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清如水,月明如鏡,中秋夜之美觀之神怡。中秋佳節,人們除了在美景中賞月,從古至今,各地還有不少習俗。
燃燈。在近代,廣東一帶中秋節有燃燈之俗。各家於中秋節前幾天,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糊各色彩紙,上有慶賀中秋等字樣。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掛在瓦簷、露臺或高樹上。或將小燈擺成各種形狀,懸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而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掛上燈籠兩盞,也自取其樂。中秋之夜,人們在燈火中嘻嘻相歡,安度佳節。這種燃燈之俗近代開始流傳,在廣東一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觀潮。「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蘇軾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習俗,早在漢代枚乘《七發》大賦中就有詳盡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宋代和明代皆有中秋觀潮記載。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俗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
堆寶塔。在安徽婺源地區,每逢中秋節,有「堆寶塔」傳統習俗。這是少年兒童一種有趣的遊戲。中秋節這天,孩子們用磚和瓦堆成七層寶塔,上小下大,中間全空。塔砌成後,前面掛彩色帳幔,有的還懸掛匾額、對聯及其它裝飾品。塔前放一張小桌,上供敬月神用的果品和餅餌。到了夜間,孩子們歡天喜地地在塔內外點起燈燭,然後坐在塔前賞月,並作各種遊戲,直到夜深才散。
舞火龍。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中秋之夜,這裡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鼓樂中歡騰起舞,熱鬧非凡。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大坑地區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到處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只要在中秋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便流傳至今。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分,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每年中秋節,舞火龍活動都頗具規模。
託球舞。臺灣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上美麗的民族服飾,聚集在日月潭邊,在銀色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託球舞的遊戲。相傳古代,大清溪邊有對青年夫婦,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常年靠捕魚度日。一天太陽和月亮突然都不見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長,蟲鳥哭泣,大尖和水花決定把太陽和月亮找回來。在白髮老婆婆指點下,他們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陽的公龍,又用金剪刀殺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龍,還手拿大棕櫚樹枝,把太陽和月亮託上天空。為了徵服惡龍,他們一直守在潭邊,變成了大尖和水花兩座大山。這個大潭,人們稱為日月潭。高山族同胞思念大尖和水花夫婦的獻身精神,每逢中秋,都要到日月潭邊,模仿他們託起太陽和月亮的彩球,不讓彩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賞桂花。農曆八月,古稱桂月,此月是賞桂的最佳時期。八月桂花,中秋明月,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神話故事,將它們聯繫在一起,詩人也多以此題詩作賦。中秋佳節,人們有吃月餅賞桂花的習俗,及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
中秋節又至,人們除了靜心賞月,還在各自的習俗活動中,表達著人間的真善美。
來源:甘肅工人報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