了不少建議。10月17日起亮相「中國丹寨非遺周」的「2020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分為神秘貴州、好客貴州、多彩貴州三個章節劇目開展。第一章劇目包含了《撮泰吉》、《滾山珠》、《高腔山歌》這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展現祈禱人畜興旺、風調雨順;紀念民族大遷徙不畏艱險、艱苦創業的精神。

在「黔地守藝」展覽中,分為「陶藝茶席」「竹編木雕」「織布刺繡」等9個展區,共有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古法造紙、水族馬尾繡、布依族服飾等23個非遺項目參展。此外,還有傳統手工藝作品展、黔東南州苗侗醫藥文化展、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第二屆傳統戲劇展演、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中國非遺文創大賽等亦輪番上演。

展覽打破了傳統觀展模式,邀請觀眾沿途在以貴州9市(州)命名的「非遺驛站」打卡,品嘗當地美食,欣賞品類繁多的手工藝品,以及傳承人現場技藝展演。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參展的茅臺酒包裝,來自貴州雷山、臺江、黃平三地的苗族銀飾盛裝等珍貴展品,都將在展廳亮相。展廳每天還安排了「蠟染日」「銀飾日」「竹編日」等不同主題的非遺互動體驗項目,遊客可以用半成品材料DIY製作小紀念品。

苗寨

鳥籠非遺展示 新華社 圖在丹寨萬達小鎮的非遺體驗區,遊客可以體驗多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如苗族蠟染技藝、皮紙製作技藝等。苗族蠟染區中,一排排桌子擺放著白麻布、熔蠟筒,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據悉,目前,丹寨縣擁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苗族賈理、苗族苗年、苗族服飾、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此外,還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1項,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累計34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累計152項。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苗族蠟染技藝主要分布在揚武鄉、排調鎮一帶;以揚武鄉的排倒、排莫村為中心,整個區域約50多平方公裡,二十幾個自然村寨,一萬多人口。苗族蠟染技藝有點蠟和畫蠟兩種,工藝流程為:布料製作、蠟液製作、藍靛製作、畫蠟、浸染、脫蠟、縫合等十來道工藝。圖案可分為「幾何紋」樣和「自然紋」樣兩大類。

國家級非遺項目蘆笙音樂(苗族芒筒蘆笙)文化藝術自古流傳在丹寨縣境內,苗族芒筒蘆笙最初作為苗族鼓社祭祀活動的宗教樂舞,苗族芒筒蘆笙演奏方式獨特,曲調悲壯肅穆,具有鮮明的民族音樂風格和地域特徵,在苗族文化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丹寨苗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民俗研究價值。作為一種典型的民族民間藝術,芒筒蘆笙長期在苗族群眾中有序傳承。

苗族蠟染技藝的圖案

苗族蠟染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苗族服飾中,丹寨縣是以苗族「嘎鬧」支係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區,他們自古就有把自己的圖騰物作為飾品圖案來穿著佩戴的習俗。8個支系古裝差別微小,最能保持原貌的是「雅灰型」的百鳥衣。正是這種對鳥的極度崇拜,造就了苗族「嘎鬧」支系的服飾藝術形象和藝術魅力,並向外透露了「嘎鬧」支系的族源信息。而「百鳥衣」「錦雞服」「蠟染古裝」等則成為對鳥崇拜的集中體現,也成為該支系鳥文化藝術的經典。

皮紙製作技藝

皮紙製作技藝的紙品國家級非遺項目皮紙製作技藝是石橋苗族先民傳承下來的一項造紙技術。石橋村民利用當地豐富構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為原料製作皮紙。傳說造紙術源於蔡倫 ,因此,石橋村造紙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擇吉日舉行盛大活動來祭祀造紙鼻祖蔡倫。石橋古法造紙用原料為構皮和杉根,與《後漢書·蔡倫傳》云:「用樹膚、麻頭、敝布、魚網以為紙」很相似。技藝流程有十多道工序,與漢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記載的圖解基本一致。是漢代到唐代這一時期的造紙技藝,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

「中國丹寨非遺周」與黔東南州第十一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發布會據悉,「中國丹寨非遺周」期間,除通過非遺論壇、展覽、演出、文創大賽、參觀萬達扶貧成果等外,非遺周還將隆重發布 " 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徵集活動 " 結果,首批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將精彩亮相。該項活動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資源開發司發起,歷時一年徵集和評選,為中國非遺旅遊融合發展樹立標杆。貴州省黔東南州第十一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也將在非遺周期間舉行,到場的旅遊企業代表將有機會參加黔東南州文化旅遊產業招商推薦會、產業觀摩會、招商交易懇談等諸多環節的交流。此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在丹寨萬達小鎮召開第二屆會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第二屆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當選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

(註:本文部分文圖據主辦方)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案例解析|丹寨旅遊小鎮,一個貧困縣的涅槃重生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侗族文化為內核,涵蓋吉尼斯世界最大水車、3000米環湖慢跑道、千畝花田、四大苗侗文化主題廣場、三大鬥藝場館(鬥牛、鬥雞、鬥鳥)、三座非遺小院(造紙小院、蠟染小院、鳥籠主題民宿小院等),還有鳥籠郵局、精品客棧、酒坊、米店、會館和酒吧、影院等眾多文化旅遊功能。
  • 非遺文化「群英薈萃」,本屆中國丹寨非遺周名不虛傳!
    【天極網IT新聞頻道】10月25日,第二屆中國非遺文化創意大賽頒獎典禮在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萬達小鎮舉行,這也意味著為期9天的「中國丹寨非遺周」正式結束。中國非遺文化創意大賽是我國標準最高、規模最大的非遺文化創意活動。共有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的1206件作品參加了本次大賽。
  • 貴州丹寨最神奇的小鎮,每任鎮長只當幾天,還藏有23個非遺項目
    談起「鎮」這個名詞,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它是中國的行政區劃之一,我國的行政區劃有許多級,其中基層單位就是鎮,它屬於鄉級行政區,到2019年6月為止,中國大陸有21296個鎮,其中2萬多個鎮每一個都有一位行政首長,即我們所說的「鎮長」。
  • 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開幕--山西青年報2020年10月21日08版:文旅...
    10月18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資源開發司指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辦的中國丹寨非遺周在貴州丹寨萬達小鎮開幕,旨在推動中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讓更多非遺走進景區,促進非遺和旅遊深度融合。
  • 丹寨古法造紙帶來的驚喜——最美花草紙
    傳說石橋造紙源於蔡倫。因此,石橋村造紙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擇吉日舉行盛大活動來祭祀造紙鼻祖蔡倫。 石橋古法造紙作坊生產白皮紙和彩色皮紙兩種,其生產工藝流程,與漢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記載的圖解基本一致。這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專家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它的碓、碓杆、水輪、曲柄軸等形式和構造,與《天工開物》上水碓圖如出一轍。生產白皮紙所用的原料是構皮麻和杉根。
  • 奧運冠軍帶著「天才媽媽」來丹寨——身為輪值鎮長宣傳丹寨文化!
    奧運桌球冠軍鄧亞平、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超仁媽媽宣傳大使、丹寨萬達鎮第一百一十二任鎮長鄧亞萍參加「丹寨蠟染夢想工坊」揭牌活動,中國婦基會副秘書長董葵,貴州省婦聯黨組書記、主席楊曉曼,黔東南州政協副主席、丹寨縣委書記袁尚勇,州婦聯黨組書記、主席楊豔,縣委副書記周俊,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彭瑤參加活動。
  • 安順蠟染、地戲、苗族服飾來青……青島安順兩地開展非遺交流活動
    活動期間,安順非遺傳承人觀摩了青島即發發製品製作技藝、即墨花邊製作技藝、周氏流亭豬蹄製作技藝、漁網編織技藝、木質漁船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深度感受了青島的海洋文化與歷史傳承。同時,安順蠟染技師們先後走進市北區洛陽路第一小學、青島實驗初中,為同學們詳細地講述了獨具特色的安順蠟染,從面料處理、蠟畫繪製、浸染、脫蠟、漂洗的全過程,並指導孩子們親手製作了蠟染作品。
  • 苗族服飾為何吸睛,非遺技藝凸顯價值,如何傳承非遺技藝
    苗族服飾苗族是中國一支古老的民族,中國古代典籍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三、苗族服飾的傳承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中,指出苗族的服飾是「中國服裝史上的活標本」。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苗族服飾藝術面臨著傳承的危機。
  • 全球第一家藥浴乳品牌體驗展示中心在丹寨萬達小鎮盛大啟用
    雲上丹寨是一座文化之城,文化底蘊非常深厚, 其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等七個項目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盛典開場朗佑堂攜手萬達小鎮,精心籌備了侗族大歌、苗族芒筒蘆笙、錦雞舞等丹寨特色表演節目,為賓客們獻上一場民族非遺文化視覺盛宴。
  • 實踐古法造紙 親制一盞心燈 看溫州這間造物館如何玩轉非遺
    「我們的理念是讓非遺生活化,裡面有很多體驗項目,包括古法造紙、活字印刷、植物印染,還可以在現場做一盞融合了古法造紙和活字印刷的心燈。」負責人林天舉笑著介紹道。 隨後是實踐操作:撈紙、分紙、在紙上布置花草,然後壓紙、烘紙,印刷、糊燈。
  • 貴州90後「蠟染夫妻」火到了韓國
    貴州丹寨的一對 90 後蠟染小夫妻,在韓國火了!近日,《人民畫報》韓國特別節目《高恩帶你看中國》報導了貴州黔東南州丹寨縣一對 90 後夫妻通過蠟染致富的故事。在視頻中,我們不僅看到兩位年輕人精湛的蠟染技藝,還有他們用網絡直播等方式,把貴州的蠟染文化廣為傳播的故事。在該檔節目中,記者樸高恩介紹道,90 後夫妻潘其波和劉紹花通過勤勤懇懇的勞動和年輕人的呈現方式將蠟染藝術讓更多人了解的同時,也為他們小兩口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 貴州古法造紙親手試 校際聯動推進社區學校新發展
    貴州古法造紙親手試 校際聯動推進社區學校新發展 2020-12-08 1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項非遺在抖音獲300萬點讚,把 「時裝秀」 搬到...
    作為國內本土設計師,成昊的服裝作品《太陽神鳥之浴火鳳凰》在2013年12月的成都-紐約國際時裝周中獲得2013蜀錦國際設計大賽金獎。他將苗族蠟染技術與服裝設計相結合,使用按照苗族古老的染布技術製成的土布,所有作品上的圖案由貴州大山走出來的90後畫娘親手繪製,設計出一件件或華美或典雅的服裝,把非遺文化——苗族蠟染工藝通過服裝設計展現在世人眼前。
  • 非遺周末聚走進最美織金洞
    貴陽網訊 苗族飛歌、岜沙群舞、布依歌曲……9月26日,非遺周末聚走進貴州首家世界地質公園織金洞,在此開啟為期兩天的展演活動。活動現場現場,苗族飛歌《大家來財踩鼓》、岜沙族男子群舞《岜沙男子》、布依族歌曲《好花紅》、苗族女子群舞《水姑娘》、舞蹈《多彩貴州》、竹葉、蘆笙串燒演奏等諸多精妙絕倫的非遺節目接踵而至,還有織金縣專門準備的苗族原生態演唱《喊歌》及《苗家祝酒歌》兩個精彩的非遺節目也亮相現場。神奇的溶洞配上絕妙的表演,大飽眼福的現場觀眾們送上掌聲不斷。
  • 雲南推出10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你的家鄉在哪條?
    《通知》要求,各州市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在鞏固和壯大非遺保護成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合理利用代表性項目保護地非遺資源,加強非遺主題旅遊線路打造,提升雲南旅遊線路文化品位,塑造高質量文化旅遊品牌。
  • 山東青島:非遺蠟染進校園
    2020年12月1日,來自貴州安順的非遺蠟染走進山東青島洛陽路第一小學,為學生們帶來一場苗家傳統蠟染的文化講座,學生們通過學習手工蠟染技藝,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2020年12月1日,山東青島洛陽路第一小學的學生在體驗手工蠟染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