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來臨,在這裡大江祝福各位網友佳節快樂,闔家歡樂,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中秋節起源甚早,早在《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一詞。中秋節位於秋季之中,正是一年秋高氣爽之時,月亮在這一天也最大最圓,所以古時中秋節是拜月節,與月亮崇拜有關。
據說古代齊國醜女無鹽,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一年中秋八月十五賞月,齊王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就立她為王后。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能「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婦人拜月,能夠獲得夫君寵愛呢。
在西方國家並沒有中秋節一說,這是因為西方國家是遊牧民族,追逐水草而居,他們的節日多跟宗教和神靈有關,如感恩節、聖誕節、萬聖節、復活節等等。
而中國是定居的農耕民族,節日多跟節氣有關,如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日。古人在過這些節氣的同時,也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流傳下來。
1
最早的關於月亮的傳說是嫦娥和廣寒宮的傳說。據說在月亮中居住著一位美麗的仙子嫦娥(最初叫做恆娥,漢文帝劉恆之後,改稱嫦娥),嫦娥是東夷族首領后羿的妻子,后羿因為射落九個太陽有功,獲得了西王母的賞識,獎勵了一粒長生不老藥。后羿把長生不老藥給妻子嫦娥保管,嫦娥忍不住長生不老的誘惑,偷偷服下了長生不老藥,結果就輕飄飄地飛到月亮上去了,在月亮裡有一座廣寒宮,從此嫦娥便一個人孤寂地生活在月宮中,看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唐代的大才子李商隱曾作《嫦娥》一詩: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可謂是另類的「只羨鴛鴦不羨仙」。
傳說源自現實生活,是歷史的一種變形。后羿是東夷部落的首領,后羿射落九日,指的是后羿起兵,消滅了九個大大小小的夏朝王族勢力,夏朝崇拜太陽,日既是王族的象徵。這就是夏朝被后羿覆滅的歷史。
但后羿掌權後,耽於遊樂,被其部下寒浞、逢蒙所殺。寒浞最後掌握了大權,后羿的妻子嫦娥也落入其手。寒浞是寒國的諸侯,寒國人崇拜月亮,其宮殿稱之為廣寒宮,所以嫦娥奔月,其實是指寒浞殺后羿,獲得嫦娥的事情,據說嫦娥後來還跟寒浞生了兩個兒子。所以揭開美麗傳說背後的真相,就沒有那麼溫馨了。
寒浞最後被打著夏旗號的勢力所殺,真正的夏朝在后羿奪權,太康失國之時就滅亡了。所謂的少康復國不過是打著招牌罷了,在上古時代,尚有母系社會殘留,許多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一個遺腹子,真正是夏王的后羿嗎?歷史上也從來沒有一國滅後能夠復興的,所謂東漢、西漢也根本不存在王族的傳承關係,完全是一個新興王朝。少康殺寒浞,夏王朝也陷入了衰敗之中,無力統治中原地區。這就是為何後來商朝數萬片甲骨文無一字提及前朝「夏」的原因。因為在商人崛起之前夏就滅亡了,當時中原地區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中央王朝,所以商人有征戰「鬼方」等國的紀錄,但是沒有討伐夏朝的紀錄,商人不可能討伐一個已經滅亡的朝代。
2
傳說是層疊累進的。到了唐朝,出現了吳剛砍伐桂花樹和玉兔搗藥的傳說。據說吳剛是漢朝人,因為在學仙術的過程中犯了錯,所以被天帝懲罰砍伐桂花樹,只有吳剛砍倒了桂花樹才能得到自由。月宮中怎麼會有桂花樹呢?人們拜月的時候可以隱隱約約看到陰影——其實是月亮上的山脈,古人把這些陰影想像為巨木,八月十五桂花香,自然是桂花巨樹了。
這顆桂花樹高五百丈,而且能夠自愈,吳剛砍了一天,第二天又癒合了,所以吳剛伐桂花樹是做無用功,跟西方傳說中冒犯了諸神而被罰推石頭的西西弗斯類似,巨石被推到坡上又會滾落下來,所以西西弗斯永遠沒有解脫之日。看來東方的天帝、西方的諸神,在懲罰罪人時候想法類似。
月亮中的玉兔,據說是吳剛的兒子變成的。唐人也留下了一個「藍橋搗藥」的傳說。藍橋搗藥講述的是一個古代愛情故事,最早出現在唐代裴鉶所作小說《傳奇·裴航》中。
裴航是唐朝的一個秀才。一次坐船時,他向同船的美貌女子樊夫人用詩歌表達了傾慕之意。樊夫人回詩:藍橋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清。」然後就離開了。裴航不解其意。
後來裴航路經藍橋驛,向路邊茅草房中一位正在織麻的老婆婆要水喝。老婆婆讓孫女雲英給他倒了一杯水。裴航看到姿容絕世的雲英,便想娶她為妻。老婆婆要他用玉杵臼將一粒玄霜靈丹搗一百日,然後給她服下,以求長壽。裴航答應了老婆婆的要求,並定下百日之限。裴航回去後,費盡周折終於在虢州(今河南靈寶縣)一個藥鋪傾其所有買下了玉杵臼,然後長途步行到藍橋,日夜搗藥。月宮中的玉兔被裴航的堅貞所感動,每天都來悄悄幫他搗藥,老婆婆也終於答應了婚嫁之事。
迎親之日,樊夫人也來了,原來她是雲英的姐姐。樊夫人在船上的回詩,就是在向他暗示這段姻緣。此後,裴航和雲英美好的生活著,最後雙雙成仙升天。
這個故事大致與後世的落難公子獲得美女青睞,後來考上狀元歡歡喜喜大團圓類似,不過唐時科舉並非是士人唯一晉升之途,加上唐朝以道教為國教,上上下下對尋仙求長生的興趣很濃厚,所以唐傳奇中,遇仙女成仙的故事相當多。
經過多年的演變,中秋節已經成為一個親人團聚、闔家歡樂的節日,大家圍在一起吃月餅,象徵著順順利利,團團圓圓。
宋朝大詞人蘇軾在中秋作了一首《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子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當時蘇軾一人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一邊思念弟弟和親人,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
這首詞也成為蘇軾的代表作和千古名作,現代人常常把「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作為情侶之間思念之詞,不過蘇軾最初的意思是懷念不能相聚的親人們。當然,情侶結了婚就成為夫妻,夫妻久了就成為親人,所以不論是情侶還是親人,在中秋佳節都要團聚,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團聚的,看著天上皎潔的月亮,哪怕在千裡之外,也能共同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