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溼地 連接海陸的生態屏障

2021-02-08 中國周刊

文/方正飛
圖/陳建偉、黃冉、李東明、Maria Feck、王建民、肖詩白、《中國周刊》記者 楊劍坤、《中國周刊》記者 侯沁言
責編/劉霞

每年十月,當廣闊的北方在秋風的輕撫下迎來一片金黃的時候,金黃秋葉圍繞的大海之濱卻有一道火紅的生命色澤,正煥發著勃勃生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這裡一簇簇、一蓬蓬的鹼蓬草在秋風中羞紅了臉,如同巨大的紅毯平鋪在綿延百裡的海灘上,一眼望不到邊,草叢中嬉戲、藍天上飛舞的各色水鳥給這幅奇妙的畫卷增添了靈動的美。讓遊客沉醉不知歸途,樂而忘返。這裡是遼寧盤錦紅海灘,是我國風景優美的眾多濱海溼地之一。

每個遷徙季,遺鷗總會如約光臨天津濱海新區的沿海灘涂。遺鷗是鷗類水鳥家族中最晚被人類發現並認識的鳥,因此得名「遺鷗」,意味「被遺忘的鳥」,是國家一級極瀕危保護動物。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景觀瑰麗神奇。在我國1.8萬公裡大陸海岸線上,散落著由海陸交錯而形成的河口、灘涂、鹽沼、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和淺海水域等諸多類型的濱海溼地。從北到南,主要有鴨綠江口、雙臺子河口、黃河口、鹽城、長江口、珠江口和廣西北部灣七大濱海溼地。鴨綠江口濱海溼地是蘆葦、沼澤、湖沼及河口灣構成,是世界公認的觀鳥勝地;盤錦紅海灘所在的雙臺子河口濱海溼地以蘆葦蕩和紅海灘著稱,也是珍稀動物黑嘴鷗、丹頂鶴等水禽遷徙的「中轉站」及斑海豹的繁殖區……濱海溼地是水生動植物的基因庫,是自然界為人類留下的寶貴遺產。

濱海溼地的生態功能

濱海溼地是海洋與陸地之間寬闊的生態過渡帶,兼具海、陸生態特徵,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許多近海海洋生物棲息地和繁殖地,是候鳥遷徙的「中轉站」,還是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重要緩衝區,濱海溼地不僅是眾多水生動植物的家園,也在人類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組圖: 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灣、河口泥灘上特有的常綠灌木和小喬木群落;它生長於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涂淺灘,是陸地向海洋過度的特殊生態系統。紅樹以凋落物的方式,通過食物鏈轉換,為海洋動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同時,由於紅樹林區內潮溝發達,吸引深水區的動物來到紅樹林區內覓食棲息,生產繁殖。

據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濱海溼地與海洋保護區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濱海溼地研究中心」)主任劉長安介紹,濱海溼地具有涵養水源、降解汙染、淨化水質、調節氣候、攔截陸源汙染、固碳、護岸減災、提供生物棲息地、維持生態平衡等功能。

海陸交錯的地理特徵使濱海溼地浮遊植物、底棲生物、植被、鳥類、哺乳動物等物種豐富。大量陸源懸浮物和營養鹽,為水生動植物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重要的養料,給生物種群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據中國海岸帶溼地保護行動計劃統計,我國濱海溼地生物種類共有8252種,其中有浮遊生物481種、浮遊動物462種、遊泳動物593種、底棲動物2200種。

濱海溼地大量水生動植物又為水禽類提供了營養豐富的食物,使之成為候鳥南來北往的驛站、繁殖地和越冬地。濱海溼地生物間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生物鏈」,對物種保存和物種多樣性保護髮揮著重要作用。

由濱海溼地典型植被檉柳、海藻場、海草床、蘆葦、鹼蓬和紅樹林勾勒出如詩如畫的旖旎風光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些典型植被也為我國沿海抵禦風暴潮、海岸侵蝕、海水入侵等海洋災害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提供了天然屏障,是海洋防災減災的「海岸衛士」。「我國沿海地區人口佔全國的40%,經濟總量佔全國的60%,是人口密集、財富集中的地區。濱海溼地對維護沿海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沿海地區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劉長安說。

鹽沼溼地上成群飛舞的澤鷸和黑腹濱鷸。凡淤泥質海岸分布的地方,也都有面積不等的鹽沼分布。鹽沼,即潮間鹽水沼澤,是中國最普遍的溼地類型之一。

濱海溼地還是天然的水質「淨化器」,能夠降解陸源汙染淨化水質。劉長安解釋說,生活汙水、農用肥和工業排放物等陸源汙染物在濱海溼地承載範圍內,通常與沉積物結合在一起,通過溼地植被吸收,經化學和生物學過程轉換而被降解、儲存與轉化。濱海溼地中的許多水生植物能夠富集重金屬,從而參與金屬解毒過程,能夠有效緩和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突出矛盾。

除此之外,濱海溼地還有強大的固碳功能,溼地植被能夠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從而應對氣候變化。劉長安表示,紅樹林溼地固碳能力要強於陸地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濱海溼地每年的碳交換率和碳匯能力也顯著高於內陸溼地。

鳥類和魚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魚類是濱海溼地的「原住民」,鳥類是濱海溼地南來北往的「常客」,濱海溼地為他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食物和長途跋涉的歇腳地。

珊瑚礁,是成千上萬的由碳酸鈣組成的珊瑚蟲的骨骼在數百年至數千年的生長過程中形成的。珊瑚礁為許多動植物提供了生活環境,其中包括蠕蟲、軟體動物、海綿、棘皮動物和甲殼動物。過去50 年間,80% 的珊瑚礁已經消失。

長年從事海洋魚類研究的廈門大學楊聖雲教授介紹說,除了典型的深海魚類外,幾乎所有的海洋魚類都在濱海溼地出現過,估計有2000多種,約佔世界海洋魚類總數的10%,而一些淡水魚類也會在河口地區完成其生活史的一部分,如中華鱘。濱海溼地也出現了中華白海豚、斑海豹、儒艮、中國鱟、海龜等珍稀瀕危物種。

濱海溼地水域相對封閉、水流相對緩慢,生態系統多樣,生境條件各異,決定了濱海溼地內海洋生物特有種和地方性種類較多。楊聖雲說,以魚類為例,濱海溼地是海洋魚類不可或缺的繁殖地,絕大多數魚類要在濱海溼地完成產卵、育幼、索餌,成年後再洄遊到近海,補充到近海的漁業資源中;一部分定居性魚類則在濱海溼地完成它們的整個生活史;濱海溼地也是魚類重要的庇護所,與寬闊的海域相比較,濱海溼地生態系統多樣,為魚類的仔魚、稚魚和幼魚提供了逃避敵害的場所。濱海溼地保護了水生動物的生物多樣性,因此也被人們稱之為「物種基因庫」。

珠海橫琴濱海溼地,是珠江口區域珍稀的紅樹林溼地資源區、珠港澳地區寶貴的海洋溼地生態系統。遊人在橫琴島欣賞到人類所創造的城
市文明之美的同時,又能領略到大自然最美好的風光。

濱海溼地對鳥類的繁育和生存尤為重要,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動物學會副理事長張正旺教授說:「濱海溼地是鳥類適宜的棲息地、候鳥的越冬地和長途遷徙的『加油站』。」

濱海溼地複雜多樣的生態環境,為各種鳥類提供了良好的隱蔽和棲息條件,同時豐富的魚、蝦、蟹、貝類等資源,又為鳥類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使濱海溼地成為鳥類理想的繁育場所。環頸鴴、反嘴鷸、鷗嘴噪鷗等都選在濱海溼地完成產卵、孵化、育幼和覓食。

濱海溼地也是候鳥越冬的棲息地。張正旺介紹說,在鄂爾多斯高原繁殖的遺鷗,每年入冬都會從鄂爾多斯高原來到渤海灣溼地灘涂中取食過冬,大約在每年4月中旬左右,遺鷗將繼續北遷,回到繁殖地。

濱海溼地是候鳥遷徙的中間停歇地,候鳥長途旅行的重要驛站。在全球9條候鳥遷徙路線中,有3條經過我國,遷徙的候鳥中至少有27個全球瀕危物種,其中以中國濱海溼地為主要棲息地的達24個。張正旺說:「候鳥一次遷徙全部路途可能是幾千公裡,甚至一萬多公裡,它們不能一口氣完成長途遷徙,中途需要停下來取食,儲存能量,再繼續旅行。」我國的環渤海、鴨綠江口和長江口濱海溼地都是候鳥遷徙中重要的「加油站」。鴨綠江口濱海溼地每年落腳的候鳥種類達300多種、120多萬隻。

東亞- 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圖

生態功能退化不能承受之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人地矛盾日益緊張,濱海溼地保護通常讓位於經濟開發。交通建港要圍填海,漁民養殖要用海,企業生產要排汙……向大海要土地,向大海要效益,使濱海溼地成為首當其衝的犧牲對象。

群鶴排雲上,悠悠麋鹿鳴。鹽城灘涂溼地不僅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基因庫最豐富的野生麋鹿種群,而且還是全球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地,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濱海溼地的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我國濱海溼地面積銳減、水質明顯下降、生態功能退化、汙染加劇、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據《中國濱海溼地》中的數據顯示,1975年中國濱海溼地總面積為736萬公頃,其中,自然濱海溼地面積為734萬公頃,人工濱海溼地面積為2萬公頃。40年後,2015年10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單位承擔的「中國濱海溼地保護管理戰略研究項目」發布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濱海溼地面積為579.59萬公頃,佔全國溼地總面積的10.85%。在過去50年中,我國已損失了53%的溫帶濱海溼地、73%的紅樹林和80%的珊瑚礁。

濱海溼地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是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陸源汙染物排放超過溼地承載能力,濱海溼地不能進行生態恢復,使濱海溼地生物群落結構發生改變,生物多樣性降低。汙水中的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超標,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引起赤潮頻發,附近水域貝類體內汙染物殘留量超標,浮遊動植物和底棲生物棲息密度偏低,導致生物種類和數量急劇減少,直接影響物種的繁殖、擴散、遷移,進而使許多珍稀動物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圍填海造成的濱海溼地面積銳減,使濱海溼地魚類的繁育地縮小,使魚類的棲息地和索餌場遭到破壞。以文昌魚為例,據2006年廈門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2006年廈門市文昌魚平均棲息密度為每平方米78尾,平均生物量為每平方米2.55克。10年過後,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的數據顯示,2016年5月監測到文昌魚平均棲息密度僅為每平方米17尾,平均生物量為每平方米0.891克。

濱海溼地環境惡化,也對候鳥遷徙造成巨大影響,使候鳥棲息地萎縮,覓食困難,這也是造成近年來候鳥數量大幅較少的原因之一。張正旺說:「與魚類的遭遇相同,水鳥類的生存形勢也異常嚴峻。近年來,鳥類的種類沒有太大變化,但是沿海地區水鳥數量下降非常快,有些鳥類已經非常瀕危。」目前,中華鳳頭燕鷗總數量不超過100隻,很容易滅絕;勺嘴鷸數量不超過500隻,青頭潛鴨數量在1000隻左右。曾經數量非常多的水鳥,數量下降得也非常快,紅腹濱鷸是在北極繁殖,在澳大利亞紐西蘭越冬的候鳥,遷徙過程中經過我國東部沿海,主要停歇地是河北曹妃甸濱海溼地,2000年做調查時,一天見到的最大數量有5萬~6萬隻,現在看到的最大數量能看到兩萬多隻。

濱海溼地處處蘊藏生機,是自然饋贈給生靈的寶藏,它們看似荒蕪,卻默默地為動物們提供賴以生存的空間。斑海豹、勺嘴鷸、泥螺、各種彈塗魚,以及多個珍稀鳥種。它們依靠濱海溼地生存,卻隨著溼地的縮減慢慢消失。

濱海溼地是沿海地區抵禦海岸侵蝕、海水入侵、風暴潮的天然屏障,濱海溼地的破壞會改變原有的水文動力環境,打破原有的泥沙衝淤動態平衡,導致海水侵蝕和滲透,海水對淡水系統的影響直接威脅著當地的淡水資源,尤其是地下水超採地區導致海水大範圍倒灌。濱海溼地植被的破壞將會降低抗禦海嘯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強化溼地保護和恢復」,把溼地保護提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位置,濱海溼地保護將迎來新的發展時期。事實上,濱海溼地生態功能退化的嚴峻形勢早已引起國家有關方面高度重視,2016年12月16日,國家海洋局印發了《關於加強濱海溼地管理與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我國將加強重要自然濱海溼地保護,開展受損濱海溼地生態系統恢復修復,嚴格濱海溼地開發利用管理,加強濱海溼地調查監測。力爭到2020年,修復恢復濱海溼地總面積不少於1.8萬公頃。

責任編輯:楊文博

相關焦點

  • 濱海溼地固碳能力如何?研究:遠超陸海生態系統,潛力巨大
    濱海溼地與「藍碳」濱海溼地是一類重要的海岸帶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相比,濱海溼地擁有更強的固碳能力,可以更高效地從大氣中吸收CO2氣體並將其穩定儲存起來。與陸地森林生態系統相比,濱海溼地的單位面積碳埋藏速率是前者的幾十到上千倍。
  • 西青區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規劃公布 打造溼地田園綜合體 再現...
    規劃明確,將西青區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簡稱西青綠色生態屏障區)規劃建設成為展示現代生態文明理念,再現天津魚米之鄉風貌,集生態環境保育、綠色農業示範、生態旅遊休閒三位一體的衛南窪溼地田園綜合體。  西青綠色生態屏障區主體範圍東至西青區、津南區交界,南至馬廠減河,西至獨流減河,北至寧靜高速規劃線;南北向長約9公裡,東西向寬約12公裡。
  • 生態廊道貫通南北支撐生態骨架
    天津在濱海新區和中心城區之間,建設的736平方公裡綠色生態屏障,規劃了五大生態功能類型,其中生態廊道是生態屏障的核心部分,它的作用到底是什麼呢?來看28日的「綠色發展千年大計」。在天津的雙城綠色生態屏障規劃中,要打通南北50公裡區域,在一級管控區的「天」字形主骨架中,古海岸溼地綠廊和衛南窪溼地綠廊是兩大主要組成部分。經過一年多的拆遷修復、造林綠化、水系連通,兩條綠廊建設效果初顯。古海岸溼地綠廊北段,長度大約7到8公裡,寬度700到800米左右,這裡既是一條風廊,加速微環境內的空氣流通,又能起到南北聯通作用。
  • 【重磅報導】濰坊濱海:鹽鹼灘崛起生態綠洲
    在濰坊濱海的鹽鹼地上,檉柳可謂土生土長的「原住民」了,檉柳又稱紅柳,「檉柳很潑辣,非常好養活!」濰坊濱海區城際生態廊道(沿海防護林帶)三線世行防潮堤基幹林帶項目經理王強對檉柳十分熟悉。他說的「潑辣」,指的是檉柳身上的特性,極易成活,耐鹽鹼、抗乾旱,不懼風暴潮,生命力頑強。國家「南紅北柳」溼地修復工程戰略中的濰坊濱海生態修復項目,移栽的就是以檉柳為主的耐鹽鹼植物。
  • 踐行「兩山」理念 弘揚塞罕壩精神 濰坊濱海:鹽鹼灘崛起生態綠洲
    面對廣袤荒涼的鹽鹼灘,濰坊濱海立足實際、統籌開發,從河流治理和生態綠化突破,於2012年4月全面啟動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主要進行河道清淤、綠化種植、千米沙灘、廣場園路鋪裝等,掀起生態建設的新高潮。濰坊濱海區海洋漁業和水利局黨總支書記、局長高升明向記者介紹說,「沿白浪河這條主軸線打造一條生態景觀綠廊,是濱海發展和濰坊北部沿海開發的需要,兼顧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白城大安嫩江灣國家溼地公園:生態名片 熠熠生輝
    近年來,大安市秉承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的發展理念,對嫩江灣進行提升、保護、開發,讓原始天然風景獲得再現,實現生態與文化彼此交融、綠色與經濟配合成長的發展局面。在保護中提升,築牢綠色屏障生態功能。
  • 時刻心繫中國濱海潮間帶生態問題的環保者任增穎
    「盡信書不如無書」,於是她便開始了持續15年的自費獨立調研和關注生態環保現場之路。(在泰山調研留念)持續對濱海潮間帶、天然溼地的生態之殤進行現場調研在2015年之前,任增穎的鏡頭視野裡一直是如下的現場:濱海溼地潮間帶的損毀;一些自然保護區內被無度進行旅遊開發;海洋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填海現象層出不窮,各種海洋汙染事故頻發。
  • 「厚植生態優勢、打造山水名城」——南昌市築牢生態屏障彰顯省會...
    2021年,南昌林業將全面完成1.66萬畝低產低效林改造和1.25萬畝封山育林任務,新造油茶基地9000畝,同時,緊緊圍繞「厚植生態優勢、打造山水名城」的發展定位,以推深做實林長制和創建國際溼地城市為抓手,以持續深入推進林業改革為動力,做好做足做實「精緻森林,大美溼地」文章,在築牢生態屏障實踐中彰顯省會林業擔當
  • 篤行新發展理念 築牢生態屏障
    篤行新發展理念 築牢生態屏障李愛武調研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工作嶽陽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劉敏文 攝影 周姣姣)1月11日上午,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愛武專題調研全市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工作她強調,市林業部門要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中當好守護者、服務員和主力軍,全力做好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工作,為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築牢生態屏障。副市長黎作鳳,市政府秘書長劉傳漢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
  • ...守護溼地遺產系統謀劃生態布局 黃海溼地以最美姿態閃耀世界舞臺
    鹽城市委書記戴源說,鹽城堅決扛起保護黃海溼地的國際責任,嚴格履行《世界遺產公約》,加快溼地保護修復,退耕還溼、退漁還溼,盡最大努力恢復生態原真性和生物多樣性,讓黃海溼地始終以最美姿態閃耀世界舞臺。申遺成功一年多來,在生態保護,特別是遺產地保護和管理上,鹽城不斷作為,不僅充分釋放世遺品牌效應,而且系統謀劃城市生態布局,發展溼地生態旅遊,呼籲推進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和沿黃海城市帶建設。去年,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區域保護地聯盟成立,鹽城市申遺辦(鹽城市溼地和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中心)當選聯盟秘書處單位。
  • 雲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一個個推進綠色發展、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好綠水青山的故事正在上演。雲南省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1.84萬平方千米,佔國土面積的30.9%,雲南省也是我國天然湖泊眾多的省份之一。
  • 恩施州多個自然保護區、溼地公園劃入省生態保護紅線按禁止開發...
    恩施晚報訊(記者劉盟萌)我省近日正式對外發布該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我州多個自然保護區、溼地公園被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原則上按禁止開發區域的要求進行管理。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4.15萬平方公裡,佔全省國土面積的22.30%,呈「四屏三江一區」基本格局「。
  • 天津市規劃資源局路紅:著重推進「十大重點生態片區」建設
    8月14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天津市規劃資源局黨委委員、一級巡視員路紅圍繞雙城生態屏障建設做介紹。路紅說,2017年,天津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作出「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要嚴格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形成綠色森林屏障」的戰略部署。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雙城生態屏障規劃建設工作。
  • 山東東營:構築生態城市「五水統籌」大格局 助推黃河三角洲生態...
    充分利用黃河入海流域水資源豐富的優勢,科學開發與利用,最大限度發揮黃河三角洲生態用水的積極作用,全力保障區域水資源供給。完善地表攔蓄工程,增加地表供水量,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建設納洪調蓄溼地,加大雨洪水資源利用力度,謀劃實施了佔地面積40平方公裡的天鵝湖蓄滯洪工程,2020年6月底達到蓄滯4000萬立方米雨洪水的條件,有效解決了城市生態用水需求。實施水源連通工程,實現全市及區域水資源統一調配。
  • 察汗淖爾只剩最後一滴淚 生態屏障正變為鹽塵暴策源地
    河北尚義察汗淖爾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主任王向海說,察汗淖爾曾擁有水面8萬多畝。2012年,察汗淖爾溼地面積減少到5萬畝左右。2017年以來,因氣候乾旱,溼地萎縮甚至瀕臨乾涸,湖泊的湖底全部裸露出來。雖然夏季雨水頻繁時,可以形成小部分水面。但是,由於地下水超採嚴重,存不住水。
  • 深規院助力深圳「山海連城」計劃 探索生態空間治理模式創新
    中央要求「由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統一行使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溼地、水、海洋等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這意味著著我們對自然資源與生態空間治理必須從「線性」思維轉變為「織物」思維,實現由單純的整合向系統「集成」的轉變。
  • 2020「我最喜愛的濱海網紅打卡地」評選正式啟動
    看濱海發展 逛濱海美景 打卡濱海勝地12月23日,2020「我最喜愛的濱海網紅打卡地」評選活動在濱海文旅發布官微啟動。本次評選活動由天津市濱海新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微天津新媒體中心承辦。旨在宣傳、展示、推介濱海新區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展現濱海新區建設發展碩果,服務廣大濱海市民和各方遊客,促進濱海文化和旅遊業發展,助力「雙城」建設發展,為天津616歲生日獻禮!「我最喜愛的濱海網紅打卡地」涵蓋濱海新區旅遊景區景點、公共文化場館、星級酒店、工業旅遊示範基地等。
  • 打造濱海「生態廊道」!濱海公園二期項目開建啦
    打造濱海「生態廊道」! 濱海公園二期項目是「9.13」洋浦集中開工的21個項目之一,目前正在加緊推進各項建設工作。
  • 黃(渤)海6省市15家檢察機關啟動溼地生態環境保護跨區檢察協作機制
    為匯聚司法力量,全面提升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能力和水平。9月22日,來自黃(渤)海沿線的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6省市15家檢察院檢察長齊聚江蘇鹽城,共同籤署了《黃(渤)海溼地生態環境保護跨區域檢察協作框架協議》,並啟動了黃(渤)海溼地檢察保護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