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策吾 受訪者供圖
今年6月,盧策吾和他的前同事等15位中國AI科學家、創業者,在《Nature》機器智能子刊聯名發表了一篇論文,討論人工智慧在中國的應用和前景。一經發表,這篇文章在國際科技界引發了諸多討論,被稱為「中國青年科學家的集體亮相」。
早在三年前,他們便入選MIT TR35—《麻省理工技術評論》35位35歲以下的創新者,成為西方世界最早開始好奇的一群「天才科學家」。盧策吾便是其中一位。
2019年,因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展現了新一代青年學者的精神風貌和學術創新能力,盧策吾被授予2019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這也是近三年人工智慧方向唯一的獲獎者。
雖然榮譽無數,但談及母校重郵,盧策吾依舊滔滔不絕,話語中充滿感恩,他說,重郵的學習,賦予自己奮鬥、自信的靈魂。
天才少年「平平無奇」的重郵歲月:一篇論文至少要看一百多篇文獻
2002年,盧策吾正式就讀於重慶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本科期間擔任強化班班長,以年級綜合排名第一(1/336)的優異成績畢業,連續5次獲得特等獎學金,獲得挑戰杯全國二等獎(第一作者),國家專利一項。
打小就愛埋頭苦研的盧策吾,大三後加入學校陳前斌教授研究組從事算法研究。在之後的一年,盧策吾便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研究論文3篇,提出一系列新的信號同步與匹配算法,這在當時實屬難得。「當年,本科生做科研項目還不普及,能參與研究並發表論文的本科生少之又少。」
除此之外,或許是愛好,或許是釋放壓力,或許是為鍛鍊忍耐力,盧策吾還加入了校田徑隊。期間,他代表學校參加2004年重慶市大學生運動會,取得400米接力亞軍,並且在歷屆校運會短跑項目中取得兩次冠軍,三次亞軍。
至今,「盧策吾」這個名字依然是學弟學妹口中的「天才少年」「大神」。然而,在常人看不見的地方,這些榮譽背後卻有著諸多的努力。
「泡實驗室,在24小時自習室深夜學習,參與田徑隊『魔鬼訓練』,將圖書館所有編程類相關的圖書閱讀了個遍、試題做了個遍,甚至為了寫一篇論文我至少要閱讀一百多篇文獻……」用盧策吾的話來說,哪有什麼「天才少年」「大神」,那些被常人所稱讚的「奇蹟」往往是用無數個「平平無奇」的時間堆砌,是需要付出非比常人的努力與堅毅。
釀一生的「玉露瓊漿」:學術研究就像一壺越久越「上頭」的美酒
「四年的重郵經歷帶給我的是潛移默化地成長,讓我學會慢慢沉澱,影響深遠。」在盧策吾看來,參與算法研究讓他奠定了編程基礎;發表研究論文讓他第一次體驗到做科研的魅力;以本科生身份與全國各路研究生高手「過招」參加全國挑戰杯獲獎,讓他獲得一種勇於突破科學極限的勇氣與力量……於盧策吾而言,重郵就像是自己科研之路的一塊「敲門磚」。
2006年畢業後的盧策吾進入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2009年獲工學碩士學位;2013年獲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博士學位;2015年進入美國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員;2016年,回國進入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工智慧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與智慧機器人……盧策吾一直在自己的科研路上長跑著,也一直堅持著人工智慧方面的研究。
早在十幾年前,盧策吾就開始了人工智慧的研究。當時,人工智慧不像現在熱度這麼高,大家都覺得人工智慧技術不大成熟,算是比較冷門的領域,不少研究同行紛紛止步。當時的他有些彷徨,但是他的內心總是有一種聲音,覺到人工智慧這件事情是有價值的,是值得堅持做下去,所以並沒有改行。
直到2015年,人工智慧機器人alphago在圍棋比賽中不斷戰勝人類頂尖高手,人工智慧正式迎來了最高峰的時期,掀起了一陣狂潮。「站在風口,我該往哪兒走呢?」智能時代的來臨,盧策吾並沒有盲從,而是選擇沉澱下來,透過本質,追隨真正的價值。
在他看來,對於人工智慧這樣的科學領域,做基礎科學探索會是很大的機會,而基礎研究的前進才是AI領域包括產業繁榮的源泉。這是一件能做很久的事情。
「學術研究就像一壺越釀越『上頭』的美酒。」從本科生到博士生導師,從「天才少年」到求是傑出青年學者,十幾年的漫漫科研路,盧策吾就像是一位「釀酒師」,潛心釀著自己一生的「玉露瓊漿」。
Mr.AI在未來生長:成立AI朋友圈,加速青年人才成長
人工智慧浪潮已滾滾而來,在這波浪潮中,人才成了各方爭奪的重點。如果國內高校想為人工智慧行業輸出人才,又應該從哪些方面培養呢?
2016年,盧策吾回到國內,成為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並組建了自己的研究團隊。原本不太關注網際網路新產品的他,現在時常出沒在各大社交媒體、論壇上,因為年輕人在上面,他要把最好的生源留在國內。
「我覺得符合工業界需要的人才應該具備非常紮實的工程功底,他的基礎計算機課程、數學、計算機編程都應該很紮實,然後對人工智慧基本的算法有一定的知識和理解,再加上適當的實習。」盧策吾說。
在他看來,只要高校能保證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質量,學生有這樣一個素質,以後就可以自適應企業的各種需求。「等於說我們把原材料做好,企業就是去雕一個東西,但是我們的原材料必須做得非常好,企業雕起來就會容易了。」
在AI浪潮中,人才成了各方爭奪的重點。如何能讓更多的人才聚集,縮短他們與成功的距離?
2018年在上海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盧策吾和一群AI青年科學家,成立了一個聯盟,建立了自己的人工智慧「朋友圈」。2019年,這個聯盟推出了「A班計劃」,聚集了年齡在20-30歲之間最具潛質的AI青年,希望以自身的成長經歷為鑑,幫助他們快速成長。
「我們聯盟有30個人左右,也是從年輕時代走過來的,我們更知道一個青年人應該經歷怎麼樣的發展歷程,怎麼去走未來的路。所以,我覺得我們有義務,去幫助這批人,使他們能夠加速成長,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盧策吾表示,他希望有更多能將AI技術融入到產業中洞悉前景,並具備將未來全景圖變成現實能力的Mr.AI 在未來生長。
據了解,該計劃是在全球AI人才高速流動背景下的「精準孵化」,聚焦於年齡20-30歲之間最具潛質的AI青年,包括最具潛質的博士生、學者及最具潛質的初創企業創始人等。
未來,將有一群像盧策吾一樣的Mr.AI,致力於以AI驅動產業數位化,為最前沿的技術賦予最大的商業和社會價值。
更多校友故事請搜索公眾號「MBA網」,每天更新備考信息、招生政策、行業熱點等最新內容。
【更多校友故事】
★校友故事 | 中山大學MBA校友胡華: 帶領中國動漫飛向世界的「超級飛俠
★ 校友故事 | 聶一拓:乘風破浪而來,只為在交大安泰尋找更好的自己
★ 校友故事 | 清華MBA學子朱君:忘掉所謂身份,重新定義自己
★ 校友故事 | 中山大學韓悅潔:不管行業多麼亂象叢生,不變的是「服務創造價值」
★ 校友故事丨 高金FMBA 施治慧:讓「優秀」成為你的「習慣」
★校友故事 | 中山大學MBA校友茅潤潮:學會溝通最重要
★ 中山大學MBA校友蘇曼:工作和生活不能兼顧,這是個謊言!
★ 北航MBA李曉晶:跨越銀行到通航的職場轉型
★ 中山大學MBA校友喬武康: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 中山大學MBA校友王倫: 只用作品說話是一輩子的行為準則
★ 中山大學MBA校友賈金華: 壓力最大的時候,恰恰收穫最大
★中山大學MBA校友李躍軍:百戰歸來的鬥士
★ 中山大學MBA校友楊稷:人生磨鍊是財富
★ 中山大學MBA校友馮麗錦:工程機械共享,我的目標是 200 億
★ 中山大學MBA校友王偉興:因為熱愛,所以有範兒
★清華MBA學子潘林:求學水木,踏外交新徵程
★ 中山大學MBA校友鄒德育:職業生涯就是自我樹立個人品牌的過程
★ 校友見聞|浙工業MBA校友聞豔:傳統而新鮮,老行業的新生意
★ 校友故事 | 長江新秀劉熹然:疫情來臨,她決定回到中國
★校友故事 | 清華MBA趙丹尼 (Danny Parrott): 在中國讀MBA重塑了我的旅遊初創企業
★校友故事 | 清華MBA學子劉智丹:厚積薄發 自我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