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像我一樣在國外學潛水的中國潛水員(基本上是絕大部分的中國潛水員啦),從學潛水的第一天開始,就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概念——中國境內,是沒有任何好的潛水目的地的。
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那時候在國內潛水,只有一個選項:海南,三亞。
2005年,有一部紀錄片在其時沒多少人的中國潛水圈裡傳播,片名叫《潛水十年》,是海南電視臺的一對夫妻,十年間連續跟蹤拍攝了海南三亞,記錄了水下發生的變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漁民大量販賣珊瑚、開採珊瑚燒石灰,使珊瑚礁以令人驚恐的速度消失;這個世紀初,蜂擁而來的潛水旅遊熱潮使珊瑚礁再次受到致命的摧殘。金錢攪動的海洋殘殺中,漁民和海底的珊瑚礁一樣受到傷害……」
所以我學會潛水之後,從來沒有在海南潛過。直到2012年,在寫《戰狼》劇本期間,我計劃去四王島船宿,吳京說:「不行啊大哥,咱們電影就要開拍了,你不能走!」
「好吧,那你欠我一次潛水。」
吳京覺得他不能欠我,於是給我安排了一次潛水:在三亞。
那是我第一次在國境之內潛水,雖然常年在三亞潛水的吳京已經精心安排了最好的地點,但還是乏善可陳:一堆小得可憐的珊瑚,一群少得可憐的珊瑚魚,能見度還不好。
那次之後,我更堅定了一個認識:國境之內,沒有可潛之地。
但是這個認識瞬間就被打破了。
很快,我安排了一次千島湖的潛水。
對於當時的我,那是一次不可思議的潛水:溼衣,單瓶,水溫8度,能見度1米……第一次潛水的時候,整個人都是懵的,但是,就在看見水底那個牌坊的一瞬間,我猶如打開了一道全新的大門。
原來,潛水不僅僅是看魚看珊瑚……
在那之後,我開始越來越多地在國內潛水:
在千島湖,探索古城和老宅;
在河北,拍攝被水庫淹沒的長城
在廣西,發現從未有人進入的洞穴;
在河南,協助考古隊員進行考古調查;
在梅州,尋訪洞窟深處的幾十個骷髏……
在這過程中,我越來越發現,「中國境內無潛點「是個多麼可笑而淺薄的錯誤。恰好相反,有很多是中國獨有的潛點:例如我這幾年都在國內潛水庫,從1949年到今天,中國興建了80000座水庫,多少歷史的痕跡,保存在水庫底部,這是全世界其他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有的豐富潛點。
越來越覺得,應該用影視的方式,把我看到的一切,傳遞給其他潛水員、以及不是潛水員的普通人,讓他們知道,中國的水下,是如此的豐富和精彩。
就在這時候,周芳告訴我,她要拍一部紀錄片:《水下中國》。
一拍即合。
我們想要拍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旅遊或者潛水節目,而是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揭秘一個不為人知的中國水下世界,對中國水下生物、自然生態、人文故事和歷史文化,進行全面發掘和展示。
這種拍攝方式,費時費力,觀眾接受起來也有一點門檻,但是,這是我們覺得能真正全面展現水下中國的最佳方式。
《水下中國》分六集:
我們展現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潛點,更是中國人文、地理、歷史在水下的延伸,就拿《水下古城》來舉例,我們不光探訪拍攝了千島湖的水下古城,潘家口的水下長城,還有海南地震滑落的水下村落,以「探索中國水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成因的古城」為主要故事線索。從「中國古代歷史久遠的水下文明遺蹟」 到「近代地震沉陷的古村「,到」現代修建水庫沉沒的系列古蹟「 三部分,隨著成因的邏輯線索逐漸推進,展示沉睡水下的古蹟和文物,講述他們背後承載的人物故事。
這比簡單拍一個地方拍一個人,難度大很多,周期長很多,過程複雜很多,成本高很多——但是,出來的效果,也要好很多。
當然,看完這些紀錄片,讓國內潛水員發現新的好去處,跟我們一起去探索中國的水下之美,也是我們的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