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簀鎮黨委書記
趙波
4月,在市委的帶領下,我們遠赴浙江海寧和南通啟東參觀學習。實地走訪,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借船出海天更闊」的意義。啟東和海寧緊緊圍繞上海、杭州,把握規律、順應趨勢,推動了地方區域發展布局、產業體系布局、城鄉融合布局等全方位的重塑升級,繪就了地方跨越發展的新篇章,令人感慨,也催人奮進。
對標找差,擂鼓實幹
回顧實地學習的過程,
有三個最深的感悟:
一
是協同發展勢在必行。無論是海寧還是啟東,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以協同融入推動地方發展」的路徑。海寧倡導「擁抱杭州、握手上海」,啟東也叫響了「全方位融入蘇南,全方位對接上海,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口號。以此出發,產業上,積極布局契合度高、補鏈性強的上下遊配套產業;環境上,深入構建內聯外通、便捷高效的現代交通體系,都為互聯互通借勢突破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
是項目為王顛撲不破。海寧發展的「大突破」,伴隨的是「興實體、擴投資」,2019年引進世界500強、國際領先企業或總投資超億美元的項目就有12個。啟東的「大跨躍」憑藉的是「招引和推進兩手硬」,2019年開工億元以上項目99個,引進億元以上項目79個,為地方發展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堅強支撐。對比項目的質量和數量,我們都應該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跟上、跟上、再跟上」。
三
是服務發展一往無前。海寧一年內取消266項證明材料,427個事項率先實現長三角自助通辦;啟東不見面審批可辦事項佔比99.6%,這體現的都是服務發展、重拳出擊的決心。營商環境,「優」無止境。在國內外風險挑戰日益增多,經濟下行趨勢尚未扭轉的情況下,只有不斷提升服務、優化環境,才能讓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定下心、穩住神,紮根溧陽市場、謀求發展壯大,共同推動溧陽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攻堅克難,開竹簀新局
發展沒有終點,只有新的起點。面對疫情防控和高質量發展的「雙答卷」,竹簀將主動對標對號,對發展思路和工作舉措進行再審示、再對照、再深化,努力為溧陽建設長三角生態創新示範城市展現作為。
一
是做大竹簀鑄造「一枝獨秀」的品牌影響力。製造如根,根深葉茂,鑄造是竹簀的家底,也是竹簀未來發展的「立鎮之本」。我們將圍繞「綠色鑄造」品牌,以園區承載、綠色循環、集約高效為方向,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聚焦園區載體提升,認真研究「後疫情」時代國家、地方、市場不同層面的變化,結合市委、市政府推動竹簀與上興融合發展的定位要求和我鎮的「綠色鑄造」產業特色,從全面、系統、長遠出發,以「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為標準,對竹簀綠色鑄造科技產業園的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土地開發等進行全方位規劃。同時,把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放在優先位置,細化電力專項規劃,提升路、水、氣、訊等生產要素保障力,持續增強園區招商引資「磁吸效應」,最大程度減少「有項目就要調規劃」「有項目就要再建設」的困境出現。發力重大項目招引,圍繞百億產業集群的目標,瞄準鑄造、汽車零部件、精密機械等產業鏈的缺失環節、薄弱環節,通過產業招商、協會招商、以商引商不斷招大引強,推動產業向上下遊延伸,與關聯產業深度融合,做大產業集群。2020年,竹簀已籤約項目3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2個;下一步,將繼續緊盯大企業、大項目,積極爭取。狠抓投入提升質效,緊盯重點工業項目建設,集中力量抓開工、抓進度、抓投產,千方百計為修德、寧阪、格拉茲曼等項目在用地、用電、融資、審批等方面提供便利、創造條件。並且保持「十年磨一劍」的定力,鼓勵本土企業堅持質量優先、效益至上,把準投資方向,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產出效益,培育更多裝備投入大、產出貢獻優、發展業態好的規上企業。
二
是增強竹簀生態「青山金山」的轉換驅動力。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溧陽肩負著深入踐行「兩山」理論,全力打造全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樣本的艱巨任務。竹簀生態稟賦優越,有基礎也有義務,為溧陽打造「生態創新地」貢獻力量和智慧。一是敢闖敢試,為「三權分置」攢經驗。竹簀鎮水西村作為溧陽推進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的試點村,今年以來在推進農民集中居住、農村宅基地改革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宅基地試點片區的功能策劃、方案設計(含建築、景觀)等已經完成,將繼續按照「把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與村莊規劃調整、土地綜合治理、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結合」的思路,試點試新,在保障農民「戶有所居」的基礎上,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實現的多種形式,推動農村土地資源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提升」。二是步步深入,為「田園生金」搭舞臺。以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為依託,立足水西村試點,深挖紅色資源,籌建幹部學院,加快推進紅色教育培訓實踐體驗中心試運營工作。同時,強化文旅、農旅融合發展,以「溧陽1號公路」為軸,加快陸笪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新增茶舍、驛站、民宿布點,重塑「竹簀風鵝」品牌,加快推進生豬綠色養殖項目投產,全力打造1家以上的集農產品生產、檢測、加工、交易和配送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全面推動農民增收。讓「處處綠水青山、家家金山銀山、人人壽比南山」成為竹簀的農村寫照。
三
是激活竹簀小鎮「拴心留人」的環境聚合力。高質量發展既要靠經濟「硬槓桿」,又要靠環境「軟實力」。竹簀堅持完善功能和改善民生並重、優化人居環境和提升服務環境並進。以提升基礎設施功能為重點,積極向上對接項目,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推進竹簀、餘橋集鎮改造、河水環境整治、前馬中小學改造等重點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提升鎮區生活、生產環境。以優化全域人居環境為抓手,從民生入眼、從細節入手,對照測評標準和要求,深化文明城市建設,補軟補短補缺,全面提升環境秩序、基礎設施、小區管理、交通秩序;紮實推進「兩清兩拆」美意田園行動深化,年內完成2到3個村莊的環境改造工程;開展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村建設,水西、南旺、竹簀等上半年成為全市首批省級示範村。以提振隊伍昂揚鬥志為關鍵,豐富正向激勵的手段,傳承和發揚好水西「鐵軍精神」,在全鎮上下樹立「發展第一、幹字當頭、只爭朝夕」的工作導向,鼓勵黨員幹部在重大工作、難點任務上展現作為,在服務發展、推進項目中做好「店小二」,為竹簀的幹事創業營造蓬勃向上的好氛圍。
擔當彰顯責任,實幹成就未來。竹簀上下將事不避難,闖關奪隘,切實做到思想上同心同向、工作上爭先進位、舉措上落實務實,孜孜不倦幹出竹簀發展的精彩篇章,為全市形成你追我趕、爭先創優、多點開花的良好局面發揮竹簀力量。
內容來源|溧陽時報
本期編輯|葛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